特别策划 | 香港电视剧:模式·特征·内地回响(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专题)
摘要:
香港电视剧模式和特征及其内地回响
当下,因突飞猛进的高科技发展对影视作品消费模式的颠覆,以及日趋强大的内地电视剧创制阵容对内地市场的统领甚至对香港市场的逆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为代表、风靡大陆市场的香港电视剧虽辉煌不再,甚至亚视ATV业已倒闭、香港无线TVB亦呈颓势, 但承袭好莱坞电影制片机制的港剧以其商业化的定位、本土化的调性和娱乐化的原则等成就了武侠剧、宫斗剧、历史戏说剧、商战剧、职业剧和家庭伦理剧等一系列电视剧类型模式,其快捷的叙事节奏、引人入胜的故事桥段、生动多元的人物形象以及与时俱进的营销意识等,一度成为当时闭塞的内地影视产业模仿和膜拜的样板。
关 键 词:戏剧化 类型剧集 通俗性 商业机制 品牌
编者按
香港电视剧的鼎盛时代,也是香港娱乐圈最辉煌的时代,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整个九十年代,当时香港的明星们几乎红遍整个东南亚。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跟着小编一起来重温一下当年的辉煌。
近期微信推送该专题策划文章:
娱乐启蒙、类型规范与“港味”美学/赵卫防
跨界创意香港造/凌逾
香港流行歌曲对内地的影响与启示/张燚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内地经济的改革和文化的开放,《霍元甲》(1981)、《射雕英雄传》(1983)、《上海滩》(1980)、《大地恩情》(1980)、《万水千山总是情》(1982)等香港电视剧震惊了闭塞传统的内地市场,屏幕上多少爱恨情仇、世间百态俘获观众的心,讲粤语、唱粤语歌、习武竟成了“60后”“70后”“80后”后几代人难以泯灭的青春年少记忆。港剧连同粤语歌曲、演艺明星,还有无线TVB、亚视ATV等一个个香港流行文化代名词,从珠三角登陆,进而席卷全大陆,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导致了传媒消费习惯颠覆,如今香港传统电视剧的收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剧题材也囿于地域的局限而缺乏创新。反观内地电视剧,如古装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琅琊榜》《甄嬛传》,谍战剧《北平无战事》《潜伏》《黎明之前》,以及商战大戏《乔家大院》《大宅门》等,以其强大的表演阵容、置景规模、投资成本而彰显出非比寻常的制作实力。
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还珠格格》《三国演义》等在香港的热播开始,内地电视剧已呈现出逆袭的态势,港剧对于大陆观众的魅力江河日下、辉煌不再。不过细数起来,承袭好莱坞电影体制的香港电视剧,秉承商业化的市场理念、本土化的文化调性和娱乐化的艺术原则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形成了武侠剧、宫斗剧、历史戏说剧、商战剧、职业剧等一整套类型剧集模式,被当年内地电视业所膜拜和模仿,在大陆电视剧起步阶段起到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
香港电视剧的创制深受好莱坞电影机制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已有私营的“无线”(TVB)、亚洲电视(ATV)和公营的香港电台(RTHK)电视部三家无线电视台,其经营方式均为制播一体的模式,自身包办制作、发行和播出,拥有自己的制作班底、设备和厂房。港剧以盈利为终极目标,以“好看”为出发点,以戏剧化叙事手段、类型化创制模式、娱乐化审美元素以及商业化战略传播机制等形成一套成熟的创制模式。一、文本叙事层面的戏剧化手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视剧对内地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本叙事层面,香港电视剧的故事架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等以戏剧化见长。
首先,叙事主线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主体剧情往往大起大落。如香港丽的映声1980年出品的创造收视奇迹的长篇电视剧集《大地恩情》,通过《家在珠江》《古都惊雷》和《金山梦》三个篇章共70集,讲述了广东香山县广兴围农民杨大可、地主容鹤龄以及其他几个相关家庭,随着清末农村社会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及袁世凯称帝失败等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命运转折。且通过其后代们在“五四”运动中寄情于革命事业之外发生的感情纠葛,以及杨家次子等兄弟离乡背井、赴美做劳工的艰苦境遇的情节描绘,增强了整个故事的曲折性和人物命运的波折感。剧中江西水灾、广州黄花岗起义和赴美华人劳工血泪故事等,皆为有据可查的真实历史背景。本剧跨越三代人,故引发广府民系受众的共鸣,后来引进大陆亦掀起收视轰动。
其次,重细节、节奏快、噱头密集,大情节下的小段落一如香港电影一样,三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分钟一个大高潮,让观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符合好莱坞编剧公式,即“情节=安宁→扰乱→斗争→平定扰乱”。如香港无线TVB1980年出品的25集电视剧《上海滩》,讲述了民国年间上海帮会内的人物之间的情仇恩怨,以及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悲剧。其间为表达主题,街巷枪战、阴谋暗袭、化险为夷等几乎贯穿整部剧集,无论在是日常生活场所还是灯红酒绿的夜总会,观众总是捏着一把汗。肝胆相照的友情与天荒地老的爱情,却最终反目成仇或成千古遗恨,甚至引发几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让观众既期待又惧怕下一个悬念的到来。TVB商战剧、武侠剧等,基本都采用了此类的叙事手法。
再次,对人物的表现也力求复杂多元,人物性格多具有立体感,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更有无数身世之谜和传奇经历,随着剧情发展总会被设置障碍或误会。如香港无线TVB1982年出品的30集爱情剧《万水千山总是情》,汪明荃在其中扮演朴实美丽又勇敢坚强的庄梦蝶,谢贤扮演儒雅多才却心胸狭隘的阮庭深,吕良伟扮演对蝶爱之深、对阮恨之切的庄天涯,三者之间的三角感情关系纠缠交错,衍生出三家两代的恩怨情仇。再如香港亚视ATV1999年出品的时装商战剧《纵横四海》,一对同胞兄弟之间的情感恩怨和商战硝烟因二人迥异的童年境遇和人格特点而变得倍加复杂和惨烈,哥哥利兆天(陶大宇饰)乃豪门子弟,自视清高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身世之谜,胞弟明智杰(谭耀文饰)出身贫寒,饱受白眼,虽勤奋好学却工于心计,着意飞黄腾达最终丧心病狂……剧中的人物皆因行动目标突变或外部冲突爆发或心理矛盾激化等,呈现出立体的人性光辉。
在香港电视剧的影响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内地电视剧创作逐渐摆脱之前倚重意识形态教化模式,开始注重情节的复杂性,刻画人物也从公式化走向了鲜活与立体性。如《西游记》(1986)、《红楼梦》(1987)、《渴望》(1990)和《孽债》(1994)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和较好的口碑。
这其中,尤以毗邻香港、处于大陆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的电视剧发展最为醒目。当时广东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岭南文化特色且反映广东历史与现实的优秀电视剧,如《公关小姐》(1987)、《商界》(1990)、《外来妹》(1991)、《情满珠江》(1994)、《英雄无悔》(1996)等。其中《情满珠江》中的知青梁淑贞、林必成、张越美、谭蓉以及当地农民麦坚等朝气蓬勃、坚韧不拔的青年形象,恰与剧情中改革大潮的氛围相契合,而淑贞、必成、麦坚、越美四人纠缠的爱情故事和命运演变,也映射了中国迂回曲折的改革历程,使观众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洗礼。这些作品均创下了当时的收视纪录,使广东电视剧与京沪电视剧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充分吸收当时香港电视剧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表现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沿海内地人的心灵经受了多方位的震撼与各种观念的裂变,但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依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为中国影视界第一次引入了“商战”这个充满锐气的理念和类型化模式,并表明除了竞争商战,人间还需要真情、人间也确实有真情的理念。
另外,上世纪80年代起,港剧开始告别单本剧,着力长篇剧集的创制。如从单本剧脱胎而来的古装宫闱剧《武则天》,可以用大手笔、大视角,尽情讲述女王武则天传奇伟大的一生。武侠剧集则可以更全面地复原文学原著的内涵和细节,如改编非常成功的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剧集,延续了小说原著的受众激情。商战剧集更是擅长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转折和关系复杂的人物转变来表达主题,如《大时代》《天地豪情》和《创世纪》等诸多古装与时装的长篇系列剧集,选择一个时代、某个商界领域为叙事平台,或辅以战争、警匪、天灾等叙事背景,阐释爱恨情仇的人际关系、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或昭告天下的明争暗斗。内地电视剧也受到港剧的影响,在篇幅上摆脱了之前的小体量模式,开始制作30集以上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二、类型化题材剧集的创制模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视剧对内地的影响,还表现在类型多样化的层面。香港电视剧有古装武侠剧、古装喜剧、家族商战剧、青春励志剧、家常伦理剧和各种职业剧等多种题材和类型,这些题材和类型对内地电视剧创作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古装武侠剧、家庭商战剧和职业剧方面。
1.古装剧林林总总
内地观众是从《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开始接触并热爱港剧的,而香港无线TVB、亚视ATV和佳视CTV等最辉煌的时期,也正是靠改编金庸和古龙的著名武侠小说而成名的。如《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天龙八部》《白发魔女传》《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碧血剑》,以及《楚留香》《萧十一郎》《小李飞刀》《绝代双骄》《浣花洗剑录》和《金刀情侠》等古装武侠剧集,成功还原了文学作品的精髓,运用视听艺术的摄影、置景、特技和蒙太奇等创作优势,塑造了一个个恢弘的场景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给观众以视听享受,至今仍是观众心目中的经典。《醉打金枝》(1997)、《苗翠花》(1997)、《鹿鼎记》(1998)、《少年英雄方世玉》(1999)和《金装四大才子》(2000)等属于香港古装喜剧经典代表,开辟了戏说历史的先河。
内地古装电视剧受香港影响最为深入,首先历史文化对内地与香港来说是同根同源,有理解和喜爱的基础,而且内地传统文学基础更加雄厚,影视剧有更多机会借鉴和改编,所以内地古装剧从80年代末开始起步,如《西游记》(1986)、《红楼梦》(1987)、《末代皇帝》(1988)等,突破以往的舞台戏曲模式,初具蒙太奇的叙事逻辑、冲突性的情节设置以及通俗性的娱乐特征。
90年代进入高潮,出现了一批戏说剧或传奇剧,如《戏说乾隆》(1991)以其时尚、风趣的风格,以及郑少秋、赵雅芝等偶像派巨星,演绎古装扮相的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借古喻今、针砭时弊,传达给受众亘古不变的真善美民族价值理念,自此内地戏说剧应运而生,且一发而不可收,《宰相刘罗锅》(1996)、《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1997-2007)、《还珠格格》(1998)等,给千家万户带来欢声笑语。当然,内地自成一体的历史正剧如《唐明皇》(1993)、《三国演义》(1994)、《水浒传》(1997)、《雍正王朝》(1999)等,以其宏大的叙事角度、隆重的镜头场面、强大的演艺阵容,辅以时尚流行的视听元素,呈现出日趋完美的制作品质而逆袭东南亚、港澳台地区。
香港无线TVB2003年出品的所谓真正的“女人大戏”《金枝欲孽》可谓开创了内地宫廷野史戏的新纪元。其以不同寻常的故事套路,生动刻画出后宫女人们迥异的心理、情爱和梦想,满足了观众对历史谜团的探秘和后宫姿彩的窥视心理。
此后,内地电视剧创作者趋之若鹜地创制了《美人心计》(2010)、《宫锁心玉》(2011)、《步步惊心》(2011)、《宫锁珠帘》(2012)、《甄嬛传》(2012)、《宫锁连城》(2014)和《芈月传》(2015)等一系列以“后宫女性争斗”为题材的宫斗剧,席卷内地及东南亚、港澳台以至日韩市场,不仅创造了奇高的收视率,而且打造出诸多影视巨星。另外,各类奇幻类古装剧近年来炙手可热,如《花千骨》(2015)、《琅琊榜》(2015)、《醉玲珑》(2016)、《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等获得奇高网络点击率和电视台收视率。这些作品虽然与当初香港宫斗剧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但不能不说因其表演阵容、置景场面和投资规模的强大实力,香港古装剧已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2.家庭商战剧如法炮制
香港无线TVB1989年出品的《义不容情》和《我本善良》两部家庭恩仇剧面世之后备受观众青睐,为了更加契合香港社会环境和民众审美取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家庭商战剧风行,主题将尔虞我诈的商界争斗与万变不离其宗的家族恩怨作为情节线索,通过描绘瞬息万变的商界争斗风云或家庭财产纷争,以及家族恩怨和情感纠葛等,探究人伦道德与人性本真。如《大时代》(1992)、《巨人》(1992)、《银狐》(1993)、《笑看风云》(1994)、《天地男儿》(1996)、《天地豪情》(1998)、《纵横四海》(1999)、《创世纪》(1999)、《影城大亨》(2000)、《流金岁月》(2002)、《酒店风云》(2005)以及《岁月风云》(2006)、《汇通天下》(2006)、《富贵门》(2009)、《掌上明珠》(2010)等,背景分别聚焦香港的百货业、金融界、黄金生意、珠宝业、房地产、钢铁业、汽车产业甚至影视业,1997年之后的题材开始涉及大陆地区。
早期的香港商战剧,其故事框架基本是以两个或多个家庭之间的世代复仇历程为主,给观众以传奇感;后来侧重探讨人性在利与义面前的选择与拷问,给现代人以道德素养的娱乐教化;现在则倾向于探讨人之初之境遇对人格、心理和最终命运的影响,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结构探讨人格与社会问题,获得娱乐认知的功效。不管叙事手段和情节设计如何进化,故事框架的建构上无外乎急功近利的商界企图与奋斗、家庭财产的争夺与算计等,情节线索的设定上涉猎扑朔迷离的身世、遗恨终身的爱情、错综复杂的友情、爱恨纠葛的亲情等,噱头或卖点则与警察、法律、监狱等犯罪元素息息相关,以增加趣感。再由于角色不乏位高权重之人,难免出入上流奢华场所,所以剧集的服装造型及舞美置景都几近完美,因此制片投资巨大、制作配置高端。调性上偏向偶像剧,不是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海枯石烂,就是富贵公主错爱阴诡狡诈之徒的情天恨海;不是逸群之才最终不堪冲突而丧心病狂,就是庸碌之辈却暗室逢灯,而有理想、有个性、高颜值的男女主角都是俊男靓女或当红巨星。
如上所述,地理位置毗邻香港、与岭南文化相濡以沫的广东电视剧作品,如《公关小姐》(1989)、《商界》(1990)、《外来妹》(1991)和《情满珠江》(1994)等,首开内地电视商战剧先河,以通俗亲切的叙事手法、多元层面的人物性格获得观众青睐,并重构中国影视剧创制格局。
后来内地各类题材商战剧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成熟,题材多选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奇才或者传统品牌,如《胡雪岩》(1996)、《钱王》(2001)、《大染坊》(2003)、《聚宝盆》(2003)、《大清徽商》(2004)、《大马帮》(2004)、《天下第一楼》(2004)、《龙票》(2004)、《乔家大院》(2006)、《暗香》(2009)、《望族》(2008)、《闯关东》(2008)、《一代大商孟洛川》(2009)、《大瓷商》(2009)、《新安家族》(2010)、《天下盐商》(2011)、《经纬天地》(2010)、《大商道》(2011)、《大宅门》(2013)和《大清盐商》(2014)等,取材自红顶商人胡雪岩、王炽、齐鲁染织业、明朝首富沈万三、徽商、云南边境“吉普赛人”、北京烤鸭、晋商、沪商、南洋富商、东北开矿、“瑞蚨祥”、景德镇瓷商、盐商、南洋丝绸和中药老字号等,内容兼顾正史与野史,借鉴史实兼顾娱乐性,已超越题材局限的香港商战剧。
3. 职业剧精彩纷呈
现代社会职业分工日趋细化,香港职业剧有着很好的社会基础,取材范围广泛自由,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民生衣食住行等各个层面,表现在电视剧的创作中就是包罗万象的专业题材剧,被称为职业剧、行业剧或专业剧,几乎覆盖香港的所有职业行当,如律师、警察、医护、教师、航空、消防、海关、导游、设计、保险和婚介等等,其覆盖面和类别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著名的职业电视剧集有律政类《壹号皇庭》《怒火街头》,法证类《鉴证实录》《法证先锋》,
刑侦类《刑事侦缉档案》《潜行狙击》《陀枪师姐》《刑警2010》《皇家反千组》《雷霆扫毒》《扫黄先锋》《反黑先锋》《缉私群英》《谈判专家》等,医疗类《On Call 36小时》《妙手仁心》,
海关类《雷霆第一关》,消防类《烈火雄心》,入境处《ID精英》,廉政公署《廉政行动》系列,航空类《冲上云霄》等。每部剧都打造了一组职业精英的形象,每集以事件为叙事单元,相对独立,将各集串联成一体的是主要角色及其相互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以人性趋同和感情纠葛做线索,贴近草根阶层的审美需求,表达务实、积极的香港精神。作为华语职业剧开山之作的《壹号皇庭》共有五部119集,每集分别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审讯,揭示治安、医疗、心理等多种社会和人性问题,并展示检察官余在春、丁柔,大律师江承宇和探员周文彬等为香港法制维持公义、警恶惩奸的职业精英,同时捧红了欧阳震华、陶大宇、林保怡和苏永康等成为一线巨星。此剧成功后,香港不同职业类型的电视剧集涌现,且大都是多年来连续多部出品,均获得收视佳绩。
内地职业电视连续剧一直拥有自己的套路和题材倾向,如占据绝对优势的军事题材、具备内地特色的农村题材,以及层出不穷的精品反腐剧等。若论香港职业剧模式对内地的影响,最突出的当属政法剧《律政佳人》(2004-2012)系列,共分三部,讲述了四位才貌双全、性格各异的年轻女律师对爱情、金钱、权力、时尚、男人、性、道德、美容、艾滋病、婚姻、诚信等问题的困惑和思考。白天西装革履出入法院为正义而战、下班后流连于酒吧、西餐厅、各式PARTY的都市时髦女郎们有独立思想和工作激情,又十分渴望爱情的滋润,无奈冷酷的现实世界令她们屡屡受伤。
第二类是警匪剧,如热播不衰的《重案六组》(2001-2010)系列,共有四部,讲述探长大曾和季洁带领刑警们破获数百起重案要案的经历,剧情风格幽默、节奏紧张、人物个性鲜明、案件与社会现状相符。第三类是逐渐成熟的医疗题材电视剧,如《医者仁心》(2010)、《无影灯下》(2011)、《感动生命》(2011)、《心术》(2012)、《产科医生》(2013)、《爱的妇产科》(2015)等,无论是剧情逻辑,还是演员阵容,甚至剧集名称,都能看出港剧和韩剧的明显痕迹。第四类是进入新世纪后开始火爆的谍战片,如《暗算》(2005)、《潜伏》(2009)、《黎明之前》(2010)、《悬崖》(2012)、《北平无战事》(2014)、《伪装者》(2015)等,虽然聚焦国共焦灼年代的殊死斗争,但叙事节奏、推演逻辑以及调性等都颇受香港电影以及欧美电影的影响。
三、本土化、通俗化及娱乐化的审美调性
首先,港剧丰富的剧本来自多产的香港通俗文学,其大都以香港或岭南文化为依托,从故事背景便可以确切推断到香港发展史的具体年代和地区,且阐释的价值观也是务实、奋斗、积极的香港精神。如《大地恩情》的不屈不挠人生观、《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执着爱情、《义不容情》的亲情纠葛与痛苦、《大时代》的大气追索奋斗精神、《壹号皇庭》的敬业务实魅力和《影城大亨》的商业传奇等。尤其是香港亚视ATV大部分剧集都聚焦于普通社会阶层,如《我来自潮州》(1997)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成长生存经历阐述潮州人脚踏实地、不畏艰苦、出人头地的人生信条。以时事新闻为题材的电视单元剧集《十大奇案》(1975)是根据香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轰动一时的诸多重大案件改编而成,每集一个案件,用平实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真实的表演还原案件发生时的情境,获得收视高峰。还有香港电台RTHK电视部出品的,由方育华、许鞍华等导演的实况剧集《狮子山下》(1974-1979),取材于狮子山下庶民社区,反映底层市民的生活和挣扎历程,收视观众曾高达149万人,几乎与TVB的翡翠剧场商业剧收视效果相媲美。
其次,人物塑造也接地气,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社会小人物还是重量级豪门,都是香港出身,在香港生存,故事都很生活化、市井化,就像发生在观众身边的。如《肥猫正传》里的肥猫王家宝、《师奶兵团》里由邓萃雯、叶童和商天娥等扮演的有爱有热情的师奶们。而且港剧人物的对白是用词极具口语化、音色抑扬顿挫、生活气息醇厚风趣的白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意图,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如临其境般沉醉在剧集的世界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也有许多港剧是纪实风格的纪录片形式的,讲求真实与原生态调性。如上述香港电台的《狮子山下》,不仅取材于真实的庶民社区,而且直接采用实景拍摄手法,每集自成一个单元,讲述的故事打动民心,创下高峰收视率不足为奇。就算是TVB的商业风格电视剧,甚至是古装剧,人物表演和台词也十分平实和口语化,少却诸多虚假和程式化的表演,使故事更加可信、人物更加亲切。时装剧是家长里短、吃喝拉撒的口语,古装剧则大都沿袭原著“行云流水,平中见奇”的语言风格。
总之,港剧认真遴选素材、慎重处理格调,把香港人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或者说是独特性,打造成一种无可替代的草根和贵族皆认同的本土“俗”气。对内地电视剧的影响,在上述广东电视剧《公关小姐》《情满珠江》、上海电视剧《上海一家人》,以及北京电视剧《渴望》等作品上可见一斑。内地较早的纪实电视剧《九一八大案纪实》根据1992年9月18日河南开封市博物馆69件明清宫廷御用瓷器、玉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的大案为蓝本,采用现实中的警察为主演和参演,不能说是直接受到香港电视剧纪实手法的影响,但这种电视理念着实是改革开放后的首度创新。
四、商业化的战略传播机制
1. 结局圆满化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和广告主投放广告,完满的结局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覆盖手段。如香港无线TVB2007年出品的时装家庭伦理剧《溏心风暴》,以香港上环文咸西街“唐记海味铺”的家族发达史为主线,讲述老板唐仁佳原本与贤妻、养子过着和美的家庭生活,经营着井井有条的生意,但因小妾的介入而暗流涌动,发妻癌症病逝,养子实为私生子的身世秘密曝光,最终唐家争产案全面爆发,然而最终法庭上唐老板善意的遗嘱使小妾无地自容,观众释然于敬仰和欣慰中。
还有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也是对完满叙事框架的补充,在不破坏观众的审美思维定式下,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对悬念播种下希望,暗示人物的命运会在剧外得以圆满。如香港无线TVB1989年出品的时装恩仇电视剧《义不容情》,主旨弘扬大仁大义、无私奉献,但是当丁有健(黄日华饰)一次次原谅弟弟丁有康(温兆伦饰),纵容其屡屡犯罪,终于误杀丁有健和倪楚君(刘嘉玲饰)的儿子时,倪楚君再也不能原谅丁有健。剧情结尾处,丁有健如约到教堂等待期盼十年的心上人楚君,直等到午夜体力不支倒下,这时一神秘女子在其身旁边留下字条“君已死,请忘记”,剧集结束,留给观众无限遐想和期待。
2.主人公英雄化
香港电视剧承袭好莱坞的英雄主义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为观众打造出一个个叱诧风云的英雄形象。如武功盖世的江湖大侠郭靖、民族英雄霍元甲、风度翩翩的许文强、洒脱不羁的令狐冲等,并结合地域与时代文化,隆重推出大律师、地产商和警官等诸多现代男性侠义形象,以及不再是附属与陪衬的女警官、女律师和女法医等崭新女性形象,如香港无线TVB2004年出品的清装宫廷剧《金枝欲孽》中,温文尔雅的尔淳(佘诗曼饰)、善良聪慧的宫女安茜(张可颐饰)和心似明镜的侯佳玉莹(黎姿饰)等,虽然卷入激烈的宫闱斗争,但是在危急关头都展现出智慧、仁义的一面,给观众以侠骨柔情的女性英雄情结。
3. 千古不变的言情桥段
中国自古流传英雄配美女、才子配佳人的佳话,港剧中最重要的人物关系之一就是爱情。《上海滩》中许文强与冯程程悲欢离合的爱情,为许文强的英雄形象平添一份悲剧色彩。傻郭靖与俏黄蓉、小龙女与杨过等武侠剧男女主人公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英雄情结,还用一出出旷世之恋直指观众心田。即便是上述《金枝欲孽》这样一部后宫争斗戏,其中太医孙白飏和御前侍卫孔武与佳丽们的纠缠暧昧之情,亦陡增戏剧悬念,如圆滑体己的孙白飏游走于后宫脂粉丛中,惹出与尔淳、玉莹的三角情爱,志存高远的孔武因一方绣帕与安茜结缘,却令如妃芳心空荡漾,这在内地影视剧创作中也不陌生,爱情丰富了角色的内涵和故事线索。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内地电视剧的人物关系也开始以爱情为主,如《渴望》中刘慧芳的人生就与自己的爱情抉择息息相关,《外来妹》不仅呈现一个个鲜活的打工妹形象,爱情的波折更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4. 明星效应机制与品牌策略
首先,明星效应是港剧取胜的关键,港剧秉承好莱坞明星机制,启用大牌明星领衔主演以提升收视率,同时将明星按照电视剧副品牌进行深入打造和推广,以剧红人,以人推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剧使用大牌明星担纲主演最为频繁,如周润发、郑少秋、汪明荃、赵雅芝,都是港剧中当仁不让的“一线大牌”,明星身上的巨大光环和观众对他们的热切关注,保证了港剧的高收视率,以至于大陆不少电视台在特定时段播出港剧已成惯例。同时,明星制还为港剧在华人世界的迅速推广和成功发行提供了市场保证。近年来,大陆和香港采用合作拍片的方式,大量启用香港明星领衔主演电视剧作品,看中的仍是他们在华语市场上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人气。香港无线电视台从1971年开办的艺员培训班,为香港影视界培养了众多的演艺人才,很多著名演员的走红往往都是从电视剧开始起步的。内地电视剧也逐步引入好莱坞和港剧的明星经纪人机制,有专门班底负责包装策划明星的形象,然后利用大腕明星带动电视剧的推广,有的剧本甚至就是为明星量身打造的。
另外,港味十足、流行风格的音乐歌曲,几十年来都已形成了统一的港剧品牌影响力,令所到之处观众风靡痴狂。如《狮子山下》主题歌,这首由顾嘉辉作(编)曲、黄霑填词、罗文主唱的歌曲,至今仍是香港文化的经典;《大地恩情》的主题歌与插曲《大地恩情》《悲歌问句天》《金山梦》等,也曾被观众热情传唱,与其他港剧主题歌一起成为流行;《义不容情》中,由陈百强主唱的主题曲《一生何求》囊括年终各大颁奖礼奖项,成为经典金曲,传唱不衰;更不必说《万水千山总是情》《万里长城永不倒》《上海滩》这些成为港剧代言的经典作品。内地电视剧在主题歌的创作方面一直成绩卓著,但是以流行歌曲作为主题歌是深受港剧影响的,如《篱笆·女人和狗》《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好汉歌》等,可惜好景不长,网络上线的机制使片头主题歌和片尾曲几乎没有观众市场。
5. 影视产业链的制片机制
香港电视剧的制作基本是以无线TVB、亚视和香港电台电视部等几家电视台为单位的,拥有自己的制作班底、摄录灯光设备以及影棚和后期机房,自行编剧、导演、制作、发行和播出全部流程。内地自1986年之后开始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社会制作电视剧的机构逐步崭露头角,拍摄团队主要来自电影界,所以电视剧制作流程基本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制片管理机制。在内地虽没有像港剧那样完全由电视台团队创制剧集,但是制片人制还是能够灵活集合国内外优势人才和设备以及资金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香港演艺明星进驻内地剧组开始,香港(当然也有中国台湾和韩国合作伙伴)影视导演、编剧等专业人才也不断北上渗透到内地剧集的创制中,如执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和《微微一笑很倾城》的香港导演林玉芬基本承包了内地大热IP剧;执导《少年包青天》(2000-2006)系列、《红色警戒》(2000)、《倚天屠龙记》(2002)、《菊花醉》(2011)的胡明凯一直在内地片约不断;蒋家骏则属于偶像剧与武侠剧通吃,执导的《新射雕英雄传》以及《丑女无敌》《神话》等都是当时的现象级电视剧。
之所以这些香港导演在内地风生水起,主要是其对商业化、娱乐性的作品有把控的能力,而且现场经验丰富,制作效率高、流程熟。还有诸多香港编剧也被制片人招致麾下,如代表作有《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倩女幽魂》《少年英雄方世玉》《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的香港“鬼才”陈十三,通过《唐宫燕》实现与内地的真正合作,并戏称自己“从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转战13亿人口的内地,有着挑战巨人的感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港剧尽管已风光不再,甚至香港市场和网络电视剧平台被内地优质剧集逆袭和霸占,尽管昔日香港巨星的风采已被内地多才多艺的实力加偶像派艺人所压制,尽管也有许多演员、导演、编剧纯粹是北上捞金的,不能沉下心思搞艺术创作,甚至粗制滥造了不少烂片,但是内地电视连续剧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时期,的确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与香港经济与文化上的往来,凭着对港剧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机制再到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的模仿与学习而少走了不少弯路,快速成长并成熟壮大起来。
*李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婧
*本文首刊于:《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6期(总第21期);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延伸阅读
古远清:香港当代文艺思潮的混合性结构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17年第6期 总第21期 目录
微信号总编辑:周由强
美编: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