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翻译十篇
蒹葭翻译篇1
1、原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来源:文章屋网 )
蒹葭翻译篇2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今人多半相信这首诗表现了君子想要追求淑女的意愿。然而,“君子”是指有威严、有德行的贵人。“逑”原指“怨偶”,西汉大儒毛亨将“逑”解释成“配偶”。古人一般很少自称君子,更不会爱上一个女孩,就说:“这姑娘是我的好配偶。”古代的《诗经》专家也不曾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爱情扯上关系。
毛亨以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指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意图为丈夫寻求淑女做妾侍……这两句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那些文静忠贞、美丽贤惠的小妹,和我那仪表堂堂、品德高尚的夫君十分般配。”毛亨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似乎非常可笑,却也合乎时代背景。
不过,由于“好逑”的“逑”字原义是“怨偶”,解释成“配偶”有些牵强,所以赵缺并不同意毛亨的看法。赵缺反复研究,最终认定:《关雎》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草根(穷苦青年)。在上古时期,礼仪不曾完备,草根爱上淑女,还是有机会与淑女结合的。可是到了商末周初,等级制度日益森严,那淑女对于草根来说,也就像“河洲”中的“雎鸠”(鱼鹰)一样,能见其形,能闻其声,而不能接近了。于是,草根不禁叹道:“那窈窕淑女,就算不爱君子,就算满怀怨气,也必须成为君子的佳偶!”然后,他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几句诗表达了苦恋之情。接着他又说:“只有琴瑟、钟鼓这些贵族专用的乐器,才能取悦淑女。”所谓“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美丽、高贵的姑娘,的确应该坐名车、住大房”。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今人时常引用的诗句,大家通常觉得这两句诗描写了夫妻之间的誓言,意思是“我要拉着你的手,和你相伴到老”。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解读。
《毛诗正义》对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解释是:“战场之上,两个战士历尽艰辛,在生死之际,立下誓言:我们要互相扶助,活着离开战场,回到家乡,平安到老。”南宋大儒朱熹则认为,此诗描述的是战争之中战士突然想起家中的妻子,深深叹息自己不能再与爱人团聚。朱熹的说法,虽然很感人,其实却并不合理。首先,两人的誓言是在“死生契阔”的情况下订立的,当时的夫妻不太会共同面临生死的考验;其次,“子”是敬称,略似于现代的“先生、您”,通常指男子或者贵妇。上古时代,普通人在与妻子山盟海誓的时候不太可能称对方为“子”,所以,这个“子”应该是指男人。
赵缺说,男人与男人“执手、偕老”,这两个战士的关系大概有些暧昧。我是个保守的老人,听了这话也只能付诸一笑,不愿再作深入研究了。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今人多半觉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男女的思念之情:一天不见,就像多日不见一般备受煎熬。这种看法其实是把后人的感觉强加在古人的身上。在《诗经》时代,人们认为快乐会使时间变长,而忧愁只会令时间变短,如《唐风?山有枢》、《小雅?白驹》都描绘了古人的这种感受。所以,《毛诗正义》指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真正意思是“一天不见,我们的关系就已经疏远,简直就像九个月不曾见面”(摘自赵缺译诗)。
按着赵缺的解释,这首诗是在描述男女之后,翻脸无情。《王风?采葛》出自东周王国,当时周天子无力监管民风。并且,王朝周边的国家郑国、卫国“淫风”极盛,王朝也难免受到影响,出现男女任意胡为的现象。
我不曾熟读东周历史,不了解那时河南的风气是否真的这么开放。不过,今后我再也不会向着老伴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了。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这“伊人”究竟是谁?赵缺明确指出:“所谓伊人”,并非女子,而是西周名臣、垂钓渭水的姜太公,以及与姜太公年龄接近的贤士蹇叔、百里奚。
《蒹葭》不是爱情诗。秦国是民风朴实的国家,秦国的女子不会飘然水上,等待男子的追求。东汉大儒郑玄觉得《蒹葭》是一首求贤诗,诗人意在劝说秦国君主能够访求精通周礼的贤士。
赵缺认为:秦国位于西周故地,邻近西戎,时常处于战争状态,秦国最需要的“伊人”是神机妙算的智者,而不是精通周礼的贤士。秦国的主要河流就是渭水,渭水岸边就是周文王遇见姜太公的地方。秦人在艰苦的战争时代,最希望得到的人才应该是姜太公式的人物。并且,“蒹葭”是初生的芦荻,虽然青翠,却毫无用处。只有经历了风霜的考验,芦荻才会坚实中用。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其实类似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诗可以视作是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的鼓励。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以前,我一直相信《魏风?硕鼠》是一首奴隶逃亡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一说法存在着不少漏洞。
首先,奴隶是世代相传的,奴隶的孩子从小开始就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剥削。因此,一个能作诗歌的成年奴隶,不会向着主人说“三岁贯汝”(我侍奉了你三年)。“三岁”指的是三年左右,古人从来都没有将十年以上的岁月称为“三岁”。
其次,周礼规定,人民有合法迁徙的权利。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自由民。自由民无须逃亡,而真正的奴隶即使准备逃亡,也不太可能作一首诗传得街知巷闻,令统治阶级产生防备之心。
再次,《硕鼠》出自《魏风》,魏国是极其弱小的国家,统治者崇尚节俭、热爱劳动。在这个小国,奴隶主疯狂压榨奴隶的概率并不大。
蒹葭翻译篇3
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以学生熟知的出自所学课文的成语或名句导入。比如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醉翁亭记》;用“一鼓作气”导入《曹刿论战》;用“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受任于危难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导入《出师表》;用“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桃花源记》;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导入《陈涉世家》。
1.2以传说故事或寓言导入。例如可以用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或人物分析导入《出师表》;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唐雎不辱使命》;用“苏轼泛舟游赤壁”导入《核舟记》。
1.3让学生查阅资料,简介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或故事。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三国历史或对某一人物的评价导入《出师表》,既可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又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激励和影响,调动学习积极性。
2.通过解题推断文章大意,初识课文。
2.1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比如《唐雎不辱使命》提问:(1)唐雎是哪国人?(安陵国)(2)“不辱”是什么意思?(不辱没、不辜负、顺利完成)(3)完成什么使命?(出使秦国)(4)为什么要出使秦国?(5)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唐雎和秦王)(6)结果怎样?经过六个小问题的设置,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注释中有,既能让学生认真看注释,又能顺便划下重要知识。
2.2解题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例如《出师表》,对照注释,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陈何情?言何事?留下一个兴趣点。分析“出师”,老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当时蜀汉已从亭战役和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补充历史典故:刘备白帝城托孤,了解诸葛亮对刘家父子的感情和忠心,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说什么事,表什么情,目的是什么,自然而然引到对内容的感知上。
3.加强诵读训练,感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之美,提高语感质量。
听觉仅次于视觉,所以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诵读,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慢慢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自然就会理解文言文的美感。如欣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歌开篇及其简练的文字勾画出一个广阔的令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作品没有直接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的思恋,而是只写了他对恋人的求索、寻找。可是主人公对于恋人的痴迷、相思,主要通过他对恋人的寻求的行动、左右求索的过程,形象含蓄地展现出来。“伊人”高洁的形象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在迷离虚幻的景物衬托下,主人公久久凝望却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是学生不曾体验过的,要想真正领会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蒹葭”和“伊人”的形象,理解诗歌“兴”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独特的艺术美感,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重视翻译课文。
这是学习文言文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但“见二虫斗草间”若译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缺少成分,不通顺,读着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否则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可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他们获得的信息总量的94.0%,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被吸引并投入语文学习中。《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而且可以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进行激励性评价。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更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等,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挖掘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郭稳.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蒹葭翻译篇4
殊不知,有时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做这样的事情,教学内容上贪多求全,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作为殚精竭虑的一线教师,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效果好,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精彩纷呈的。于是,他们往往忘记“一口吃不成胖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有益格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方法技巧等,从设计的方法到设计角度、从文本的挖掘分析、拓展延伸到课外,唯恐挂一漏万。这众多的因素让我们的课堂不堪重负,教学的品质自然大打折扣;也使得语文教学过程苦不堪言。我自然也不例外,由于长期被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困扰,因此格外留意寻求实现突破、超越的思路和策略。
一、取舍教学资源求精当
我曾一度特别喜欢“包装华丽”的语文课,曾为设计出“华丽”的语文课而煞费苦心。如在一次学校公开课竞赛中,我选定的课文是《绝版的周庄》,在教学设计时,我一头扎进了“华丽”的泥潭:光国内外物质遗产的精美图片就有近十张;周庄的风俗民情古迹的图片也近十张;配合课文的江南民乐小调有三四首。自我感觉课堂容量够大,形式够丰富。谁知试讲的效果让我几近绝望:欣赏图片、音乐占去一半多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完全被我的“精心设计”束缚,根本没有自主思考活动的时间。整节课只能用“死水一潭”来形容,这是我从教多年来最失败的一节课。事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找到了“症结”所在。语文学习的载体是课本,课堂学习应紧紧围绕文本组织过程环节。过多的衍生,表面上看似丰盛美观,实质上是“喧宾夺主”,空洞无物,学生在看热闹之后是稀里糊涂、一无所获。
在评议课中,我认真听取同行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受益匪浅。我深切认识到“取舍”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精要、适当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内外教学资源)是精品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
鉴于此,我对课堂设计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文化遗传图片保留布达拉宫的一张,且放在迁移拓展环节中;民俗图片也只留双桥和沈万三故居的共三张,旨在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凸显周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加课堂的厚重感;音乐选定一首,课前播放,以营造情景氛围。同时还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并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多多质疑。课堂上留出充裕的时间解读周庄的美丽,解读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最终,这节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讨论交流、质疑探求、学习展示的平台,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割舍了一些东西,反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一定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材料,力求精要、适当,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取舍课堂提问求趣巧
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是:一是所提问题学生要感兴趣,有趣的问题才能引发参与讨论的热情;二是提问的时机和方式要巧妙,使之成为融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的有机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精心筛选学生质疑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务必使课堂提问有序、有效。我曾经观摩过的一节公开课《蒹葭》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导入新课和朗读原诗后,老师抛出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该问题中规中矩,但可以检测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当课堂气氛有点“回落”时,我估计老师要有动作了,果然,老师亮出了“杀手锏”――自己改写的诗:
白雪茫茫……宛在山之阳。
白雪苍苍……宛在山之崖。
白雪皑皑……宛在山之阴。
并发问:“改诗与原诗相比,哪一首好?说说你的理由。”当时,我忙于记录,没有仔细品读改诗,也就没有体会出改写的用意来。但当老师和学生一起对照分析原诗和改诗意象的时候,我听出了点“端倪”――要在意象上做文章了。这时,老师抛出了大问题中的第四个小问题:“蒹葭”和“白雪”在表达效果方面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的限制,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太理想。但老师没有作出通常情况下的诱导启发,而是非常从容地利用多媒体投放了蒹葭图片。图片中的蒹葭柔美、轻盈的形象一下子抓住了同学的注意力。短暂的考虑之后,一名女同学发言:“蒹葭、水等意象能表现一种柔美的特点;而雪不能表现这个特点。因此,老师的改写不及原诗好。”在其他同学颔首赞同的时候,老师顺势提出了难点问题:“这首诗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因为上面的铺垫工作非常到位,所以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老师总结:“白雪”之所以不及“蒹葭”效果好,就因为它不能表现这种“迷茫、凄婉”的情调。至此,那首改写的诗出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它在这节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起了自己讲解诗歌意境的情形,为了把意境讲透,煞费苦心设计了不少的问题,可要命的是问题虽多却都处于同一平面,无力“激起千层浪”,无法提携引领整体,无法“一览众山小”。因此,尽管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却依旧在原地打转。而在这节课中,教师正是利用了改诗与原诗对比的问题情景,才逐步解决了意境的难题。由于问题本身“站”得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避免力量分散和平均使用。由于“取”得巧妙得当,因此课堂的即时效果非常好。
经过取舍,解决了“问什么”之后,“怎么问”也是决定问题“品质”的关键,也是需要取舍的。比如上述课中,老师将改诗作为载体,在总问题下相继提出多个小问题加以引导,最后达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显然是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取”的。“怎么问”关乎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想见识、生活积累等,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甚至需要多次反复地取舍。可见课堂提问设计中“取舍”的重要性。“取”的精当合适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
三、取舍训练习题求质效
如果结合中考前的试卷讲解情况,就更能说明取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打造精品课堂的重要性。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考前,我们综合试卷做了不少,但收效甚微。我大失所望:学生似乎该记的都没记住,该运用的都不会运用。比如说,文学常识张冠李戴;默写错别字出奇地多;文言翻译漏洞百出;语言表述前言不搭后语,等等。可以说,整张试卷上几乎找不到“闪光点”。我不能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开学至今,自己在教学上可谓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学生应该“受益匪浅”,谁知道效果却出乎意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思来想去,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我每一套试卷的评讲都求大求全,该讲解的、该联系的无一遗漏,并要求学生分类整理记录,定期巩固复习。结果犯了学习的大忌:知识点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根本来不及应对。贪多求全,反受其害。如果我能每套试卷集中讲解一个问题,且随时温习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就绝对不会如此糟糕。事实上,近十套试卷累积下来,知识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为所谓的“舍”最终还是服务于“取”。
于是,我改变每题必讲的做法,而选择每篇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和同类问题归并讲解的思路,以使学生分阶段有侧重地巩固知识点。例如,记叙抒情类文章是试卷中的“常客”,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我花了三节课的时间讲解对比衬托和侧面烘托的手法。由试卷讲解到课文复习,力求透彻、全面。表面是“少讲了”,但实际上不少反增。因为许多天过后,再碰到此类问题,学生的巩固率还在70%左右,再也无须花大量时间去“炒冷饭”了,和先前的效果有天壤之别。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也同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学习效率的提高。
可见,精心选择习题,精要讲解评析是上好练习课和讲评课的关键。
蒹葭翻译篇5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秋水》和《论毅力》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层递 B.正反对比 C.顶真 D.比喻
2.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来揭示后唐庄宗亡国的原因,这句话是 ( )
A.满招损,谦得益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3.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在这之中蕴含的思想是 ( )
A.以德服人 B.以德治校 C.以德开课 D.看重行为
4.《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 )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 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 D.作者的哲学观点
5.《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来说明的道理是 ( )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C.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6.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 ( )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
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抽矢射佛寺浮图”的原因是 ( )
A.贺兰进明不肯出师相救 B.南霁云想显示箭法高超 C.上面藏有敌军将领 D.当时正在比试射箭
8.作者在《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即 ( )
A.用种树类比治民 B.用捕鱼类比治民 C.用种树类比吃饭 D.用打仗类比治民
9.散文《香市》表达中心思想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是通过 ( )
A.香市今昔盛衰对比 B.新旧农民的对比 C.香市今昔盛衰类比 D.新旧农民的类比
10.《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是 ( )
A.傅雷的翻译工作 B.傅雷的三次发怒 C.傅雷的撒手西归 D.傅雷的人格价值
11.((都江堰》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寓意是 ( )
A.宁静的生活 B.壮丽的驯顺 C.喧嚣的生命 D.强烈的震撼
12.《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 ( )
A.执着惆怅 B.欣喜雀跃 C.忧伤痛苦 D.平静自然
13.下列属于田园诗的是 ( )
A.《蒹葭》 B.《早雁》 C.《饮酒》(其五) D.《陌上桑》
14.诗歌《行路难》(其一)中,属于借典型行为举止抒情的是 (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雷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诗词是 ( )
A.《早雁》 B.《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湘夫人》 D.《声声慢)》(寻寻觅觅)
16.《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 ( )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 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
17.从日常生活看,《雨巷》所抒写的是( )
A.对丁香姑娘的追寻与失落 B.对恋人的追寻与失落 C.对革命事业的追寻与失落 D.对美好理想的追寻与失落
18.《宝黛吵架>与((红楼梦》其他章节的差别是 ( )
A.以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节B.以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节C.采用了直接心理描写方法D.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来增添文章意境
19.小说《哦,香雪》中,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跳上火车,最后独行三十里回家,下面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兴奋,没有恐惧 B.既有兴奋,也有恐惧C.没有兴奋,只有恐惧 D.既无兴奋,也无恐惧
蒹葭翻译篇6
岁 月匆匆,转眼已经过了30。感慨之余,于是自我分析,并非相貌不好(记得高中时候还做过班里的文艺委员),也并非性格不好,只因一路读书下来耽误了最好找朋友的年华。特别是硕士和博士阶段在国内TOP5前的高校,而且都在一个老板手下。老板在该领域内国内数一数二,国际也很有名的那种,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每天除了实验室就是宿舍,连暑假也没有,每次过年放10天假。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三年里,由于领导一直压比较大的任务,又耽误了三年。
目前只能说是在该领域内小有成就,闲下来想想,其实这几年里我失去了太多。原本我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我也希望能有一个他陪着着看看电影,听听涛声.....
最近听同事说,19楼征婚的成功率还是挺高的,于是今天注册个ID发帖来征婚,希望能找到生命里的另一半。
希望未来的你:本科以上(如果是本科或者硕士学历,请别担心,我认为过日子不是靠学历来就幸福的,但是也希望你自信一些),对工作和生活富有热情,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文学修养,年龄相差不要太大就可以了.........
因为加QQ的太多,没有这么多时间一一聊天,深感抱歉。如有兴趣,请直接把自我介绍留在跟帖后面,留下联系方式,我会回帖或者直接联系的,谢谢!
希望有缘人能做三件事情:
1、希望有缘人来对下联。上联:秋去冬来秋水伊人望穿秋水
2、假如我们认识了,怎么精确得到我有多少根头发?(提示:可能用到格林函数和高斯定理)
3、请把《诗经·秦风》翻译成英文(选作)附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
木工张师傅: 131 1675 1903找到的参考答案:
凑合弄弄,文化就这么点了
1by1:上联:秋去冬来秋水伊人望穿秋水
下联:红男绿女红尘才子看破红尘
answer2 巫动云涌巫山云雨共赴巫山
2by2:“语文式”作答:假如我们认识了,我可以“看一眼”就能精确出你的头发有12580根,不信你自己数?(这答案没问题)
“数学式”作答:一次性把头发剔光,头发用高科技精密仪器测量重量。全部头发重量/单根头发重量≌头发根数(这什么数学定律?)
“英语式”作答:
女博士:你知道怎么精确得到我有多少根头发吗?
男术士:--what?
--Can you say that again?
--OH.... The hair......?
女博士:--ah!yes.The hair.
--let it pass.We talk about the other!
男术士:OK! OK! We talk to other .(The danger has passed! )晕色~~
3by3:《诗经·秦风》翻译成英文-----别跟我说这些不是英文袄,他们都是由26个英文字母abcdefg......xyz组成的。中国古文举世无双,最好的英文翻译,就应该是这样的!
-------------------------------------------------- --------------------------------------
jian jia cang cang, bai lu wei shuang.suo wei yi ren, zai shui yi fang.
su hui cong zhi, dao zu qie chang. su you cong zhi, wan zai shui zhong yang.
jian jia qi qi, bai lu wei xi . suo wei yi ren, zai shui zhi mei.
su hui cong zhi, dao zu qie ji. su you cong zhi, wan zai shui zhong di.
jian jia cai cai, bai lu wei yi. suo wei yi ren, zai shui zhi si.
su you cong zhi, dao zu qie you. su you cong zhi, wan zai shui zhong zhi.
-------------------------------------------------- --------------------------------------
广告插播,谈谈高级数学
要不是你说什么“格林函数和高斯定律”,我这辈子,也别想听到这么两个词语了!晕啊
数学这东西没有精确的,本人对“数学”的定义:在人类的科学智慧能被感知到的范围程度里,被“公式,函数,定律”加以包装,就是所谓的精确,所谓的数学。
好比“形随心至”这样的理论,当科学,数学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当然无法说它是真理,也就是伪科学,不精确的东西。
当初那些个谁提出“地球中心说”“天圆地方”这样的理论,愚蠢的人类不都认为这就是真理啊?只因为后来科学,数学进步,有能力证明的时候,才开始掉,对吧?
太阳发出的光线,在磁场,引力,风的作用下,光线偏移量有多少?;没见过外星人的人类,怎么会100%认为肯定就有呢?这是无法用什么“公式,函数,定律”精确得到结果的。记住地球人,哪怕外星人,周天之内所有文化,都是自己定义的,精确无从说起。只能说目前精确。读高中时老师说“函数中渐进线,只能无 限趋近X轴Y轴,但永远无法到达,就算100个华罗庚跟我解释,我也明白不了!很神啊”
回击那些信口雌黄的网络“蛀虫”
人家女同志,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来这里寻找有缘人,给你们一些人歪曲成什么样了,我可以说这些歪曲的人,都是些没文化,没胆色,没浪漫细胞,长期处在社会最底层,压抑太长,阴影太多,IQ,EQ都不怎么高的一部分人!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位女士,是做作,虚荣。那又怎么样,哪个人不为自己做作,虚荣一点,你能保证你是张白纸,上面一道痕迹都没有,不要把别人说的怎么怎么的,先把自己做好,树立标榜,你才有资格说别人怎么怎么的。“何况这位女士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只是单纯的想寻找一个有缘人而已”,你们干嘛要 把这样的行为“当作是黄赌毒一样的来抨击呢?”她的这封帖子,真的让你们心理不平衡,触动了你们的什么根本利益么?
你们要真的闲着没地方抨击别人,我给你们推荐地方,台湾所有的“部落格”,去说,萧万长去,韩国论坛对中国公民的歧视行为,美国的强权政治,世界的金融倒戈带来收入上的低迷。这些够你们发泄心中的情绪了,我可以说,在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回帖中有3种人:
1:开玩笑的人
2:现实中生活不幸福,压抑比较厉害的,遇事偏激,没思想的人。
3:庸人自扰型的,喜欢闹事情,想尽办法把别人逼的人格分裂的人,最后还摆出一副,我在帮助你的姿态。
她找个“super man”有什么好叫嚣的啊?女博士的人际网里肯定,基本上是有文化,高层次的男人,而这样的男人,一般都被有能力或者说比较懂男人的女孩子拉去做老公了,其他又都是事业上的往来朋友,根本不着什么边的人。你们说在这个圈子里,一个女博士,她怎么能找到称心如意的有缘人,偶尔有那么两个,女博士她可能不喜 欢,勉强也是没幸福的,是吧?我相信,女博士只要长相还过的去,现实中,追求者,应该不会缺的!拒推测是1978年出生,那也就30岁的样子,这个年纪女 人找个老公,当然是很需要的咯!现实中又没自己中意的,于是想到了网上来看看是否存在有缘人。并且昭示了自己的身份,学历,简单情况,这是以诚示人的表现,她想换来是你们的真诚的一个“顶”字,而不是你们那些“闲言碎雨”,懂吗?
一个博士,要做的事情很多的类,不是坐坐办公室,出去讲下大道理,就天天数钱的,他们没有闲工夫跟你们在网上玩这种文字游戏!文化越高,层次越高,七扯八拉的事就越多,忙都忙不过来(举个例子,你今天买了辆宝马,两天之后就会有一批接一批的业务员,来问你要不要买保险了!)诸如此类,莫名其妙的事 情,多的去。不像你们,还能来网上排排你们内心的“毒”?女博士挤出时间来网上发个帖,弄的这副样子,“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知道这话什么分量 吗?那些愚蠢的人类,这话你们肯定是不懂拉!哎。。
现在这社会人,已是面目全飞,除了播音员和精彩事迹的报道主持人,不知道还有几个地方能听到让人和谐、感动的声音,当然这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没什么好计较的。但是我想,做人是不是可以人性化一点?最低要求,你们也要做到个“善意的谎言”吧?
对女博士一番话
那些巧言另色,心口雌黄的人,就好比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他们越挣扎,越是表现他们的软肋,不要理会就行,用英文形象的表示就是“ignore”, 一个单词,直接鄙视他们,这不是精神胜利法,你的背后有很多有思想的人在支持你的。社会的主流是好的,没有变质。还有些人是跟你开个玩笑,你也别在意。你要相信,大家都是在支持你,祈祷你能早日结得秦晋之好。虽然找“余伯牙和周子期”,这样的有点难,不过想通了和谁不是过啊,和我过也行额!虽然我半个高中学历,但也不是很差的额!(哈哈)
蒹葭翻译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走进教室,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放学后学生在家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完作业后抽时间评讲,过一段时间再测验。而翻转课堂则是将主要的学习放在家里,教师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课堂时间则用来开展协助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习活动。其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种能够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的方式。发达的网络让我了解到“翻转课堂”的非凡功效,一线授课的多次实践,让我尝到了语文“翻转课堂”的不少甜头,收获了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1、以微课为依托,促进有效预习
“预习微课”以先学后教的形式,用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微课的制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要根据教学需要,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的结构和学生需要的信息。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或暂停,直到看懂为止。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或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学习。同时,学生运用教师提供或自己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更高层次的问题,留待课堂交流解决。最后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练习,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交流解决。例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先观看范进发疯时的视频,并思考布置的问题“范进的疯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范进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语文的学习更有趣味。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进行思考,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语文课中,通过微课引导学生预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重构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重构教学是翻转课堂的灵魂。知识学习在课外,生成部分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这是深化知识的关键,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翻转课堂的作用也体现了学习思维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重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助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结构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学习《蒹葭》这一课时,先为学生播放意境图片和《水在一方》的旋律,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激发。接下来再让学生进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和诗人情感寄托的讨论。语文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师唯有为学生创建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才能促进他们主动探究,那么课堂重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并学会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翻转课堂也是教师通过重构语文教学,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
3、精心布置作业,优化课外复习
课堂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学生的课外学习需要以课堂为铺垫,是以课堂为基础的学习。在翻转课堂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课堂学习之后,要进行知识巩固和升华,精心设计作业,从而优化课外复习。例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制作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卷积云、积雨云”等一些常见的云的作用和观察方法。是不是这样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还没有真正的验证。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项任务――调查报告,让学生观察今后一个月的天气和云的变化,看看是否与自己学习的知识一致,又有什么发现等。让学生进行观察,撰写调查报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消化新知,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调查报告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让学生留心观察,布置合理的作业,正是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它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外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扎实,学会创新。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翻转课堂正好符合这一理念,实现了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并进。
蒹葭翻译篇8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价值;文学功底;语言能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蒹葭翻译篇9
关键词:国学 教育 传承 学习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伯俊教授认为:背诵经典,是一种传统的,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背诵绝非死记硬背,而应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牢固记忆。尽可能把“理解”贯穿到经典诵读的各个阶段。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国学大师那里借鉴和吸取学习方法。
我们教师的国学学习则应该广而精,面要广,我们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可能要解决学生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掌握的国学面要广。每个方面都要有所列色,但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方方面面知识,那么对于我们所教的学科则要深入学习,达到一定的深度,就是要学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深度应是越深越好。如德育的老师“礼、乐”等国学方面的知识都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不仅在课堂上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还能通过自身修养地提高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让我们的礼仪之邦发扬光大。要照亮别人,必须自己有足够的亮度,所以自己的国学修养一定要越深越好。这种深度还能带动广度,你的专业知识学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现国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各个方面的联系较深,只去学某一个方面是不行的,要从多个角度的学习探索才能深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以致用,将我们所学的用在教育工作中,把国学知识传承下去。
我们的教育形式吸取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经验,但内容还是以国学为灵魂。语文中的诗词古文就不用说了,就是翻译的文学作品也能体现出我们国学的魅力。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一诗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翻译下来了有多个版本:
殷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孙用:“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将爱情牺牲。”
兴万生:“自由与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为了爱情,我宁愿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愿牺牲爱情。”
殷夫的译诗,对原诗的面貌作了较大的改动。考虑到中国律诗的特点,极大地吸收了国学的精华,把每一句都译成五言,且有韵脚,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最为人们所熟悉。我们如果能在这样的国学思想引领下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能更深地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还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毕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从小就在接受国学的熏陶,大部分的文化知识如果能用上国学方式传承,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国学为根本,思品、政治可以让诸子百家的光辉去照耀课堂,历史则有很多时候都在阐述我们国学的发展。文科是能比较好的将国学用于教学中的。理科教学中国学的应用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的国学素养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并能用心去处学生感受国学之美时,总是有机会的。
我上小学科学课时,三年级有个内容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的区别。我在上课时吟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既能感受到唐诗的美,又对草是一年生植物印象特别深。在学习“蚕”内容时我用到了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欣赏了诗句的美之后还讲了诗的科学错误:蚕在吐完丝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蛹。并指出诗句的科学错误是李商隐没有学《科学》造成的,尽管存在错误,但诗句特别精彩。从后面的效果来看,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对国学中的诗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不仅仅在课堂,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只要有机会,我们就有义务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我在远程协作的VCT作品中就有意识的引入了国学方面的内容。我们的作品是《水――长寿湖与大宁河》就引用了《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的内容。“在水一方”是我们整个小组的名字,探索实验的PPT作品的文件名分别是用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学生自我介绍的文件名是:“所谓伊人”。诗经里的内容对我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深的,但我们现在可以不需要学生去更深入地理解,只让他们去感受一下我们的国学之美就行了。
我们前面说的主要是国学中的“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国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数学老师能熟悉《九章算术》就能在课堂中展示国学神奇的功效。《九章算术》国学中的数学经典,在分数、负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等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实际应用是现代数学教学中比较欠缺又在大力加强的。老师如果应用得当,不仅能让数学的思维训练和实际应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还能让学生通过国学学习而激发爱国热情。
另外,如果音乐课中多一些《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美术中多加一些水墨的韵味,体育课能看到太极拳的神意、围棋的博弈……我们的下一代将在国学的熏陶下成长,不仅加强自身修养,还能将我们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智慧思想和艺术魅力的国学传承并发扬光大!
蒹葭翻译篇10
诗词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引导审美主体超越功利目的,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想象,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融情于读
近几年,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随意斥之为“复旧”,弃之若敝屣。在许多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讲得多,题型练得多,答案背得多,学生的朗读、思考、品味、感悟越来越少。
读是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意象、诗的意境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悲哀的情调。诵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读者的情感之中。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二、置身意境
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味意境的活动中。不要简单地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要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使学生随着诗情置身意境。
置身意境的方法主要有:
1.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美读作品,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2. 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突现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气氛。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用多媒体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画面。
3. 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们读诗时,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三、展示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讲古诗词时,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笔画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去品味意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景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意象合理地组合后画出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象有机组合,并且以意赋予象,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形象的画面,学生更容易深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中国诗坛上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绝妙结合的诗人很多,如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下来,然后再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会有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审美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造意境
教学古典诗词,比较流行“翻译”“改写”等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内容,这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大多是把古典诗词变成了大白话,其原有的节奏、韵味、意境全失。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以诗译诗”的做法,不仅克服了以上缺点,部分地保持了诗词的“原味”,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诗译诗,有两个层次:一是保持原诗的句子数量和基本结构,只作部分的扩充,押与原诗大致相同的韵。初学译诗时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只忠实于原诗的构思和基本内容,在句子数量、结构、押韵等方面根据需要可以有较大变动,不拘一格。如《诗经?蒹葭》的第一节,可译为“七言诗”: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可以“扩充”为长四节的“现代诗”,一咏三叹,妙不可言:
杨花飘落的暮春时节, 我听见了杜鹃的哭泣,
可是我冰清玉洁的朋友啊, 你在哪里?
你是否已离开那京城, 在凄风苦雨里,
怀抱无限的忧伤, 远涉五溪?
请你,也把我的心带走吧! 如果不能,就交给明月,
让它相伴着我, 也永远相伴着你。
让明月相伴你到遥远的夜郎,再给我捎带来你平安的消息。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种方法,唤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在领会诗的内容和意境的同时,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