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临朐寺头镇这样干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临朐县寺头镇坐落于美丽壮观的5A级景区沂山北麓,是一个山区农业小镇。

  近年来,寺头镇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立足山区实际,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精神,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现有条件,以新兴农业产业拓宽增收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扮靓域内青山绿水,把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深入实施“五大工程”,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措施和内涵,保证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闯出一条山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把“山”这篇文章做得有声有色,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生态优美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最佳休闲乡镇”“山东省最美旅游风情小镇”“山东省森林乡镇”。今年,成功创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

  地域资源优势

  ◆气候资源

  临朐县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2.4℃,年平均日照2578.6小时,无霜期191天。这里风光秀丽、景观自然、生态宜居,是山东千里民俗旅游重点县。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米8.9万个,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非常适合游人来此健康养生、休闲度假。

  ◆水资源

  寺头镇的自然饮用水源为地下200米深玄武岩裂水,完全无工业污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自然清醇、甘冽、天然、绿色的高品质水源,水中富含锶、锌、硒、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pH值常年保持在7.3左右,为弱碱性、富锶山泉水,经常饮用有益身体健康。

  ◆自然资源

  寺头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域内有金、银、铜、铁等矿产40余种,储量丰、分布广、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寺头是全国著名黄烟产区,蚕丝更是生产历史悠久。山楂、香椿、丹参、板栗、花椒、苹果等农副产品远销海内外,特别是山楂,富含人体所需的10多种营养物质、30多种黄酮类物质,具有健脾开胃、活血化瘀、降血脂、降血压、防癌抗癌等功效。

  准确把握“高”的定位

  ◆主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寺头镇把整个镇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立足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从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可持续内生增长机制的角度出发,统一规划布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目标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宗旨,把“富美之乡·红果小镇”建设成以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与生态养生为主线,以石河生态观光带和山楂、红香椿、中草药产业园“一带三园”建设为主体,以红果文化、五福民俗村、圣水谷、花溪谷等农旅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鲜明、乡土特点浓郁、产业特色突出的国家级特色小镇。

  ◆政策举措

  坚持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原则,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高质量打造品质乡村生活,实施做大做强新型农业主体提升、新村宜居、乡村文化引领、乡村善治示范、农民增收“五个工程”。

  ◆保障措施

  为把“高”的定位要求落到具体的政策举措中,寺头镇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从实际出发,通过解决好7个关键性问题,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真正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政府必须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总揽全局,增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在农民基本收益不受损的条件下,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立足农户家庭经营基本面,在坚持家庭生产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采取普惠性的政策扶持措施,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着力强化服务联结,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扶持农户拓展增收空间,以服务规模化弥补经营细碎化的不足,把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同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农业镇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基于社会化服务的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库草系统治理,加快生态湿地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让保护环境不吃亏,能得到实实在在利益,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和美丽环境的深度融合。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针对一些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服务、组织、动员能力弱化,村民自治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组织农民难度大的现象,必须从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入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民钱袋子鼓不鼓是检验农民是否有获得感的重要标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出发,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乡村价值,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才能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以改革创新追求高质量

  在完成农业规划、村庄规划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村落形态、人居环境和产业能级水平,打造寺头镇的美丽“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既充分体现出寺头特点,又展现乡村振兴的内涵,将风貌形态、产业、生态、生活、文化、治理和富民等涵盖进来,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寺头版的“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模式和路径。

  改革理念创新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讲解,深入了解先进地区的特色经验和典型做法,打破以往镇村干部认为农村发展就是“拓道路、修广场、建公园”的简单理念,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习沂蒙精神、淌水崖水库精神等红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红色革命精神运用到干事创业上来。通过“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等方式提振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全程参与乡村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土地改革创新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寺头镇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涉及乡村振兴政策体制的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和制度供给,重点解决村庄空间布局散、规模小、风貌不协调问题。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配置农村各类土地资源要素,进一步提高落实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等高含金量的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等,并积极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导入新业态、新功能、新人群,使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企业改革创新

  企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寺头镇立足企业实际,鼓励企业实行“6S”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路径。创新销售模式,支持企业开展网上营销,拓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寺头镇被评为“中国淘宝镇”。引导企业与果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让企业与果农共享发展成果。

  人才改革创新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该镇积极实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现代青年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其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加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鼓励其兴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制定青年人才优惠政策,从资金、户籍、医疗、就业到养老资源统筹协调,吸引当地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外地大学生来此兴业,为镇域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乡村文化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信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生产能力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和精神面貌的改变。

  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在这五项具体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基础,只有乡风文明了,乡村自治、法治才能有效,进而才能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早已不是农民的“独角戏”,农业也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为此,寺头镇加强农村干部、新型农民培训,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特色文化传承上,不断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元素,实现持续创新与丰富;为使乡村文化“活”起来,让乡村望山见水有乡愁、村村有个性,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引导村民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文化与当代艺术、农业观光与文化体验进行融合碰撞,使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寺头版乡村振兴作战图

  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将“五个工程”具体细化实施,推动寺头镇由过去的生产发展,到未来的产业兴旺;由过去追求的村容整洁,转变为生态宜居;由过去简单的民主管理,走上治理有效的健康之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变,加快农业向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新型农业主体提升”工程

  寺头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山”的地形特点、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种植优势,既立足于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提高现有主体的自身实力、带动辐射能力,又重点突破,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构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紧密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提升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主体。目前,该镇已拥有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1个,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2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1处,高校教学实践基地2处,有力推动了山楂、红香椿、中草药三大农业产业的发展。

  1.山楂现代农业产业园

  山楂产业园位于寺头镇西北部,主要空间为五寺路北侧,依托金葫芦山、银葫芦山、桃花山、七宝山的山地、谷地和水体建成,涵盖13个自然村,总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5平方公里,总辐射面积4万余亩。近年来,寺头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山楂生产,扶持本地企业增强消化能力,拓宽对外销售渠道,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经过技术支持、科学管理,山楂品质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扩大,2010年,“寺头山楂”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寺头山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山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为潍坊市现代农业示范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寺头镇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警等先进技术,推广富硒山楂种植,提高产品品质。开展引水上山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配套水利设施,加固小型水库6座,新修蓄水池16座、大口井10座、扬水站10座,提升了园区应对水旱灾害能力;投资2100万元,修建全长25公里的富民大道,极大方便了农产品的种植、运输。强化技术保障,争取山东农业大学支持,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占地300亩的果树苗木科研基地。

  创新实施“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户组织起来,走出了一条由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通过规范壮大产业经营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特色产品20多种;同时,引导企业加强源头管控,投入4500万元,建成全省唯一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规模最大的单体万吨冷库,新上冷链物流运输,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目前,全镇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2.红香椿示范园

  红香椿是寺头镇的特色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红香椿发芽早、上市快,具有香气浓郁、质脆多汁、香美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并且富含磷、铁、硒、锶、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红香椿具有活血、养颜、补肾、益寿之功效,深受人们青睐,2006年通过山东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10年7月,寺头红香椿成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临朐县首个国家级认证农产品。

  为提升“寺头红香椿”品牌优势,寺头镇在梅花山、凤凰山周围,建成宅科、柳科泉、南西安3个红香椿示范园,涵盖周边10个村,发展露天红香椿2万多亩,亩均收入约6000元;红香椿大棚1000多亩,亩均收入约5万元;红香椿交易市场3个,红香椿专业深加工业户20多家,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今年,依托红香椿、山楂两大特色产业,寺头镇成功创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

  坚持文化引领,打造红香椿文化品牌,组织红香椿烹饪大赛,成功举办三届红香椿文化旅游节,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采摘,香椿价格较往年同期有所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寺头镇“中国红香椿之乡”的美誉更加声名远播。

  3.中草药科技示范园

  “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这句谚语道出了中草药疗效的神奇。寺头镇地形、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丹参等中药材生长,其丹参酮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是普通丹参含量的3—5倍。

  寺头镇在适宜中草药种植的凤凰坪、丹崮山周围,列为中草药产业园区,涵盖周边13个村。目前,已形成种植丹参1万余亩,黄芩4000余亩的中草药种植规模。

  为提升丹参种植技术优势和知名度,打造道地药材地方品牌,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日盛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达成技术合作协议,设立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山东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合作建成占地100亩,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种苗集约化繁育水平和能力,年可提供优质丹参苗3000万株。以绿色、健康、养生的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以品质、生态为保障,集中草药种植与健康养老于一体,结合实际地质地貌,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温馨舒适的中草药健康产业园。与北大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医药企业对接中药材流通渠道及粗加工事宜,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户与企业直供,增加种植户收益。

  “新村宜居”工程

  寺头镇顺应百姓要求,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在镇域实施棚户区改造、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推进村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镇域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目前已整体搬迁大青峪、杨庄等5个村,2020年计划整村搬迁7个村。通过整村迁建,合村并点,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服务保障、村民基本生活保障,村集体通过复垦土地集中利用,新增耕地统一对外流转,实现村集体增收,取之于民、用之用民,重点发展村级公共事业,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把改革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牢固树立“象棋思维”,保持前瞻性,坚持用10年后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现象和发展,既算总账,更看长远,做到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具体工作中,以社区大党建为统领,重点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实际居住人口计算,按800—1000户约3000口人规模科学合理划分农村社区。以社区为单位,打破现有村级区划概念,村庄合并时注意区分集聚提升、搬迁撤并、特色保护等不同类型,搞好长远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留足集中居住、融合发展的空间,有效破解山区村小、散、远和空心化问题。同时,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来看,通过聚合式发展,历经不同村风、民风的深度碰撞、融合,更有利于观念的转变和乡村文化的形成,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打造。

  “乡村文化引领”工程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一些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传统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淡化,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农民社会责任、公德意识淡化,人情社会商品化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致使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逐渐解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失范。

  乡村是否振兴,要看农民的精气神旺不旺,看乡风好不好,看人心齐不齐。

  寺头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逐村建设村史馆,搞好乡村文化传承,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倡导文明新风,把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同时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周姑戏、手工银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提升、展示和宣传,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建制村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一套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特征、符合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办法和载体,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使“文化引领”工程落到实处,使乡村文化成为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的主阵地,激发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依恋,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快乐奉献。

  “乡村善治示范”工程

  农民缺少组织带动和联结,就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缺少利益纽带、情感纽带、互助纽带,就难以搞好乡村治理。寺头镇党委认为,要想使乡村振兴战略在镇域内得到顺利实施,就必须把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农民得到各种组织的引导、教育、服务和管理,让农村家户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乡村治理才能规范起来。

  为此,寺头镇以推进乡村治理文明化为抓手,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乡村和谐为目的,在乡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土治理模式,在完善自治、加强法治的同时,实行每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制定村规民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等道德章程,设置道德讲堂、德育基地、文化礼堂等各类载体,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提升德治水平,促进“三治”相结合,形成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补充,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用道德力量纠正失德行为,用自治方式激发治理活力。

  与此同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的时代脉搏,运用“党建+系统逻辑思维”,探索“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网格化;建立健全村级班子建设新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和监督权,保障村民享有充分的决策权和参与权;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各项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使乡村治理走向善治。

  “农民增收”工程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寺头镇首先从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入手,打造一个帮助农民找到适宜的农业特色产业和有技术推广队伍传播新技能,让农民掌握新技术的平台,并通过供应链、物流链的创新,产业链、价值链的建设,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发挥农业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的功能,形成融合效应,不断扩大增收渠道、补足增收短板,并在优化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收益等收入结构方面下真功夫,保持镇域内农民在收入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其次,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立足寺头乡村独有的产业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宜果则果,宜粮则粮,将乡村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叫响“寺头山楂”、红香椿等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乡村产业格局;探索实施“村企联盟”发展模式,通过村企人才互联、生产联动、结对共建,大力开展产业联姻,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支部+农户”“企业+项目+支部+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企业合作联社亿凯山楂种植合作社、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福仓中草药专业合作社与28个产业村签订战略协议,抱团闯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支持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护栏、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壮大,挖掘农村就业潜力,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