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网络评论的主流话语模式及社会心态——以近五年豆瓣电影评论为例

  二、基于大数据方法的评论主题模型

  2018年至2022年春节档,共有31部新片与观众见面。除2020年影院因疫情原因未开业,其余年份平均每年上映新片7部。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具有明显的帕累托效应,即排名前20%的影片集中了80%以上的年度票房收入,头部影片往往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票房和观众。根据表1数据,2018年至2022年春节档票房冠亚军影片占到了64.7%以上的票房收入和63.89%以上的观影人次。正因为这些影片的观众数量庞大,相应的影片评论数量多、热度高,故本文选取近五年春节档票房前两名 (8) 的影片作为网络评论研究对象。

  表 1.2018—2022年春节档票房冠亚军影片 (9)

  

  在研究样本方面,十部春节档影片的网络影评主要选自豆瓣电影。这是因为豆瓣电影这一平台更能“还原普通大众的平均看法”, (10) 与本文所讨论的电影评论背后的社会心态有着天然适配性。另外,伴随网络影评的异军突起,豆瓣网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为电影口碑分享的重要平台。豆瓣电影的评分、评论常态化地成为媒体报道甚至专业影评时的引用对象、参考对象。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Python程序语言编写爬虫程序,从豆瓣网抓取了自2018年2月16日至2022年2月20日十部影片的全部影评。研究者采用基于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潜狄利克雷分布)算法的主题模型(topic model)方法。 (11) LDA方法属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用来挖掘文本间的隐含主题结构关系,通过变分推理(variational inference)和吉布斯采样(Gibbs sampling)推断出每篇文档的主题概率分布以及每个主题的词项概率分布,最终提取出每个主题的关键词表示。 (12) 主题对应的关键词是主题含义的折射,研究者根据关键词结合电影学相关理论,概括出豆瓣网络评论的主题内容。

  

  图1.主题1

  

  图2.主题2

  

  图3.主题3

  研究者对主题模型运行结果进行视觉化转换,最后依照主题边界清晰和主题含义可阐释原则确立三类主题。主题名称和所占比例分别是:主题1是关于影片形式、类型、风格的评论(63%)、主题2是关于影片思想内容的评论(28%)、主题3是拉踩类评论(9%)。主题名称表征了关键词所映射的语义空间,图1至图3为按照关键词分布期望值绘制的主题对应关键词词云,其中关键词大小与其标准化期望值呈正比。主题1的评论关注如何使影片叙事更加流畅、情节更加合理、改编更加本土化等话题,旨在提高影片质量、引起观众更多的兴致。主题2关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集体与个人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观点的博弈,广大网络评论者在不断互动、互塑的过程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认同。主题3属于拉踩类评论,带有明显的针对意图。例如《红海行动》采用集体英雄群像模式,突出集体主义精神。有评论者利用这点大做文章,用《红海行动》的集体主义拉踩《战狼2》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在宏观层面网络评论的内容主要聚焦在三大主题,但在微观层面春节档网络评论的主题各异,呈现为分布式、多向度的状态。以上现象构成了春节档网络评论内容的整体景观。

  三、春节档网络评论的话语特征及其评论者特质

  在拟合出春节档电影网络评论主题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以近五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冠亚军作品中热度前十的评论(豆瓣长评)作为主要编码分析对象,最终形成100篇影评样本。两名编码员对入样文本进行编码,从描述策略、陈述模式和修辞策略三个指标得出网络评论的话语特征。

  (一)话语特征

  通过对这100篇电影网络影评(豆瓣长评)样本的分析发现,网络评论的差异较大,其话语特征在描述策略、陈述模式、修辞策略、主题方面分别呈现如下:

  在描述策略方面,网络评论者主要以细节描述策略为主(占比76%),采用宏观描述策略较少(占比23%)。虽然评论者中也有部分人会跳出电影本身从价值观以及背后的文化理念等宏观视角展开描述(占比24%),但大多数评论者主要以电影中最触动人心的细节内容(角色塑造、情节转折、演员表演等)作为评论的切入点进行自我表达。例如在《唐人街探案3》中,评论者“老怪”的评论《别的不提,就提一下那位被狂揍的路人女护士》紧抓“路人女护士”这一角色细节及其“角色功能”展开了评论,为此,在豆瓣电影评论中的热度高居第四位并获得了1903次的“有用”和232次的“没用”以及1380次的互动“回应”。又如影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天造之材皆有其用》重点分析了演员的喜剧表演,从演员本人的经历与电影中角色经历高度重合这一细节入手,揭示演员与角色互为注脚,引发一个配角该如何对待人生的深刻思考。“配角人生”的感慨引发了广大网民强烈的情感共鸣。细节描述策略使得评论者意指的对象更加直观、形象、具体,符合网民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书写和阅读习惯。这些生动、及时、犀利而不乏深刻的评论穿透了传统评论空间的界限,凸显了网络评论的优势。

  在陈述模式方面,网络评论者们主要以理性陈述模式为主(占比76%)。相较于愤怒、失望等感性陈述模式(占比24%),网络评论者大多以相对客观的审视视角、通过分析说理展开评论。在自我表达的陈述中,评论者大多以相近的案例作为依托分层次、有条理地论证自己的主张。虽然这些论证并非全都符合学院派式的专业性、逻辑性读解,但仍有着较明显的克制性和理性特征,而非一味粗暴地宣泄自身的观影情绪。例如《没标题,我讨厌〈唐人街探案2〉》一文中,作者开宗明义摆明厌恶态度,但并未陷入“无脑喷”的窠臼,而是条理清晰地分析人物形象如何单薄、情节如何照搬照抄、审丑取向如何不可取,缺乏原创性如何阻碍电影发展。该评论获得了4701次的“有用”和877次的“没用”以及802次的互动“回应”。理性的评论获得了更多共情与欢呼,说明网民们更认同有理智、有逻辑的陈述方式。

  在修辞策略方面,“反讽”(占比20%)、“对比”(占比18%)是网络评论者主要使用的修辞策略。其中“反讽”的修辞策略是评论者常用修辞策略中的特色化表达方式。网络评论者以调侃的心态对电影进行幽默的颠覆性解构,通过反讽的手段嘲笑电影创作中的不足,经由解构的快感获得想象性满足。这些评论在嘲弄、嬉笑之余有其建设性意义,评论者的解读积极、富有创造性,通过语境对语义的歪曲,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话语特征。正如柏林所言:“反讽是反抗死亡,反抗僵化、反抗任何形式的一成不变、反抗生命之流冻结的唯一武器……是唯一可以逃避可怕的逻辑紧身衣的方式。” (13) “对比”是网络评论者在自我表达中显示自身专业性和理性参与公共讨论的重要话语方式。评论者们对类似题材或同类改编作品进行比较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例如在讨论家庭代际关系以及中年人面临的困时,关于《囧妈》的评论《中年大叔的意淫之旅》中就提及《婚姻故事》《何以为家》《伯德小姐》《恶行》等作品用以比较,从而批评影片刻画中年危机的不足。此外,“仿拟”修辞手法虽然占比较少,但也是网络评论中自我表达的多元化体现之一。如“箭多矢广”仿拟“见多识广”,“蓦然回首,不过是部圈钱电影”仿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评论者通过谐音、替换、篡改等方式对已有的表达形式进行改造,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凸显了评论主体的个性。

  

  《囧妈》剧照

  (二)网络用户评论者的Z世代特质

  豆瓣电影评论作为互联网平台下网络用户自我表达的重要形式,与传统电影评论有着一定的差异。技术的便利性正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影视产品消费行为的副产品,网络影评的书写者本身有着明显的Z世代特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世代之间的代际界限正在消融。在网络环境下,95后Z世代正在成为最后的世代,即以往的X和Y世代都越来越具有Z世代消费者具备的获得感偏好、标签偏好、表达直接化、确定性偏好特征。 (14) 这种Z世代特征在豆瓣电影的评论者自我表达中同样有着较明显的体现。

  首先,电影网络评论书写的整体特征符合Z世代作为消费者的表达直接化和标签偏好特质。通过对100篇电影评论样本的分析发现,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两端”占比较大,肯定评价略多于否定评价,中性评价占比较少。豆瓣电影的用户主要以青年人为主,因此Z世代的消费偏好较为明显,这也决定了其在评论中的自我表达具有明显的表达直接化特性,并对X和Y世代的用户有着较强的带动性。因此大多数的用户评论虽然以理性的陈述模式进行表达但其内容的口语化特征较为明显且不乏粗鄙之词。在标签化方面,网络用户参与电影评论的书写本身就是凸显个性标签的自我表达方式,参与同部电影的影评互动更是一种同类聚集的行为表现。

  其次,影评内容的整体特征符合Z世代作为消费者对内容产品的获得感偏好和确定性偏好。在豆瓣电影评论中,评论者们更偏向于对能够给予观影者明确收获的影片进行肯定性评价。评论者虽然会对某些争议性影片进行多元化讨论,但却不会给予明确的高分评价,而对争议性较少且明显触动人心的影片,则普遍性地给予高分推荐。

  四、春节档电影网络评论的主流话语模式

  春节档电影网络评论经过聚合后主要呈现出一种“包容式鉴赏”的主流话语模式。这种“包容式鉴赏”的话语模式与互联网平台的特性密切相关。技术的便利性不仅改变了网民的消费偏好,也改变了相应的心理接受能力。技术带来的沟通便捷性和公共交流平台的扩大化促使互动参与者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去接纳他人的观点。另外,评论者对春节档电影进行网络评判时,因其特殊的节日氛围,评论更加偏向于包容式鉴赏。

  这一特性在评论者们对电影的整体性评价上可以得到体现,肯定性与否定性评价基本持平的比例充分说明了评论者们对春节档电影并非一边倒的热捧或全盘否定,这是一种多元审美偏好与价值判断共存的体现。细节描述策略的大量使用为“包容式鉴赏”主流话语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情感基础,因为这些细节描述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为了指出电影本身的不足,而是充当情感共鸣的锚,使得其他评论者或读者能够以此作为切入点,唤醒观影记忆从而实现包容式认同。理性陈述模式的主导性地位则为“包容式鉴赏”话语模式奠定了理性对话的沟通基础。评论者们只有在相对理性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公共书写与表达,才能更好地吸引其他评论者参与互动讨论,从而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受电影并接纳其他评论者的评判。修辞策略的使用是“包容式鉴赏”主流话语模式的主要体现。“反讽”“对比”是春节档电影评论修辞策略的核心主体,其中戏谑式的“反讽”策略集中体现了网络评论的特点,也反映了新生代评论者的包容心态,即虽然他们对具体的电影有着较大的不满,相较于尖锐刻薄的批评,他们更倾向于用戏谑的方式对其解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展开,当下的网络评论与过去相比得到了较大改善,具有积极意义的负责的反讽得到了倡导, (15) 而恶搞式的反讽与敏感词的反讽被弱化了。这同样促使评论者们能够以温和的方式去相互接纳不同的鉴赏意见。相较于“反讽”,“对比”这一修辞策略与“包容式鉴赏”话语模式的内在关联度更高。评论者们通过对比能够更好地发现电影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地归因从而赋予相应的合理性,这使得其他评论者不至于强硬地就某一个细节问题彻底否定该电影,也为包容式鉴赏的形成奠定了弹性空间。与此同时,通过横向的同类型题材电影或是纵向电影史中的相似电影比较,还能够较好地提升电影鉴赏的深度,这种内容深度是“包容式鉴赏”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读者接纳他人鉴赏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果说话语策略的使用奠定了“包容式鉴赏”话语模式的基调,那么专业性基础知识的使用则使得“包容式鉴赏”话语模式更加稳固,因为专业性基础知识为不同评论者提供了一个可沟通交流的桥梁。虽然豆瓣电影的评论者以非专业影评人为主,但随着用户影视鉴赏水平的不断提升,热度高的评论大多使用了专业性的影视基础知识来进行鉴赏意见的自我表达。这样的书写方式彰显了评论者的说理性,并为包容式鉴赏话语模式的完善奠定了理性基础。

  

  《唐人街探案3》剧照

  这些专业性的影视基础知识主要应用于两类场景。一类是作为观点主张之外的辅助沟通素材。如在《唐人街探案3》中讨论“社会公正”问题时,评论《不受惩罚的完美犯罪,真的存在吗?》援引了哈佛政治哲学课《公正》中的关于“什么是公平”话题来进行辅助说明。在《你好,李焕英》中,评论者“私享史”则在《一场年轻人自我感动的狂欢》强调了“电影感”这一专业术语,批评该作品缺乏电影语言以及叙事技巧不足。专业性影视基础知识应用的第二类场景是与相同类型电影进行比较。在这一场景中或是起到揭露不足的反思性鉴赏,或是起到发现优点的肯定性鉴赏,故而此类影评在书写时大多采用“对比”这一修辞策略来论证自身的观点主张。例如在否定性鉴赏中,《唐人街探案3》的评论《等了3年,你就给我看这个?》就电影宇宙建构的连续性与剧情完善讨论时援引了《复仇者联盟》系列的悬念解答经验与观感体会,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批评。

  无论是作为观点主张外的辅助沟通素材,还是与相同类型电影之间的比较,专业知识的使用使得春节档电影评论中存在着大量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彰显了评论者的理性鉴赏态度,也为评论者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话题入口与契机。这就使得不同评论者的多元价值观在碰撞交流时更具包容性,从而形成了春节档电影网络评论中的“包容式鉴赏”话语模式。另外,这种包容式鉴赏的话语模式对于网络空间的公共讨论有着独特的整合功能,即整合不同评论者的多元价值观,并在互动过程中形成意义的协调与管理,从而使得电影网络评论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并与传统的专业电影评论形成互补态势。

  五、情感共鸣下的社会心态凝聚

  “包容式鉴赏”这一主流话语模式与春节档这一特殊档期密切相关。为了迎合春节“合家欢”的节日氛围,选择该档期上映的影片在题材内容上很大程度地迎合了受众的观影心理和审美预期,与此同时它也是这一时期特定社会心态的直观反映。

  借鉴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以及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相关理论, (16) 编码员从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三个指标对以上100篇豆瓣电影评论进行编码,综合分析得出网络评论对应的社会心态。 (17) 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倾向是社会心态的主要构成要素。社会情绪在春节档电影的网络评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直接体现着观影者对影片的评价和相应社会问题的情感反应;社会价值观是观影者对影片内容接受后的审美反应,同时也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结果;行为倾向是观影者在自我表达中基于影片内容呈现出的一种行为意愿。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则能够很好地呈现出网络评论者的特定社会心态。

  在社会情绪方面,这100篇豆瓣电影评论表现为评论者的愉悦感(占比38%)与愤恨感大体持平(占比38%)。这说明电影作品在内容主题方面基本做到了合家欢与社会问题揭露的平衡,这是春节档电影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在社会价值观方面,评论者更多地聚焦在文化观念(占比27%)、道德观念(占比22%)和国家观念(占比15%)三方面。在文化观念上,评论者希望中国电影更能体现文化自信、体现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性。在道德观念上,评论者希望在处理好传统伦理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兼顾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国家观念上,随着后全球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评论者更加关注民族国家观念,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另外,在行为倾向方面,利他行为(占比33%)与排斥行为(占比33%)同时成为评论者的首要选择。

  在社会心态的组成要素中,社会情绪要素尤为关键,它既是其他要素的情感表征,同时也对其他要素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春节档网络评论的用户情绪呈现两极态势,愉悦和愤恨两种情绪占据了较大比重。研究发现以愉悦情绪为主的网友可以更客观地去共情,相应的行为倾向以利他行为为主。与此相反,评论中以愤恨情绪为主时,评论者大多表现出排斥行为倾向。如“这种垃圾电影还是别拍出来恶心人了”这类评论带有强烈的怨气,对影片中不符合自身期待的内容不容忍、不接纳,甚至使用暴力性、侵犯性的言语。而涉及到“民族主义”话题时,网络评论更容易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并对不同的意见给予猛烈的回击。

  整体而言,从春节档电影评论中可以看出强调文化主体性、特殊性的地方本土化话语的崛起。以《疯狂的外星人》评论为例,网友Danny写道,“昆汀在无耻混蛋里改写历史就是天才,宁浩把物理老师拍成耍猴的,把外星建交拍成酒局就是低俗,这种双标不就是赤裸裸的文化自卑么?”评论者不满意网络舆论被西方文化逻辑所牵引,以对比、反问的修辞策略对西方中心的话语进行抗议与反击。还有评论者指出部分春节档影片一味模仿国外热门电影,同质化现象严重,其背后是创作心态浮躁、对艺术敬畏感的消失,以及创作者的价值观世俗化、平庸化、迎合西方化。评论者呼吁拍摄有真情实感、对生活有深切体验、抵达人心的“接地气”影片。从网络评论可以看出,广大评论者在心态上对文化更加自信,也对电影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你好,李焕英》剧照

  家庭关系等道德伦理问题也是春节档电影评论的热点话题。如《你好,李焕英》中“我对你别无所求,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母女真情触动了广大观众的内心,有评论者表示“比起它的笑点,我更感谢它的泪点,让我痛快地宣泄了一把情绪”。影片对日常生活灵活、真切的关怀抚慰了观众个人生活中的遗憾与不平,使观众获得了情感的净化与心灵的升华。相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广大评论者们有着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有评论者表示“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是专为成全子女而存在,她们更想拥有自己的人生。她们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孩子的妈妈”。评论者希望以独立的姿态,为自我建构更深邃、更智性的内在世界。正如李泽厚所言,“自古以来,各个时期人类社会都有一大堆的礼仪、习俗、制度、法律、宗教和艺术,其现实功能在于组建当时的‘社会性道德’,即‘相对伦理’”。 (18) 作为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相对伦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调整其内涵和边界。网络评论反映了当下的社会心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两极间不断调适,努力在社会良善发展与个人生命需求之间寻求关联与契合。

  强调特殊性的本土化话语在当下的本土语境中逐渐升温,广大网民日益关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此类宏大命题并且也乐于通过影评这一实践方式来进行公共讨论。这种社会心态的呈现与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的提出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之际,人们回望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绩之时,久违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同,这极大地推进了主流电影在受众中的接受度。因此无论是电影创作者还是广大的电影观众都对主流电影的民族国家意识有着较好的共识性,也乐于借助电影或影评这一媒介来进行自我表达和进行公共交流。例如,有网络评论赞扬《红海行动》将视点选在打击中东伊维亚共和国的恐怖分子,符合“大国担当”的高格局文明观。面对恐怖组织的反人类罪行,中国海军替天行道的做法在电影自身的视野中找到了处理全球化问题的新表达,具有更高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力量。又如,网络评论认为《流浪地球》展示了多国空间的交叉,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反驳了中国文化中缺乏科技理性的指责,是对西方“意识形态偏执”的有力回应。“那些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式的爱国主义不会出现”的评论进一步说明网民们认可影片脱离美国中心主义、超越美国科幻片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与此同时,评论认为《流浪地球》颂扬了为拯救人类整体而抗争、牺牲的中国式英雄主义,展现了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对人类问题进行探究的尝试,呈现了对当代社会的新思考和对时代命题的新回应。再如,《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创作背景与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密切相关,它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19)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观影者在进行电影评论时虽然有着较理性的鉴赏分析,但在集体无意识中仍有着激情澎湃的感性情绪,在回望历史的震撼情绪中又有着明显的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自豪感,并在自我表达中整体表露出正向的社会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社会心态在其话语策略的主题构成中同样可以得到体现。评论者在进行评论书写时不满足于仅停留在对情节、导演、演员、改编等电影本身的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对电影背后的价值观念或文化理念进行诠释并在讨论互动中进行意义的协调与生成。例如在众多社会价值观中,评论者们在《囧妈》和《你好,李焕英》中的“母爱”话题下讨论了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红海行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战争”话题下讨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观念;在《疯狂的外星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讨论普通人逐梦的价值观、草根逆袭的畅想。这些讨论有着较大的异质性,虽然引发的争议不大,但仍有个别话题的讨论相对激烈(排除商业化竞争和水军恶意评论)。这类讨论呈现出了评论者们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互动。

  结语

  在媒介平台不断发展的当下,电影评论的书写与展示得到了革新,并对电影的社会评价与市场收益有着重要影响。豆瓣电影平台中的春节档电影评论主要以“包容式鉴赏”的话语模式为主,它是互联网平台中不同评论者之间的多元价值观互动的体现,也是对春节档电影社会评价具有一定共识性的体现。在这种“包容性鉴赏”话语模式下还呈现出了多元价值观互动下的差异性联结,最终形成以积极、正面观念为主导的社会心态。尤其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念的普遍接受,春节档电影中的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得到凸显。一方面,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并未阻止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我们”与“他们”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不容回避。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曾说,“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20) 广大网络评论者的话语实践再次说明了中国电影应以贯通性的眼光和思维,将追求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以现代意识阐释和转化传统的智慧,吸收借鉴,兼容并蓄,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观念——美学’体系生成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9BC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6页。

  (2)边静、袁琳、薛宁、周舟《2015春节档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当代电影》2015年第5期。

  (3)范炀、赵梦然《2019—2020年贺岁档电影市场盘点》,《当代电影》2020年第3期;范炀《2018—2019年贺岁档电影市场盘点》,《当代电影》2019年第4期。

  (4)魏琳《2020年“春节档”电影的整合营销与传播创新分析——以电影〈囧妈〉为例》,《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5期。

  (5)赵新星、郭哲滔《“大春节档”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6)李君《评价理论视角下影评的态度特征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V—VI页。

  (7)[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8)除2020年春节期间影院未营业,近五年春节档平均上映新片七部,取七部影片的前20%,故选择前两部影片。

  (9)数据来源于拓普数据,http://db.topcdb.com/site/login。

  (10)刘颖琪《国内外电影评分社区的现状及舆情探析》,《视听》2018年第1期。

  (11)David M.Blei, Andrew Y. Ng, Michael I. Jordan,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3(January 3):pp.993-1022.

  (12)A. Tornberg& P.Tornberg, Combining CDA and topic modeling:Analyzing discursive connections between Islamophobia and antifeminism on an online forum, Discourse & Society , vol.27, no.4(2016): pp.401-422.

  (13)[英]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14)[美]托马斯·科洛波洛斯、丹·克尔德森《圈层效应:理解消费主力95后的商业逻辑》,闫晓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年版。

  (15)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0—52页。

  (16)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17)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18)李泽厚《伦理学纲要》,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2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

  -END-

  栏目编辑 | 刘珞琦

  图片|中国电影资料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