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随看随想

  周汝昌(1918—2012),学者、诗人、书法家,尤以红学家著称。

      周汝昌是顾随先生高足,学养丰赡;其红学研究硕果累累,新见迭出。选文即是周汝昌先生关于《红楼梦》的一篇文章。该文副标题“在北大讲《红楼梦》”,是作者讲座的记录整理稿。文章从《红楼梦》归于子部而不属于说部讲起,论说《红楼梦》蕴涵的中华文化精髓,增人闻见,启人心智。

      《红楼梦》渊深和浩瀚成就了“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阐释和研究,还会继续;关于《红楼梦》,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更新的著述。这体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人性的美、生活的美,也体现人类心灵的丰富、宝贵和美妙。(任余)

  晚清有一位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本世纪初诸位大师,如蔡元培、严复、王国维、林琴南、陈寅恪、梁启超、鲁迅、胡适、黄遵宪诸位先生,以及后来的毛泽东主席都对红学有所涉及或者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这些人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但这么些大师都对《红楼梦》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关系,这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应该悟知:这就是因为曹雪芹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我认为单论“中华文化”这四个字还不够,还有加上一个“大”字,是谓“中华大文化”。“大”即中华文化的总精神和大命脉。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因为名字为“化”,故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就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言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才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子(即雪芹)的“情”与孔孟所讲的“情”都有“爱人”的本质,但却做了不同的阐释,别有一番滋味。“青”是个好字,其左边加“日”、“目”、“氵”、“米”、“忄”这五个偏旁,就成为“晴”、“睛”、“清”、“精”、“情”——都是万事万物中最美妙的部分。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孔子与曹子的分别只不过是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而曹子却将“情”诗化、艺术化罢了。通晓了这一关键点,就一切贯通了。

  《红楼梦》重“才”。比如元春升为贵妃,是谓“才选凤藻宫”;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元春省亲不重于游乐,而命姊妹们和宝玉作诗,题咏诸处轩馆景色。这已十分晓然。至于书中所有女儿都有一个“才”字在内,只是表现不同罢了。而中华文化,天地人谓之“三才”,请一参悟。

  曹子过人的本领还有一点:就是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汉字、汉文化的美。若用一个字评《红楼梦》,即“灵”。曹子重视灵气,认为它高于智慧,譬如,“那块顽石经过女娲炼制之后,灵性已通”。曹子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创造性地提出人性是多层面的。传统观念认为圣人、贤者禀正气,淫邪之徒禀邪气,而曹子借雨村之口提出:灵气在万万人之上,乖戾邪僻之气在万万人之下。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骇世之言。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方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处曲子《赏花时》。

  《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绕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为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命名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有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选自周汝昌《红楼小讲》,中华书局2016年7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03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