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

  《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91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论欧阳修的“春秋笔法 专业名称: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申请人:李荣基 指导教师:韦勇强副教授 论文答辩委员会 蝇坦燕 鞔一 论欧阳修的“春秋一_ Y 2 8 4 7 3 1 7 研究生姓名:李荣基 学科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年级:2 0 1 2 中文摘要 导师姓名:韦勇强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 宋代春秋学勃兴,众多学人以伦理化的儒家之道解经、关注现实政治和编撰史书。 欧阳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大将。五代乱世与赵宋王朝在时间上最为接近,而宋初出现的 政治危机,使他深深感受到要从五代史中吸取教训,方能避免乱世的再次出现;在他看来, 薛居正等人撰写的旧五代史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于是,在新五代史中

  2、,他仿 效春秋,通过较为严谨的“春秋义例”表达了他对五代历史的看法;尤其是在人物 评价上,寄托了他对忠孝和仁义的褒奖,对昏君、乱臣贼子的极力鞭挞。在与宋祁等人合 撰的新唐书中,他在把握春秋要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春秋笔法”,大量删削 旧史,全面评价唐代君主,对大唐盛世的历史进行了冷静的分析。由此而体现了他以史为 鉴的初衷和对宋代统治秩序的极力维护。 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本纪”部分中的“春秋 笔法”统一起来,分别探究,综合分析,以获得对欧阳修“春秋笔法”更为全面的认识。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详细内容如下: 一、绪论首先是简述本研究课题的缘由及意义;其次是对

  3、“春秋笔法”作出释义,也 即对本文研究的“春秋笔法”的对象和范围作出了界定和说明;然后是欧阳修的“春秋笔 法”的学术史回顾;最后是本文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的概述及论文大体框架的说明。 二、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欧阳修的学术倾向。这主要包括他的易和春秋研究。对易的 诠释,主要以着眼于现实为基础,进而发掘易学经典的致用功能。对春秋的看法, 则从“简严”的外在形式和“春秋大义”内在含义展开,直接促进了以春秋书写 方式行文的倾向。其学术倾向,是为运用“春秋笔法”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对新五代史的“春秋义例”作出详细的分析,主要选取了“春秋笔法”中 的“不没其实”、“简而有法”和曲笔要义等主要部分,从而

  4、分析他对五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标准以及他在书中寄寓的褒善贬恶之情,进而理解他处处为赵宋王朝提供辩护和警示后世 的苦心。 第三章探讨新唐书本纪部分的“春秋笔法”。由于新唐书本纪部分的春秋 义例并没有新五代史那样严谨,所以就转换视角,对欧阳修如何将“春秋笔法”的“神” 灵活驾驭于撰述中作出探讨。从具体撰述和论赞两部分进行分析,后者直接体现欧阳修的 立场和感情倾向,而对前者的分析则主要从寓褒贬于序事和寓褒贬于论断以及据事直书等 方面加以把握。 第四章对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作出平议。首先是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本纪 的“春秋笔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欧阳修并不拘泥于春秋义例而注重把握春秋 旨意的认识;其次是对

  5、“春秋笔法”给两书带来的影响作出论述;最后是全面评价欧阳修 的“春秋笔法”。 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 关键词:欧阳修;新五代史;新唐书;“春秋笔法” S t u d yo n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 A n n a lsS t y leW r it in go f O u y a n g X iu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R o u g j i T u t o r :A s s o cia t eP r o f e s s o rW e iY o n g q ia n g M a j o r H is t o r y

  6、 T h e o r ie sa n dH is t o r yo fH is t o r io g r a p h y R e s e a r chD ir e ct io n :C h in e s eH is t o r io g r a p h y G r a d e :2 0 1 2 A b s t r a ct T h es t u d ie so ft h es y s t e m a t icle a r n in ga b o u tt h eS p r i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sint h eN o r t h e r n S o n gD

  7、 y n a s t yg r e wv ig o r o u s ly , n u m e r o u ss ch o la r s t o o kt h ee t h icso fC o n f u cia nt oe x p la in cla s s icsa n dp a yclo s ea t t e n t io nt or e a lit yp o lit icsa n dco m p ila t io no fh is t o r y O u y a n gx iuw a s o n eo ft h eim p o r t a n t H eh a du n iq u eo

  8、p in io n so nt h eS p r i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sa n dY i,w h ich h et o o kitins p e cif ica cco u n t s A st h eF iv eD y n a s t ie sism o s tt o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ichw a sap e r io do fp o lit ica lcr is is ,h ed e e p lyf e ltt ole a r nle s s o n sf r o mt h e

  9、h is t o r yo f t h eF iv e D y n a s t ie s ino r d e rt ok e e pw a r t im e f r o mco m in ga g a in X u eJ u z h e n g ,inh iso p in io n ,w h oM o t e 也eh is t o r yb o o ko ft h eF iv eD y n a s t ie s ,d idn o ta ch ie v e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s S o ,inh isn e w h is t o r y b o o ko ft h

  10、 eF iv eD y n a s t ie s ,h eim it a t e dt h eS p r in ga n dA n n a lsw it hs p e cia l p r e s e n t a t io nt o e x p r e s sh isv ie w so ft h eF iv eD y n a s t ie s h is t o r y , e s p e cia llyint h ee v a lu a t io no nch a r a ct e r sw h ich h ep r a is et h ef a it ha n df ilia lp ie t

  11、ya n dm e r cile s s lyca s t ig a t e st h et y r a n t sa n dt r e a ch e r o u s m in is t e r s a n dt r a it o r s ,w h ichw it hw r it in ginf a ct ;w r it in gb r ie f lyw it hs o m ep r in cip le sa n dw r it in gina d is t o r t io no ft h ef a ct s I nt h eN e wT a n gB o o ko fh im s e lf

  12、 a n dS o n gQ ia n do t h e r s ,o nt h eb a s iso f co m p r e h e n d in gt h eS p r in ga n dA u t u m n A n n a ls ,h ek e p tf le x ib ilit yint h eu s eo ft h es t y lew r it in g o ft h eS p r in g A u t u m nA n n a ls ,h ecu to u tala r g en u m b e ro flo p so fo ldh is t o r ya n da n a

  13、ly z e d ca lm lyo ft h ep r o s p e r o u sp e r i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a t r e f le ct st h eo r ig in a lin t e n t io no fh ist a k in g h is t o r ya sam ir r o ra n d ino r d e rt om a in t a i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r u le U Dt illn o w ,t h es t u d ie so ft h es t y lew r it in g

  14、o f t h eS p r in g A u t u m nA n n a lso fO u y a n gx iu f o cu so nt h et w oh is t o r yb o o k s ,b u tm o r eo ft h e mp r e f e rt oj u s tp a ya t t e n t io nt oo n lyo n eb o o k , r a t h e rt h a ng a t h e ru pt h r e a d s T h isp a p e rb a s e so nt h ecu r r e n tr e s e a r cha n

  15、dt a k e st h et w ob o o k s t o g e t h e rino r d e r t og e tam o r eco m p r e h e n s iv eu n d e r s t a n d in g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o fO u y a n gx iua n dm a k eam o r er e a s o n a b lee v a lu a t io no f h ish is t o r y T h isp a p e rco

  16、 n s is t so ft h r e ep a r t s :w h icha r eI n t r o d u ct io n ,T e x ta n dC o n clu s io n D e t a ile d co n t e n t sa sf o lllo w s : I I n t r o d u ct io n sco m p r is et h et o p ics o u r ce ,m e a n in g ,r e v ie wo f t h isr e s e a r ch ,w r it in gid e a s & r e s e a r chm e t h

  17、 o d sa n dp a p e rg e n e r a lf r a m e w o r k f I l I I T e x tiSd iv id e dt of o u rs e ct io n s : C h a p t e ro n e T h iss e ct io nf ir s t a n a ly z eh isa t t it u d e f o rt h ecla s s ico fY i,a n dh is co m p r e h e n s io na b o u t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 ,t os t

  18、u d yh isa ca d e m ict r e n d ,w h ichw a st h e id e o lo g ica lb a s isf o r t h eu s in g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A u t u m nA n n a ls C h a p t e rT w o T h iss e ct io na im st o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o f t h eN e w H is t o

  19、 r yo ft h eF iv eD y n a s t ie s ,w h ichin clu d in gw r it in ginf a ct ,w r it in gb r ie f lyw it hs o m e p r in cip le sa n dw r it in ginad is t o r t io no ft h ef a ct s ,t oa n a ly z eh ise v a lu a t io ns t a n d a r df o rf iv e g e n e r a t io n sh is t o r ica lf ig u r ea n dt h

  20、ep r a is in gg o o da n dd e m o t in ge v ilint h eb o o k ,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h isd e f e n s ef o rt h eZ h a o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w a r nt h ela t e rm e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iss e ct io nf o cu s e so n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 A n n a lso f

  21、t h eN e wT a n gB o o k A sit ss p e cia l p r in cip le sa r en o ta sf o r m a l a st h eN e wH is t o r yo f t h eF iv eD y n a s t ie s ,t h iss e ct io nw ill ch a n g ea n g leo fv ie wa n dch a r g eit sg is tint h eb o o k C h a p t e rF o u r T h iss e ct io nm a in lye v a lu a t in gina

  22、llf a ir n e s so f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 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o fO u y a n gx iu A tf ir s t t h isp a r ta n a ly z e st h ed if f e r e n ce sa n d s o m e t h in ginco m m a n do ft h es p e cia lw r it in gs t y leint h et w ob o o k s T h e n ,d is cu s st h ee f f e

  23、cto f 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t ot h et w ob o o k sa n dt h ela s tist h e co m p r e h e n s iv ee v a lu a t io no f it C o n clu s io nisas u m m a r iz a t io na n dt h in k in go nt h e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

  24、o fO u y a n gx iu K e yw o r d s :O u y a n gX iu ;t h eN e wH is t o r yo ft h eF iv eD y n a s t ie s ;t h eN e wT a n gB o o k ;t h e S t y leo fW r it in go ft h eS p r in g & A u t u m nA n n a ls V 目录 中文摘要 I A b s t r a ct 绪论 1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 二、欧阳修的“春秋笔法”释义 3 三、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之研究现状 8 四、写作思路

  25、和研究方法 1 2 第一章欧阳修的学术倾向 1 3 第一节从欧阳修的易学看其对经典的诠释态度 1 3 一、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探析易 1 3 二、从关注现实的角度诠释易 1 4 四、对经典谨慎的态度 王5 第二节欧阳修对春秋的理解 1 7 一、对春秋外在形式的把握 1 8 二、对“春秋大义”的理解 。1 9 第二章新五代史的“春秋义例” 2 2 第一节“不没其实” 。2 2 一、后梁 2 3 二、后唐 2 5 三、后晋 2 6 四、后周 2 7 第二节“简而有法” 2 8 一、“弑”君之罪 2 9 二、“赦”之善德 2 9 三、罪者“伏诛” 3 1 四、为君“取”与“克”天下 3 3 第三节曲笔要

  26、义 3 6 一、善用对比突出褒贬 3 6 二、苦心劝诫宋廷君主 3 7 V 三、对君恶有所隐讳 4 0 第三章新唐书的“春秋笔法” 4 5 第一节寓论断于序事 4 6 一、述而不作寓论断 4 6 二、藏美刺于互见 5 3 三、据事实录 5 8 第二节寓褒贬于论赞 5 9 一、新唐书本纪“论赞”的内容 5 9 二、新唐书本纪“论赞”的书写特点 。6 2 第四章欧阳修“春秋笔法”平议 6 5 第一节新五代史与新唐书本纪部分“笔法”对比分析 6 5 一、两书“春秋笔法”外在形式之异 6 5 二、“春秋笔法”对两书的影响不一 7 1 第二节欧阳修“春秋笔法”对史学的意义及影响简论 7 4 一、反映了欧

  27、阳修求“仁”于撰史的目的 7 4 二、给史学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7 5 结语 7 8 参考文献 7 9 致谢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绪论 “五四运动以前两千多年里面,所谓学问,几乎专指经学而言。学人以名列儒林 为荣,著述以敷赞圣旨为贵,派别繁杂,训解浩瀚。”作为经典话语方式,“春秋笔法” 自孔子修订春秋以后,历来受到了学人的重视,或推崇、或批判,依随着经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春秋学兴起,更是对“春秋笔法”尤为推崇。欧阳修在 撰述的过程中就大量运用了“春秋笔法”。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春秋笔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春秋“三传”对春秋本身的笔 法进行了

  28、详细的论述,自此以后,历代都不乏对其研究的学人。时至今日,对“春秋笔法” 的研究依旧如火如荼,并且向纵深发展。春秋笔法论是近年来大陆第一部关于研究“春 秋笔法”的专著。“全文围绕春秋笔法这一重要命题依次展开了经学、史学、文学的 跨学科深入细致的研究,彰显出春秋笔法委婉含蓄表达方式的作用和力量,总结出中 国文学尚简用晦的叙事传统和特征。” 另外,在相关论述的论文方面,单从数量上看,“春 秋笔法”的研究综述就多达十余篇,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肖锋的百年“春秋笔法”研究 述评。他在文中从传统经学解体下今古文经学的“春秋笔法”研究、古史辨思潮下的“春 秋笔法”研究、建国后到1 9 8 0 年前的“春秋笔法

  29、”研究、新时期以来的“春秋笔法”研 究和台湾地区“春秋笔法”研究这五大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而张金梅在其博士 学位论文“ 笔法”与中国文论中亦有“近3 0 年国内外 笔法的研究现 状”这一部分 。尽管对于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也有所涉及,但是相对于“春秋笔法” 的整体研究而言,还是比较欠缺的,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 即便现今学术界对“孔子修春秋”尚存争议,但不可否认,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 的确是“孔子修春秋”,这是一个大众性的传统的观点,(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 议,例如钱玄同的春秋左氏考证书后、顾颉刚的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杨伯 峻的春秋左传注 前言等) 在没有更多的新的证据之前

  30、,我们暂且可以把“孔子修春 秋”这句话理解成:此句的对象特指现存的儒家经典一一春秋。那么,为什么孔子会 修春秋,他又是如何修春秋的? 历代学人解读春秋都会就这类问题作出一些 说法,而这也正好涉及到人们常说“春秋笔法”的具体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每个人对“春秋笔法”的看法都会有独到之处,而欧阳修也不例外。欧阳修对 。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 延安新哲学年会讲演提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7 9 年,第2 6 5 页。 李洲良:春秋笔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2 年( 2 0 1 4 年重印)

  31、 版。 。赵敏俐对春秋笔法论之评语,见李洲良的春秋笔法论封面。 4 肖锋:百年“春秋笔法”研究述评,载文学评论,2 0 0 6 年0 2 期。 4 张金梅:“ 笔法”与中国文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1 “春秋笔法”的独到见解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值得专门探讨。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新五代史中的“春秋笔法”的成果,但本人觉得在整体上进行 把握和全面性探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因为欧阳修也参与了新唐书的部分修撰, 因而从新唐书中应该可以出他的“春秋笔法”的具体表现。还有,欧阳修著述丰硕, 涵盖经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而“六经皆史”的观点更是说明了经学与史学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32、;所以,研究欧阳修的“春秋笔法”应该要融会经史,在经学研究寻找他“春 秋笔法”的思想基础,进而着眼于其作品的整体,而不是单单就其新五代史或新唐 书,这在目前的研究中是比较欠缺的。 欧阳修对春秋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对“春秋笔法”的具体应用,这就涉 及到了动机的问题。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做一件事情,总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那欧阳 修运用“春秋笔法”的目的是什么,这目的又包含了他个人的哪些情感和思想方面? 这也 应该值得重视。 欧阳修因运用“春秋笔法”而使他的作品具有的特色,我们会比较关注,而由此带来 的消极一面也应该得到正视,但是历来人们对他的“好”说得很多,而对他的“不好”说 得却比较少。辩

  33、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全面地看待历史,因此对于他的( “春秋笔法”的) 的“好”不应该过分夸大,对其“不好”也不应该只是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对他的 “春秋笔法”有全面的认识和作出正确的评价;也只有这样,研究他的“春秋笔法”,进 而认识他的丰富思想才具有现实意义。这在当下强调重视历史、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显得尤为重要。 ( 二) 研究意义 第一、学术价值 伦理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准则与秩序准则,孔子所建构的儒家伦理也以此 为宗旨。儒家伦理在孔子初建后,经孟子、荀子等后学的丰富、发展和宏扬,以及最高统 治者的推尊推广,成为中国古代最普及、亦最有影响力的道德规范。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 文

  34、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中国古代叙事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欧阳修自然也 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他仿效“春秋笔法”,在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中得到充分的 发挥,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并且对史书的撰写也有着一番体会。通过对其研究,可 以获得对“春秋笔法”为何在北宋时期受到欢迎、如何运用到编撰中而寄寓作者的感情倾 向和思想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现实意义 鉴往知来,对古代社会文化方面的考察,对今天文化方面的研究并非毫无益处。对于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要剖析其来源、成因、发展变化的相关因素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 解之,并正确对待。“春秋笔法”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劝诫的手段,对今天之社会主义

  35、精神 文明的建设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一释义 “春秋笔法”,有多种称谓,也可称为“春秋笔法”,或者“春秋书法”、“春秋义 例”、“春秋义法”、“春秋凡例”、“春秋书例”、“春秋释例”等。“这些名称在实质上有共 通之处,春秋书法等同春秋笔法,春秋大义经过历代的阐释和发挥,其名称逐 渐走向一致,春秋笔法的称谓亦逐渐取代其他各种称谓成为一致共识” 。它来源于相 传为孔子所修订的儒家经典春秋。左丘明最先对其作了概括。其实,这就反映了“春 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 如果离开春秋“三传”,单单是看其本身,是看不出什么“春秋大义”来的,看到 的只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索然无味的二

  36、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一万六千字的史文,绝对看不 出什么“褒善贬恶”。因此,理解“春秋大义”,还有其中的“春秋笔法”,可以先从“三 传”入手。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曾对春秋的义例作出说明。 举春秋较为有名的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句记载来说。“三传”是这 样解说的: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 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公羊传:“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 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 大郑伯之 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 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 郑伯之弟也。何以 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 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 在

  37、内也。在内,虽当国,不 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 能也。何能也? 能杀也。何以不言杀? 见段 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 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何甚乎郑伯? 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怀之云尔, 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 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从“讥失教”、“大郑伯之恶”、“亲亲之道”等等才可以得知原来春秋简单的一句 “郑伯克段于鄢”包含如此多的深意。由此,也可以看出,春秋并不是单纯性地为记 载

  38、史事而记载史事,而是在行文中寄寓了以“君臣父子兄弟”等为主的仁义道德思想和褒 贬感情。 “三传”以后,历代的学者对春秋的经义不断阐发,而这些著作是比比皆是的。 。肖峰:“春秋书法”到“春秋笔法”名称之考察,载北方论丛,2 0 0 9 年第2 期。 2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 年,第8 7 0 页。 9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7 1 4 页。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2 1 9 8 页。 。【

  3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2 3 6 5 页。 3 司马迁的史记在孔子世家和太史公自序中对“孔子何为而作春秋? ”的 匐题作了详细的解答。又如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40、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在班固看来,春秋与“天”、“仁爱”、“君”、“大一统”等密切相关,这些也是“春 秋笔法”之“大义”所在。 尽管人们对春秋“三传”所阐发的义例有不同意见,也尽管有学者连“春秋笔法” 本身也否定 ,但是历来人们重视对春秋义例的阐发,并且从中汲取出所谓的“春秋 笔法”用于撰述,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这样,不管孔子在修春秋时是否刻意运用了特定的笔法,这己不是至关重 要,但更重要的是春秋以后的历代学人在解读春秋时都带有这么一种思维:认为 春秋行文中,通过特定的言语和表达方式,在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的看法,尽管作者 没有直接表明,但是读者可以体会得到。即使那些反对春秋有笔法的学人,他

  41、们也是 在承认了存在“微言大义”式笔法,然后对比春秋,觉得孔子并没有运用这种笔法而 进行批驳的。也就是说,有那么一种笔法是关于在撰述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言语和书写 方式,来寄予作者本人的褒贬感情倾向,这是可以肯定的。可以说,“春秋笔法”只是一 种特定书写方式的名称,只是因为人们在解读春秋时产生,这样才冠名“春秋笔法”; 重要的是其实质内涵,而不在于名字本身。所以,至于相传孔子所修的春秋是否存在 “春秋笔法”已经非重中之重,也尽管即使春秋真的没有所谓春秋笔法,但人们 ( 特别是传统知识分子) 解读春秋时,还是得到了一种见解:在撰写史书的过程中, 作者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和表达方式寄寓感情倾向,让人

  42、们知其史( 史书中褒贬的对象) 之经验教训而知廉耻,进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通过这样的劝诫行为而体现自 己为维护王朝统治秩序长治久安的拳拳赤心,尤其是对天子的耿耿忠心,突出地表现于构 建儒家伦理规范的过程。也就是说,“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树立儒家伦理而 自觉或不自觉选取的一种有效方式或载体。至于要通过哪些特定的言语和表达方式才能符 。详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和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北京:中华书局,2 0 1 3 年。 4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1 9 0 l页。 9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

  43、 0 0 5 年,第1 9 1 8 页。 4 :例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到:“故今人学春秋之言,皆郢书燕说,而夫子之不能逆料者也。子不云乎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岂特告子张乎? 修春秋之法,亦不过如此。”【清】顾炎武著,f 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 外七种) ,卷 四,鲁之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第2 9 0 2 9 1 页。 4 合“春秋笔法”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春秋本身,而更在于人们的不断解读经典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可以说,“春秋笔法”是一种不断建构的活的文化机制。也正因为这 样,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运用“春秋笔法”,从根本上讲,是研究他们如何解读春 秋进

  44、而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 主要是文章著述) 中去的。 现代学者对“春秋笔法”的定义颇多,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周振甫。他在春秋笔法 中论述: 春秋本是先秦时代的编年史,因为每年记上春夏秋冬四季,所以省称春秋。 后来孔子根据鲁国的春秋加以修订,也称为春秋。因此春秋笔法有两个含义:一 指历史书的笔法,一指孔子修订的春秋的笔法。鲁国的历史书,史官在记录时一定也 有笔法,只是这些历史书没有传下来,所以它的笔法无从考查。孔子修订的春秋,其 笔法,谷梁传公羊传左传里都有说明,后来晋代杜预又对它作了专门研究,著 有春秋释例。春秋以前的鲁国历史书的笔法虽然无从考查,春秋以后的各种历 史书的笔法却是可以研讨的。因此,

  45、春秋笔法既指孔子修订的春秋笔法,也指春秋 以后各种历史书的笔法。 很明显,在周先生看来,“春秋笔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春秋笔法”是指 孔子修订春秋的笔法;广义的是指历史书的笔法,这既包括春秋以前的鲁国历史 书( 尽管现在己无从考查) ,也包括春秋以后的各种历史书。 张金梅在“ 笔法”与中国文论中对周先生的论述有这样的理解: 我们发现周先生对“春秋笔法”的界定和划分持有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 其一,以春秋书名为参考标准 其二,以历史书为参考标准。周先生的这种界定和划分有严重不足。首先,这种因果 关系缺乏学理依据。其次,“春秋以后的各种历史书”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有正史 和野史。我们暂且不论野史是否有笔法或遵循哪种笔法,仅就中国古代历史上占统治地位 的蔚为大观的“二十五史”而论,由于它们没有一部以“春秋”为书名,若将它们的笔法 冠名为“春秋笔法”,则有名不副实之嫌。第三,春秋以后的历史书虽或多或少不同程 度地受到孔子修订春秋的影响,但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司马迁的史记笔 法、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