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点要怎么归纳整理?
感觉生物知识点特别多,又很杂,自己也有点懒,不太想花时间整理。
更新:
电子版我放在评论区了
需要的同学可以免费下载哦~
----------------------------
全文三万两千字,真正吐血整理了!!!
重点词句都标注出来了
页码也备注了
麻烦动动小手点个赞吧!
-------------------------------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核心内容梳理
必修一:
第1章
★ P2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P13 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P55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注:结构这一点要除病毒外。)
★ P4 (三大基础)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 P4(主编补充)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比如,你的身体是由许多器官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而形成的整体,因此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 P6(主编补充)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先有细胞后有病毒)
★ P9 (四种蓝藻)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 P9(主编补充)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在蓝藻和细菌的细胞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P10(主编补充)原核细胞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
**DNA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 P10(主编补充)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 P10 (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 P11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虎克
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主编补充: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但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列文虎克(荷兰):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精子等。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施莱登: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必修一11)
第2章
★ P16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主要元素:C、H、O、N、P、S
*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C
★ P17鲜重:O>C>H>N 干重:C>O>N>H
★ P20(主编补充)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 P21 (新教材)8种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婴儿多一种组氨酸)
主编补充:助记:甲来写一本亮色书
★ P21(主编补充)甘氨酸上的R基是一个氢原子,丙氨酸上的R基是一个甲基。
★ P21(主编补充)谷类蛋白质,尤其是玉米的蛋白质中缺少赖氨酸,因此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特别是儿童应额外补充赖氨酸。经常食用奶制品、肉类、蛋类和大豆制品,一般是不会缺乏必须氨基酸的。
★ P23 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肽键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主编补充:
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直接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从而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 P23高温使蛋白质变性: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
★ P24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P26核酸: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P30 糖类:(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葡萄糖: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ATP: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淀粉: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糖原: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脂肪(不是脂质):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生物体主要储能物质)
★ P31(主编补充)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还大量存在于马铃薯、山药、甘薯等植物变态的茎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实中。淀粉不易溶于水,人们食用的淀粉,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被麦芽糖酶分解为葡萄糖)
★ P32(主编补充)脂溶性的有机溶剂:丙酮、氯仿、乙醚
★ P32 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 P32 脂肪是很好的绝热体。皮下脂肪层有保温的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 P32(主编补充)磷脂: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 P32 固醇:
1. 胆固醇:①构成动物细胞膜 ②(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3.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 P33如果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造成血管堵塞。要注意动物内脏、蛋黄等的过量摄入。
★ P33(主编补充)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 P34(主编补充)人体老化的特征之一是身体细胞的水含量明显下降。
★ P35 结合水约占细胞全部水分的4.5%
★ P35 结合水的作用: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的作用: 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②直接参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 ③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④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 P35无机盐的作用:
①参与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叶绿素:C、H、O、N、Mg;血红蛋白:C、H、O、N、Fe)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④维持渗透压平衡
★ P36(主编补充)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的无机盐,因此,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导致体内的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这时应多喝淡盐水
★ P37(拓展题)
生理盐水 (解析)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正是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的浓度,所以叫生理盐水。当人体需要补充盐溶液或输入药物时,应输入生理盐水或用生理盐水作为药物的溶剂,以保证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3章
★ P41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
★ P42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 P43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 P43 (拓展题)染色排除法:用台盼蓝染色,鉴定死细胞和活细胞。
★ P44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 P45 “动力车间”:线粒体
“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叶绿体
“消化车间”:溶酶体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
★ 教材中提到的高尔基体的功能:
P46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P48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
P49 高尔基体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 P46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 P46 (旁栏)硅肺:当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导致肺功能受损。
★ P46 液泡:含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 P47 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 P47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密切相关。
★ P47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必修一47):
①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
②质量分数1%健那绿染液的配制: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使其充分溶解
③观察线粒体:先滴一滴健那绿染液,再涂抹口腔碎屑
④观察叶绿体选材: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者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不是表皮细胞,表皮细胞无叶绿体,而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少而较大的叶绿体)
★ P49 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 P49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2.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 P50 (拓展题)为什么溶酶体膜不被分解?
(参考答案)溶酶体的膜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
★ P52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双小核草履虫有两个细胞核,人的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 P53 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 P54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P54 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 P54 三大模型: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画图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材原文)
数学模型:曲线,公式,表格,柱形图。
概念模型:由文字、箭头、符号等组成的形式。例:概念图。
*照片不是模型。素描是模型。
★ P58 知识迁移:新宰的畜、禽,如果马上煮熟肉比较老,过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鲜嫩,这可能与肌细胞内哪一种细胞器的作用有关?
(参考答案)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细胞死亡后,溶酶体破裂,各种水解酶释放出来,分解细胞中的蛋白质,这使得畜、禽肉烹饪后更鲜嫩。这个过程要一定的时间。
技能应用:显微镜观察要把视野调暗,怎样操作?
(参考答案)调暗视野有两种方法:一是转动反光镜使进光量减少;二是选择小的光圈,减少进光量。
★(6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液泡里的细胞液。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63)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64)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65)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主编补充: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不能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68)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主编补充:
①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②糖蛋白(糖被):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70)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自由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协助扩散。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叫主动运输。
★主编补充:除了水、氧、二氧化碳外,甘油、乙醇、苯等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72)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72)旁栏:人体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和衰老的红细胞是细胞的胞吞作用。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对于人体有防御作用。
★(73)囊性纤维病:有的细胞中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异常,影响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跨膜运输,肺部细胞外侧钠离子的聚积会使肺部易受细菌伤害(详情参见必修二)。
★(74)通道蛋白是一类跨越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它分为两大类,水通道和离子通道。水通道与人体体液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例如肾小球是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并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时开放。
★(75)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经过细胞膜。
★(78)细胞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但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过氧化氢。
★(79)除了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主编补充:
变量的概念: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自变量的概念: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
因变量的概念: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概念: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对照实验概念: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对比实验的概念(必修一P93):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80)分子从常态转变为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主编补充: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81)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酶。证明了酶是蛋白质。切赫和奥特曼证明了少数RNA也有催化功能。
①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②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③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在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就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他把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④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但是提取液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物质,无法直接对酶进行鉴定
⑤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纯酶(脲酶→溶于水后能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⑥切赫和奥特曼证明了少数RNA也有催化功能。
★(8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83)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作酶活性。
★主编补充:
区分:
①(选修P27)1U表示一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25℃,其他反应条件,如PH等,均为最适的情况下,在1min内转化1mmol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②(选修P42)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③(选修P42)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
④(选修P42)酶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⑤(必修一P83)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85)主编补充: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差别较大,有的酶最适温度可高达70℃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下保存(最适PH)
★(87)
?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
?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在临床上与抗生素复合使用,能增强抗生素的疗效。
★(88)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89)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89)萤火虫的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
★(90)主编补充:细胞内的各种吸能反应:
①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
②用于肌肉收缩
③用于生物发电、发光
④用于大脑思考
⑤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化合”反应,但却是吸能反应)
★(91)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作用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92)主编补充:
对比:
?(必修一P9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俗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具体做法是: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选修P4)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均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93)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乳酸发酵。
★(93)主编补充:一般来说,线粒体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但是,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地移动到细胞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肌细胞内的肌质体就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显然有利于对肌细胞的能量供应。
★(94)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
★(94)主编补充:有氧呼吸的[H]: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成还原性辅酶Ⅰ(NADH)
★(95)主编补充: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未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必修一书P95,醋酸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蛔虫、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95)主编补充: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针对于微生物)
★(98)提取叶绿素用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层析液:(20份在60度-90度下分馏出的石油醚,两份丙酮和一份苯混合而成。93号汽油也可代用。)
★(99)可见光的波长为390mm-760mm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
★(101)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光照下才可成功。当时人们尚不了解植物吸收和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物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其放射性最终发现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03)叶绿体的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生成ATP。
★(103)主编补充:光合作用[H]:辅酶Ⅱ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
★(104)主编补充: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产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105)主编补充: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是能将土壤中的氨(NH3)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
★(107)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108)能否利用光能,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区别。
★(108)思维拓展:种植哈密瓜等水果采取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的措施。
★(112)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112)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①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中心体在间期加倍)②前期: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型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③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④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⑤末期: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以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11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平均分布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14)技能训练:像草履虫这样个体较大的细胞有两个细胞核,保证了正常的核质比。
★(116)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剪取洋葱根尖2-3mm,放入盛有酒精和盐酸1: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4、制片:将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轻轻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117)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117)表皮细胞具有保护功能,细胞质中没有叶绿体,而在细胞壁上形成明显的角质层;贮藏细胞没有叶绿体也没有角质层,但有体积较大的夜跑,细胞中贮藏着许多营养物质。
★(119)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119)动物和人体内仍然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
★(122)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例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人的头发变白。
3、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4、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干煸,物质运输速率降低。
★(122)细胞内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攻击DNA导致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导致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主编补充:
*自由基学说:
①我们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
②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
③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
④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产物同样是自由基。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反应,对生物膜的损伤比较大
⑤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
⑥自由基的产生:各种氧化反应,辐射及有害物质入侵。
*端粒: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真核细胞才有)
★(122)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
★(124)在骨骼和肠中,每小时约有十亿个细胞凋亡,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凋亡。
★(123)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
★(124)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125)有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126)原癌基因的作用: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的作用: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130)细胞都要经过发生、生长、成熟、衰老和凋亡的过程。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具有普遍性。
必修二:
★(2)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2)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
★(3)父本、母本:不同植物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5)孟德尔的四点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基因均用遗传因子代替)
★(7)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助记:非直蓝→非直男)
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
Q:花粉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是:
A: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
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8)
Q:性状分离(白毛羊与白毛羊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黑毛羊)产生的原因是:
A: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1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1)豌豆作杂交实验的优点:
①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在1.5~2.0 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
②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
③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1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答案来自超超)
①正确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②从一对性状到多对性状进行研究
③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11)孟德尔曾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一无所获。主要原因是:
①山柳菊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
②当时没有人知道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
③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12)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12)表现型,基因型:表现型指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12)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16)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16)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16)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16)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精原细胞。
★(18)
*联会的概念: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四分体概念: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概念: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交叉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2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24)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互相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5)受精过程使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然后受精卵将迅速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
★(25)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的意义: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此外,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一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7)萨顿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30)摩尔根成就:
①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②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0)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0)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①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3)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
★(33)伴性遗传:(超超解释)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总是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教材P38: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36)交叉遗传: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交叉遗传
★(36)人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雌雄异株植物(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传都是伴性遗传。
★(38)减数分裂的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38)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43)S型细菌: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44)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45)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 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45)赫尔希蔡斯实验:
搅拌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4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6)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4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4)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56)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他的著名演讲是《生命之光》
★(60)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 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原因: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
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因此亲缘关系越近。
★(63)转录: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特定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64)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65)tRNA的种类很多,但是,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67)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37℃时,细菌细胞内合成肽链的速度约为每秒连接15个氨基酸。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68)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69)与圆粒豌豆的DNA不同的是,皱粒豌豆的DNA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而淀粉分支酶的缺乏又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的蔗糖含量升高。淀粉能吸水膨胀,蔗糖却不能。当豌豆成熟时,淀粉含量高的豌豆能有效地保留水分,显得圆圆胖胖,而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显得皱缩。但是皱粒豌豆的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69)基因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69)人的白化病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酪氨酸酶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毛发等处,它能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性状
★(70)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70)囊性纤维病:患者汗液中氯离子浓度升高,支气管被异常的黏液堵塞,常于幼年死于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患者的 CFTR 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蛋白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进而影响 CFTR蛋白(跨膜蛋白)的结构,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70)由正常基因编码的血红蛋白组成的红细胞结构正常,呈圆饼状;而异常基因编码的血红蛋白组成的红细胞结构异常,其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70)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70)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70)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衣藻、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长度为20.5nm左右的细纤维存在(可推出叶绿体DNA在叶绿体基质中)。用DNA酶处理,这种细纤维就消失。由此证明,这种细纤维就是叶绿体DNA。
★(70)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为了与细胞核的基因相区别,将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称做细胞质基因。
★(70)线粒体DNA的缺陷与数十种人类遗传病有关。这些疾病很多是与脑部和肌肉有关的。例如,线粒体肌病和神经性肌肉衰弱、运动失调及眼视网膜炎等。这些遗传病都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
★(8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者的红细胞是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在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
**选修P66、67关于血红蛋白的内容: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最多。在红细胞的组成中,约90%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围绕一个亚铁血红素基团,此基团可携带一分子氧或一分子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现红色。
★(8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81)基因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此外,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81)易混的“物化生”
?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
区分以下:
?(必修一P126)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氟氯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变薄,照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使全球皮肤癌患者增加)
*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之多,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砷化物、镉化物等,有机化合物如联苯胺,环烯烃,黄曲霉素等(吸烟是人体摄入化学致癌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从香烟的烟雾中可分析出20多种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原因: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它们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
?(必修三P109)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很多。例如,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必修二P100)诱变育种:
*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物理因素: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优点: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必修三P108)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82)
*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因此,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低频性)
*另:多害少利性
★(82)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体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8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85)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的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
*果蝇的缺刻翅:缺失
*果蝇的棒状眼:重复
*夜来香经常发生:易位
*另:倒位
★(86)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8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86)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87)二倍体,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87)人、果蝇、玉米是二倍体,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多倍体在植物中很常见,在动物中极少见
★(87)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的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87)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的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87)秋水仙素作用机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已培育出的新品种:含糖量高的甜菜和三倍体无子西瓜等
★(87)单倍体:(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只有16条染色体)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87)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却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88)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88)
对比实验:
①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115)
1、溶液:龙胆紫溶液(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数为2%的醋酸溶液中配置而成)、醋酸洋红液、质量分数15%的盐酸(8%的盐酸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体积分数95%的酒精
2、步骤
Ⅰ解离:
盐酸酒精混合液(1:1)
目的: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Ⅱ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
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Ⅲ染色
Ⅳ制片:
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3、分生区细胞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②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必修二88)
1、各物质作用
Ⅰ卡诺氏液: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Ⅱ体积分数95%酒精:洗去卡诺氏液、配置解离液
Ⅲ质量分数15%盐酸:配置解离液(解离作用: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
Ⅳ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
2、步骤:
Ⅰ低温(4℃诱导培养36h)
Ⅱ固定细胞形态(卡诺氏液),然后用95%酒精冲洗2次
Ⅲ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Ⅳ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既有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先低倍镜,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90)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90)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
?
*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均为常隐)
另:囊性纤维病(常隐)
*引起苯丙酮尿症的原因:患者的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为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X隐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90)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特点:在群体中发病率高、易受环境影响、家庭聚集
★(9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叫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91)21三体综合征(又名唐氏综合征、先天性愚型)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患儿常表现出特殊的面容。50%的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患儿在发育过程中夭折。
*形成: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就可能形成21三体综合征、
★(91)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
★(92)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产前诊断: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检查染色体是否异常)、B超检查(检查个体或器官)、孕妇血细胞检查(检查染色体是否变异)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9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1.6以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2.0-2.5万个
★(94)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有的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8)选择育种不仅周期长,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
★(99)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小麦、水稻生产中大量推广的高产、矮杆品种就是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来的。
★(100)诱变育种:
*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物理因素: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优点: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100)农作物诱变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
★(100)在微生物育种方面,诱变育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霉菌的选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02)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102)基因的剪刀是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103)运载体: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是拟核或细胞核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10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超超提供资料)
1、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原因解释是 用进废退 和 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中的四个关键词是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五个主要内容是(128):①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③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 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⑤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或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3、种群是指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
4、种群的基因库是指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
5、基因频率是指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
6、突变是指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 环境条件。
7、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 基因型 ,根本对象是与变异对象相关的 基因 。
8、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定向改变 ,导致生物朝着 一定 的方向不断进化。
9、物种是指 能够在自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
10、物种形成根本原因是 不同的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形成生殖隔离 。
11、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2、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 共同进化 ;研究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化石 。
13、有些学者认为,基因突变对生物的适应性的影响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种基因突变的学说叫做 中性突变 学说。
二、文字描述题
1、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什么?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使用抗生素后,不含抗药性基因的细菌大量死亡,含抗药性基因的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2、捕食者在进化中有什么作用?捕食者对物种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1)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1)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2)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意义: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12)达尔文局限性:
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115)哈温平衡条件:
①种群非常大
②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和迁出
④自然选择没有作用
⑤基因不发生突变
(一般出现自由交配或者随机交配即可用哈温平衡)
★(116)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18)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2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26)有人提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128)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8)拉马克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
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p2-5
★不论男女,体内都还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大量水,还有许多离子与化合物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为无机盐(约1%)蛋白质(约7%到9%),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液区别为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少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与蛋白质的含量。在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钠离子与氯离子含量占明显优势。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主编补充:(P12)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理化性质:在37℃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千帕,相当于细胞内液的
pH约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碳酸氢根、磷酸一氢根离子有关)
温度一般在37℃左右,一般不超过1℃
血糖0.8-1.2g/L or 80-120mg/dL
★主编补充(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的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p7-9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改变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学史:贝尔纳认为内环境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调节
坎农认为内环境稳态是神经系统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主编补充(P9)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主编补充(P11)美国生物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2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经过完整反射弧来实现。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主编补充(P16)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主编补充(P16)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主编补充(P18)
?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与某些腺体分泌
★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
★主编补充(P19)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与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主编补充(P20)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与功能不相同,但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人脑特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大脑语言区域从左到右依次为w s h v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的活动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有大脑皮层下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主编补充(P21)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p23-27
★斯他林与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甲状腺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为氨基酸衍生物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主编补充各种激素的作用(部分内容非教材原文):
?各激素作用:
1甲状腺激素:两点作用(1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2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三点作用(1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2促进脑的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促甲状腺激素(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4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5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6抗利尿激素:提高肾脏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7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8肾上腺素:加速代谢,升高血糖
9雄性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10 雌性激素: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11生长素: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促进植物生长。
12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1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1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15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
p31-33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
★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主编补充(P33):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主编补充(P33):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
p35-38
★主编补充(P35):
★第一道防线:皮肤与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主编补充(P38):通常,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主编补充: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
?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的抗原
★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
主编补充:
艾滋病作用机理(P41):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P42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糖卡活动是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也是物理模型,概念图是概念模型)
植物的激素调节(●—●)
p46-48
★主编补充:(P46)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主编补充:(P47)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叫做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史:达尔文(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
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胚芽鞘弯曲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与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后来科学家在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由色氨酸转化)
后面又发现植物体内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
?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植物的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p50-51
★对生长素敏感性:根大于芽大于茎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实验,挑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
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秒),深约1.5cm
★预实验目的: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p53-55
★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高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的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激素间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如在黄化豌豆幼苗切断中: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业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空间与时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主编补充:(P5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
特点: 容易合成 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60)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反映种群的衰退与繁荣):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可用于农林害虫的监测与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6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数的比率。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繁殖快。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62)迁入率与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为迁入率与迁出率。
★(63)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应用: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