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故事
目 录
绪言
第一篇、周朝创业
故事 一 、 创业艰难
诗1、 大雅·生民
诗2 、 大雅·公刘
诗3 、 大雅·皇矣
诗4 、 大雅·大明
故事 二、岐山基业
诗5 、 大雅·绵
诗6、 周颂·天作
故事 三 、推演周易
诗7、 周颂· 维天之命
诗8 、周颂·清庙
故事四 、武王伐纣
诗9、 周颂·武
诗10、周颂·时迈
故事五、营建洛邑
诗11、 周颂·烈支
故事六、成康之治
诗12、 周颂·执竞
故事 七、 周公摄政
诗13、 周颂·维清
故事八、棠下听讼
诗14、 召南·甘棠
故事九、微子助祭
诗15、周颂·振鹭
诗16、周颂·有客
故事十、千金买笑
诗17、大雅·瞻卬
第二篇、乱世春秋
故事一十一、千古美人
诗18、卫风·硕人
故事一十二、兄妹乱伦
诗19、齐风·载驱
诗20、齐风·南山
诗21、齐风·敝笱
故事一十三、征夫幽怨
诗22、邶风·击鼓
故事一十四、姐妹情深
诗23、邶风·燕燕
故事一十五、父纳子媳
诗24、邶风·新台
诗25、鄘风·君子偕老
诗26、卫风·乘舟
故事一十六、宫中丑事
诗27、鄘风·墙有茨
诗28、鄘风·鹑之奔奔
故事一十七、卫国浴火
诗29、卫风·木瓜
诗30、鄘风·定之方中
故事一十八、许穆夫人
诗31、鄘风·载驰
诗32、卫风·竹竿
诗33、邶风·泉水
故事一十九、甥舅之颂
诗34、秦风·渭阳
故事二十、痛悼三良
诗35、秦风·黄鸟
故事二十一、不良之徒
诗36、陈风·墓门
故事二十二、狗彘之行
诗37、陈风·株林
第三篇、亘古爱情
故事二十三、宜家宜室
诗38、周南·关睢
诗39、周南·桃夭
诗40、小雅·车辖
诗41、小雅·菁菁者莪
故事二十四、娶当及时
诗42、召南·摽有梅
诗43、王风·大车
诗44、召南·野有死麕
故事二十五、爱的戏谑
诗45、《郑风·褰裳》
诗46、《邶风·静女》
故事二十六、 想思·悠悠
诗47、《郑风·子衿》
诗48、《陈风·泽陂》
诗49、《秦风·蒹葭》
诗50、《陈风·月出》
诗51、《周南·汉广》
诗52、《王风·采葛》
诗53、《小雅·隰桑》
故事二十七、 爱的释放
诗54、《陈风·东门之枌》
诗55、《齐风·东方之日》
诗56、《 陈风·衡门》
诗57、《王风·丘中有麻》
诗58、《郑风·野有蔓草》
故事二十八、 征思绵远
诗59、《周南·卷耳》
诗60、《秦风·小戎》
诗61、《召南·殷其雷》
诗62、《王风·君子于役》
诗63、《卫风·伯兮》
诗64、《周南·汝坟》
诗65、 小雅·杕杜
诗66、《王风·扬之水》
诗67、《豳风·东山》
诗68、《小雅·采薇》
第四篇 不平则鸣
故事二十九、苦徭苦役
诗69、《小雅·何草不黄》
诗70、《召南·采蘩》
诗71、《齐风·东方未明 》
诗72、《魏风·伐檀》
诗73、《魏风·葛屦》
诗74、《邶风·式微》
诗75、《小雅·渐渐之石》
故事三十、小吏牢騷
诗76、《小雅·北山》
诗77、《邶风·北门》
诗78、《召南·小星》
故事三十一、哀哀父母
诗79、《小雅·蓼莪》
诗80、《唐风·鸨羽》
故事三十二、底层怒吼
诗81、《魏风·硕鼠》
诗82、《鄘风·相鼠》
诗83、《小雅·黄鸟》
诗84、《小雅·苕之华》
附:春秋形势图
詩经故事
绪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无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不可低估。读读《诗经》,了解一些《诗经》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说到《诗经》,恐怕许多人的脑子里马上会闪出“古老”、“深奥”、“难懂”,因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原因在于两千多年前的古汉语的字形、语音、语义,同今天有很大的差别。以前,我曾多次拿起《诗经》,可每次都因为艰涩的古汉字而浅尝辄止,深入不下去,无有进步。
退休了,时间充裕了,再次拿出《诗经》,通过阅读经典《左传》、《史记》及其他有关史志,让自己回归到诗经那个时代,从探寻文字后面的史实着手,一篇篇地翻检,一篇篇的对照,再阅读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诗经》有了兴趣,开始进入角色。此书就是我的学习方法的记录,奉献给与我曾有相同经历的朋友。
必须说明的是,此书非是学习诗经的辅导读物,而是一本引导读物,用讲故事的方式提起学习诗经的兴趣。本书通过32个故事,引出84首诗歌,其中风诗57首,雅诗17首,颂诗10首。需要说明的几点:第一点,对于《诗经》诗背后的本事,好多还没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学界有不同的争论,我只取自认为比较合理的的一种,对其他观点不作评论。第二点,《诗经》全书有三百多篇,本书只选本事明确,故事性较强的诗目。第三点,学习诗经主要是理解,在理解的基楚上了解其文化精髓。作为古诗,其文字好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本书也不作一一注解,其含义通过白话译文可了解一二。然而,现代文的字义的联想和古文的字义的联想是有很大差别的,故白话译文也不一定能确切表达原诗的意义和风格,如要深入学习,请阅读《诗经》原作和专家学者的辅导读物。对于生字,读者也不必一一死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用在这里也不失为是一种方法。我们倒是可以记诵一些名句,久之可以受益。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等。最后,编者虽然参考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毕竟是个初学者,书中一定有很多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指出。
二0一九年八月于海盐
第一篇 周朝创业
故事一 创业艰难
先周原是活动于今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周人的始祖弃,相传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五世孙。弃的父亲叫帝喾[kù],母亲叫姜嫄[yuán]。母亲姜嫄是有邰[tái]氏部落首领的女儿。传说有一日,姜嫄在郊外路上,遇见一个巨人足印,其大小远胜常人,她踩上这个足印后感到腹中好似有胎儿动作一般。十月后产下一子,姜嫄以为这个孩子是妖,就把他抛入陋巷,可过往的牛马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后来姜嫄派人把他丢到山林中去,正巧碰上山中有人,也没丢成。最后将婴儿抛到结冰的河面上,又忽然飞来一只大鸟,用自己丰满的羽翼把婴儿盖住,不让婴儿冻僵。姜嫄得知后,以为这是神的指示,便将婴儿抱回家精心抚养。因为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
弃长大后善于耕作务农,种上了谷物。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主管农业的农师,专教百姓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为此,百姓受益很大。弃也得到了尧帝的嘉奖。后世认为弃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
到了舜帝时,弃被封在邰[tái]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封号为后稷,姬姓。他就是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从此,周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弃去世后,弃的子孙一直承袭了10余代农师的职务。从夏初以来,周部落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传到不窟时,夏代已是到了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夏的统治者也不再重视农事,不窟于是辞去了农官。加上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不窟便率众北迁,带着族人逃避到了西北戎狄人住地,古时候叫北豳[bīn]的地方定居(今甘肃庆阳)。不窟在这里修建了不窟城,故城遗址在今庆阳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当年不窟的居住地,他死后,葬于今庆阳县帽盒山巅,历代为之立碑。
不窟到北豳时,他的儿子鞠陶已经长大成人。据说鞠陶出生时右手的掌纹很象古代篆文的“鞠”字,于是取名叫鞠。到北豳后,由于当时周人的居住条件很差,大部采用穴居,于是不窟叫鞠带领周人一边挖窑洞用于住人,一边用窑土烧制陶器,所以,周人都叫他鞠陶。 不窟去世后,鞠陶做了周人奔北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人在北豳的真正开拓者。据史志记载,后世周人都尊称他为“周老王”,现庆阳城西60里处有周老王陵,一直保存至今,明、清时还作过修缮。
鞠陶在北豳时为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一是开拓疆土。鞠陶组建了原始的军队,在鞠陶的带领下,平定了外部威胁,扩大了势力范围。二是发展农牧业生产。北豳原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北临朔方,当地人以游牧为主。周人刚迁来时,遍地杂草重生,豺狼出没,非常荒凉。不窟和鞠陶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运用到北豳,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农业和牧业都有很大发展。三是建城镇村庄。定居后,鞠陶带领人们一边生产一边集中修建窑洞,有了剩余产品设集交换,村庄城镇应运而生,周人从此定居下来。鞠陶继续修建不窋城,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修了城门,把城的形状修得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史称“凤凰城”。四是兴修水利。不窟城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到城南会聚成一条大河(今马莲河)后继续向南流去,但被横卧在城南的“土龙岭”档住了去路,至使不窟城连年水患,鞠陶带领土工、石匠经数月挖通了土龙岭,消除了水患。他的另一贡献是开凿天鹅池洞。不窟城西有条河叫马岭水(今称环江),水质含盐碱高不能饮用,城东河叫白马河(今称柔远河)水质好,城里居民都饮东河水。当遇到水患或敌人围困时就会断水,鞠陶经过勘察在城里向东河挖一斜洞,把白马河水引入洞中,并用石砌成台阶,人们顺台阶下洞取水不用出城。据庆阳史志记载,这项工程一直到宋代前还在应用。
鞠陶死后,公刘即位。公刘在豳地创建了豳国,成了商朝的一个方国,并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学会了锻炼矿石,用来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刘死后,庆节继承祖业,庆节正式在豳地建立了周国。周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他卒后,其子皇仆即位。皇仆继承公刘、庆节时代奠定的农业基础,继续在豳一带率领族人发展。后经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一直到后稷的第12世孙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他“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武王追谥他为“周太王”。
古公亶父的继承者季历,秉承了古公遗道,治理周国。他发展农业,推行仁义,诸侯很多都归顺了他,商王承认季历做西方霸主,号称西伯。在商王武乙时,周部落和商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又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同时他还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使周部落成为商朝后期在西方的一个强大的部族。后来文丁当了商王,他惧怕西方诸侯成为季历的羽翼,构成对殷商的威胁,于是下令把季历软禁在殷都,季历不屈,绝食而死。
周文王姬昌继承了季历的事业,他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太公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沣[fēng]京 (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又演绎《周易》,创立周礼,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其为“三代之英”。
文王去死后,武王继位,继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 máo ]卢、彭、濮等部族,对商纣王发动了牧野之战,一举灭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定都镐[hào]京 (今陕西西安西南)。
从稷开始,经过自弃开始的十五代人,千余年的努力,周人终于完成了灭商建周的伟大事业。
《诗经》中《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大明》等五篇,叙述了周民族的起源、发展直至建立国都的历史,被学者们公认为周代的史诗。
诗1、《大雅·生民》
《大雅·生民》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
【诗经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yīn]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xīn],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zī]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zhì]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
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xū],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yí],以就口食。蓺[yì]之荏菽[rěnshū],荏菽旆旆[pèi]。 禾役穟[suì])穟,麻麦幪[méng]幪,瓜瓞[dié]唪[fěng]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fú]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xiù]。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jù]维秠[pī],维麇[jūn]维芑[qǐ]。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yú],或簸或蹂[róu]。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dī]以軷[bá],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xīn],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白话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诗2、《大雅·公刘》
该诗叙述了周祖先公刘建立豳国的经过。
【诗经原文】 笃公刘,匪居匪康。廼[nǎi]埸廼疆,廼积廼仓;廼裹[hóu]餱粮,于橐[tuó]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zhì]则在巘[ yǎn],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bǐng]琫[běng]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pǔ]原,廼陟南冈。乃觏[gòu]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qiàng]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xí]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廼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止旅廼密,芮[ruì]鞫之即。
【白话译文】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又,《大雅·緜》以热情洋溢的语言追述了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豳迁岐,定居渭河平原,奠定了周部族兴盛的基础,详见本书故事二。
诗3、《大雅·皇矣》
《大雅·皇矣》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
【诗经原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iè]。启之辟之,其柽[chēng]其椐[jū]。攘之剔之,其檿[yǎn]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yù]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guó]安安。是类是禡[mà],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白话译文】
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shān]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诗4、《大雅·大明》
《大雅·大明》叙述王季、文王的事迹和武王克商的经过。
【诗经原文】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yuán]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白话译文】
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
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上帝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帝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故事二 岐山基业
古公亶父,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100年左右,是周文王的祖父,史称周太王。古公继承了周先祖后稷和公刘勤政爱民的美德,深受国人的爱戴。《史记周本纪》记载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周是一个农业技术发达的部族,其部族创始人后稷,掌握了高超的农业技术,被尧举为“农师”,指导百姓耕种。到夏后氏的时候,后稷的后代迁徙到戎狄之间,这时的周还只是唐、虞、夏的大臣。
直到后稷的曾孙公刘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的耕作之业,周部族开始富足起来,物质财富逐步积累,有能力建城了。开始在在豳[bīn]这个地方建国。古公亶父即位后,前面一段时间也是在豳这个地方。後來,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了他们。后戎狄又来攻取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要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就要死很多的人,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亶父带着族人离开了豳,渡过漆水和沮[jū]水,(漆、沮是古代二条河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经过梁山,到岐山之下周原地方安顿下来。其他部族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功德。
周王朝的发达兴旺是从岐山开始的,后来,周人从这里继续向东扩展,直至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对周王朝来说,岐山的意义远远超过部族原来的栖息之地。
《大雅·绵》记述了周部族祖先古公亶父迁居岐山、开创基业、发展壮大的经过。“绵”是生命生生不息、延绵不衰的意思。
诗5、《大雅·绵》
【诗经原文】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wǔ]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jiù]之陾[réng]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gāo]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tuì]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白话译文】
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城郭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道。
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另有一首小诗《周颂·天作》,也颂唱周古公亶父及至文王的功绩。题中“天作”二字,强调上天赐予了岐山这块圣地。
诗6、《周颂·天作》
【诗经原文】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白话译文】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故事三 推演周易
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在歌颂的伟大人物,他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撰写了《周易》一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另一个方面,他奠定了周朝的根基,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周文王叫姬昌, 古公亶父的孙子,季历的儿子。季历在亶父去世后,当上了周国国王。在季历的领导下,周国慢慢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周国强大了,商朝国王文丁(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就担心周国有一天会向自己发起进攻。文丁就把季历关进监狱,季历绝食抗议,最后饿死在监狱里。季历死了,姬昌继承王位,做了周国的国王。
姬昌当了周王后,实行“怀保小民”的政策,就是国家要安抚好每一个百姓。姬昌把田地划成一个个“井”字形,把周围的八块都分给百姓,只留中间一块田地,由老百姓替国家耕种,人民得到土地,都努力生产劳动,慢慢地都富裕起来了。姬昌规定,所有做生意的商人,都不收税,于是,来周国的商人越来越多,带来大量财富。
姬昌又要求全国人民都要做到相亲相爱,互相礼让,要敬爱老人,爱护儿童,对有才能的人要尊敬,对孤儿、寡妇和无子女的老人要安抚赡养。他还把刑法中丈夫犯罪,妻子一起受刑的刑法取消了。有人犯罪了,姬昌也不主张把他关进监狱,而是在地上划一圈,让犯人站在圈里服刑,叫做“画地为牢”。
姬昌对各地来的有品德和学问的人非常尊敬,就有许多人才跑来投奔他。
姬昌自己生活非常俭朴,他穿着老百姓的粗布衣服,还亲自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周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周国的强大又引起了商纣王的不安,就把姬昌囚禁在一个叫做羑[yǒu]里地方。
姬昌在羑里被关押的八年里,写出了《周易》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八卦。后来,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姬昌的大儿子姬考,为了救爸爸,就主动来到商朝的都城朝歌,为商纣王当车夫,请求放了自己的爸爸,但是,狠毒的商纣王下令把姬考杀了,把他的肉放在大锅里煮熟,端给姬昌吃,姬昌为了能出去给儿子和千千万万被商纣王杀害的人报仇,他含着眼泪吃下了儿子的肉。
后来,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用美女、骏马、还有很多奇珍异宝献给商纣王换回了父亲。 姬昌出狱回到周国,他决心要消灭商朝,他一方面整顿军马,一方面寻找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
有一年,姬昌打猎回来,路过渭河边,看见一个老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河边钓鱼,奇怪的是,这个老人钓鱼的鱼钩不是弯的,而是直的,那鱼钩上也没有挂鱼饵。姬昌就觉得很奇怪,就过去询问,原来老人姓姜,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姬昌就向姜子牙询问治国的方法,姜子牙说:“治国没有别的好办法,要坚持用人才,国王要不断寻求优秀人才,当官的要不断任用优秀人才,国民都要尊重优秀人才。”姬昌见姜子牙说得很好,就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一起回到王宫,并拜姜子牙为老师。
姜子牙帮着姬昌治理周国,周国人民很有礼貌,人和人从来都不争抢东西,而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姜子牙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帮助姬昌先灭掉了崇国等支持商纣王的几个国家后,周在沣河滩地上修建了新的都城丰邑。这时,姬昌已经具备了灭商的实力,但在正要准备起兵灭商之时,因劳累过度而得病了,他临死前,叮嘱自己的儿子姬发,要像尊重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姜子牙,要消灭商朝,给天下带来一个太平世界。姬昌在位五十年。
姬昌死后,安葬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以北的毕原上,他的陵叫做周陵,谥号为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时期,周国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儿子姬发接位即为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助下,第四年就灭了商朝。
诗《周颂·维天之命》赞美了文王的美德。
诗7、《周颂·维天之命》
【诗经原文】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白话译文】
是那上天天命所归,多么庄严啊没有止息。多么庄严啊光辉显耀,文王的品德纯正无比。
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顺着我文王路线方针,后代执行一心一意。
另一首《周颂·清庙》是祭祀文王的乐歌。意思是要奉行文王德教,报答文王在天之灵。
诗8、《周颂·清庙》
【诗经原文】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白话译文】
啊庄严而清静的宗庙,助祭的公卿多么庄重显耀!济济一堂的众多官吏,都秉承着文王的德操;为颂扬文王的在天之灵,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文王的盛德实在显赫美好,他永远不被人们忘掉!
故事四 武王伐纣
周武王是是周文王的次子,名姬发,生活在约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间,是西周的建立者,华夏杰出的领袖。
约公元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了王位。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作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继位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沣京。
这时候,商纣王的暴政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才免了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殷都朝歌出走了。
大约公元前1044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商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姜子牙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誓师大会,宣布了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大军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人本来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武王伐纣,就赶来阻止。
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
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
姜子牙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两个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哪知道这两个人想不开,后来,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发誓“不食周粟”而绝食自杀。
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开商都朝歌仅仅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到牧野迎战。他想,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七十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
可是,那七十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七十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姜子牙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杀了。
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在诗经《大雅.大明》中有所反映。參見本書故事一。
周武王灭了商朝,把国都从沣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从周武王起,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像姜子牙被封在齐国,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召公奭被封在燕国。据说从武王到他的儿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贵族和奴隶主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势力。为了安抚这些人,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做“三监”。
由于武王积劳成疾,灭商后的第二年就逝世了,在位十九年。武王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尚未安宁的天下,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父周公旦。 太子诵继承的王位,称为成王。《周颂·武》歌颂了周武王伐商的功绩。
诗9、《周颂·武》
【诗经原文】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白话译文】
光耀啊,周武王,他的功业举世无双。
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
继承者是武王,止住残杀战胜殷商,完成大业功绩辉煌。
另一首《周颂·时迈》,也是宗庙祭祀先祖时歌颂周武王的乐歌。相传此诗为周公所作。
诗10、《周颂·时迈》
【诗经原文】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tuó)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白话译文】
现今众多的诸侯邦国,皇天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实在能保佑、顺应大周王朝。如若武王向他们施威,他们没有不震惊慑服。武王能安抚天地众神,以至黄河和高山。
武王作为我们的君王,实在能发扬光大大周功业。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就收藏了兵器,并把弓箭收入皮囊。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施美德于天下四方。武王实在能保持天命啊!
故事五 营建洛邑
周成王姬诵,是周武王姬发之子,西周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
周武王灭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王,由于当时成王还年幼,天下又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亲自摄政治理天下。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后,成王亲政。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将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
原分封于殷商旧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之子武庚起兵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叛乱还得到徐国、奄国、薄姑等东方小国的支持。成王命周公调大军东征平叛得胜。诛武庚,杀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还灭了奄国。
还在周武王在位时,为保证周王室在东边的统治,曾决定新建国都洛邑。“三监之乱”的事实证明,周武王的眼光是正确的,也为成王敲响了警钟,让他知道营建东都洛邑已经刻不容缓。于是周公奉旨营建洛邑,从动工到初步落成历时半年之久。洛邑是周朝东都洛阳的古称,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太子钊登位,这就是康王。
前面说过,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到成王时已有七十多个。在周王每年祭祀先祖时,这些个诸侯国君都要来朝参加助祭。《周颂·烈文》记录了成王祭祀祖先时对助祭的诸侯进行戒勉。
诗11、《周颂·烈文》
【诗经原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颂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白话译文】
文德武功兼备的诸侯,以赐福享受助祭殊荣。我蒙受你们无边恩惠,
子孙万代将受用无穷。你们治国不要造罪孽,便会受到我王的尊崇。
思念先辈创建的功业,继承发扬无愧列祖列宗。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四方悦服竞相遵从。
先王之德光耀天下,诸侯效法蔚然成风。牢记先王楷模万世传颂。
故事 六 成康之治
周康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名姬钊,是周武王姬发之孙,周成王姬诵之子。
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令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并写下临终前的遗诏《顾命》。周成王去世,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引导太子姬钊拜见先王庙,反复告诫他周文王、周武王能够成就王业,来之不易,重要的是在于节俭,没有贪欲,以专志诚信来统治天下。
周康王即位后,遍告诸侯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以申诫诸侯,写下《康王之诰》。在《康王之诰》中,除用大量篇幅来叙述登基事项,更有不少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和治理整顿军队等治国政策。 周康王登基伊始,便已制订出一套比较合理的计划。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履行他的治国安邦的理念。由于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期间,周朝就已经比较强盛,后来再经过周公、周成王的努力,周朝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周康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富足,犯罪案件逐渐减少,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司马迁甚至在他的《史记·周本纪》中说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期间,天下安宁,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 ,史称成康之治。虽然有所夸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国的成功。
位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有个叫鬼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地区。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周军因镇压“三监之乱”以及进攻东部的淮夷等而放松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机从岐山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经常对周西北边境侵扰,威胁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康王二十五年,为了消除边患,康王命进攻鬼方。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作战,周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歼灭敌人四千八百多人,俘获一万三千多人,并缴获大量车马和牛羊等战利品,使边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安定。
姬钊在镐京去世,谥号康王,葬于毕原。死后由其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周颂·执竞》是一首合祭武王、成王、康王的诗。
诗12、《周颂·执竞》
【诗经原文】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白话译文】
勇猛强悍数武王,功业无人可比上。成康二王真显赫,上天赞赏命为长。从那成康时代起,拥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天降多福帝所赐,帝赐大福从天降。仪态慎重又大方,酒足量呀饭饱肠,福禄回馈来双双。
故事七 周公摄政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辅佐武王,为使周族由商朝的属国发展成独立的奴隶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摄政成王,使初建的周政权巩固下来,为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尚书大传》称其主要功绩有:“一年救乱,二年克(灭)殷,三年践(讨伐)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建洛邑),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为人忠厚,孝敬长辈,遇事不惊,办事稳妥,很受他父亲周文王的器重,更受众人的尊敬。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继位,他又积极主动地帮助哥哥操持政事,任劳任怨,从来不懈怠。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得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这就是“周公吐哺”的典故。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 ,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史称“三监之乱”。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商汤之时,伊尹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建立了丰功伟绩,被商王拜为丞相。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这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太甲在守桐宫三年中,追思成汤的功业,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伊尹的做法得到了上天的嘉许;在太戊之时,则有伊陟、臣扈,巫咸等良臣协力,整饰政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在祖乙之时,则有巫贤;在武丁之时,则有甘般。正是凭借这些有道贤臣,才安定治理商朝。”姬奭听后,明白了周公的苦心,打消了对周公的怀疑,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姜子牙,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他征讨。这样,由姜子牙控制住了东方,他自己则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霍叔被革了职,蔡叔被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七年时间过去了,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完全能够独立处理国家大事了。周公旦把政权交还给了成王,自己也不像代行天子之职的时候那样坐在上边,面对群臣,而是站到班中,和其他大臣一样,对成王十分尊敬。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将王都以外的地区﹐按其与王朝的关系以及离王都的远近划分为几个大区域的一种度。“爵谥”制,对活着的贵族给以不同的封号,给死后的帝王及大官给以相应的称号。 还有“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哥哥传给弟弟,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周公对周朝的建立和巩固,功不可没,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公提出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思不要把水当镜子,而应该把臣民当作镜子的治国方略和任人惟贤的用人方法,为后世的君王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后来“百世不易之制”(王国维语)。周公的思想,对儒家的典型代表孔子、孟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孟的许多思想都是对周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十分崇拜周公,誉他为“古圣人”。孔子对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更是赞赏,他说,如果没有周公,我们还要过着衣不蔽体、蓬头散发的原始野人生活。孟子把周公的赫赫政绩与禹治洪水相提并论,可见周公在其心中的地位。周成王对自己的这位无私奉献的叔叔也极为尊重,遇事就与他商量,向他请教,虚心接受他的建议。周公去世了,成王以安葬周武王的规格安葬了他,并把他葬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希望他一直在身边陪伴着自己。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颂·维清》是一首周公制礼作乐时祭祀文王的宗庙乐歌。周公将周文王的成功归于法则、规矩。可见其对礼乐制度的高度重视。
诗13、《周颂·维清》
【诗经原文】
维清缉熙, 文王之典。肇禋, 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白话译文】
政治清明光耀后,文王法典是根本。自从开始祭上天,直到今天大功成,这是周朝的祥瑞。
故事八 棠下听讼
召公奭[sh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另一位弟弟。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于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周武王于是将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一带)封给姬奭作采邑。所谓采邑,就是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食邑”。受封者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中国盛行于周朝。因其采邑在召地,故称其为召伯、召公 或召公奭。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治理西部一带,很受广大民众的拥戴。召公经常到乡村城镇去巡察。一次,他在巡察中,路遇村民发生诉讼事件,他就在附近的一棵棠梨树下办公,接受诉讼,判断对错,平息事件。在他的治理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百姓无一失业的。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着那棵棠梨树,不舍得砍伐,并且作歌《召南.甘棠》,后世就以"棠树"比喻惠政。
诗14、《召南.甘棠》
【诗经原文】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白话译文】
梨棠枝繁叶又茂, 不要修剪莫砍伐, 召伯曾经住树下。
梨棠枝繁叶又茂, 不要修剪臭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
梨棠枝繁叶又茂, 不要修剪莫拔掉. 召伯曾经停树下。
故事九 微子助祭
前面说过,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的同父同母兄弟。商纣即位后,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大臣祖伊已感觉到周文王蓄谋灭商,好多诸侯多叛纣归周,商朝将亡,便力谏纣王改变残暴统治,纣根本听不进去,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 微子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少师,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纣王在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唯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热哀于草野盗窃、犯上作乱,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们的爵禄也就无法继续下去。朝廷既乱,百姓便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协和的局面。现在,殷朝丧失国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请问太师,少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朝还能保住吗?你们无意告诫我,我如陷于不义,那么怎么办呢?”太师回说道:“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要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今天,殷朝臣民竟违背和诬秽神祗(qí)意旨。现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即使自己死了也值,若国家再也得不到治理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离开了殷朝。
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他露出右臂,两手绑在背后,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被周王朝封到宋国。微子治宋,对外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内广施仁德,得到殷商遗民的拥戴。周成王给了微子祭祀先王时助祭的政治待遇。《周颂·振鹭》就写微子赴周朝助祭一事。因为商人崇尚白色,诗中周人将朝周助祭的微子比作白鹭,对他大加赞美。
诗15、《周颂·振鹭》
【诗经原文】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
在斁(yì)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白话译文】
一群白鹭冲天起,西边泽畔任意翔。
我有嘉宾来助祭,也是洁白好衣裳。
在那宋地没人厌,在这周地受称扬。
谨慎勤勉日复夜,美名荣誉永辉煌。
而《周颂·有客》则记的是作为主人的周成王为微子来朝助祭而设宴饯行时所唱的乐歌。
诗16、《周颂·有客》
【诗经原文】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白话译文】
有客远来到我家,白色骏马身下跨。
随从人员众且多,个个盛服来随驾。
客人头夜宿宾馆,两夜三夜再住下。
真想取出绳索来,留客拴住他的马。
客人告别我送行,群臣一同慰劳他。
客人今已受厚待,老天赐福将更大。
故事十 千金买笑
西周最后一个统治者是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guó]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吃了败仗。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他们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sì]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就是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佞臣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本出于此。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從此西周滅亡。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一首叫《大雅·瞻卬》的詩,全面而形象地将一幅西周社会崩溃前夕的历史画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穷,天怒神怨,国运濒危。反映的内容较信史更为广泛、具体而深刻。诗人把祸国殃民的幽王、褒姒之流比为吃农作物的害虫,既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无比愤恨,也表达了当时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为了突出褒姒长舌善谗、邪恶凶狠的本质,诗人以枭、鸱为喻,深中要害,确切而不可移易,憎恨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詩17、《大雅·瞻卬》
【诗经原文】
瞻卬[yǎnɡ]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zhài]。蟊贼蟊[máo]疾,靡有夷届。罪罟[gǔ ]不收,靡有夷瘳[chōu]。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zhì]忒。谮始竞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tè]?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tiǎn]瘁。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bì]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白话译文】
仰望上天晦阴阴,对我不肯赐恩情。世间很久不安宁,天降责罚大祸临。国家没有安定时,士人平民都困病。害虫疯狂食禾稼,不会满足哪肯停。刑网布下不收起,如病不愈苦难尽。
别人拥有好田亩,你却侵犯去占有。别人拥有众奴隶,你却强夺一起收。这人本来没有罪,你反拘捕将他囚。那人应该判有罪,你却让他得自由。
智慧男子创业能,有才女子乱国政。那个聪明女人啊,像猫头鹰发怪声。她有长舌善逞辩,产生邪恶埋祸根。大乱非是从天降,生自工谗此妇人。劝谏国王听不进,妇人内侍言必信。
不断害人变化多,谗言首尾相矛盾。难道凶狠还不够?为何作恶太不仁!如同奸商逐厚利,入朝执政哪能成。妇人不做分内事,放弃纺织养蚕功。
上天为何责我王?神灵为何福不降?深谋远虑全抛弃,恨我只因忌忠良。人们遭难不恤问,威仪不修乱朝纲。贤人君子离朝堂,邦国危难将覆亡。
上天无情降罗网,牢不可破难躲藏。贤人君子离朝堂,我心实在太忧伤。上天无情降罗网,已近王身国将亡。贤人君子离朝堂,我心实在太悲凉。
泉水喷涌流不止,深深源头总在此。我心实在太忧伤,难道只是从今始。恶政不在我身前,也不在我身后施。苍茫上天自高远,万物都得受控制。莫让祖宗受耻辱,悔改才能救后嗣。
第二篇 乱世春秋
故事一十一 千古美人
《卫风·硕人》是《诗经》中的一首美人颂歌,此诗非常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美女图:身材高挑修长;一双纤手柔如茅草的新芽,又白又嫩;肌肤似凝脂般细腻白皙;脖子像幼虫般娇嫩柔软;牙齿细白整齐像瓜子;额头饱满,眉毛细长;盈盈笑时好醉人,美目顾盼真传神。
这位美人就是庄姜。她是齐庄公的女儿,齐僖公的妹妹,齐桓公的姑姑。她真实名字并非是庄姜,只是嫁与卫庄公后就呼为庄姜的。齐国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她所代表的姓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庄姜出嫁的时候,卫国举国欢庆,卫国的百姓都纷纷来到街头,想要一睹这位绝世美女的风采。城门打开的那一刻,婚车缓缓驶入都城,声势浩大的婚礼仪式,吸引了全城的百姓,在重重薄纱之间,人们见到了这位美女,她身穿五彩锦服,披麻纱罩衣,安静地坐在马车上,颔首微低,嘴角挂着盈盈浅笑,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于是,卫国人都被这位王后的美丽给折服了。
庄姜没有为庄公生育儿子。卫庄公的偏妃,是陈国国君的女儿,名叫厉妫[guī],也没有生儿育女。厉妫有个妹妹叫戴妫,跟着姐姐一块嫁给了庄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完,一个叫晋。庄姜生性不爱嫉妒,待完就像自己的亲儿子。庄姜又挑了个宫女献给庄公,受到庄公的庞爱,和庄公也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州吁。
尽管庄姜出身高贵,美丽又贤慧,因为没有生育的缘故,遭到卫庄公的冷落,最后郁郁而老死于宫中。且看《卫风.硕人》是怎样描写庄姜的。
诗18、《卫风.硕人》 【诗经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biāo]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ū]濊[huò]濊,鱣[zhān]鲔[wěi]发发,葭菼[tǎn]揭揭。庶姜孽[niè]孽,庶士有朅[qi]。
【白话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qiú qí]真优美,齿若瓠[hù]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在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以及曹植的《洛神赋》中,都可以看到“她”的芳踪,就是唐白居易《长恨歌》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名句,也总不免令人想起有“她”的倩影。
故事一十二 兄妹乱伦
上面说的齐僖公的妹妹庄姜是美女,而齐僖公的两个女儿,也都是绝色美女,看来,齐国多产美女。大女儿宣姜嫁到卫国,二女儿文姜,生得眼睛像秋水一样明澈,脸庞像荷花一样艳丽。把她比成花,却能解语;把她比成玉,却还生香,真是个绝代佳人。而且博古通今,出口成文,因此叫文姜。
文姜有个同父异母哥哥叫诸儿,生得身材高大,粉面朱唇,是个十足的美男子,但也是个酒色之徒。诸儿只比文姜大两岁,俩人从小在宫里边同行同坐,一块儿玩耍游戏。等到文姜长大,出落得如花似玉,诸儿已是情窦初开,见文姜长得这么好看,又文采出众,就常常用言语撩拨,文姜也一点不避讳。
公元前694年,北戎国任命大良、小良兄弟两人为正副统帅,领兵南下侵犯齐国。齐僖公一面安排拒敌,一面派人分别去鲁、卫、郑三国借兵。
郑国郑庄公听说齐僖公求助,就叫世子忽带兵前去救援。忽很会用兵,按照忽的筹画,郑齐两军一出手就大获全胜。 不等鲁、卫两国的兵马到来就结束了战事。
齐僖公高兴极了,就大摆宴席款待忽。吃饭的时候,僖公又提起女儿的婚事,忽再三谦让。
原来,此前郑庄公和齐僖公曾在石门歃血为盟,结为兄弟,说好了两国有事互相关照。僖公闻听郑庄公世子忽还未结婚,就说:“我有个女儿,虽然还不到出嫁的年龄,如果您不嫌弃,等长大了就给您的儿子当媳妇吧!”当时忽没有答应。
今日,僖公重提婚事还是没有得到忽的同意,那末要问,郑世子忽为什么不愿娶这位既美丽又有文采的文姜姑娘呢?原来忽是一个很有志气的青年,他以为,男女因为各方面般配,所以才称为配偶。现在郑国国小爵位低,齐国国大爵位高,大小不般配,所以不敢高攀。 后来忽娶了陈国陈侯之女妫[gui]氏为妻。
再说文姜,听父亲要将她许配给相貌俊朗,有勇有谋的郑世子忽,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等听说世子忽说什么也不答应这门婚事,心里头憋闷,一下子就病了,精神恍惚,寝食俱废。
诸儿借以探病为名,常去文姜的闺房,挨着文姜坐在床头,遍体抚摸。一天偶然被僖公撞见,就对诸儿说:“你们虽然是兄妹,按规矩也应该避嫌。今后只派宫女来问候就行了,不必自己来了。”诸儿磨磨蹭蹭地走了出去,从此俩人见面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文姜在深闺里十分寂寞,再加上怀念诸儿,病一天比一天重,心里头有事,嘴里又不能说出来。
此时的鲁国鲁桓公还没有结婚。桓公得知齐国有个美女文姜还未出阁,于是向齐僖公求婚,得到了僖公的应充,约好了九月份,亲自送文姜到鲁国成婚。
诸儿听说文姜就要嫁到鲁国,心里不免着急,便让宫女给文姜捎去了一首诗:
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意思赞美文姜美艳如桃花,更感慨其花落鲁地,字里行间,尽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文姜看了诗,已明白诸儿的心思,也回了一首诗:
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意思是说:时不与我,为欢趁早,来日之事难以预料,何不把握眼前?
诸儿读了答诗,已知文姜对他有意,于是两人做下了乱伦之事。
离出嫁日子越来越近,文姜到东宫向诸儿告别。诸儿备酒招待,四目相对,依依难舍,临别之际,诸儿说道:“妹子留心,别忘了‘叮咛’那句诗。”文姜回答:“哥哥保重,会有相见的那天。” 到了文姜出嫁那天,齐僖公亲自送文姜到鲁国北部边境的讙邑。一来齐国是个大国,二来文姜花容月貌,因此鲁侯十分敬爱,自此齐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公元前698年十二月丁巳日,齐僖公去世,诸儿即位,号齐襄公。这位齐襄公想沾周王室的光,就向周天子求婚,周天子答应把自己的女儿王姬嫁给齐襄公。选鲁候做媒,鲁桓公就要去齐国对齐襄公传达周天子的旨意。齐襄公心想,好长时间没见妹妹文姜了,干么不借这个机会把她也请来呢?于是就派使臣前去迎接鲁桓公,并要连同文姜一起来齐。文姜听说齐国派使者迎接鲁侯和她,知道哥哥诸儿的意思,就和桓公同行。当他们行到泺水岸边时,齐襄公早就等候在那儿了。便一同上车,直奔齐国国都临淄。鲁桓公传达了周王的旨意,把王姬和襄公的婚事最后确定下来。齐襄公当然非常感激,就大摆宴席,盛情款待桓公夫妻。然后把文姜接到后宫,说是要和以前的一些宫妃们相会,实际上襄公早就安排好一个密室,他们就在这个密室中重温旧情。一 直到第二天上午,太阳老高了还抱在一起没有起床。可怜昨晚鲁桓公一个人在馆舍里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地度过了一夜。这引起了桓公的怀疑,就派人到后宫中悄悄地探听情况。听人回报说:“姜夫人进了后宫只是和齐襄公诉说兄妹阔别之情,并没有去看望别的宫妃。”到此,鲁桓公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恨不得一步跨进后宫,看个究竟。就在这时,有人报告说:“鲁夫人出宫了。”一见文姜,鲁侯劈头就问:“昨天夜里在宫里和谁一起喝酒?”文姜回答:“和连妃。”桓公问:“什么时候才散席?”回答说:“说了不少话,一直说到月亮老高,大概是半夜吧,”又问:“你哥哥襄公没来陪陪?”回答说:“没有。”鲁桓公冷笑一声,问她说:“难道看在兄妹之情上也不来陪陪?”文姜说:“我们饮酒的时候,倒是来劝过一杯,然后就走了。”桓公又问:“散席后,你为什么不出来呢?”文姜说:“夜太深了,不太方便。”鲁桓公又问:“你在什么地方休息的?”文姜急了,就大声说:“你这是怎么了?左盘右问,是审问我吗?宫中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