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思想】屈明珍 | 论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历史已经跨进了一个崭新的千年,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在不知不觉中从“现代”走进了“后现代”,女性主义也随着时代的转换和文化的承转而进入了所谓的“后结构主义”时代。这一时代的女性主义的变化之大以至于让人们不禁感叹“女性主义今非昔比了”(美国当代著名女性主义领袖米莎?卡夫卡语)。①因为波伏瓦时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有明确的主体,即女人;有明确的目标,即改变女人的从属地位;有明确的定义,即女人反对男权压迫的政治斗争。然而,在今天的后结构主义时代,所有这些构成女性主义的基本要素几乎都被解构掉了。当今法国女性主义的舞台也已经被另外一些鲜活的名字与人物如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埃莱娜?西苏(H élène Cixous)、露丝?伊蕾格瑞(Luce Irigaray)等所占据。当代女性主义已经走到了第三波即以后结构主义为主流的女性主义时代,法国女性主义也已经进入“后波伏瓦时代”,波伏瓦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女性主义历史的舞台。因此,有人认为波伏瓦的神话已是如烟往事,《第二性》已是过时之作,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理论已然失去了现实意义与价值。但是,我们认为,若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重读《第二性》,就会很快发现这种论断非常草率,这将导致当代女性主义实践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资源。

  一、《第二性》是一部女性主义伦理学著作

  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涉及的学科十分宽广,有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历史、文学,甚至还有生物学。它的内涵丰富,篇幅较大,其中的实证材料很厚实,所以以往多被学界定性为描述女人处境的社会学著作,很少被当做哲学、伦理学著作。但是,我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该书可以视作一部用女性视角探讨“女人是什么”和“女人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哲学伦理学著作。

  在《第二性》一书的序言中,波伏瓦开宗明义地指出讨论“女人问题”,首先要回答“女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接着,波伏瓦表明了她研究此问题的方法与视角是存在主义伦理学。波伏瓦认为,凡是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不可能与价值无涉,任何与人相关的问题的提出与所涉及的观点均以相对的利益为前提,每一种所谓的客观描述都隐含道德背景。她对“女人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她说:“我们的观点是存在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每个主体都要独特地通过开拓与谋划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而这种开拓与谋划被视为一种超越模式。他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其他的自由,才能赢得自由。我们没有理由为自己当下的存在进行辩护,除非它扩展到无限开放的未来。”②在序言的最后,波伏瓦阐明了自己的研究目的:“我将先讨论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女人的见解,然后再准确地去阐明`真正的女性'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即为什么女人一直被界定为他者,以及从男人的观点出发会得出哪些结论。最后,我还要从女人的观点去描述女人所必须生活的那个世界。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她们渴望加入到人类共在、努力挣脱至今仍指定给她们的领域时,正视她们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③这也就是说,波伏瓦试图从“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最终解决“女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旨在阐明她在“女人问题”上的伦理学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波伏瓦的《第二性》做哲学伦理学的解读,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既包括她对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形而上问题的回答,也包括她对男权社会对于“女人是什么”负有怎样的道德上的过错与责任的追问,以及她对在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中“女人应该是什么”这一伦理学问题的解答。概括来说,在《第二性》中,波伏瓦提出的主要伦理学观点就是,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被男权文化造就成为了与男人没有“相互性”的“绝对他者”存在,女人的命运掌握在男人手中,是被男人“造就、主宰与谋划”的。男人与男权社会对造就女人“绝对他者”存在负有道德上的过错与责任。在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中,女人应该与男人一样,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由谋划自己的未来,用自己的行动证成自身的存在,成为与男人一样的自由的主体存在,而非“绝对他者”存在。通过对波伏瓦在《第二性》中体现出来的这些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的全面梳理与总结,我们认为,波伏瓦对女性主义解决“女人问题”有卓越的贡献,她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仍然在影响着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当代女性主义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在讨论着她提出的议题,正如柯瑞斯丹纳?阿普(Karen Vintges)所正确评论的:“波伏瓦的哲学已经包括当代女性主义的所有元素———如此之多以至于它可以被当成是典范之作。”④

  二、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对解决“女人问题”的卓越贡献

  首先,从波伏瓦研究的出发点来说,她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女人问题”,提出要解决“女人问题”首先必须从“女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开始讨论,是将“女人问题”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加以探讨。更进一步说,她并非从既定的前提出发,而是从一系列问题出发,来考察“女人问题”,这反映了她这种未经反省不加任何判断的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她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更具有思辨色彩与思想深度,使其理论建立在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与可靠的前提之上。在波伏瓦所处的时代,由于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的成功,女人开始抛弃传统角色,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这时,人们开始质疑女性的性别身份,认为当时的女人已经不成其为“女人”了,“女人”已经成为了“问题”。波伏瓦指出讨论“女人问题”,首先要追问“女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然后才能追问“问题是否存在?若是存在,是个怎样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追究“做女人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女人实际上已经有了什么机会?哪些机会被阻拦了?她们将向何处去?”⑤等等下一层次的问题,这使得她的理论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使一个女性主义问题变成了一个具有哲学普遍性意义的问题,使她最终对“女人应该是什么”这一伦理学问题的解答建立在一个相对可靠的前提之上。正如女性主义学者南希?鲍尔(Nancy Bauer)所正确指出的,波伏瓦这样处理“女人问题”的方式,既丰富了哲学,因为以往的哲学在问“人是什么”的问题时,实质上是在问“男人(man)是什么”,即是说,以往哲学是以男人作为参照系;也加深了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当时的女性主义更多的是从经验层面来考量现实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的问题。⑥所以,波伏瓦这种把“女人问题”放在哲学层面来考察,既是对哲学的贡献,也是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其次,从波伏瓦的研究方法来说,她首先运用了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从宏观层面,考察了女性在人类历史中被沦为了“绝对他者”存在的起源,追溯了女性受压迫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深刻地剖析了这背后的经济、制度、文化,还有本体论上的根源。这反映了她研究“女人问题”所具有的历史视角与本体论维度,因而,使得她的理论既不失深刻性,也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从微观层面,她还运用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考察了作为个体存在的女人的生活史,用现象学的方法描述了女人在不同的处境中不同的存在体验,让女人一生中逐步被男人与男权社会造就成“绝对他者”的过程得到“活生生”的呈现。特别是,她用现象学的方法描述了两性身体体验上的差异,深刻揭示了这种差异背后的意义,即男女两性身体塑成心灵的缘身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导致性别之间不平等的原因之一。这是在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性别差异现象学”。 它具有女性主义方法论上的意义,使当代女性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注重描述女性独有的身体体验的现象学方法,成为了批判性别之间不平等的一种理论路径。

  再者,从波伏瓦的研究内容来说,她首先研究了几乎整个人类历史中作为群体存在的女人的受压迫的境况,也研究了作为个体存在的女人在成长经历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受限制的境况,还分析了男权社会给女人提供的各种社会角色对女人的自由的局限与伤害。然后,她研究了男人为自己造就“绝对他者”存在的女人而做出正当性辩护的几种主要理论,并且对它们加以一一驳斥。再者,她研究了男权社会和男人制造的各种“女人神话”,揭露了他们制造这些神话背后的不道德的目的,从而对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最后,她研究了现实生活中女人在寻求解放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诱惑和可能采取的不当方式,也分析了她们可能碰到的一些障碍与困难,并且最终给女性指明了摆脱“绝对他者”存在,走向自由存在的方向与道路,即挣脱“被造就、被主宰、被谋划”的“命运”,走向自由地造就自身、主宰自身和谋划自身的本真的解放之途。在其中,她运用了生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等等学科知识,她研究的范围之广,涉猎的学科之多,包括的容量之大,至今没有哪部女性主义著作可以企及。按照美国当代著名女性主义伦理学家艾莉森?贾格尔(Alison M. Jag gar)所概括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三大目标,即首先对使压迫妇女永久化的行为和实践做出道德批评;其次,对抵制这些行为和实践的道德上可证明是正当的途径提出建议;最后,对推动妇女解放的道德上的抉择进行展望。⑦在她的研究中,波伏瓦从存在主义伦理学的视角都一一给出了她的答案。所以,我们认为,波伏瓦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覆盖面最广的女性主义学说之一。在她之后,无论哪个流派的女性主义者都能从中找到她们所需要的资源,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主义者从波伏瓦对弗洛伊德的批判中得到了启发,而著名的女性主义著作《性政治》一书的作者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从波伏瓦对五位男性作家所描绘的“女人神话”中找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资源。波伏瓦的《第二性》是1949年出版的,20年以后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中的领军人物找到了这样一本蕴含丰富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的著作,并把它奉为她们的“圣经”,她们中间受波伏瓦影响的除了凯特?米利特,还有《性的辩证法》的作者舒拉米斯?费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女性的奥秘》的作者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等,她们都感谢波伏瓦对她们的启示,都一致地认为正是“波伏瓦的著作让她们开始`上路'”。⑧

  最后,从波伏瓦提出的观点来说,她提出的几个女性主义伦理学观点都具有原创性意义。在《第二性》中,她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即“在男权社会中,女人被男人和男权社会的境况造就成为了绝对他者存在”,这在女性主义史上尤为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正因为这个观点的提出,使《第二性》成为了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⑨她从历史的维度与女人的个人存在史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并分析了男权社会造就“为男人存在”的女人的各种方式,驳斥了他们为此种造就做出的种种道德上的辩护,从而有力地批判了男权制给女人制造的自由受限制的境况的不公正性。她认为,正是男权社会给女人造成的境况使得女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谋划自己的存在与未来,使女人不能真正成为她“自己”,而变成了“为男人的存在”,这导致了女人被造就成为了绝对他者存在,使得女人成为了他人意志的造物,从而造成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非常革命性与挑战性的意义,无论对女性主义理论,还是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实践,都产生了深远而且广泛的影响,它让女人认识到了自己受压迫的根源不在于自身生理上与男人的差异,而在于男权社会给女人制造的不公正的境况,也使得男人为自己的性别优越性而制造的种种辩护都得到有力的反驳。在当时来说,用“生物决定论”来证明女性的低能,因而把女性排除在一些重要的职位之外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在此背景之下,波伏瓦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她的这一个观点被当代女性主义政治哲学视为了一个解释性别不平等的最为根本的原因,“从原则上讲,最深刻的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在于,女人没有与男人`相似的处境'”⑩。她的这一思想也因此而成为了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头。

  她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提出了一个性别差异是后天文化建构的,而非先天的生理差异决定的问题。这一观点的另一种表达即“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变成的”是《第二性》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成为了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响亮的口号。但是,它并不仅仅只具有口号的宣传和号召作用,它更具有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上的意义。波伏瓦认为,女人的第二性地位、女性的劣等性不是由女人的生理特征即SEX决定的,而是由男权社会的文化建构而成的。虽然,波伏瓦没有用“gender”这个后来由美国女性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概念来指称“社会性别”,表示“`文化构造'的一种方式,它表明社会造就了男女不同的角色分工。性别(gender)一词还可能追溯男女两性主体认同的社会根源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性别是强加于某一男性或女性身上的一个社会范畴。随着对性、性生活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似乎成为一个有特别意义的词,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区分男女两性不同性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方法”。?但是,显然,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出的这一观点与给出的论证已经清楚地表达了“性别是由后天的社会文化造就”这样一个思想与分析方法,所以,她是把“性别”与“性”区分开来,并使之成为女性主义分析性别不平等现象的一种方法的先驱之一。?

  波伏瓦提出的一些其他的女性主义伦理学观点,可能没有前面这一个观点那么有影响力,论证可能也没有展开、论据可能还不够充分,但也都具有原创性的意义,并且成为了当代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比如她试图用两性互相扭曲的承认来解释性别之间压迫的最为深刻的本体论根源,并试图通过道德转化,把本体论上的“存在的欲望”转化为“本真的道德态度”,以一种两性相互“慷慨”地承认双方存在的模棱两可性作为调节两性关系的伦理原则,从而建构性别之间的和谐共在关系。她的这一思想开了女性主义“承认政治”的先河。再比如她指出的男性通过各种微观权力对女性的身体加以塑造,从而使女性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这一观点也成为了后来的女性主义身体政治思想的源头之一。

  三、结论

  事实上,女性主义学者玛格丽特?A?西蒙斯(Margaret A. Simons)和杰西卡?本杰明(Jessica Benjamin)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对《第二性》做出了如下相当公允的评论:“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妇女受压迫原因的分析,引起许多批评。有人批评该书的理想主义,认为作者只是专注于分析神话和妇女形象,而没有为妇女解放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还有人批评书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波伏娃有把欧洲资产阶级妇女的经验普遍化的倾向;她把这些经验看成所有妇女的经验,而这又导致她刻意强调妇女在历史上的无所作为。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看到,还从来没有一种理论资源像这本书这样范围广阔,它激励我们在如此之多的领域——文学、宗教、政治、工作、教育、母亲身份和性——分析我们作为妇女的处境、无情地质疑这一处境。《第二性》提出了很多问题,当代理论家继续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到,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女性主义的对话都伴随着和西蒙?德?波伏娃的对话;和波伏娃的对话可以成为一种方式,它使我们能够找到我们自己在女性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位置。”?

  我们认为,波伏瓦提出的“女人是什么”和“女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女性解放”也不仅仅是解放女性的问题,也是解放男性的问题,所以,它最终还是一个“人的解放”的问题。因为女人不成为真正的人,男人其实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人,或者说,女人不成为真正自由的人,男人也不会是真正自由的人。这就像黑格尔说的主奴关系一样,奴隶不自由,奴隶主也不自由;只有解放了奴隶,奴隶主也才会获得自由。

  然而,人是一个开放性的存在,人的解放也是一个无限敞开的过程,所以“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这些缠绕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永远没有确定无疑的答案,对它们的讨论也不可能有终结之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没有过时之说,那么,“女人是什么”和“女人应该是什么”也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没有终结之时,也无确定无疑之解。所以,波伏瓦提出的这些问题就具有永恒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一样,有女性主义学者提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对波伏瓦的注解,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她在1949年没有讨论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此种评价也并不为过。

  作为“最漫长的革命”的女性解放运动,若从1792年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算起,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解放运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女人问题”。“女人”为什么成了“问题”?“女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才能得以解决?这是每一个女性主义者乃至每一个有反省意识的女人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女性解放的历程就是解决“女人问题”的历程,在其中,“女人问题”不断提出,又不断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然后又在另一个新的层面上提出,又试图通过寻求新的途径加以解决,如此这般,以致“女人”不再成其为“问题”。虽然,女性解放运动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坦白地说,在今天,“女人”仍然还是一个“问题”。换言之,今天的“女人”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解放,并没有真正做到能自己决定自身的存在、谋划自己的未来、做回她“自己”,她的存在的很多方面仍然是“被造就、被主宰与被谋划”的,只不过“造就、主宰与谋划”她的权力与话语、背景与语境改变了而已。

  所以,我们认为,在当今所谓“后现代”或者“后结构主义”的“女人问题”的语境之中,在今天仍然处在“现代”甚至是“前现代”的中国“女人问题”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就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层面而言,还是从女性解放运动的实践层面来说,“回到波伏瓦,重读《第二性》”仍然有其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注:

  ①E lisaberh Gronfen & Misha Kavkaeds,Feminist Consequences : Theory for the New Centur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②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1949,translated by H M Parshley,Penguin,1980.中文版《第二性》中的这句话没有把“伦理学”这一词翻译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瑕疵。参见[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③这里法文版《第二性》中波伏瓦用的源自海德格尔的“mitsein human”一现象学术语被英文版译者译为了“full membership in the human race”,我们认为不妥,它掩盖了波伏瓦的现象学渊源,所以我们直接从法语版翻译过来,译为“人类共在”。参见法文版Simone de Beauvoir,Le deuxième sexe,Paris :Gallimard,1976,p.32.英文版: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1949,translated by H M Parshley,Penguin,1980,p .x li.

  ④Karen Vintges,Simone de Beauvoir :AF eminist Thinker for our Times,Hypatia;Fall1999;14,4;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p.133.

  ⑤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1949,translated by H M Parshley,Penguin,1980.

  ⑥Nancy Bauer,Simone de Beauvoir,Philosophy,&Feminism,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⑦肖巍:《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访艾利森?贾格尔教授》,《哲学动态》1997年第2期。

  ⑧Sandra Dijkstra,Simone de Beauvoir and Betty Friedan : The Politics of Omission,Feminist Studies6(summer),1980,pp.290-303.

  ⑨Shira Tarrant,When Sex Became Gender,New York,N Y:Routledge,2006.

  ⑩转引自[加]威尔?金西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681页。

  ?转引自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1997年,第156页。

  ?参见Shira Tarrant,When Sex Became Gender,New York,N Y:Routledge,2006.

  ?转引自[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Mary G. Dietz,Introduction :Debating Simone de Beauvoir,Signs;Autumn1992;18,1;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p.74.

  作者简介

  

  屈明珍,女,中南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方哲学所哲学博士后,现任中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法国哲学和女性主义伦理学。

  代表作有:专著《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论文《“女萨特”,还是女哲学家?——波伏娃哲学地位的重估》,(2009);《波伏瓦对“他人问题”的思辨》(2010);《论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2011);《波伏瓦存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兼论其对萨特早期思想的超越》 (2013);《“承认话语”中的性别维度——波伏瓦性别伦理思想研究》 (2013);《自由即自为:一种被忽视的萨特现象学本体论视角》(2015);《萨特自由观的现象学奠基》(2016).

  《云山论道》编委会

  主编:何光顺

  策划:怿枚(美国)

  顾问:张宁

  编辑:梁译尹、李晓丽、华梦姿、梁颖怡、吴丹妮、马逸萍、周童、古敏慧、周逸、方雅琳

  本期编辑:马逸萍

  《云山论道》公众号现设有“未来思想”、“艺术评论”、“时事纵横”三个栏目。致力于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气息,追求自由与理性之光,朝向未来并参与开辟未来之道的学术思想平台。全体编委会成员竭诚感谢读者们的支持与阅读!

  欢迎投稿至邮箱:yunshanlund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