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佛系养蛙的你们,还记得那些年解剖过的呱儿子吗?

  随着大型佛系养生手游《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的风靡,对每一个脱发90后来说,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还多了一只二次元呱儿子。

  

  

  图片来源:《旅行青蛙》。下同。

  《旅行青蛙》的玩法十分简单——我们能做的,只是给蛙准备行李和招待来串门的朋友。蛙的任何行为,无论是看书、写字、吃饭还是削木头,什么时候出门,去哪里,呆多久,我们都无从干涉。

  大概就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着迷吧。每次收到蛙寄回来的照片,都会高兴地展示给朋友们看,并对蛙的经历开展天马行空的脑补:

  “我呱儿子去哪都一个人,是个热爱自由的蛙!”

  

  “我的蛙跟一只小老鼠一起去泡温泉,还偷偷去咖啡馆!有情况!”

  

  “我呱儿子上次去森林还是一个人,这次已经有小蝴蝶陪伴了,我说怎么去那么久,儿大不中留啊!”

  

  “我的蛙蛙怎么去下水道了,是不是遇到什么难过的事,一个人想静静?”

  

  而屏幕前的你们,早已露出了老母亲般的微笑。

  可是等等,想象一下如果一只真实的青蛙在你面前,你还做得成慈祥老母亲吗?你可能会尖叫着跑开,或流着口水想着干锅牛蛙,或者像记忆深处的那堂生物课上做的那样,磨刀霍霍……

  许多年之后,面对背着小干粮小帐篷小灯笼云游四方的呱儿子,你是否会想起,你拿起手术刀解剖青蛙,观察其外形和内脏器官,并对两栖类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生活的适应加深理解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解剖青蛙是入门级生物课或解剖课常见的重要实验。很多小伙伴应该都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因为这可能是你第一次“杀生”(拍死蚊子、苍蝇等昆虫不算),青蛙滑溜溜的身体触感又让你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你对手头的操作感到不适,但又按捺不住几分好奇,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勇敢地扒开蛙的身体,分离出一个又一个器官。

  事实上,青蛙呆在人类实验台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就算你没解剖过青蛙,也应该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童第周解剖青蛙的故事吧。“童第周28岁的时候,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按童第周的年龄算,青蛙作为解剖实验对象已经快一个世纪了。

  

  童第周在做实验。

  我们在生物和医学实验中常常会用到动物,或是为了加深对世界的认知(比如解剖蛙蛙),或是为了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疗法(比如对呱儿子的朋友小鼠的各种改造)。这些萌萌的小动物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然,实验动物也不是白白牺牲的,它们为人类做的,人类都记着呢。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所(The?Institute?of?Cytology?and?Genetics),树立着一个为纪念生物学研究的无名英雄——实验鼠而建的纪念碑。这个雕塑由艺术家Andrew?Kharkevich设计而成,展现的是一只鼠科学家正在编织一个DNA链。

  

  在拥有近半个世纪悠久历史的中国实验动物基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也有一座实验动物纪念碑。婆娑的柳树下,一座庄重的实验动物纪念碑下方,放置了一个蓝色中英文铭牌:“谨以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

  

  图片来源:《生命科学》期刊

  

  图片来源:CCTV-1 《焦点访谈》节目

  另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科研单位,都有实验动物的纪念碑。

  除了纪念,科研人员们在实际实验室工作中,也在努力保证动物福利。在美国,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马萨诸塞州剑桥城,那里的健康与医疗系统设立了一个叫做动物实验委员会的专员职位。该专员负责监管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对动物是否人道,包括从动物的生活方面到研究计划中动物的使用方法。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相关管理条例中都规定,所有实验动物都应被安乐死。

  最重要的,是让每一次实验都发挥出它们的最大价值,这才是对牺牲奉献的动物最大的尊重。

  感谢呱儿子和其他实验动物,向所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生命致敬!

  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6课《一定要争气》课文

  知乎-“国内的实验室是如何规范动物伦理问题的?”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