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论文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让翻译在我国语言交流领域成为了主导,其作用和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新闻行业中,对外开通了中法、中英等频道,在国内也相继发展了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本论文以蒙汉新闻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蒙汉新闻翻译;网络资源;利用方法
蒙汉新闻翻译
蒙汉新闻翻译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实现蒙古语和汉语之间的互译。随着我国语言文化的不断融合,蒙汉新闻翻译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网络资源的发展为其带来更多的语言信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蒙汉新闻翻译,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专门通过互联网技术研究了蒙汉语言翻译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实现蒙汉新闻翻译工作。这种系统主要采用BLEU-SBP自动评测指标,提高蒙汉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同时,我国蒙汉新闻的其他翻译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这些翻译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让蒙汉新闻与网络资源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同时,实现蒙汉新闻翻译,能够保障蒙古族人民对新闻信息的拥有的权利。
蒙汉新闻翻译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1.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
蒙汉新闻翻译工作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资源,其中包含了蒙汉词汇资源、语法资源、标点符号资源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中很多平台和软件可以帮助查询到蒙汉新闻方面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蒙汉新闻翻译需要考虑很多元素的影响,在翻译时,需要翻译员结合新闻语言和语态,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撑。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恰好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蒙汉新闻翻译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库,在资料库中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便于翻译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在网络语言资料库中,可以容纳无限的语言资源,对蒙汉新闻实现准确无误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可以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借助现有的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人才技术,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语言资料库。二是通过很多软件平台,开发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化的APP,在蒙汉新闻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难以翻译的词汇时,可以通过APP寻求正确的答案。为此,实现蒙汉新闻翻译工作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语言资料库十分必要。
2.通过网络信息识别蒙古语
蒙古语有其固有的特色,尤其在新闻官方语言中,与汉语有很大的区别。蒙语中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7个表示元音,有24个表示辅音。蒙语的语法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为了便于连写,字母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第二,为了区别语音,字母的写法发生了变化,例如:圆唇元音o、u共用一个字母,?、ü共用一个字母。辅音d、t在词首使用一种字母变体,在词中有元音前和元音后两种字母变体,在词末使用另一种变体,ɡ、k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为此,实现蒙汉新闻翻译,必须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识别蒙语。网络信息技术包含了蒙古文输入法、蒙古文电子词典等,这些都十分有助于实现蒙汉新闻的准确翻译,为广大读者带去更加准确的新闻信息。首先,作为蒙汉新闻翻译工作人员,要懂得搜集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工具,学会网络信息词汇的查询方法,进而识别新时期蒙古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从中找寻到识别蒙古文字体的有效方法,进而提高蒙汉新闻翻译的效率和准确率。其次,不断开发或者寻找官方的识别蒙古语言文字的软件或者官方出版的数字蒙古文词典,确保蒙汉新闻翻译在语法、词汇上的准确度。
3.充分利用蒙汉新闻翻译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蒙汉双语互译,我国科学研究所开发和引进了多种系统和自动测评软件,在这些系统和自动测评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蒙汉新闻翻译的效果和速度。众所周知,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时效性,那么,在每天传播的大量新闻中,不仅要实现蒙古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互译和交流,还需要让蒙古族的新闻“走出去”,让其他地域的新闻“走进来”,蒙汉新闻翻译就需要借助这些翻译系统和自评的方法来提高其效率。一方面,建立语言模型,即N-gram模型,通过假设汉语词汇与蒙语词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选择最为贴切的语汇进行互译,这样对应的翻译方法,可以实现蒙汉新闻专业化的互译,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翻译模式。此外,还有IBM模型等,能够矫正蒙汉新闻翻译的现状。另一方面,建立系统翻译的自动测评标准,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请标注人员进行人工测评,但是这样的方法既浪费人力,也浪费财力。此外,还有BLUE(双语测评的替代指标),这一测评原理是通过假定的形式,对单语进行有效的翻译,但是这样的翻译方法会直接引发作弊的行为。为此,实现蒙汉新闻翻译需要充分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好翻译系统,同时要制定出翻译后的反复验证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蒙汉新闻翻译的准确性。
4.以短语为翻译单位
近几年,以短语为翻译单位的翻译方法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热议,在短语翻译模式中,需要从平行的双语语料库中抽取双语短语并通过计算的形式计算其概率,寻找其中的相似比,通过对数线性模型,考虑各个特征函数的参数。在短语翻译模式中,需要引进繁衍率、插入和删除等附加的概念,通过计算,来排除各种阻碍对应翻译的因素。在蒙汉新闻翻译中,以短语为翻译单位同样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短语都能寻找到对应的契合点。首先,众所周知,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系列变化,随着外来词语的引入,让汉语从构词到语法生都有所转变。蒙古文也是如此,在表述同一个物体或者同一件事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为此,当以句为单位或者以字、词为单位进行翻译时,会产生很大的表述差异,造成语境、语义会有很大的不同。以短语为翻译单位,能够促进翻译系统从中寻找到契合点,最终实现翻译。其次,在新闻语言中,以短语为翻译单位更能够提升新闻翻译的效率和效果。众所周知,新闻语言单位不要求过于华丽,而是通过朴实的语言对信息进行传播,这就实现了蒙汉双语互译简单化。
5.规范自动测评标准
规范自动测评标准是为了建立蒙汉新闻翻译自身的评估体系。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翻译自动测评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对于蒙汉新闻翻译来说,这些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为蒙汉新闻翻译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为此,建立符合蒙汉新闻翻译的自动测评标准十分必要。一方面,从建立的翻译系统中,根据蒙汉双语的特色实现翻译,在计算概率时考虑到双方的语境和语法,最终实现有效的翻译。另一方面,建立蒙汉新闻翻译的相关制度,规范其操作行为。规范自动测评标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闻传播的风格和渠道,从不同的角度上看,规范自动测评标准对蒙汉新闻翻译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也是今后蒙汉新闻翻译工作的重要发展保障。
结语
在网络资源异常丰富的今天,蒙汉新闻翻译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才能为读者带去丰富的信息,使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新闻。随着网络资源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才能做好蒙汉新闻的翻译工作,用最新的语言来传播信息资源,促进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并实现跨民族的语言交流目的。
作者:乌云毕力格
摘要:在媒体新闻报道中,俄语新闻所占比例不断扩大。随着中俄合作关系的发展和稳固,两国在经济、政治上联系日益密切,公众对俄罗斯政治、文化关注度更高,对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结合俄语财经新闻结构及特点,探讨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特点;翻译技巧
随着中俄合作关系的确立,中俄贸易来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语财经新闻准确、客观地反映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中国公众对俄罗斯经济政策、贸易资讯的了解,也是专家学者分析俄罗斯经济的重要依据。加强对俄财经新闻文本特点、翻译的探究,有利于推动中俄合作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1俄语财经新闻概述
俄语财经新闻对俄罗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等方面的最新事实及情况进行报道。俄语财经新闻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各种经济活动。根据财经新闻所涉及经济层面来分,俄语财经新闻有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观层面经济报道、微观层面经济报道三大类。宏观层面经济报道涉及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总体、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态方面资讯;中观层面经济报道通常以地区经济、企业集团经济、部门经济为新闻出发点;微观层面经济报道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经营单位的报道。
2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特点
俄语财经新闻文本体现了新闻报道特点,表达内容清晰、真实、准确,文本中句子、段落连接紧致,逻辑性非常强,文章层次鲜明、突出。俄语财经新闻中新鲜词汇、外来词汇、程序化语句出现频率较高,在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同时,引起观众共鸣,提高新闻收视率。俄语财经新闻文本在准确、真实表述经济活动内容的基础上,突显俄语文化特点。如俄语财经新闻中经济术语的运用,在最新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新闻报道中使用经济术语,更快的将观众带入报道中。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常用的经济术语有通货膨胀、失业、货币创造、双重均衡宏观经济模型等;中观层面经济报道中常用的经济术语有股份公司、交易所、股东等[1]。
3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原则和方法
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本质及原则与新闻翻译相同。俄语财经新闻文本是利用文字形式表达财经新闻内容,经过二次传播,将翻译后的新闻文本呈现给第二语言受众,使读者获得原始新闻报道信息的同时,实现与译者的交流及共鸣,增强信息分享和文学享受。
3.1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翻译原则
1)注重实效性。新闻报道是一种高时效、高精度、高强度的工作,为了符合媒体行业的要求,新闻翻译也要实时、高效、准确,翻译工作要速战速决,不可拖泥带水,不然难以实现新闻二次传播的价值;2)根据具体翻译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翻译者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文本时,既可全译,也可进行适当的增译或删除,但要保证译文能突出新闻要点;3)符合新闻写作要求。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必须突出新闻写作特点,要求翻译者在熟练掌握新闻结构、特点的同时,具有一定水平的新闻编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秉承认真严肃、高效准确的翻译态度,不断强化翻译者自身特点。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抽象性,提示作用明显,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财经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
3.2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翻译方法
3.2.1全文翻译全文翻译是将用俄语写成的财经新闻全部转化成中文新闻文本,其结构与中文新闻类似,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它们之间融会贯通,按照一定时间、逻辑关系存在着[2]。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和总结新闻内容,具有吸引读者、表明立场、引发舆论等作用。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标题时要准确理解标题、把握原题含义、体现标题特点;导语作为新闻的第一段,具有开门见山、耳目一新的效果。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导语时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主体作为新闻的主要部分,具有承接导语,阐明主题的作用,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满足读者阅读欲望。3.2.2摘要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中摘译内容一般短于原语新闻,但主要观点、中心思想要与原语新闻保持一致。摘译时会删掉一些信息,但要保留文章主要内容。在摘要过程中舍去对译者或读者无关紧要的信息,但不会影响读者阅读,遵循平衡原则。俄语财经新闻摘译,适合于讲话、专稿、报告、特稿等篇幅较长的文本。3.2.3综合翻译综合翻译又称编译,即编辑和翻译。一般具有二次传播价值、新闻篇幅较短,新闻内容简明突出、报纸版面有效,电视播出时间有限的俄语财经新闻采用编译。编译是对原始新闻的合并、增减、加工,将一篇全新的财经新闻呈现到读者面前。但要注意的是俄语财经新闻编译要文章开头或结尾交代原始新闻来源。
4结束语
俄语财经新闻的结构决定了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特点和翻译方法。俄语财经新闻文本具有内容真实准确、层次鲜明突出等特点。加强新闻文本翻译不仅有利于读者及时了解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动态,也是加深中俄合作的重要保障。翻译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积累,加强财经术语的学习和掌握,使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工作得心应手。
作者:荣飞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边防支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做好汉英新闻翻译:查找平行文本;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词典或搜索引擎资源查阅以及验证词语搭配得合适与否。
关键词:对外翻译;网络资源
近些年来虽说出现了学汉语热,但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度还需要时间,目前中国译者依旧要担当起对外翻译的重任,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当代的中国。“由于中国语言文宇的特殊性,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世界上目前没有足够的翻译能替中国承担庞大的、日益增长的中译外任务,因此,这几乎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唯一选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中国网2007-04-06/07)。本文讨论的新闻主要来自天津的《今晚报》与《渤海早报》,新闻内容主要是软新闻,主要讲述的是天津人们的日常生活,译者通过对外翻译,让外国读者对天津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提升天津在世界的知名度。“要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必须对中文稿的语言进行‘译前处理’。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一一调整增删、编辑、加工,从词句到风格,从局部到整体”。做好对外翻译本不是一件易事,除了做好“译前处理”,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利用好网络资源去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此问题。
一、寻找平行文本,包括对相关或类似事件的其他中文或英文报道
对所要翻译新闻事件了解的越透彻,信息掌握的越全面越有利于翻译;英语国家的相关或类似报道对于我们中译英必定能提供一些灵感或是借鉴。例1:翻译:南大教师10万元“穷游”50国评:“穷游”一词首先让人联想到的英文翻译是“poortravel”,但“poortravel”又似乎是“可怜的旅游”,“糟糕的旅游”,意思不妥,后经查询国外平行文本,发现在国外的旅游网站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词“budgettravel”,此词真是绝妙,budget意思是“价格低廉的;花钱少的;收费合理的;便宜的”,非常之恰当。
二、利用好网络上的各种词典或搜索引擎
比如百度、Google,对于各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或术语,用网络在线词典大都可以查到,词典查不到的话,搜索引擎也常可以查到。“尽管语料库功能强大,科学客观,但由于其技术性相对较强,其普及使用的程度不高,将之用于普通的翻译实践并不可行。而互联网搜索引擎使用方便,易于查找,对技术要求不高,适用于绝大多数翻译人员”(周杰,2007)。例2:翻译:这部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喜剧是由盼盼剧院艺术总监爱婷、昆火联手中国戏剧人孙悦共同创作。评:根据上文知道,爱婷,昆火是爱尔兰人。对于他们名字的翻译,很多译者如果不通过网络查询,就无从知道他们的英文名字,无从下手。有些可能干脆都没注意到他们是爱尔兰人,直接按照拼音翻作Aiting,Kunhuo,这样就太武断了。从网络上查询到盼盼剧院艺术总监爱婷、昆火相关新闻报道,上面有注明爱婷的英文名字是AedinCosgrove,昆火英文名字是GavinQuinn,直接予以采用便可。除此之外,网络在检验词语搭配方面还起到了非常好的验证作用。虽然一名合格的译者已经具备了很深的英语功底,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英语搭配,为保证地道合理,最好经过反复推敲验证,网络资源比如Google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渠道。例3:翻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没给女儿买意外保险。Ashewashardup,hedidnotbuyherdaughteraccidentinsurance.评:“意外保险”一词的翻译,能想到的可能会有“accidentalinsurance”,“anaccidentalinsurance”,“accidentinsurance”,“anaccidentalinsurance”。可究竟哪个或是哪些是合理准确呢?经谷歌查询验证,发现用“accidentinsurance”,为某人买意外保险,即“buysomebodyaccidentinsurance”,不加冠词,“意外”用的是“accident”,这样就定下来“意外保险”一词的翻译。至于“经济能力有限”的翻译,此词的翻译不像“意外保险”的翻译之固定,还有较多其他合适的表达,比如“notwealthy”“don'thavemuchmoney”等等。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资源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译作完成之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译作拿给外国学者做校对以及润色。网络可以帮助检验,可有时仍可能有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或因为文化因素,或可能有更好更妙的表达等等,当然如果是请教一个精通中文的外国新闻专家就最好不过了。
总结
本文探讨了在当代中国的形势下,中国译者必须担当起中英对外新闻翻译的重任。译者可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更好地翻译,比如查找平行文本,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词典或搜索引擎查阅以及验证词语搭配,除此之外有机会的话可以请教外国专家校正及润色。
作者:李静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一)陈述的真实性的伦理体现
译者必须充分研究原文,正确判断原文的立场以及意思,从而正确真实的陈述在翻译中。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标题:“Obamapicksup9superdelegatesendorsement”,译者认真研究后,发现pickup在这里是取得,荣获的意思,从而正确的陈述为:“奥巴马获九位超级代表支持”。然而,有时要正确判断原文立场。在很多网络英文新闻标题中在报道2008年奥巴马和希拉里之间的美国大选派候选人之争,都以Clinton称呼希拉里。其实Clinton是希拉里的姓氏。译者如果没有正确判断原文立场,翻译成克林顿,读者阅读新闻的时候就会有质疑。就以“ClintonendorsesObama,endsbid”为例,就要翻译成希拉里宣布支持奥巴马,自己放弃竞选。所以,很多时候新闻标题简单,易懂,但翻译时要注意文化差异,要对原文客观信息做出真实反映,从而尊重陈述的真实性。
(二)言语行为恰当性的伦理体现
网络新闻标题是要通过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新闻信息,刺激读者阅读,从而积累网络浏览量以及提升网站知名度。所以为了正确通过新闻标题传递信息,应该避免产生误解,也就是说要重视译文和读者的沟通。译文之所以能被译文读者接受,是因为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沟通方式。汉语新闻标题要求有背景信息,新闻要素中要求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姓名身份都会注明,但是英语新闻标题都会省略这些信息。如果中文读者直接阅读英文标题的信息不足以让他们产生直观的效果,很难被译文读者接受。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必须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例如标题“Goregivesstrongsup-porttoObama”,译者遵从言语行为恰当性,将其翻译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宣布支持奥巴马”,对戈尔的身份以及国籍进行补充。有时候为了恰当表达言语行为,使译文跟读者能够交流,会考虑到读者习惯,例如标题“Obamanotclosingracialdivide,poll”,中的“poll”翻译成民意调查,很多翻译就会直接翻译成“民调”。这个标题就可以翻译为“美民调称奥巴马参选总统未能消弭种族隔阂”。这样的网络新闻标题更容易被译文读者接受,遵从了言语行为恰当性。
(三)言语行为真诚性的伦理体现
翻译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要准确把握原文作者意思,否则不遵从翻译伦理会导致译文事实歪曲理解并表达。我们再来看这个例子,“NewYorkermagazineunderfireforObamacover”的译文是“《纽约客》封面恶搞奥巴马夫妇,遭两党同声谴责”。这正好体现了中英新闻标题差别所在,可以看出译文标题增加了“恶搞”,“夫妇”,“两党”,“同声”等词汇,这样可以传递更多信息给译文读者,以防读者歪曲理解事实。而英文标题更加倾向于简单精练来概括要点。这样的中文标题遵从了言语行为的真诚性,正确把握原文思想,同时吸引更多读者前来浏览翻阅进一步的了解纽约客的封面的内容。
作者:答珊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1软新闻翻译的理论依据
与硬新闻需要准确平实的译本相比,软新闻的忠于原文,并非如传统的对等理论所要求的以原文内容为主导的忠实翻译,而是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突出软新闻的大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更加注重译文的传播目的、译者的主体性、目的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语境。为了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语境效果,译者可能会对原文做出较大幅度的改动,例如删减目的语文化中冗余或增加目的语文化中缺乏的内容,从而打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运用目的语文化中受众喜闻乐见的词语替代原文具有相同语义的普通词汇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取得软新闻的最优传播效果。因此,软新闻翻译需要以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目的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莱斯、费米尔及诺德等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为三个法则,主要内容如下:(1)目的法则,指翻译应能与译语语境和文化相吻合,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2)连贯法则,包括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所具有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3)忠诚法则,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忠诚于译语读者和翻译发起人,又要忠诚于原文作者,以达到两者间的平衡,强调原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在原文作者、译文发起者、译者及译文接受者构成的多边关系中寻求一致。(王小凤,2004)这与费米尔的目的论相吻合:软新闻过程的发起者们希望译文能达到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因而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及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增加、删除和重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传达信息,“忠实”于目的语受众。(曹志颖,2009)因此,目的论给予软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增删、重组信息等编译方法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再者,娱乐新闻不但具备信息功能,更应有强大的呼唤功能,即让读者产生作者期待的情感印象,如喜欢和厌恶等情绪,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因此译文应更加注重译入语文化和读者接受能力,从这一点看来以目的论来指导娱乐新闻翻译也是十分适合的。
2娱乐新闻的词语翻译案例
本文以《英语广场》杂志中LittleMix:FameMadeUsStronger的双语文章为例讨论软新闻中娱乐新闻的翻译。该文介绍了在《英国偶像》选秀节目中一炮而红的LittleMi(x“小混合”女子乐团)的成名过程和心路历程。原文作者希望通过该文章让读者对“小混合”组合有全面的了解,期望在读者心中塑造该组合积极正面的形象。翻译发起者的直接目的是迎合观众的阅读趣味,提升杂志的看点和卖点。在确定了原文作者和翻译发起者的意图后,本文主要讨论目的论指导下的词语翻译,笔者列出了文章的典型例子,通过译文对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各种词语翻译策略。
(1)同类语境词的运用同类语境词即译入语在同一语境内常用的表达。诚然,用准确朴素的词汇符合翻译中“信”的标准,但多运用同类语境的词则能给读者更舒畅的阅读体验,体现译者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的译法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法则,通过同类语境词的应用,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交际情景,使得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与原文读者一致,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例1:Soon,LittleMixwasclimbingthechartsandtakingtheU.K.andU.S.bystormwiththeirdebutalbumDNA.原译:不久,“小混合”凭借其首张专辑DNA在各大音乐榜单的排名不断攀升,席卷英美各国。改译:不久,“小混合”凭借其首张专辑DNA在各大音乐榜单排名飙升,并在英美迅速蹿红。(英语广场,2014(3):83)赏析:这里的“climbingthecharts”、“take...bystorm”都是英语娱乐新闻中描述音乐专辑受欢迎的词汇,根据连贯法则,为给目标读者营造源语读者相同的交际场景,翻译这两个词语时应运用中文介绍音乐专辑时的常用词汇。所以,此处的“chart”增译为音乐榜单,结合下文的“takingtheU.K.andU.S.bystorm”可知,这里的“climb”不是指缓慢地上升,而是迅速攀升,直译显得过于平实,因此改译为“排名飙升”,修改后的译文更具娱乐播报的腔调。再如后面的“take...bystorm”,若简单译为“席卷……”则侧重影响范围广,但通读全文可知该组合属于一炮而红的类型,因此这里更强调该组合走红速度之快,娱乐新闻中常用“迅速蹿红”来表达这一意思。经过两处的修改,译文读起来更像地道的中文娱乐新闻,翻译腔明显减少。例2:Thegirlswereputtogetheron—andwon!—theTheXFactorUKshow’seighthseason.原译:这四个女孩组合在一起赢得了《英国偶像》第八季冠军!改译:这四个女孩子组合在一起登台亮相——并斩获《英国偶像》第八季冠军!(英语广场,2014(3):86)赏析:用“组合在一起”把“puttogetheron”字对字翻译当然不错,但缺少画面感。因此译文中增添了同类语境词“登台亮相”,对on一词进行渲染,让读者脑海瞬间出现四个女孩闪亮登场的画面,更加生动可感。此外,这里的“win”也不是简单地译为“赢得”,而是用了娱乐新闻中常出现的“斩获了奥斯卡八项大奖”这一同类语境词来润色语言。经过两处的修改,译文既不失原文的精髓,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2)网络流行语的润色娱乐新闻的主要读者是年轻人,运用网络流行语替换后的译文更加年轻化,所以即使网络流行语不算正式书面语,但在软新闻中,尤其是相对轻松的娱乐新闻中运用网络流行语则是可接受的,这种翻译策略更能吸引广大年轻受众,符合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增加看点。再者,运用译入语文化中的网络流行语也符合目的法则即让译文与译入语的文化相吻合,使得目标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例3:Nomatterwhatnegativitytheyface,LittleMixknowsthebestwaytobattlehatersistostaytruetothemselves.原译:不管面对什么负面消息,“小混合”成员深知对付痛恨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忠实于自己。改译:不管面对什么负面消息,“小混合”成员深知对付“羡慕嫉妒恨”的最好方式就是忠实于自己。(英语广场,2014(3):85)赏析:“haters”意为讨厌的人或事,但由上文可知,这里具体指“jealousfans”和对她们作“cruelcomments”的人,这两层意思与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完全吻合,比直译“痛恨之人”词义更充实,措辞更形象,这五个字高度概括了“小混合”成员面对的各种攻击者和流言蜚语,从侧面反映出她们强大的内心,呼应了文章的标题“FameMadeUsStronger”。
(3)文化背景信息的增添例4:The“Wings”singersfoundthemselvesfightingtostayconfidentamidstaseaofhateinthespotlight.译文:尽管饱受公众非议,以一曲《展翅》夺冠的歌手们仍然要努力保持自信(。英语广场,2014(3):83-84)赏析:初译这段话时,笔者曾经把“Wings”误认为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试图译为“振翅高飞的的歌手们”,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该组合在选秀节目中获得佳绩并在英美迅速蹿红,犹如振翅高飞的新星,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根据目的论的忠诚法则可知,忠于原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译者不能进行主观臆测。在百度百科搜索Wings这一词条,其中写道“LittleMix不仅改写了TheXFactor的历史,赛后也有傲人的成绩,她们是自2005年以来第一个不用在TheXFactor上表演就能够首单空降英国单曲榜的冠军”。原文作者用“Wings”作为形容词修饰“singers”,就是为了表现赛后成绩傲人的组合在饱受公众非议时努力保持自信的强大内心。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可能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所以增译了“夺冠”作为对冠军单曲“Wings”的解释。
(4)词语感情色彩的表达例5:“Whenyou’vegotyourowninsecuritiesandthenpeoplewritethemonwebsitesforeveryonetosee,itjustmakesyoufeelreallyrubbish,”Jesysays.“IknewI’dgetnastystuffsaidaboutmyweight.IthoughtI’dbealright,andthenIsawitandburstoutcrying.”译文:“本来你就惶恐不安,还有人在网上大做文章,引来大伙围观,你会觉得自己真糟糕,”杰西说,“我早料到有人会拿我的体重说事,我以为自己会不在乎,但真看见那些评论时,我放声大哭。”(英语广场,2014(3):84)赏析:write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在这个语境中却带有大作文章的意味,因为这里的“people”具体指下一句所提到的“nastystuff”,即讨厌的人或恶俗小人,所以这里的“write”并不是如实地报道而是带有恶意的诽谤和攻击,因此为了表现主人公的遭遇并让新闻措辞更加夺人眼球,译者可在认真揣摩语境后译出词语蕴含的感性色彩。本文来自于《英语广场》杂志。英语广场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娱乐新闻作为软新闻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轻松活泼的文体,不但要传递信息,更要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翻译时更加注重翻译发起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本文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了几类词语翻译策略并逐一举例,包括词语的选取、润色和感情色彩的表达,希望为读者翻译同类新闻时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
作者:黄婉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英语新闻翻译的规范模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已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慢慢转化为描述性研究。传统的规范性研究注重文章原来的文本,注重译文与原文内容上的一致性,而描述性研究翻译则突破了原来传统的理念,形成单纯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让翻译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大环境中探讨电视英语新闻翻译。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采取规范的翻译操作,既要顺应传统文化的规范趋势,又要在具体的形式结构下采取大众化的规范形式,这样才能翻译出较容易让观众理解的字幕和配音。
一、电视英语新闻的特点
电视英语新闻的语言结构和表述具有不同的特色,新闻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观众通过收听、看字幕了解英语新闻内容,进而来了解当前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和变化,获取不同领域有价值的信息。
当前的英语新闻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语言高度简洁、凝练,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集中体现了新闻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因此英语新闻中所应用的词汇应易于观众理解。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观众,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也需要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便观众能轻松阅读字幕。首先,英语新闻的句式结构紧凑简单。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便于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新闻的内容需要包含更多的信息,所以传统的简单句型结构已经不适用,但受限于屏幕的幅度,过长的句式需要分两行滚动显示,这又会影响观众的阅读和理解。因此,电视英语新闻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句子的长度和信息含量,英语新闻翻译的句式结构应紧凑简单。其次,电视英语常采用语句结构倒置。电视英语新闻应该简洁凝练,并广泛使用缩略词以加快观众的观看速度。在英语新闻上频频出现的缩略词,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一种是首字母的缩写;另一种是截头去尾把两个关键词组合成一个句子。新闻英语会报道真实的客观事实,并临时补充一些刚收到的最新信息,所以新闻翻译中常常都会有插曲语的成分。新闻中英语的表达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形式,翻译需要向观众提供小篇幅多信息的翻译稿。新闻撰稿人会把一些相关的重要信息放在首段,比如时间、主旨、高潮、结果,这样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主要信息。
再次,电视英语新闻的语法常采用一般现在时。在电视英语新闻中,新闻稿和时事新闻采访常用一般现在时,就算报道过去以及描述曾经发生过的事也是如此,带给观众现实感和新鲜感。常用词语的非限定形式、不定式会用于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和动作。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即将发生的事和动作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也是十分普遍的,但英语新闻在标题中却常常省略“be”,常用不定式来表达预测。此外,英语新闻还具有广泛性特征,所以新闻中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比如心理学、军事、建筑、经济贸易、天文地理、考古等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对于新闻句子中个别无足轻重的专业术语,译者可以忽略,但如果是一些反复出现的专业术语,就一定要加以备注,不然就会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另外,新闻撰稿人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新鲜感,会在英语新闻中夹杂一些外来语言如日语、法语、俄语等音译。综上所述,阅读英语新闻可丰富英语知识,只要掌握英语新闻翻译中的要害,了解语法词汇,吸收有益实用的语言素材,就能很容易地了解英语新闻的内容。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影响
文化与翻译息息相关。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内容,用最贴切、最自然的方式来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造成的影响。翻译作为特殊的一种语言交际,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移植的过程,它与文化背景内容有很大的关系。翻译最大的困难也是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巧妙地化解当中的文化差异。可见,想在翻译中解决文化的差异,首先要了解文化的背景知识,这是决定译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以及民族的精髓,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所呈现的语言也不同,换句话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差异成为影响新闻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中,翻译不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被视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此,如何使翻译更加准确,就需要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影响,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化差异。
其一,注重传统文化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在新闻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在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由于不适应天气以及旅行路途的劳累,身体感到不舒服。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诊断是由于地方不适导致的“上火”。“上火”对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是一个传统的俗语,可是在新闻翻译中遇到此类词语,我们该如何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这无疑是对译者的一种考验。
其二,注重宗教信仰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说,“少林寺和尚在越救助灾民”这样的新闻中,译者要如何翻译“和尚”这个词?因为对于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外国人来说,对“和尚”这一词汇比较陌生,所以在翻译时对于这样的词只能采取传意或重形中的一种。可见,中西文化中的信仰差异也渗透在各自的语言当中,要想准确翻译,需要译者去了解不同文化的个性。
其三,注重时间观念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比如在翻译中,“thelatestnews”不能译成“最后消息”,而是“最新消息”,如果译者不了解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差异,就会导致观众对文章的错误理解,看似较小的问题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其四,注重日常谈话差异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称谓的问题。称谓能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不同国家的习俗和习惯,英语中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不像中文一定会把家族亲属关系分得清清楚楚。如“uncle”在英语中是“叔”、“伯”、“姑父”、“舅舅”等的统称,但在中文中每种亲属关系都会有不同的称谓,所以在翻译时必须看情况翻译。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英语新闻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做好翻译的同时要兼顾文化之间的差异,克服不同文化的局限性,找到文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三、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
1.非文化层面:直译和意译直译是保持原文基本意思的翻译形式,能够完整而准确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且保证译文流利通顺。直译不同于硬译、死译,是一种特殊的方法。比如,将“astimidasahare”翻译成“胆小如鼠”,而意思却是不完全相同的,“胆小如鼠”在中文中是贬义词,而英语中“timid”和“hare”都没有太强烈的贬义的含义,就算将“胆小如鼠”中的“鼠”字换成“兔”字,中国人还是很容易联想到“胆小如鼠”。究竟该如何理解,还要根据观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去判断。直译不但可以避免歧义,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丰富词汇量,如实传达原文的意思,帮助我们了解原文的本意。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地追求直译会造成对文章的误解,而不顾语言上的差异,直译也会造成晦涩难懂,不被大众所接受。并且,英语中一些否定的句型也不能完全采用翻译的方法,否则会造成误解,而对于一些长句,则应根据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直译。意译是指完整准确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不管原文的形式,按习惯性的连词造句来翻译,更加注重文章意思的准确,而不是拘泥于表面文字。但是意译并不同于胡译、乱译。比如将“NewMoneyonCCTVNEWStakesyoubehindthescenesintoChina’smostinnovativestart-upsanddisruptivebusinessstrategies”翻译为:“央视新闻的《新财富》节目将带您深入到中国最具创新性的创业企业和破坏性经营战略”。可见,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必须符合原文的本意,要让广大观众接受并喜爱。总而言之,一个词的具体意义要按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而定。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要取长避短,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去翻译。
2.文化层面:归化和异化在电视英语新闻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对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差异的处理,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译语的方式。归化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观众靠拢,并且要以符合译入语境和文化规范的表达方法来传达文章原本的含义。很显然,归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源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增强译文在观众心目中的接受性。如,“Everydoghasitsday”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日”,汉语和英语中“狗”这个意象不同,归化可使译文生动形象,表达方式也比较符合译语的习惯,很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方便观众理解,但有时也不太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丢失了独有的风格和韵味。
异化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源文化语境靠拢,在译文中重现源语境的语言风格与特色,因此异化翻译可较多地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在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译文要求的“陌生感”的同时,还能丰富语言表达方式和目的语文化。异化翻译有利于观众更好地去了解他国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的特点,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有时也会让观众很难理解。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根值于某种文化背景中才能生根发芽,所以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更多地从观众角度考虑,顾及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否则很难充分体现英语新闻的信息功能。直译和归化都遵循原文当中的语法规范,强调原文的表达方式,保持原有的味道;而意译和归化则要求译文通顺易懂,不拘束于原文的狭窄空间。每一种翻译策略都有它能用到的地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作者:盛辉 单位: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强,人们越来越渴望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国际新闻是人们了解万象变迁的世界的一个直接便捷的渠道。国际新闻是用不同国家的语言书写的,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因此新闻翻译必然涉及文化翻译。但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产生不同的理解。新闻注重传播效果,新闻翻译者必须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否则就不可能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虽然直接面对的是两种语言,但是它所处理的却是博大精深的、相似与相异并存的两种文化,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方面。造成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其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四面环海,水产和渔业发达,与海水有关的词语很多。而生活在广阔肥沃的陆地上的中国人长期保持着小农家庭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土地产生了感情。比如,形容人花钱奢侈浪费,西方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中国人则说“挥金如土”。鼓励人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专注于一件事而不知变通,英语是Heisnotonlyfishinthesea,而汉语则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有些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汉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常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如“东风报春”“东风压倒西风”。中国人认为西风与寒冷和萧条连在一起。黄巢《题菊花》中有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而英国人喜欢温暖的西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著名长诗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中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二)宗教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还有很多佛经名句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圣经》中的很多语句也约定俗成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例如:aspoorasthechurchmouse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一贫如洗)Godhelp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许多与传统生活习惯有关的语言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文化中对“马”多有偏爱,因为“马”在农耕中是农民的好帮手,并且在战争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老马识途、老骥伏枥。英国人虽然热衷于赛马,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马被当作中下级动物来对待。例如:worklikea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adeadhorse徒劳无功betonthewronghorse支持错了对象。中国民间虽然习惯养狗来看护自己的家园,但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英国人对Dog非常有好感,英国人养狗不仅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当作人的伴侣和宠物,常用它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四)历史典故的差异语言文化差异典故是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历史典故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更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如汉语的“名落孙山”字面意思是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常用来比喻某人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英语典故习语如Achilles’heel,直译是Achil-les的脚后跟,实际指的是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直译是“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翻译工作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国际新闻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更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因此,要做好国际新闻翻译,新闻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上述差异,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吴越民、吴洁,2008)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所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因此,翻译者不仅要精通进行转换翻译的两种语言,还要掌握语言所渗透的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广泛阅读各种材料广泛阅读各种材料是学习西方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剧作品以及网络,这些都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资源。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文化知识,比如包含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知识的文学作品,还有出现在文章中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习语。报刊杂志给读者提供当今文化最新的信息,他们也发表关于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经济、科学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文章。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很方便地观看英美原版电影和电视节目,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外国文化日常的情景。
(二)加强学习西方文化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模式。学生由于缺乏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常常将母语的文化经验迁移到英语中,造成文化干扰,导致误译。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化课程和阅读文学作品之余,新闻翻译者还应阅读《圣经》、《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习俗、宗教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我们在翻译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无知常常导致翻译中的“文化休克”;另一方面,很多翻译者多年的外语学习而形成的西式思维影响了对本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常常出现由于对本国文化的误解而导致的误译现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多研读著名的国学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和异国文化进行有意识地比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新闻翻译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读者的心理,把两种语言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新闻翻译才能达到传递正确信息的目的。新闻翻译者除了要熟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语言所渗透的文化,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同时保证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
作者:李静欣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一、深入了解源语国家文化,以避免原文理解错误造成文化障碍
新教徒们认为,由爱尔兰共和军政治机构新芬党领导的爱尔兰共和派从该协议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了解北爱和平进程的读者在读到“在过去7年的和平进程中,结盟的前景越来越渺茫”这句话时不禁会心生疑惑,既然1998年已经达成和平协议,为何还要结盟,而且结盟前景为何越来越渺茫?笔者找到这段话的原文,发现“结盟”二字是源于错误理解了unionistcommunity这个短语,是一处误译。该文译者没有正确理解unionistcommunity的含义,导致译文背离原文的意思。在北爱尔兰的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一半以上,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为爱尔兰人后裔,信奉天主教。大部分新教徒主张北爱尔兰继续作为英国一部分存在,这些人被称为unionist即联合主义者,他们这个群体称为unionistcommunity,可译为联合派。与unionist相对的是nationalist,即民族主义者,他们主张让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合并,组成新的爱尔兰共和国,这一群体可以称为民族派。因此,本句中u-nionistcommunity应该翻译成联合派,而不是“联盟”。如果译者查一下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此类错误还是可以避免的。另外,译者没有翻译用于介绍专家背景的inhumangeography这个短语,这个地方没有必要隐去。既然是新闻翻译,就力求准确,除非有不得已的原因,否则最好不要随意删去原文中的词语。humangeography即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一。此处是引用专家评论,理应交代一下该专家是什么学科专家。所以,这段话不妨翻译为:阿尔斯特大学人文地理学高级讲师彼得?舍洛说:“在过去7年的和平进程中,联合派越来越不合作,他们把该协议看作是对他们权利和自由的出卖。”从以上这些例子足以看出新闻译者深入了解源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如何避免或者尽量减少文化因素造成的原文理解错误呢?首先,新闻译者要在平时尽可能多储备有关源语文化的知识,这样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其次,要提高文化洞察力,有意识地防范文化误解,及时发现文化差异。此外,新闻译者在新闻翻译实践中须保持严谨的态度,遇到不理解、不确定的地方不能模棱两可地硬译、死译过去,而是应该对读者负责,深入研究其文化背景,勤于思考,尽力去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力求获得正确的、译入语读者能理解的译文,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新闻翻译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对源语中涉及文化因素的部分进行归化处理,以克服文化障碍
目的论学者ChristianeNord在其著作中说:“我们看到,不同的传播功能可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新闻翻译中,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如果采取直译,会造成语际传播障碍,导致译入语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可以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意译或者解释性翻译,不可硬译、死译。此外,语言本身也涉及一些文化,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习语、引喻和典故。如果源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尚未被译入语读者熟知,为保证实现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这个首要功能,译者最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能在汉语中找到对等习语或引喻当然是最理想的。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个英语表达方式asstrongasahorse,字面意思是像马一样强壮。如果用力大如牛这个成语来与之对应,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归化翻译。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大致对等的表达方式,于是译者一般会采用解释性翻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习语、引喻、典故的引申意义告诉译入语读者。例如,《参考消息》报2005年9月22日翻译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文章,标题是《东京住得起吗?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住得起》。普通人只需花2万美元就可以买到一辆崭新的尼桑或丰田车———价钱和美国差不多。去年,汽油的价格只略高于美国。在市中心的麦当劳,一份巨无霸、可乐和薯条只卖5.25美元。英语中常用UncleSam来指美国,直译为“山姆大叔”。UncleSam的开头字母和美国的开头字母都是US,因而经常用来代指美国。当然关于这个表达方式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姑且不做讨论。在国内,少数一部分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已经知道“山姆大叔”是什么意思,但毕竟报纸是面向全体受众的,考虑到有些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读者会误解这个表达方式,所以该报译者没有采用直译,而是解释性地告知读者其引申意义,即“美国”。这样做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文化障碍。所以,新闻翻译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现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功能,这应该就是遵循严复所说的“信”吧。没有“信”的话,“达”和“雅”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过这种解释性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损失原文的艺术性。
三、译者运用编译手段,以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
应用文体翻译往往给人的印象是译者只要将原文的信息不多不少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就可以了,译者无需过多创造。然而新闻媒体的功能不仅限于信息传递。著名传播学学者约翰?维维安在其著作《大众传媒》一书中把大众传媒的功能概括为:信息、娱乐、说教和结群四大功能。作为一种语际间跨文化传播活动,新闻翻译同样应该具备大众传媒的这些功能。而作为新闻译者,心中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译文功能。对于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不能接受的地方,新闻译者往往采取筛选、删减、变换标题等编译手段实现翻译目的。正如该《参考消息》报副总编范伟国所说:“作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报纸,《参考消息》十分注重海外信息的过滤。特别是对信息是非的鉴别”。例如,《参考消息》报2005年9月14翻译了《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译文标题是《中国一所大学将同性恋话题从隐秘转为公开》。大概内容是复旦大学开设了《同性恋研究导论》这样一门课程,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文章总的来说对此事持赞许的态度。笔者找到英文原文,发现译者基本对全文进行了逐句翻译。不过,有个别敏感的可能有损我国形象的地方,译者还是进行了删节处理。积极倡导同性恋权利的人士如今能够利用人们对艾滋病蔓延的恐惧来赢得更大的操控空间,其中包括从政府那里赢得更多的认可。比如,有人估计中国目前有多达300个网站关注与同性恋相关的话题。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英文原文的最后两句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而是指责我国的人权状况和网络审查制度。这显然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不符,于是被删除了。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新闻翻译尤其如此,因而考虑译入语文化和意识形态而运用一些的编译手段达到翻译目的是可以理解的。
维维安认为大众传媒具有说教功能。任何报纸都有其政治倾向,看似客观的报道其实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报纸赞助人的意志。同样道理,我国的新闻翻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倾向性,需要与新闻媒体教育群众、舆论导向的功能相适应。如果对海外信息不加甄别、不作处理,统统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些文章可能会起到负面宣传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对译文的筛选、删减、变换标题多是由译报编辑人员来完成的,而非翻译本人。不过我们这里应该将翻译人员和编辑人员看成是一个集体译者,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文是他们集体劳动的成果。综上所述,新闻译者责任重大,在英语新闻汉译工作中应该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运用各种归化手段克服文化障碍,从而实现翻译目的。
作者:陈先贵 王芳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省市级地方电视台都相继开办了英语电视新闻栏目,承担着对外宣传的重任,因而,提高地方电视新闻的翻译质量对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展示我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实践意义。宁波系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口岸之一,涉外企业星罗棋布,外籍人士纷至沓来。于是,该市电视台自2001年5月起开办了《英语新闻》栏目,节目播出的宗旨为“说宁波事,反映宁波情,让世界了解宁波”。
节目内容包括一周内宁波发生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大事要事、在甬外籍人士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宁波的旅游景点介绍等。笔者曾担任过该节目的新闻播音员,搜集了一定的语料。本文拟以德国功能目的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宁波英语新闻的具体实例,探讨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德国功能目的理论功能目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转化行为,任何翻译行为都要遵循一定的目的。“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目的随接收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方梦之,2004:29)中西方语言、文化不同,新闻写作手法各异,译者若对所有新闻报道不做任何处理,仅凭逐字逐句地翻译,恐无法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外宣功能,译者应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原文内容根据海外受众的语言习惯以及文化传统习惯等进行重组、删减、背景材料添加或是再加工。下面笔者将以汉英新闻在语言、新闻写作手法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宁波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具体实例,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语言差异汉英新闻在用词方面差异颇大。汉语新闻常见大量的形容词及副词,辞藻华丽,感情色彩浓重,此外,词句堆砌、同义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英语新闻报道大多简洁明了,直观明快,重客观事实。在结构方面,汉语新闻大多句式松散,层次模糊。这与汉语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有关。大量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得人们可以依赖上下文的语境意义来理解具体信息,从而弥补汉语新闻句式松散和层次模糊的不足。英语文化总体属于低语境文化。意义的表达较多依赖于语言的详细解码,故英语新闻报道大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译者应考虑到新闻受众在语言习惯上的如上差异,在汉语新闻英译时对新闻报道进行必要的语言加工。例如:春天的四明山风光是最绚丽的,漫山遍野的樱花、红枫,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译文Inspring,SimingMountainisfamousforitspic-turesqueSakuraandbeautifulredmaplesalloverthemountain.原文中的“绚丽”与“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语言重叠,有同义反复之嫌,若在译文中照译不误,只会使译文冗长累赘,充斥着中文痕迹,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外宣功能。译者用picturesque和beautiful两词既忠实地突显了原文的意境,也节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篇幅,使其更加精炼。
新闻写作手法差异“我国中文新闻写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记者的个人评论或总结作为导语的开场白,而这种手法在欧美国家的英语新闻中是很少见的。”(王银泉,2009:196)“英语语言结构特征为首重心,欧美国家的英语新闻也强调在导语中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王银泉,2009:194)故译者在翻译前应对原文的关键信息进行甄别,对一些多余信息、或是空洞无物的描述可做相应的删减或简化处理。例如:说起低碳生活,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方式。这不,在镇海中学,王程程、周扬阳等六名同学成立了一个“我行我素”小组,六名同学发起了素食日,让低碳生活方式在校园拓展。译文InZhenhaiHighSchool,sixstudents,includingWangChenchen,ZhouYangyang,setupaVegetarianGroupandcommenceda“VegetarianDay”tospreadthelow-carbonlifestylearoundthecampus.原文的开场白为记者主观评论,从内容上看,实属多余。显而易见,该新闻的关键信息在后一句中。为了凸显新闻重点,并使译文更符合欧美国家英语新闻的写作原则,笔者认为该部分可以略去不译。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许明武,2003:70)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无疑是译者所面临的又一挑战。汉语新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如二十四节气以及为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汉语熟语等等。当我们把中国特有的事物介绍给英语受众时,必然会遇到词汇空缺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恰当地将词义内涵传递给英语受众。例如:十二月七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我们宁波在这天正式入冬了。由于气候变化大,气象部门提醒市民们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多穿衣服,小心感冒。下面来看一周要闻:译文December7markedthearrivalof“DaXue”orHeavy-Snow,accordingtotheChineselunarcalendar.CoincidentallytherealwinterinNingbobeganonthisveryday.Soyouarekindlyadvisedtobetterprotecta-gainstcold.Now,let’sseethenewsbriefsoflastweek.原文中“大雪”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受众对此十分熟悉,但考虑到该新闻受众主要为外国观众,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外加解释性译文的方式将其译出,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民族语言的特色,又方便英语受众理解。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英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再创作的过程。译者应充分考虑到中英受众在语言表达、新闻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策略,使译文在语言和形式上做到为英语受众喜闻乐见。此外,译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汉语新闻中出现的文化负载信息成功地传递给英语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外宣目的。
一、新闻翻译的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都需要翻译大量国际新闻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正是出于对新闻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一些院校开始重视新闻翻译课程,在专业中设置新闻翻译方向。目前,我国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新闻翻译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国内对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出发的,如有学者曾对发表于1979-2006年间的有关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收集分类,发现我国在此期间新闻翻译研究的主题中有关新闻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文章占61%。但是新闻翻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除了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知识外,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新闻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强调新闻翻译的传播本质,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翻译实践加以分析研究。
二、翻译的传播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换活动,具有传播的一般性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翻译学研究者开始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即翻译传播理论,它将翻译学纳入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提出“翻译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这一定义对翻译进行动态的过程分析,逐渐明晰了翻译的传播本质。吕俊教授是国内翻译传播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对翻译传播的本体、载体、客体、环境和效果等进行跨学科研究,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特殊的传播活动。。翻译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信者之间一系列关系;是一个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跨文化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也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正是由于翻译的这种传播本质,译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翻译的传播目的,才能使翻译活动顺利地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
三、传播学模式下的新闻翻译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于19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韦伯·香农是其创始人。韦伯发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形成了传播学上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at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即:传者信息渠道受者效果。这一模式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五种要素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对应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对应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对应渠道研究的“媒介分析”,对应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以及与传播效果对应的“效果分析”。按照这一模式,新闻翻译的传播模式可解读为在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两个传播过程,即原新闻的首次传播:原新闻作者原新闻媒体原新闻读者效果;译文新闻的再次传播:新闻翻译者译文新闻媒体译文读者效果。因此,要使新闻在目标语境中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对新闻翻译的传播过程加以分析研究,使每个传播环节都顺利地发挥作用。
1新闻翻译的控制分析
新闻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也就是特定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新闻翻译者具有译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应承担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相应的传播制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首先应了解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经济控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监督的文化控制。新闻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传播活动,新闻翻译者除需精通双语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对法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专门领域也要有基本的认识,才足以应对包罗万象的新闻题材。
2新闻翻译的内容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传播是如何报道新闻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挤入传播的渠道。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那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那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把关人,决定着那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等。而新闻翻译中,翻译者也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应该翻译以及如何翻译。新闻翻译者对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研究深刻影响着对翻译内容的选择。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国际通讯功能,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新闻翻译者面对全球排山倒海的外电报道,必须有能力筛选重要事件,从本地的角度,加以消化重组,同时兼顾新闻的完整性以及读者的兴趣。
国际新闻的翻译非常注重综合翻译改写,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采用先综合整理后翻译改写的报道方式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新闻翻译中的翻译改写技巧相当于翻译领域研究的“变译”。所谓“变译”,指译者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具体而言,变译可以是摘译、编译、改译、缩译、译写、译述、译评等等方式。新闻翻译者的任务是根据新闻的不同语体,读者的立场视角,以及两种语言所处环境的不同传播环境(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采用变译的方式,对原新闻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编排整理,进而翻译改写,向读者传递其最需要的信息。
3新闻翻译的媒介分析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和研究翻译与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于研究翻译的效率、速度、质量、翻译量的大小与翻译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的关系。如果在这方面认识不清,不注意研究,就会制约翻译传播事业的发展。相反,加强对媒介的研究,增强其可靠性、效果性,就会极大的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对媒介的认识与研究对新闻翻译者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各种媒介的类型和特点,新闻翻译者才能通过媒介更好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只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系统的认识,才能在跨媒介类型的翻译任务中顺利地将原媒介的新闻翻译成更适合目标媒介的新闻。如今,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媒介不断出现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闻翻译的受众分析
受众,简单地讲就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是不完整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以及广播电视等听众与观众。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受众对新闻内容有着不同的兴趣及需求。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给信息传播造成了必然的障碍。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新闻翻译者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确定受众的社会阶层、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职业差异、价值取向等等随着资信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如何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和喜欢阅读的信息,是新闻翻译工作者面对的巨大挑战。
5新闻翻译的效果分析
新闻翻译作为信息传播活动,其传播效果是评价新闻翻译的重要标准,因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也是新闻翻译者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还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尤以大众传播的活动对社会的运行、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宏观效果为主要参考对象。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不被受众接受,效果不佳或者甚至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传播意义。新闻翻译的成功与否,同样也取决于新闻翻译。新闻中新词新语的翻译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大量的研究证明,传播效果不仅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受众自身的属性,也就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等差异,也制约着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中,阻碍信息疏通的因素被称为噪音。任何阻碍有用信息通过的障碍和不属于信息来源原意的附加物,都是传播学研究中的噪音。噪音存在于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新闻翻译的过程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如何确保原新闻信息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准确无误地得以体现,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译者的任务就是尽量化小这些噪音,尽量扩展信息渠道和信息流通量,减少不确定性,降低译文读者解读原文信息的难度。
三、结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翻译过程事实上就是原新闻作者、原新闻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为信息的传播而组成的一个系统。将新闻翻译研究纳入到传播学领域来观察,为新闻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认识新闻翻译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处理新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新闻翻译者应充分发挥其“把关人”的作用,遵循选择性原则,注意吸收消化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如传播学的噪音理论、反馈理论、控制理论等等,并及时关注读者的反馈,从而顺利达到翻译的传播目的。
随着我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机会日益频繁,大量的信息必须借助新闻媒体进行传播。其中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既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给新闻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麻烦。如何将这些可爱又麻烦的文化负载词恰如其分地翻译出来,就成了一大难题。国内学者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章大多从文化翻译观、语义空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既要考虑到完整性,又受到简练和读者接受度的限制,因此应根据不同语境,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1功能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莱斯提出。她在1971年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新的翻译批评模式。1984年,在由费米尔和莱斯共同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Found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一书中,他们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的概念。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有动机、有目的的人类行为”[1],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在此基础上,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前者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后者则强调翻译既要尊重原作者,又要考虑读者,“忠诚”既包括对译文读者的重视,又是对原文作者和原语文化的尊重。因此,可对原文进行删减甚至改写,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2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王德春教授称之为国俗词语)。根据王德春教授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国的国俗词语(本文取廖七一教授的称谓,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七种:
2.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
2.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2.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
2.4国俗俗语或成语;
2.5习惯性寒喧用语;
2.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2.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词义的词语。
3目的论指导下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在提及新闻标题的汉译时,方梦之认为:“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该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增强可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3]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报道产生歧义甚至失真。
3.1音译
音译是指根据词汇的读音巧妙地译为译入语的对应词。音译不仅可使译文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可保留译出语的原汁原味,因此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的食物、服装、乐器、民间活动或是体育项目。这些表达基本都是单个词汇,不涉及典故。例如,食物方面,馄饨译成wonton,锅贴译成guotie;服装方面,采用旗袍、马褂的发音,分别译成qipao和magua;乐器方面有箫(xiao)、葫芦丝(hulusi),二胡(erhu)、琵琶(pipa)等;体育和民间活动方面,人们非常熟悉的太极(taiji)、功夫(kongfu)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成为了英语中的外来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已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有的虽没成为英语词汇,但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3.2直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考虑原文形式,按字面进行翻译的方法,可用于翻译传统节日及政治性词汇。例如,“春节”通常直译成springfestival,一方面指出节日发生的时间,另一方面点明这是个举国同庆的节日。但是春节的意义及庆祝方式并不能看出,读者如果对此感兴趣,就会继续读下去。又如“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可按字面意思处理成threerepresents和scientificdevelopment,至于其内含,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了解,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3.3意译
意译是翻译文化负载词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忠实于原文内容,而在形式上另有创新的翻译方法。当直译可能导致原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失真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常见于特定时间、特定任务及新词汇的翻译。如“红色中国”没有直译成“redChina”,因为“红色”并不指颜色,而是象征革命和进步,特指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果采取直译,读者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其对整个报道的理解,只能采用意译,将其译成“socialistChina”,点明“红色”是革命之色,当时的中国是充满着激情、向社会主义迈进的中国。
4结语
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其翻译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融合。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者既要充分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要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像新闻报道一样,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需用词新颖、准确,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各种法进行处理,吸引译入语读者的目光,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传播效果。
【摘要】新闻英语翻译不同于普通的英语翻译,其要求翻译者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新闻信息,还能够合理地运用当地的新闻语言,所以一个优秀的英语新闻翻译者不仅要了解新闻用语的基本特征,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本文详细介绍了新闻英语词汇、句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例子探究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新闻英语 特点 翻译方法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英语新闻以其迅速有效翻译方式将信息传向世界各地,使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现代新闻在坚持纪实性和严谨性的原则下,其可读性也越来越明显,而这也给英语新闻翻译者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翻译人员要想准确生动地翻译出新闻的精髓,不仅要了解汉语的新闻语言,还要了解英语的新闻语言。
一、新闻英语的特点
1.词汇的特点。新闻英语中的词汇通常使用一些具有夸张情感,且新闻色彩比较浓的词汇,例如huge,deadly等,这些词汇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新闻英语中常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单词,例如plan、put、voice、back等,这些词的使用一方面突出了新闻用语简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会使新闻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新闻英语中常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China’s chilling stock- market earthquake中 BBC新闻报道者将中国股市的震荡比喻成地震,形象又生动地表明了中国股市的下跌给市场造成的破坏;新闻英语中惯用一些缩略语,例如AP(美联社)、BBC(英国广播公司)、EU(欧盟)等,而这也要求翻译者平时应多多积累这些常用缩略词,以保证翻译的质量。
2.语法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新闻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报道时应该采用过去时态,但是新闻英语的时态却更倾向于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以表达事件发生的真实感,以及事件的影响效果,例如China Puts On Huge Parade For World WarⅡ Anniversary(中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以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 句子中的一般现在时不仅表明了中国“九三”的现场真实感,也体现了阅兵仪式的影响力;由于报刊篇幅限制以及新闻语言要求言简意赅的特点,许多新闻英文的标题在语法上都倾向于用简单句或省略句,例如Russia to Put Man on Mars by 2020(俄罗斯将于2020年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3.语言风格特点。新闻报道由于其内容的不同,语言风格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由于新闻行业发展的需要,不同的新闻报道在语言风格又呈现出某些一致性,例如,西方的新闻非常注重受众的心理感受,因此,一些报道在行文过程中往往充满趣味性,而也有一些报纸为了增加企业利润极力精简文章篇幅,以便给商业广告留出足够的空间,当然还有一些报纸为了迎合大多数读者的文化水平,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深奥的词汇,使文章的语言风格平易近人。
二、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1.标题的翻译方法。标题是新闻的文眼,其撰写过程中通常用小词或缩略词,语法上惯用一般现在时、非谓语动词,动名词等,而在修辞上常用俚语俗语、习语典故,或使用双关、借代、拟人、押韵等手法,因此翻译者应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以保证翻译的准确,生动,例如To Arm or Not to Arm- This Is The Question这是一篇关于英国警察是否要携带武器的新闻,非谓语动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使文章题目的节奏感更强,用质问的短句引人思考,另一方面标题套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句式说明英国人的问题,使整篇文章印上了浓厚的英伦文学色彩。
2.正文的翻译方法。翻译者在翻译新闻英语正文过程中要适当地取舍并调整句子结构,然后通过意译的方式适当扩充内容,例如Smokers should be offered and encouraged to use e-cigarettes to help them quit, says a leading medical body.(一个权威性医学团体说,我们应该提供并鼓励吸烟者使用电子香烟,从而帮助其戒烟。)这句在翻译中,按照汉语的习惯调整了说话人与说话内容之间的顺序关系,同时将文中的被动语句,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成主动语态,这样的翻译方法非常常见,翻译者结合了两国文化的差异,在不改变文章主旨和新闻关键信息的基础上,使新闻英语的翻译更符合汉语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习惯,从而使新闻的内容更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
三、结论
新闻英语的翻译既要简洁真实,又要幽默有趣,过于单调直白的新闻内容只会让新闻兴味索然,从而失去了对新闻的关注度,因此,新闻英语翻译人员应注重英汉之间文化、语言、人文习惯的差异,灵活运用一些翻译技巧,使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情感色彩更适合中国读者的语言环境。
摘 要: 新闻翻译属于实用翻译门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新闻翻译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教学。翻转课堂为新闻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新闻翻译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翻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内特曾指出“新闻翻译已成为当今世界翻译活动的主要来源”[1],可见新闻翻译在国际交流当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数字时代背景下,翻译面临的新压力是如何成功地将准确的信息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地进行传播[2]。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新闻翻译人才,将翻译理论教学和新闻翻译实践相结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提出的翻转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新闻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文学翻译等,但专门开设新闻翻译课程的学校不多。新闻翻译往往被当做实用文体翻译里的一个章节附带提到,所以课时量很少。即使有的院校有专门的新闻翻译课,课时量只有几十节,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其次,专门的新闻翻译教材不多,且主要是2010年以前编写的教材,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闻翻译教材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而且有的教材选用的例子比较陈旧,难以体现出新闻“新”的特点。最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从事新闻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不一定从事过新闻翻译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虽然学习了新闻翻译这门课程,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新闻翻译项目中,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及少量的课后练习,因此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由莎尔曼?可汗在2011年的《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演讲报告中提出,并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翻转课堂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该中学两位化学老师为解决学生经常因为天气或路途遥远等原因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而落下很多课程以至于跟不上教师上课步调的问题,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过程及教师讲课的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借此帮助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3]。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程序进行了翻转。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4]。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随着复合型翻译人才概念的提出和各高校翻译专业的发展,学者和专业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翻译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专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