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中国起源说
象棋的中国起源说认为,象棋的最终源头在中国,它是由春秋战国时盛行的六博棋逐渐演变而成的。六博棋是我国古代象棋的远祖。六博棋的棋具由署、棋、局三部分组成。著是一根长六分,类似筷子状的东西,对局时起着相当于酚子的作用。对局时,双方根据掷出的点数行棋;“局”就是棋盘;棋是用象牙雕刻的棋子。每方有六枚棋子。这六枚棋子里有一朵、五散。五散指卢、矩、犊各一,塞二枚。行棋前要先轮流投注,和掷骨子差不多。对局的目的以杀死对方的袅为胜。
六博棋在秦汉时期更加盛行。到了东汉时就发展成大博和小博。大博棋和上述六博棋一模一样。小博棋的棋子增加到每方12枚。双方棋子总数扩展为24枚。
关于六博棋的产生年代可能还在春秋战国以前。因为在古代小说《穆天子传》里,曾说:在公元前970年,周穆王满就是个六博棋迷。他跟井公下了三天的棋,才分出胜负。西汉时开始,六博棋逐渐演变成“塞戏”。塞戏和六博棋基本一样,只是行棋时不用掷骨,不用署,而是双方轮流行棋。这样一改,六博棋里原先存在的那种侥幸取胜的成分就大为减少。
塞戏一度与六博棋同时并存,都有出土文物为证,塞戏不但有两人玩的,还有4人玩的。有一种4人玩的塞戏在西汉古墓里掘出,现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博物馆。
无论六博棋,还是塞戏,它们的面目与现代象棋不同,与古代象棋也不同,都没有车,马、将、卒、士、象等名称的棋子。但它们的棋子每方有6枚,共五个兵种,也有类似将帅或王的棋子即桌;同时,也以杀死类似将帅的棋子桌为胜。这一点却是与古代象棋及现代象棋一脉相承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戏出现并完全取代了六博棋和塞戏:象棋的棋盘已成正方形,并有马、卒等棋子。这在北周武帝宇文岂所撰写的《象经》里有所记载,可惜北周武帝创制的象戏没有实物留传下来,没有出土文物为证,同时,北周武帝的《象经》在唐朝以后失传,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在北周武帝的同时代,王褒为象戏所作的《象经·序》和庚信的《进象经赋》,现尚有文献保存,可以说明北周时象戏的创制和存在以及北周武帝对象戏的重视。据史料记载,北周武帝曾在朝廷上召集文武百官讲解他的《象经》。
应该指出的是,北周王褒《象经·序》中讲到天文、地理、阴阳、时令、算数、律吕、八卦等,汉边韶的《塞赋》也提到日月、乾坤、时令、阴阳、律吕,二者内容相近,说明象戏与塞戏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2001年在三峡施工中,在万州老棺丘墓群墓地,发现汉魏年代的一枚陶制象棋子“车”,这对研究中国象棋的起源与流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把最早出现平面的中国象棋子的年代推前了700多年,那就是说在公元3世纪前就有平面象棋子。这说明在北周象戏以前出现过一种有车的原始象棋,这已有出土文物为证,这种原始象棋我们姑且叫它汉魏象棋。它与传说中韩信所发明的象棋有无传承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历史进展到唐朝,出现唐代象戏,取代北周的象戏。这有唐相牛僧儒著《玄怪录》里的传奇故事《岑顺梦》为证。在《岑顺梦》里,记载了当时唐代前期象戏的形制。棋子立体成形,金铜成形,有王、车、马、卒、士、将六个兵种,其中,王后来改为将,将改为象。从棋子看,与现代象棋已经非常相似,可以称之为古代象棋。因为故事发生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后世称之为“宝应象棋”。
唐代象戏的棋盘是正方形的,8×8的64格。这从唐宋间表示琴棋书画图案的织锦可以证实。织锦上表示棋的正是8×8格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棋盘,适于立体象棋子使用。
象棋从什么时期起在棋子的组成中加入了炮这个兵种?据元代高僧念常著的《佛祖历代通载》记述,古时神农氏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士、卒加炮,创制了象棋这种模拟兵机的游戏。这证明象棋中加入炮,是牛僧儒的发明,或至少可以说是牛僧儒时代的创造发明。同时还指出牛僧儒在象棋的棋子中加入炮,好比古时神农氏以日月星辰为象,研究时令气象的客观规律,以指导农业耕作一样重要。
唐末至北宋是象棋的大变革时期。这期间,出现过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出现过民间流传的“广象戏”和“大象戏”。无论是棋盘或棋子,都有较大的改革。棋子由立体象形改为平面图形或平面字形,或一面有汉字一面有图形的平面棋子。棋子的组成中增加了炮。棋盘不再使用64小方格黑白相间的方形棋盘。棋子由在棋盘方格上的活动改为在纵横直线的交叉点上活动。总之,几经演变,至北宋末年定型,出现了双方有棋子各16枚,棋盘纵10路横9路,有河界,有九宫,将(帅)士只许在九宫内活动的现代象棋。
以上是象棋由六博棋、塞戏、汉魏象棋、北周象戏、唐代象戏、北宋象棋直到定型象棋的大致演变过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