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森原创丨“协心”人的幸福生活(散文)
“协心”人的幸福生活
文/李现森
到河南省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做客,是临时动意的。
从洛阳去往栾川龙峪湾风景区的路上,新家打来电话说,来陶湾镇的协心村耍吧!这里有山,有水,还有云。乍一听,到青山绿水间,钓钓鱼、种种菜、劈柴生火,衣食住行都回归到山水之中。如此恬静的田园生活,不正是我心向往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根据新家发来的位置导航,我们启程了。从龙峪湾风景区到协心村,约有半个多小时车程。一路上风景如画,天连山,树接云,青山悠悠,碧波荡漾,山鸟鸣翠,群峰错落,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车轮在乡村公路上快速地疾驰着,思绪随着车窗外的风景回到20多年前——
1999年,我提干后第一任职命令,是驻栾川县陶湾镇鱼库沟的电力维护连二排长。上任后,鱼库沟村给我的印象,除了那个“每年谷雨时节,有成群结队的白条鱼从大山的山洞里奔涌而出”的美丽传说,剩下的几乎都是与“贫苦”相关的信息。绵延的大山、纵横的沟壑,像一道道顽固的拦路虎,贫穷出不去、富裕进不来。
而与之毗邻的协心村,虽青山绿水、负氧离子含量高,有着“天然洗肺氧吧”美称,但同样是远近闻名的“古苦土”的穷地方,省级贫困村。记得那年秋天,村里有位“黄嫂”的妇女,忽然感觉肚子疼得厉害,实在坚持不住,才咬着牙捂着肚子让家人用自行车载着来到我们的连队。而连队卫生员处理简单的头疼脑热还行,但对这样的病例,他也没见过,更是束手无策。连长见状,就急忙给派了台车,把她送往几十里地外的县医院。当天她没有回来,第三天,第七天……她一直没有回来。有人传言她转到市里的大医院去了,也有人说她在出山的路上给耽误了。总之,我离开陶湾时,曾托人问了她的病情,可惜没打听到。
……
傍晚时分,我们到了协心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此时的协心村,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正笔直地通向山外。玉米在田地里疯长,各种树木枝繁叶茂,那条不老的伊河“哗哗”地正唱着欢歌;为数不多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俗话说,山中的雨,孩儿的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刚进村口,一阵凉风吹过,接着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大雨随即倾盆而至。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在车窗玻璃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
雨点越来越密,遮掩了我的视线,远处那些奔跑着找地方避雨的人群,只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无法看清他们的面容,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也被豆大雨珠给吓跑了。
这时,一个模糊的身影撑着伞正吃力地往车前走来,豆大的雨粒打在伞上“嘭嘭”的响声。到跟前,我才看清来人是新家,他担心我们在雨中找不到“家”。
雨停了。落日的余晖,将天空的残云染织成晚霞,绚烂多姿。良田,禾苗,草木,古朴的石桥,静静流淌的河水……一道彩虹一头挂在山顶,一头挂在伊河源头,将绿树掩映下或隐或现的协心村笼罩其中,如诗如画。
山路弯弯,群岭逶迤。在村庄、农田、小路相互点缀中,协心这个小山村如同举止端庄,行步优雅的农家少女,正以自然简洁、略施粉黛的妆容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每一个匆匆而过的游客来说,小桥、流水、人家,人人都喜欢这几字,也更喜欢这几字组合起来所表达的意境。此时,我突然有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新家说,他是在协心村的三号民宿居住,主人姓杨,小他几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全身被太阳晒得发棕,加上汗水的浸泡,油光闪亮,发达的肌肉,在肩膀和两臂棱棱地突起,很引人注目——他是个健壮的庄稼人。
听说“有朋自远方来”,老杨夫妇早早地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土豆烧排骨、鸡蛋煎豆腐、干煸四季豆、炝炒小青菜,外加一锅南瓜玉米汤和烙馍。这几道菜很有特色,色泽金黄,口感爽滑,清爽可口。三种酱汁的口味特色满满。
在协心村,你进了院门就是家人,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快言快语的老杨告诉我们,建这个民宿,刚开始他很犹豫,老担心赔钱。驻村的干部没事就往他家跑,这才让他下了决心。除贷款外,老杨还借了一部分款,一鼓作气完成了改造。
从三间土坯房到三层小别墅,从简单的农家宾馆到整齐划一的风情小院……去年宾馆刚开始营业,每天每人60元钱,管吃管住。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几万元贷款还清了,还盈余了一些钱,这让老杨兴奋不已。老杨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吃上“旅游这碗饭”。
这一年,老杨家喜事连连,还清了外债,脱了贫,心情好,干起活来也是劲头儿十足。大女儿在县城里有份稳定的工作,小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洛阳上了班,没了后顾之忧,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老杨,现在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民宿经营上。
在我们聊天时,老杨的媳妇就静静地坐在一旁,添水续茶。当她听到我们在夸老杨的“厨艺高超、人很能干”时,她插话说道: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其实他可巧了,一有空就拿着手机上网,跟着抖音学做饭。今晚的土鸡汤就是他炖的。
听了媳妇的表扬,老杨的脸红扑扑,像喝了一杯烧酒般。他温情地给媳妇递过了一杯浓茶,还不忘在嘴边吹吹,又轻轻地嘬了一口,然后送到她的手上,说:“不要急,慢慢喝,小心烫着了。”
对老杨的烹饪手艺,我已领略并深信不疑。同行的向阳也感谓:来了协心,不吃老杨做的菜就等于白来一趟。且不说房前屋后的优美环境足以俘获众多旅游人的心,更何况老杨的手艺十分精致。
……
清脆的鸟鸣将我们唤醒,起床后并没有看到老杨。一打听才知道,他早去山坡上捡地皮菜了。老杨媳妇说,“下过雨后,山上的地皮菜成堆,一抓一大把。”
顺着她指去的方向,我们在半山坡处看到了只露出半个脑袋的老杨,竹篮子已捡来不少地皮菜,黑黝黝的,一片片地皮菜在晨曦中闪着银光。
“捡这东西手不能太重,否则就会弄碎。”许是多年没有捡过地皮菜了,见我眼拙手生,老杨让我紧跟着他,学他的样子。
姜还是老的辣!老杨手把子快,很熟练,伸出三个手指,轻轻地一抠,一片肥大的地皮菜就进了他的掌心,不觉之中捡了实腾腾一竹篮子了。
“这几年生态好了,只要下雨,来了潮气,地皮菜就开始生长了,像花朵一样贴着山地,草丛下、石缝边,生长得尤为旺盛,随处可见,随便一抓便是一大把。”老杨说,游客们最喜欢这道野菜了,光这一样,每年就能多收入几千块呢!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劳的人儿有饭吃。”老杨激动地说:“勤劳是我们农民的本色!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许多的温暖和关心!”他的感叹,像是说给我们听,更是他心里话。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山坳里顿时少了一些浮躁和繁华,多了一些娴静和诗意。这让我想起了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像老杨,像新家,还有那勤劳善良的协心人,他们不正是发现美的人吗?
【作者简介】李现森(男),河南嵩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在部队服役26年,现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从火热军营投身地方经济大潮,笔耕不止,编辑出版新闻作品集《雪落有声》《人大服务人民的洛阳实践》、长篇报告文学《前进,向前进》、散文集《我的乡村,我的根》等,其中有14篇新闻作品获河南人大新闻奖,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得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