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年人的故事背后,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孩子!

  用实战经验帮你高效精进的写作培训师

  

  原创|第278篇

  作者|若初

  1

  办公室有个同事,也是生活上很好的朋友。我们俩的办公位相邻。

  最近,她家里囤了一整箱又大又新鲜的葡萄,还有很多弥胡桃(心放宽,慢慢读,这不是水果广告)。

  所以,她每天来办公室,都会带一整串葡萄跟我分享。大清早的画风,常常是一大串葡萄放在我和她的办公桌分界处,我们边吃边开工。

  今天早上,她带了弥胡桃过来,小小只,软软的,特别可爱,我用咖啡杯里的小勺子挖着吃,一边吃一边赞叹:“真的好好吃啊,这也太好吃了吧!”

  边吃边聊的时候,她说:“你这吃起来,看着好满足啊!”

  我回敬:“你每天吃饭吃得那个香啊,那场面,绝对是被设计耽误了的吃播博主!”

  我们就这样,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她随口说了一句:“我以前小时候经常饿肚子,所以现在吃饭就是比较快的,习惯了。”

  我有点儿诧异:“啊?你小时候会经常饿肚子啊······我小时候,印象中只有一次,是饿肚子的。”

  2

  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去好远好远,因为那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了,远到我其实很想忘记,但是,那个场面太深刻了,就像烙印在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的。

  那时候应该是读小学吧,具体几年级已经记不清楚了,或许是一二年级,或许是二三年级吧。

  爷爷奶奶是重男轻女的人,父母是一碗水端平的人。对,我有一个小我4岁的弟弟。

  那时候,我跟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有一天晚饭的时候,父母回家比较晚,所以家里还没有东西吃。

  爷爷奶奶过的是岁月静好、颐养天年的日子,所以,他们是按时开饭的。

  他们在院子里麻香麻香的吃饭,但是不给我吃,虽然我很饿,很饿。

  所以,我就背靠着院子里三五米开外的那棵老树,双手放在背后,远远看着他们吃,一动不动。

  我只是看着,一直看着,也不说话,也没有勇气去问他们“可不可以给我吃点”。因为虽然我年纪小,不懂什么事情,但我还是能感觉出来,自己是不讨他们喜欢的。

  我就一直在那里,看着,等着,直到不久后我爸妈回来了。我扑过去跟我妈说:“妈,我肚子很饿。”

  我妈就赶紧去厨房给我做饭。

  现在长大了,每次想到这个场景,脑海里就会萦绕一些问题:

  为什么明知爷爷奶奶不待见自己,却还要站在那里?

  为什么明知爷爷奶奶对我毫无怜悯之心,却还不走开,反而盯在那里看?

  为什么明知他们是不可能给我饭吃的,却还让自己杵在那里,显得任人低看的可怜相?

  我悔恨自己当初太笨,不够聪慧,不懂世事,如今真是恨不得穿越回去,改变那个让人难堪的画面,把当初站在院子里的那个小女孩拉走,带她去杭州吃海底捞、吃章吴忌、吃弄堂里、吃新发现、吃盒马鲜生,吃日料韩料,吃会所的爱宴······

  可惜,已经发生的事情,是真的发生了,没办法改变,它永远都停在那里,长着那样一张人神共愤的嘴脸。

  办公室的朋友听我说完,一时语塞。

  

  

  3

  对我而言,记忆的门闸一打开,就像洪水一样奔腾而出,顺势而下。

  我继续跟她说起了另一件事。

  记得那是夏日的一个晌午,我想吃水煮蛋,但是我妈妈在忙,所以她给了我一个生鸡蛋,让我去找奶奶帮我煮一下。

  那个时候,父母的家和爷爷奶奶的家相隔一条街。

  非常炎热的晌午,周遭一切都是很安静的,只能听到知了在一声声的叫着。

  那时候的我,应该是五六岁的样子吧,或许是六七岁,记不清楚了。

  我只记得,自己手里拿着一个鸡蛋出门,路上非常安静,或许人们都在家里午休吧。我一路走到爷爷奶奶的家门口,大门紧闭。

  我手里拿着那个鸡蛋,蹲坐在门口,久久不敢敲门。

  很久很久,我都不敢敲。

  哎,真的是好久远以前的事情了啊。久远得,我都不记得自己当初的心理活动了。

  或许,那是一段充满了纠结、犹豫、害怕、担心、期盼等等复杂情绪交织的时间;

  或许,我当时心底总是期待着,可能下一秒,爷爷或者奶奶刚好出来,那我就不用敲门了;

  或许,我一直在琢磨,敲门后,该怎么跟他们说我想吃鸡蛋,想让他们帮我煮一下这件事。哗,那么小那么小的我,想让自己的亲人帮忙煮个鸡蛋,我特么居然还得组织话术!

  现在长大了,想起这件事,还是恨自己!想一次,恨一次。

  恨自己,为什么非要吃那个鸡蛋!

  恨自己,为什么非要去找奶奶帮我煮!

  恨自己,为什么要在大太阳下暴晒那么那么久,把鸡蛋握在手里那么久,却连门都不敢敲。

  那个安静的晌午,烈日暴晒下,鸡蛋在我手中摩挲来摩挲去,后来被我不小心捏破了,鸡蛋清和蛋黄的汁液混合在一块,流得到处都是。

  没有鸡蛋可以吃了。。。

  太阳下晒了那么久,心就像放在火上炙烤了那么久,纠结犹豫了那么久,在门口等了那么久,一颗心悬空期待了那么久,却还是没有吃到鸡蛋。

  那么那么久的时间,终究还是浪费了,都枉费了!!!

  白被太阳晒了,白等了。

  吃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苦,却还是没有吃到自己想吃的鸡蛋。

  哎,我忘了,后来好像是自己哭着回家了吧。

  呵,直到最后,也终究是没有勇气敲开爷爷奶奶家的那扇门啊。

  我恨那扇门。

  《情深深雨蒙蒙》里面,依萍去找她爸要钱却被鞭打的那个晚上,雨下得好大啊,恰如我去找奶奶煮鸡蛋的那个晌午,太阳也晒得好大啊。

  

  4

  成年后,很多次,偶然想起这两件事,我都仍觉愤恨、难过、心痛、又无奈。

  就好像无论我现在我多强大,但小时候的这个场景,总能一秒钟就把我的心境拉回到那个卑微的小女孩。

  我讨厌那样的卑微,讨厌那样的不自知和没骨气。

  后来长大了,才恍然懂得当初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可惜,事已成定局,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所以,每次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我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絮絮叨叨说着,办公室朋友坐我旁边听着。我讲完后,她连声说:真是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经历······

  离开西安,来到杭州后,遇到了很多温暖的人事物,有很多很多让人想起来就嘴角上扬的暖心瞬间。

  我给她补了一句:所以啊,那天在王叔叔家吃螃蟹的时候,我就跟叔叔阿姨说,我爷爷奶奶都从来不会这样对我的。

  回顾童年往事的时候,我都没哭,但是讲到王叔叔给我吃螃蟹,我眼泪却不争气得掉啊掉。

  真是没想哭的,但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最近真的是好时节,鱼虾螃蟹的当季。

  自从来了南方后,发现靠海边的新鲜螃蟹,是真的好吃啊,肉又肥又鲜美。

  上周在会所聚会,社区的叔叔阿姨们就做了很多美味的饭菜给我们吃。王叔叔哦,大概六十几岁的人了,早上5:30,就去菜市场挑螃蟹。

  后来,他又请我们几个在职和学生们去他家里吃饭,超多螃蟹,居然又买了6斤。

  我简直吃得太满足了,临走的时候,叔叔让我们把剩下的螃蟹装在袋子里带回家。

  过了几天,我下班路上,突然接到王叔叔电话,他问我:“你什么时候到家呀?”

  我说:“在车上了,还有不到30分钟吧。”

  叔叔继续说:“那你回来后,先来我们家一下吧,这里有几个螃蟹,你带回去吃啊。”

  我惊喜得声音都跳跃起来了,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哈哈哈,好哒好哒好哒,谢谢叔叔,那待会儿见。”

  我挂完电话,眼泪瞬间就刷刷得掉下来了。多么小的事情,但叔叔都记得。

  我现在和叔叔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但不是同一幢楼。以前住在同一幢楼的时候,也有一次印象很深刻。

  那是端午节前后吧,阿姨打电话,让我下楼去她家里拿一些粽子,去了以后,阿姨给了整整一盆,让我端回去,跟家里几个姊妹们一起分着吃,全都是她用新鲜的粽叶自己包的。

  那次也是感觉特别甜美,他们对我,就真的像一家人一样,非常得照顾。

  再想想自己的爷爷奶奶,就觉得人生特别讽刺。

  他们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于我而言,全是破碎的记忆。

  

  5

  这些记忆,在无意识的世界里停留,并且影响了我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很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拒绝未来伤害的自我防御!

  宁愿让人觉得我冷傲,也不愿让人觉得我卑微。

  稍微察觉对方不怎么待见我,我立刻转身就走,绝不停留。

  但凡在社交中,别人让我有种类似在爷爷奶奶那里体验过的“被排斥”的感觉,我就会在心理上甚至在行动上划清界限:我可去你的吧,who care!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事实都是如此:我们恐惧排斥,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

  正如威尔·舒茨在《欢愉,拓展感知力》一书中所说:“抛弃和孤独这些基本的恐惧,可能是所有恐惧中最令人害怕的。”

  只是,我宁可孤独,也绝不愿承受那种被排斥的抛弃感。

  去年看过一本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作者所传达的核心就是:

  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孩子。

  我们内心里,都有一个隐藏的控制者,那象征着自我的一个更加年轻的部分——我们的婴儿期、童年或者青年期。

  它被来自遥远过去的缺失或矛盾而损害或创伤,不管多么微不足道。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成年后的自己遇到的很多关系困境,都是受到曾经被遗忘的童年期的缺失的影响。只有明白了当下关系是如何被早期关系影响的,才能明白困境里的问题症结从何而来。

  而心理治疗是做什么呢?其实就是说服内在的那个难以捉摸的痛苦小孩,使这个小孩相信他们最终是被看到和听到的,然后能够冒险走出来,站在成年人的水平上讨论问题!

  而我,回首自己的童年和成年,只觉得幸运,因为我已经穿越了那层层迷雾,走过了那段艰辛的精神旅程,虽谈不上痊愈,但起码不再是重伤。

  如今敢讲往事翻出来讲,深究根源,不过是因为如今过得足够好,被很多人事物温暖过、治愈过,所以才能释怀些许。

  曾经,我会带着比较强的目的性去看心理学的书,想要找出症结,想要解决问题,想要让自己将昔日的黑暗丢在背后,想让自己有一种更阳光的态度,带着一种重新塑造性格、缔造精神世界的希翼去看书。

  后来,时光和经历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更松弛,让我更柔软,让我放下执拗,去接纳当下状态。

  想来真是如此,何必非要解决问题,让问题就那样存在着,随风逝去或者不逝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释怀和放下。

  越是在意,越是执拗,越是追逐放下,才越说明“有问题”。

  心理学的书,还是要看的,因为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懂得一些背后的“真相”,避免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入坑”。

  但是,也不必为难自己。看,却不追求“一定要有用”,这才是跟自己和解。

  最后,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里的一段话共勉,因为,这也是我带着对自己美好的期待,而正在前进方向:

  在恰当的场合表达全部的感受,

  学会适当克制过度的善良,

  掌握如何毫无惧意地自信迈向外部世界,

  因为理解他人而不会伤害他人,

  取悦他人是源于爱,而不是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