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选择决定命运,港式商业电影,与郭富城的卷土重来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人各有志。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追求。

  此前电影《风再起时》票房不振,香港媒体曾以「郭富城难掩失望」为题撰文。

  但他同时又表示,仍将继续寻求角色和表演的不重复。

  换句话说,郭富城既有表演上的野望,又希望能在商业票房上有所作为,就目前来看,似乎并未能如愿以偿,反而陷入了跌宕起伏的情状。

  这实在理所当然。

  而商业票房的胜负,本是兵家常事。

  在暂时的失利之后,郭富城该如何抉择,方可卷土重来?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香港电影的衰微之势已经很明显。

  再加上题材陈旧与演员渐老,在商业上的吸引力早已不复从前,这是一眼可见的事实。

  但当下的选择与路径,却又似乎走入了歧途。

  超大制作、顶级阵容与场面升级,似乎成为了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不二选择,比如《扫毒2:天地对决》的中环地铁飙车,《拆弹专家2》的核爆、地铁相撞和炸毁大桥,《怒火·重案》炸到人车齐飞,最新的《扫毒3:人在天涯》,出动了高射炮和战机。

  却无一例外,皆有剧情及叙事被诟病的情况,只是轻重程度不一。

  再回望历年来港式警匪电影中的个中翘楚,诸如《暗花》、《暗战》、《无间道》和《寒战》、《无双》等电影,阵容暂且不论,有哪一部是以投资和场面著称?

  所以问题其实一目了然。

  港式商业电影当下的核心问题,并不在资金与场面,而在剧情。

  随着黄金年代那批幕后电影人的渐隐和退潮,新一辈电影人虽然已经站到台前,但在剧情的表达和掌控上,明显欠缺火候与功力。

  或可谓之,偶有惊喜,难以为继。

  

  对于这件事,郭富城很有发言权。

  他应该是整个香港影坛,与新人导演合作最多的演员。

  成名之后,先后合作过梁柏坚、奚仲文、姚树华、周显扬、陆剑青和梁乐民、杨采妮、翁子光、吴中天、庄文强、黄庆勋及王暘、麦启光和孔令政,这随手一数,就达十四人之多。

  这些电影人里面,九十年代的梁柏坚、奚仲文并未成长起来,零零年代的周显扬只是惊鸿一瞥,一零年代至今,陆剑青和梁乐民一飞冲天后转瞬蛰伏,杨采妮略过不谈,翁子光难当大任、庄文强已飞高,黄庆勋更不堪扶持,而麦启光和孔令政有待观察。

  故而总体来讲,新一代的香港幕后电影人,还很难撑起大局。

  而若不考虑转向内地影坛的林超贤和刘伟强等人,当前可堪寄望、尚在活跃的香港导演,似乎就只剩下了一个庄文强。

  这个结论与品质相关。

  

  回到郭富城来讲。

  他其实一直以来有个短板,也就是常规港式商业电影的缺位。

  什么叫常规港式商业电影?

  也即无厘头、轻喜剧和不谈深度的警匪罪案电影。

  撇开刚出道的那几年不谈,1998年的《风云雄霸天下》算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

  然后就是《公元2000》、《雷霆战警》、《冲锋陷阵》、《三岔口》、《风云2》、《全城戒备》、《寒战》、《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战2》、《破·局》、《密战》、《西游记女儿国》、《无双》及《断网》,再加上这部《扫毒3:人在天涯》。

  这里面有几部常规的商业电影?

  满打满算也只有六部,也即《公元2000》、《雷霆战警》、《冲锋陷阵》、《三岔口》、《断网》及《扫毒3:人在天涯》。

  其中《三岔口》属于意外破格作品,其他五部作品,在品质上皆乏善可陈。

  而《公元2000》尚可破千万票房,《雷霆战警》能以郭富城单核主角达两千万层级之上,并在内地排名年度第八,至今时市场,剧情简单或不致命,而若过于浅薄、出现叙事和逻辑漏洞,就很可能迅速被市场抛弃,尤其在大热档期。

  但对于郭富城来讲,这是铜钱的两面。

  

  他是天生偶像。

  出道爆红的年代和巅峰期,已经是历史,可略过不谈。

  即便在今日的《扫毒3:人在天涯》而论,郭富城的颜值、体能状态依然能打,这在香港影坛遍地老人的局面下,更是异常突出。

  而在零零年代过后,他从《公元2000》、《雷霆战警》的典型偶像戏路,突然转向步入了《三岔口》类型的深度表演轨道,更大量接拍小众、现实及文艺题材电影。

  随手而列,就有《父子》、《C+侦探》、《白银帝国》、《杀人犯》、《最爱》、《百年浮城》、《寒战》、《全民目击》、《踏血寻梅》、《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寒战2》、《无双》等品质过硬的作品。

  这个精品率在香港影坛,已经极为可观。

  但这是有代价的。

  郭富城放弃了作为天生偶像的优势,也扔弃了早年《九一神雕侠侣》、《浪漫风暴》及《风云雄霸天下》等影路的“酷帅”风格,其实等同斩掉个人商业价值的“臂膀”。

  所以于他而言,有个很突出的现象,也就是高票房一定与高品质一起出现,而一旦电影品质被诟病,票房就会急转直下。

  这就是他这十数年来,戏路转型和“缺课”的代价。

  

  港式商业电影的魅力,其实并不是场面与特效。

  而是剧情。

  但在内地电影市场的井喷局面下,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旧式港片已经不再有魅力,更在《扫毒2:天地对决》、《拆弹专家2》及《怒火·重案》,以及内地的《战狼2》、《红海行动》、《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等电影的刺激下,催生了《扫毒3:人在天涯》的出现。

  结果已经放在那里。

  其实电影本身,以阵容和场面而论,已经能够值回票价。

  但在《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相继以“话题和舆论”先声夺人的情况下,失衡的这部《扫毒3:人在天涯》就只能被边缘化。

  纵然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娱乐电影,也仍然被人挑刺,剧情不好。

  这也当真是一个事实。

  然而症结与出路,其实都在“剧情”这里。

  

  郭富城是有能力投资电影的。

  此前也成立了电影工作室,并投资了现实题材电影《无名指》。

  他当然同样也可以投资商业电影。

  以个人交际圈来讲,有英皇、寰宇、安乐、美亚等电影公司可助力,更有庄文强、陆剑青、梁乐民、郑保瑞等一班业界好友,所以无论是联合投资还是剧本、品质掌控,皆有章可循。

  而港式商业电影,其实一直都有市场。

  此前讲过,若郭富城想走这条路,只不过是反手之易。

  因为他的优势相当突出,其一是表演能力层面,他只需要将深度一面收起,转以个性和酷帅示人即可,诸如早年的银狐、阿肯、步惊云甚或包括凌光、刘杰辉、等形态,其二是大咖地位,两者交叠,可无往不利。

  若想要继续拍小众电影,在有商业电影反哺的基础上,更可随心所欲。

  进而一手有票房,另一手拿口碑。

  困局迎刃可解。

  

  道理很简单。

  演员始终被动,就若棋子一般,受制于人。

  剧情、剪辑甚至表演方式和镜头选择,都并不会由演员来决定。

  但视觉来讲,演员首当其冲。

  选择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