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对海淀未成年人影响几何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成长环境关系未成年人能否健康顺利成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影响,海淀区统计局专项调查科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海淀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调查有效样本共870个。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原因

  社会生活环境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主因。调查中,在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生活环境(51.5%)、家庭教育环境(26.9%)和学校教育环境(21%)。主因中,关键因素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占40.4%;次要因素是不良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响,占31.9%;再次是健康德育教育场所缺失和各级相关党政领导部门重视不够,分别占15.2%和12.5%。

  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度需提升

  被访者感觉近年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调查显示:39.9%的被访者感觉近年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重视程度较高(其中11.3%认为非常重视;28.6%认为比较重视),49.2%认为重视程度不高(其中39.3%表示重视力度仍需加强;9.9%表示不太重视),10.9%的被访者对此问题表示不清楚。

  被访者认为大众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40.8%的被访者认为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注程度较高(其中9.2%认为非常关注;31.6%认为比较关注)。而认为关注程度不足的占54.5%(其中40%认为关注程度不够;14.5%认为不太关注)。持此观点者,高学历者(大专以上)高于低学历者(高中以下),比例分别是56.5%和51.7%;年长者(38~70岁)高于年轻人(16~37岁),比例分别是58.1%和48.1%。4.7%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文化环境待改善

  调查发现社区针对未成年人的活动开展还不频繁,社会文化环境有待改善。

  心理、生理知识普及宣传较少。学校、社区(村镇)较少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知识教育。38.3%的被访者不知道孩子所在学校、社区(村镇)是否开展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9.6%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开展,26.7%的被访者表示很少开展,25.4%的被访者表示从未开展过此类教育活动。

  部分网吧、娱乐场所管理不严。据被访者反映,所在地周边营业性网吧、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进入没有全部采取限制措施。其中选择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占8.3%,选择有时可以让未成年人进入的占22.5%,不知道具体让不让进入的占39.9%,另29.3%选择不允许进入。

  媒介环境有一定改善。媒体传播信息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塑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调查中,各类社会信息及媒体传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分别是:认为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有所减少,但有时还有(45.5%);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对、网吧和不良出版物、音像制品进行整治,对目前本地文化环境有一定改善(55.5%);认为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比以前有所减少(38.2%);认为现在适合未成年人的图书、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数量很多,但精品不多(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