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学航教育靠谱:人到中年,怎么才能变活跃?

  进入中年,感觉力不从心,觉得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生活上没有活力,工作上没有提升,但是越来越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综上所述,我就是觉得人生无法继续向上。这样的困境并不少见尤其是临近中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发展到了瓶颈。这是因为它们被无形的限制器所控制。要实现生命的第二次成长,就必须看到并努力突破这个“限制器”。

  01“系统一”,人类的天然限制器。作为人类,我们会有很多限制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一个理论:人脑思维依赖于两个系统,即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人类几千年进化的结果。它代表了人的本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限制器”。不是缺点,而是人类为了趋利避害而创造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当食物腐烂变成灰绿色时,我们会本能地排斥它;当我们听到一声巨响时,我们的心跳会突然加快,以准备逃跑;大型车经过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远离几步,以免受伤。可以说,“系统一号”无时无刻不在后台运行,处理着人们每天面对的大部分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其优点是功耗低。因为任何事物都形成一种模式,只要被认知,不需要主动思考就能触发行为。然而,与此同时,局限性也出现了。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为每个人建立一个“限制器”。原因在于“体制一”的三大特点。特点:擅长自动判断,很少深入思考。比如一个人看到一块超过他身高的石头,大脑会自动预测并输出他举不起来的结论。“系统一号”可以迅速收集信息,并经过处理,得出结论:我的潜力在一定范围内,但超出这个范围,就不用想了。比如有些人想学钢琴,但是他们可能会自动做出一个判断——笨手笨脚的,而且从小就没学过,不可能学会。但是我们很少去想它。学钢琴确实很难,但是经过反复练习,学一些简单的流行歌曲还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系统一”不善于进一步思考。特点:喜欢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现在的行为。如果过去的经历给人负面的感觉或直接的伤害,那么他们通常会避免再次经历类似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小时候说话,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打。因为羞愧,我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在《火箭科学家如何思考》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宗教团体在做共修的时候,一只猫总会打扰大家。于是,师傅会先把猫绑起来,然后组织大家打坐。师父去世后,大家还是按照规矩,打坐前把猫绑好。但是有一天,大家陷入了恐慌——猫死了。“没有猫我们怎么做冥想?”弟子们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把猫绑起来,只是把它当作进入禅定状态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讽刺的故事,但也揭示了一个真相:人受到过去的限制,但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但是,这种自限的情况,却成了一种自动的选择。特点:有可用性偏差。简单来说,一个对某些信息比较熟悉的人,会高估其发生的可能性。生活中,很多人会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来限制自己一个人想创业,但是因为听过很多创业失败的经历,觉得自己也会失败,所以不再想创业。有些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裁员之后也担心自己会被裁掉,于是放弃了很多本来可以做的尝试。有些人因为父母离异,觉得自己经营不好一段感情,坚信自己不可能幸福。不得不承认,以上都有可能发生,但不一定发生在我们身上。而一旦认识到这些,限制了自己,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可能性。

  02系统二:如何突破限幅器按照丹尼尔的说法,“系统一”有很多缺陷,会限制人的发展,所以要用“系统二”——理性思维。并不是说理性思考就是万能的老套话。而是应该先看到“制度一”的局限性而不被吓倒,再转向“制度二”的思维去思考:虽然我有这些限制和恐惧,但是没有办法突破。这是一个从感觉到思考的过渡。比如有的人认为公开演讲会忘词,会被听众取笑。为了保护他不受这些负面影响,“系统一号”会自动封上一个口令:不要发表公开言论。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像解数学题一样:我怎么做公开演讲?原来是澎湃的感觉:“我做不到”;现在我面临一个难题:“我该怎么解决?”。可能有人会想:我最怕忘词,羞死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想出最好的办法并不困难——逐字逐句地写稿子,背诵,不断练习。这时候你可以问自己:我可以写下一篇2000字的逐字稿吗?我愿意每天花半个小时练习吗?当我们的“系统二”开始思考的时候,“系统一”造成的“限制器”就被打开了。限制者试图让我们相信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是“系统2”正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制造它。当人绕过“限制器”后,会发现自己原有的能力或潜力可以带来惊人的进步。

  曾奇峰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个辅导员和他的妻子找了一个保姆来照顾这个家庭。后来他们发现保姆的工作量没有饱和,女咨询师建议可以去咨询室给大家做饭。一开始保姆极力拒绝。她以为自己没做过大锅饭,肯定做不好但在女顾问的鼓励下,保姆开始研究食谱,接受挑战,结果很优秀。后来夫妻俩觉得保姆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决定给保姆注资开餐馆,遭到强烈拒绝。保姆无法想象自己给几百个人做饭,那一定是手忙脚乱,错误百出。但在两位咨询师的反复鼓励下,保姆开始思考菜单、做菜的方式、酒店的运营。最后店真的开了,很快就好了。保姆拒绝了很多次,因为她的“系统一号”根据她现在的能力自动为她的未来下了结论。她觉得自己来自农村,什么都不懂,也没做过其他有前途的工作。大脑的“限制器”让她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普通保姆的角色。好在辅导员夫妇一直提醒她不要看不起自己,鼓励她思考如何面对更大的问题。经过引导,保姆开始慢慢相信自己能成功。其实大部分人可以做更厉害的事情。制约他们的不是他们的能力,而是他们大脑中的“限制器”。而一旦突破了“限制器”,我们的力量就会不断壮大,征服一件又一件原本不可想象的事情。

  03通过提问去除“限制因素”。那么,如何才能使用系统2呢?有一个简单而有力的方法:不断提问。一个朋友对心理学感兴趣。她一直念叨着硕士,还没开始。她第三次说这话的时候,我问她:是什么让你还在这里说,而不是拿着书开始啃?她重复着每个人都有的抱怨——每天工作1小时,回家也不可能有精力看书;考研时间到了,准备考试来不及了;就算录取了,几十万的学费怎么收?她话很多,本质是她有很多“局限”,没有能力突破。其实这是她在操作的“系统一”,目的是不让她痛苦和沮丧。所以,我试着提醒她,她的很多困难都是可以转化为具体问题的。我先问她:你说学费存不下来,那你每个月花多少?她说了一个数字,显然节省了篇幅。我又问她:现在你要凑这么大一笔钱,你愿不愿意每个月少花一点,这样一年就能省下X百万。加上自己的积蓄和副业收入,3年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了吧?她稍微思考了一下。我继续说:“如果你觉得心理学很难,考研3个月就开始了,那我们都一致认为今年没办法赢。”但是你可以花几十块钱去报名,体验一下考试的氛围,然后回来准备考试。如果你努力了,那就不要强迫自己参加明年的考试。我们会建立一个三年计划,再工作两年,等钱够了就辞职,然后努力备考半年。你以为凭你的能力和这样的计划,能考上吗?"她不说话了。那些限制她考研的因素,似乎不再充分。当汹涌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时,她只需要对问题做出判断:你能做到吗,还是不能?

  正如目的地有自己的路,问题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选择要不要踩上去。“体制二”驱动的“难题视角”还能产生更有价值的机制:通过解决每一个小问题,她的成就感可以积累。比如她这个月真的少花了2000块钱;她开始了解院校,买相应的参考书;上周末她在咖啡厅度过了一整天的自习时间。这些都是里程碑,一次次提醒她——这件事有进展了!即使一个行动失败了,她也知道在哪里。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责怪自己行动力差,天赋不足。当她对困难的恐惧变成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她心里就有底了。

  △写在最后最后,我想分享我最近读的一篇演讲,这是一个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故事,他“改造”了一个贫困学生。这个学生的成绩很典型。不上课,课后抄作业,不在家复习,语文只拿8分。魏老师第一反应不是责备孩子,而是通过几句话让孩子重拾信心。他说:你不上课,你不写作业,你不看书,但你还是考了8分。这不就说明你还有一些天赋吗?就这样,孩子开始感受到卷子的亲切。魏老师接着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套卷子里有没有你不服气的问题。孩子说:“把汉字拼音题背下来,肯定能记下来。”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他不上课,自己背这些汉字。很快他就掌握了这些生词的音、形、义,得了2分,卷面分数变成了10分。然后为了解决文学常识的问题,孩子又花了一周的时间抄写和记忆。很快,这几个点也被打了分,擀面打了16分。是最后一篇作文。在此之前,他不会写作文,交了一张空白试卷。魏老师让他每天写日记。如果他不知道怎么写几个字,他会尽可能多地写。两个月后,孩子就可以交500字的日记了,所以只要写作文,无论如何都可以得20分。当一个孩子不再去想自己能做什么,而是专注于自己能得多少分的时候,他的学习能力才真正派上用场。因为他不再用负面情绪来强化自己的“限制器”,而是认真地用“系统2”的“问题-解决”思维来面对学习。孩子的自信心变强了。当他相信他能理解语言并做正确的问题时,他开始重复这个过程。于是,经过半年的学习,他的成绩从8分到36分不等,最后60分及格。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适用“系统二”思维。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到了30岁,发育能力好像已经发育了,很难继续成长。但它不是被头脑中的“限制器”控制的吗?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一见面就跑,而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能做什么。也许,很多人会变得不一样。

  @章节摘取来源于网络,侵删[公众号]:环宇学航教育#环宇学航教育·大专本科学历靠谱助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