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固常在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历任驻日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兼马六甲总领事等职。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还乡。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是“睁眼看世界”的外交家,也是“我口写我手”诗人。他以驻日使节的见闻,写成《日本国志》,检讨日本改革经过得失,甲午战后,论者谓“此书早布,可省岁币二万万”。他以《人境庐诗草》十一卷广受推崇,有“诗世界之哥伦布”之誉。平生事功,尤其以支持湖南巡抚陈宝箴地方改革,参与戊戌变法而著名。黄遵宪可谓在各个方面皆是独具只眼、具有开辟精神之人。

  

  黄遵宪著作

  黄遵宪存世书迹甚稀少。广东崇正本次推出的可居室旧藏黄遵宪书札,系黄遵宪自新加坡总领事卸任回国,以及戊戌变法失败后,蛰居老家时致家人、亲友者,均为其人生重大节点之史料,尤其是最晚年之笔,对于研究这位杰出人物晚年的精神世界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广东崇正2023春拍 lot 1253

  黄遵宪?致钟颖阳信札一通两开、致钟大老爷信封一枚

  信札?水墨纸本

  24.5×11 cm.×2?约0.2平尺(每幅)

  20.5×9 cm. 约0.2平尺

  藏印:王贵忱印、可居室主

  说明:此信为黄遵宪致其亲家钟颖阳,钟字子华,广东镇平人。

  RMB: 50,000-80,000

  从信中所引诗句,可知为黄遵宪《岁暮怀人诗 其三十》:“石鼓摩挲拜孔林,每谈佛性说仙心。赤松辟谷知难学,要学先生戏五禽。”此诗作于1890年,有自注“钟子华茂才”,即黄遵宪之亲家钟颖阳。钟字子华,号藕华,广东镇平人,秀才出身,父亲钟孟鸿为道光进士,曾官监察御史,与黄遵宪之父黄鸿藻为至交,钟颖阳次子娶黄遵宪长女。据说他“喜谈神仙之术”,此当为黄遵宪诗句及信中“亟欲从公一叩养生之术”之由来。此信语气,或是黄遵宪在长沙施行新政前后所写。据此亦可知黄遵宪所书信封“外书并物即送宏才店钟大老爷(紫华)道启 黄缄”即是致钟颖阳者,或即为同一封信。

  

  广东崇正2023春拍 lot 1254

  黄遵宪?致宪台文稿四开

  信札?水墨纸本

  25.5×18 cm.×4?约0.4平尺(每幅)

  藏印:铁岭王贵忱印

  RMB: 100,000-200,000

  致宪台信札当为黄遵宪晚年致两广总督、或即李鸿章之稿本,主旨是为肃清当时的会党,保地方安宁。按,自黄遵宪放归之后,不少地方大员,如李鸿章、唐景崇、陶模、李兴锐等均多次延请出山,对这位具有外交经验和改革魄力的当世人才予以极大的期望,如李兴锐仅有一面之缘,却一直留意。黄遵宪于1900年应两广总督李鸿章之邀,到广州见面,虽然再未从政,但从这通分析入理、计划周详的建议书来看,黄遵宪还是未能忘情于世事的。

  

  广东崇正2023春拍 lot 1255

  黄遵宪?致梁居实信札一通两页

  信札?水墨纸本

  22×31 cm.×2?约0.6平尺(每幅)

  藏印:王贵忱印

  出版:《可居室藏清代民国名人信札》,王贵忱、王大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3月版,186—189页。

  说明:上款仲受即梁居实(1843-1911),字诗五,又字仲受,为黄遵宪密友。

  RMB: 100,000-200,000

  仲受上款一札,即是黄遵宪在政治失意、居乡诗书自遣的状态下,写给好友梁居实的。梁居实(1843—1911),字诗五,又字仲遂、仲受,光绪十五年举人,与黄遵宪为乡党,且有戚谊,又同为石社社友,有数十年深交。当黄遵宪在日本使馆任参赞时,即介绍梁居实到使馆任职,并荐为公使何如璋之家庭教师。黄氏《日本国志》初稿写成后,曾请梁居实修改及作序,又曾与丘逢甲一起创办岭东同文学堂。梁氏1903年任驻日使馆参赞,其书札《致再芗同年书》有云:“当前年广州临行时……”等语,可证黄遵宪此信当写于此行之前。

  作为多年挚友,黄遵宪在此信中可谓披肝沥胆,他不以自己身处变法失败者为念,反而极关心梁居实的状态,“意气颓唐”,“闻之闷郁”,并极力赞赏梁氏一贯风云气多,儿女气少,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以自己居乡的生活状态坦陈:“年来颇以著述自娱,当抑郁谁语时,辄伸笔疾书,或挑灯自读,其浩浩落落、上下千古,使人飘飘然有凌云之意,觉天下之乐,无乐于此者。公何不可试为之耶?”这不仅是多年老友的互相勉励,更可以看出黄遵宪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并未被政治上的风浪打翻,即使遇上的是可以比同东汉党锢之祸的戊戌之变。而且处于失败者的一方,他对于变法以及清廷都有深刻的反思,如信中所说京城友人劝其出山,并谓“报中有肃王、袁督推荐之语,然某以为出处听之天,非人力所能推挽也”,即当时政坛实力派肃亲王善耆、直隶总督袁世凯有推荐意,而黄遵宪对此已看清时势。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指出,黄遵宪晚年的诗歌技艺和思想性都为超越过往,又如对曾国藩、康有为之看法(见答梁启超书),均可以看出他晚年的政治思想已经有很大的突破。

  此信是探讨黄遵宪晚年精神世界的珍贵史料,曾以抄件形式刊出(《黄公度佚文两篇》,载《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此则为手迹,墨迹真力弥满,尤可证其精神的旺盛。

  如果说黄遵宪在致梁居实信札中流露出“愈益挫折,愈益艰危,而吾志乃益坚”、“益有舍我其谁之叹”(致梁启超信札)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面貌,那么在他中推动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则是典型的身体力行了。黄遵宪于1903年创办了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所长,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书,倡议兴学大计。其后又改东山书院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创办嘉应官中学堂等举措。而关乎家乡安危的会党、匪患问题,则更是他作为朝廷官员最为重视的了。

  

  广东崇正2023春拍 lot 1252

  黄遵宪?致和儿札一通一页

  信札?水墨纸本

  20.5×22.5 cm. 约0.4平尺

  释文:谕和儿知悉:廿二、五日缄当已收读。秋苹来所携文均到,今封还,分别存案。此间查办事已发禀,开春有船即归。本日奉北洋大臣札文,抄给汝看,俟查悉。香帅处既接文方可告人也。各事开具另纸。筹防局支应局文函均可露封,交海楼自递香帅。禀即送去,至属。余身体好,勿念。廿七日。度书。

  藏印:可居室、王贵忱印

  出版:1、《可居室藏清代民国名人信札》,王贵忱、王大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3月版,190页。

  2、《广东历代书法图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92页。

  著录:王贵忱《黄遵宪的一封家书及其自制信笺》,载《可居丛稿》(增订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666—668页。

  说明:上款和儿为黄遵宪次子黄鼎崇,谱名履和,字仲雍。

  RMB: 50,000-80,000

  致和儿一信,和儿即黄遵宪次子黄鼎崇(1873—?),谱名履和,字仲雍。1890年随黄遵宪到英国,入学读书,以后一直随侍在侧。1891年娶梁国瑞三女。据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黄遵宪逝世后,1909年由鼎崇及其四弟璇泰奉父葬于梅南黄居坪。《人境庐诗草》定稿一直由鼎崇保管,直到1909年到澳门养病,始将诗稿交给从叔黄遵庚带到日本交给梁启超出版。信中香帅即张之洞,张于光绪二十年由湖广总督任移署两江总督,以筹防需人,奏调黄遵宪归国,时黄在新加坡任总领事。故此信当作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之前,系戊戌维新之前信札。王贵忱先生曾撰《黄遵宪的一封家书及其自制信笺》,详细考证此信,可参见。

  戊戌维新,黄遵宪以在湖南新政中之作为,为光绪赏识,以三品京堂充出使日本大臣,道经上海,而京中政变,黄遵宪因病乞归。但传言康有为、梁启超藏匿在黄遵宪处,遂被上海道蔡钧率兵围困,三日始解。于是年九月启程南归,开始人生中最后七年居乡岁月。

  

  《可居丛稿》(增订本),王贵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黄遵宪不以书名,昔日王贵忱先生曾就其致次儿黄鼎崇之信札书法作过评述,综合此数件黄氏书迹,先生评论可谓至当,姑引于此,供识者欣赏:(致钟紫华)“堪称笔酣墨畅、气骨风神并妙的佳作”,“书法开张美妙,……盖公度先生为学博通古今,又复游历中外,既重视传统,又不为其囿。其书学也广益多师,继承众长,尤善于发挥自家笔法长处,如其诗‘我手写吾口’,书法也独具风格,写出一家之风貌,未可比附出自某帖某碑衡之者。窃以为公书高华韵雅,与其乡前辈宋湘的法书适在伯仲间,未审高明可以为然否?”

  此批信札,除致宪台为朱丝栏文稿纸外,均为黄遵宪自制信笺。致钟紫华信封:双钩集尧庙碑字“公度上书”;致钟紫华信笺:双钩圣教序“公度上书”;致黄鼎崇信笺:“开笺见手札,一纸十三行。人境庐主人用白香山诗制笺”;致梁居实:双钩“黄公度启事之书”大花笺,“举此数事,可知先生不仅擅长行书、工篆书,也致力碑学,对自制笺纸、信封非常讲究”(王贵忱先生语),均可了解黄遵宪之文人清雅趣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