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习惯了离开。”“我才不要。”
圣诞节时候,我见证了无数朋友圈里的“在一起”时刻。
尤其是男女相依偎,看过去璧人一对,苹果和大餐在旁。这一切,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就差发誓,生生世世,我要和对方再也不分离。看得我愈加感觉自己是孤家寡人,好不羡慕。
我笑笑,望着隔壁的空床。上面放着一支黄色打火机,以及一个白色塑料袋。
视线回到现实,我想起刚经历了一场离开。
我的舍友,也算是一个朋友,今天辞职回家了。在火车站他看到了我。隔着公交车道,他给我打了个招呼,高瘦的身影便渐渐远去。我瞬间呆住了,当时几乎毫无感觉。
是呀,他走了。
直到晚上望着空床,我才意识到,他是真真切切地离开了。
离开是一种实在的缺位,是记忆的真正开始。除了记忆,留下的东西,成了一种符号,表达主体的不在场。
你可以记得他的一切,甚至比当面还清楚,但记忆和符号,却呼唤不到他了。
二
成年人似乎习惯了离开。也许小孩子不仅分对错,也更珍惜彼此。
许多人在大学谢师宴和聚会上,考虑更多的是未来的规划,诸如要不要考研,第一份工作好不好,我要不要去大城市之类。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小孩子似乎对离开更加敏感。我小学六年级最后一堂音乐课上,老师带我们唱李叔同的《送别》。大家练了几遍,似乎明白了歌曲的意义。我分明记得,唱到“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伴着旋律,我和一些同学,眼泪就下来了。
童年和小伙伴分离时,你是否在车后追过他?你也许知道,那次离开,就是永别。
那么,作为没有感情的成年人,分离又意味着什么呢?
三
离开其实是生活的常态。这一辈子,我们要告别家人,朋友,恋人,同学,同事……这世间无论我们如何相遇,便有多少种分离。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想,这般别离之景,大家多少都经历过。个中的滋味,血肉至亲之爱,无须多言。
火车站是天生的离别地,机场也是。即使”你站这里不要动,我去买几个橘子。”成了网络的梗,亦不可磨灭句子里那深深的父爱。
好朋友的别离,有情有义,而不失理智。电影《天才捕手》里,主人公要离开朋友们去追寻梦想。他的好朋友说,我们在一起很开心,但我更希望某一天来到你家,发现你已经离开。
我们也许是不同的人,但你有更好机会的时候,实现自我价值就在眼前,离开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想,真正的友谊,便是这样。男生之间的分离,感情都是含着的。最好的兄弟走了,但我知道,归来时你会记得我。你也会在心里说一句,要加油呀,好兄弟。
不少恋人分别,大致会有一方,形如绝情谷上的杨过。一说起旧爱和往事,如痴如狂,声泪俱下,朋友怎么劝都没用。我想,这不只是性格使然。很多时候,因为真的爱过,因为知道对方再也回不到身边,于是变成一个小孩子,用哭泣来拒绝接受事实,哪怕无济于事。
离开了,你还留着她的东西。一开始,睹物思人,你还会伤心。后来呢?遗忘,或者习惯了分离吗?
还有另一种可能。
在一个晴天午后,我整理东西。在书堆里,我看到了一个小瓶子。那是两年前,前女友圣诞节送我的。后来就一直留着,出远门就放在包里。
我没有伤心,内心是笃定和平静。我终于忘了她?并不是,我想到张三丰。
“这对铁罗汉,乃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侠所赠。”
我还爱她,但自分离,一切便永远回不去了。我还爱你,但不会再喜欢你了。
四
离开也越来越快,越来越频繁。其实,人非草木,我们都有感情。只是有时候,一些人离开地太快,就像删除微信好友。互联网时代,通讯前所未有地便利,在这个地球村里,我们似乎很近。
但也可以在瞬间,就失去一个人,而只需要一次悄无声息的离开。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的距离,却也加速了离开。
一开始和一些网友有说有笑,却因为一次误会和交流,突然发现你们是两种人。你感叹对方三观原来如此恶臭,怒而删除拉黑之。这一删除,加回来的概率小之又小。
知乎曾有个很火的提问:“好朋友是怎样渐行渐远的?”在高票回答之外,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你需要习惯互联网时代的脆弱社交和人际关系。也就是,你要习惯离开,哪怕无缘无故。
网上熙熙攘攘,你删了谁,似乎都没什么。但是人与人的关联,不可避免地减弱了。而人是群居性动物,个人原子化趋势之下,隐藏不大不小的危机。在今天,按马克思看来,我们需要重新结社。因为原子化社交,违反人的天性。
怎么办?没有人是孤岛,让我们连成大陆。
所以,珍惜眼前人,我们其实都不习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