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米龙门阵」| 螺旋式上升,您就是那“螺旋”——动画电影《姜子牙》观后感
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
一举拿下了中国电影票房历史第二的奇迹。
片尾彩蛋《姜子牙》的预告片,
让观众对制作团队接下来的表现充满期待。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这部电影可谓姗姗来迟,
但开画半月票房已经突破了15亿。
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部电影以其应有的热度盘踞了各大社区以及自媒体的热搜榜。
这其中,既有赞誉,更有批评和质疑。
特别是对比前作,负面的消息似乎更多些。
好像和去年时候一边倒的赞扬之声有一丝丝区别?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且听老菜向您娓娓道来。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聊聊这部延期到国庆长假上映的又一部国产动画巨制了。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包括我在内,
去年在看完哪吒的最后一个彩蛋的时候,
都是怀着对姜子牙的憧憬和期待而来的。
国庆档预购就体现出的出色战果也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讲道理,我在国庆长假期间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的感受,
套用某综艺节目李成儒老师的经典台词,那就是——
刚刚走出电影院,我就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是的,没别的感觉,就是火大,
以至于当晚和电台的小伙伴们录制节目的时候都全程不在状态。
到了家就翻箱倒柜要把下面这玩意给找出来的那种——
当时我就在不停的思考:
明明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明明给了我们如此之高的期待,
明明整部电影的画面演出都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高度展现了制作团队技术上的成熟。
怎么到头来,却展现出了这么个东西?
这种感受你可以解读为恨铁不成钢,《姜子牙》你本可以做得更好之类。
然而我们批判了这么多年的那个结论,又一次成为了现实。
不用怀疑,这不是什么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声音。和我一样上点岁数的读者们,
肯定对下面这本杂志有着一定的印象,这本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很多老家伙们的二次元启蒙读物——
这本书里,就对当时中国动漫的现状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论断。
中国动漫从来不缺少会画故事的人,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
二十多年了,本以为去年的哪吒,可以暂时终结这段历史了。
没想到兜兜转转又走回了老路上。
当然了,一篇评论如果充斥着感性化的东西,
只有单纯的情绪输出终究是不好的,
这便是我搁置了一个月才考虑动笔来写这个并不算“影评“的文章的理由。
恰好时间点上也到了即将下映的时刻,各方面的评论也基本上尘埃落定了。
在历经了这一个月的思考之后,也能让我有一个比较冷静和平和的心态,
再次回顾这段观影历程。
首先依照很多地方的惯例,先上实锤——
《姜子牙》到底发生了什么?
套用某论坛网友的评价,这世上有四种人:
有才华,肯努力;
有才华,不肯努力;
没有才华,不肯努力;
没有才华,却很努力。
第一种无需解释,成功舍我其谁。
二三种也不需要解释,不成功纯属活该。
可怕就可怕在第四种人。
因为,首先你是能够看得到他的努力的,
并且这种努力绝对可以博得很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具体到《姜子牙》,整部电影的画面演出、动作细节、甚至音乐都非常到位。
总体呈现绝对可以算是目前国产动画TOP3的水平。
特别是人物动作细节的部分十分考究,和哪吒相比又有了相当的进步。
特别是片头2分多钟的2D动画,介绍了封神大战的背景,
超高的质量令人乍舌,配合3D眼镜在影院的效果十分炸裂。
如果按着导演所说一开始全程都想以2D形式表现的话,简直难以想象。
然而刨除了这些外在带给观众的视听享受,片子本身讲述的故事却让人一言难尽。
关于这一点,网上这段时间出现了各种讨论,
很多人表示电影阐释的“救一人”还是“救天下”这种类似电车难题的主题过于俗套没有意思。
这种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说,讲故事的水平分成两个层次。
“讲的是什么”和”讲的怎么样”,也就是所谓的内容和叙事。
我个人对于内容这部分其实是非常包容的。
其实哪怕是电车难题这个主题,
最近几年的动画电影里也有不少典型的例子是涉及这方面的体裁。
比方说新海诚的《天气之子》和同样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大鱼海棠》就非常典型。
所以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问题,
包括国内很多编剧老师对于姜子牙剧本的评价也是基于此。
说白了,“救一人”还是“救苍生”这个问题当然是可以写的。
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显然只可能是叙事这个角度。
具体到这部电影就是如何落实这个主题。
为了说清楚这一点,且容我简要介绍一下电车难题。
以下内容引用自百科:
“电车难题(TrolleyProblem)”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
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Foot)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
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
事实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
这个问题不同国家的学者已经从哲学、伦理、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有过各种不同的论述。
说白了表面上来看是无解的,实际上早就是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可这跟电影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很简单,用现在网络用语来说就是——
全看你屁股坐在哪。
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剧本是站在少数派还是多数派那里,都对,都可以写。
就看你写的能不能说服观众。
巧合的是,前面举的两个例子,正好成为了“说服力”这个问题上的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
为什么《天气之子》的救阳菜“舍世界”有说服力?诚哥在这里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阳菜明显承担了一个她不该承担的责任,成为晴女也非其所愿;
-只有晴女献祭才能阻止东京持续下雨,
但是在阳菜之前的晴女并没有阻止东京的水灾,女主献祭与否都改变不了东京被淹的结果;
-甚至阳菜的能力本身也不是让水完全消失,而是转移到另外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能救东京也只是一时,
要么是空间转移别的地方闹灾,要么仅仅是时间延后;
-这场连续不断的雨本身都不是阳菜和男主帆高造成的;
-帆高只是想和阳菜快乐的生活,他从来到东京与阳菜相识开始建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再来看《大鱼海棠》在这方面的描述:
-村子的洪水是由女主为了救鲲所导致的,甚至从头到尾椿都知道养鲲会引发灾难;
-椿并没有承担拯救村子的重担,反而让男主湫背了锅;
-湫为了女主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却得不到椿的一声感谢,甚至女主还怀疑湫的品性;
无需分析了,高下立现。
利用这套思维方式,我们来说姜子牙的剧情。
一开场姜尚在师尊要求下要对九尾狐处以极刑,
关键时刻发现九尾狐中心束缚着一位少女,遂觉此事有蹊跷向师尊禀报希望暂缓行刑查明真相。
这个段落对于主题的说服力方面有没有帮助?
答案是没有。
为什么?
因为这个内容根本就不具备把“一人”和“苍生”放在天平两端的展现,
说白了压根没探讨这问题。
对封神演义多少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
封神这部书的“阴谋论”阐述是现如今非常“主流”的一个观点。
不论是所谓女娲的“粉切黑”还是封神计划本质上的阐教和截教对立等等都直指这一点。
对了,原著里对于苏妲己的处理也是一个体现。
当然这是前面说的归结到女娲身上的问题,电影说的是天尊。
多少了解一点这部分内容的人,
看到电影里的这段情节能得出的结论大概只有一个——
这恐怕又是天庭的什么阴谋吧?
实际上不管后面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无非只有两种:是或不是。
而根本不会联系到救苍生这个问题上。
我们再来看一段,姜子牙和小九途经殷商古战场这个部分。
电影在这里将战场废墟的苍茫荒凉展现的淋漓尽致。于是问题来了:
谁造成的?还不是你姜尚……
当年你参与封神大战,助周武王讨伐商纣,
你所谓救“苍生”,西周是你的苍生,眼前的就不是?
有人说,你说的没错啊,他这不是后悔了吗。
您说的太对了,猎狐人出现的时候都犹豫了,差点小九都要成炮灰了……
等等,怎么小九这时候又不是你口里的“苍生”了?
苍生是谁?谁是苍生?你就这么解释的么?
解释不清,观众连你到底要救谁都搞不清楚,又要去联想原作才行。
然原著纵千般硬伤,这问题上可是毫不含糊的——
此谓“定数”,没那么多矫情的东西。
那边的姜子牙自然也不矫情。
因此有人总说看不懂电影的原著里说的很清楚。
问题人家原著里的姜子牙什么样,您电影的什么样?
都OOC了,还说个啥啊。
这样的叙事逻辑,能让观众信服您的立场吗?
又有人说了,
制片人说电影原本打算制作200分钟结果因为时长问题删除了90多分钟的戏,
这些戏都演出来了不至于会出现故事合理逻辑自洽这种问题。
姑且不论这个事情的真伪,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制作组项目管理的不成熟等等问题。
遇到这种“就给你90分钟多1秒不给就怕说不全”的情况,有没有好的处理办法?
当然有,用强烈的情感共鸣把观众的情绪顶上去不就行了。
莫说前面提到的《天气之子》,就说2019年的哪吒。
她阐述的主题除了非常通俗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目的性明确的抄同性CP之外,无非就是哪吒如何熊不服管教,也就是老版电影里有过的套路。
但就这最后一点,电影里没采用老版的反抗君臣父子纲常那一套,
而是选择着重描写了李靖两口子对哪吒的亲情的描写,这也是全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你可以说这么做是讨巧,但是这部分充分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高潮阶段哪吒的爆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可见情感描写的重要性。
姜子牙呢?
这个仿造公路片的故事里,我且问你,姜子牙和小九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亲情?友情?爱情??互舔伤口???别闹……
这个所谓的情绪支点电影自始至终就没有建立起来,
而制作者到最后居然选择了“人性”到“神性”这样一个对观众来说极其虚无缥缈的东西,
来解释小九这个近乎工具人女主的作用。
有人说看不懂最后阶段姜子牙的觉醒,
我甚至觉得这段都比说清楚他跟小九关系来的简单。不就是外挂来了么……
写不清楚,观众就会看的一头雾水。这怎么调动大家的情绪?
怎么,又要现场回顾原作了吗……
总结一下,不论是叙事逻辑,还是情感烘托,这部电影都没做到位。
当然不少观众也发现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情节支离破碎,
很多剧情前面有了伏笔后面就扔了,
比如小九屡次提及的“阿父”(我还以为最后要玩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梗),
开篇的那三个熊孩子,纣王登场到底有社么作用等等。
本来这个部分要是用删减掉了90分钟内容导致的结果来解释看起来还比较合理。
直到行文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如下的一段访谈:
程腾:下了挺大功夫的,花得时间也挺长的。
我们开发的方式可能跟很多传统的电影挺不一样。
比如中国的影视行业比较喜欢的一个开发流程叫瀑布式迭代,
简单来说就是完成第一环节,锁死,再去做第二环节。
而我们采用的是螺旋式迭代,简单来说就是第一环节做到50%,
直接进第二环节去测试前50%的成果,拿到一个比较准确和可信的结果,
再回到第一个环节去往后推,60%、70%,然后再回到第二环节。
是这么螺旋式走的。所以我们的剧本差不多进展到百分之五六十的时候,
就直接进分镜了,然后紧跟着剧本加分镜,
加起来有将近两年的一个开发时间。
整个分镜阶段,其实剧本一直在改,同步地去修改。
通过这种剧本加分镜,甚至加剪辑,迭代式的方法,最后把整个故事开发出来。
哦,合着您的剧本本身就不是完整的啊,
后半截就成了先做好场景再写剧本把场景串进去啊。
可以说,当我看到这段访谈的时候,几乎是崩溃的。
拿“互联网产品思维”写电影剧本,
亏你们能想得出来啊制作组!这种方式搞出来的能好得了嘛?
那我可以得到结论了:别说90分钟,就是再给你900分钟你也写不出来一个好故事。
因为你的制作过程就是违背创作逻辑的!
到这里,我算是找到了自己为什么看完之后如此火大的真正原因。
可能有的人会说,老菜你对国产动漫还是太过苛刻。
可我又何尝不想为国漫的崛起摇旗呐喊。
去年的哪吒乃至更早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等作品,
都让我觉得国产动画有着光明的未来。
甚至那时候我就想把前面说的那本杂志里的论断扔进故纸堆,
而高呼一声:大人,时代变了。
但是眼里不揉沙子,看着姜子牙这样的作品,
对不起我做不到,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水军。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大波观众都觉得电影最精彩的地方是彩蛋部分,
要照彩蛋那个“强迫症”搞法解构姜尚,比原片都要有趣……
各位,熟不熟悉这个论断?当年的大鱼海棠是不是有过同样的话?
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而我的失望,同样源于过高的期待。
目前,豆瓣的评分是6.9,基本逐渐趋于理性。
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家已经有了相对客观清醒的认识。
最后我再援引知乎网友的这段评论,作为本文的总结。
有了哪吒这样优秀的动画电影后,观众对新的动画电影的期待值自然大幅度提高,
如果只是靠着烂剧本蹭热度,那哪吒打开的中国动画电影大门岂不是又要被关上?
希望不要一语成谶。
螺旋式上升,您就是那“螺旋”动画电影《姜子牙》观后感
作者:憨特菜
编辑: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