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菜是神仙美食还是魔能糊糊?我举报,这里有人徒手吃屎
以全球视野来看,印度料理肯定算得上博大精深。随便一点皮毛拿到其他国家去,都堪称美食扶贫。很多本土美食让长期占领印度的英国人都相当服气。
那为什么这个印度菜被中国网友如此的嫌弃呢?
主要是两大原因。首先还是我们太强了!中华饮食文明独步全球,看哪都是降维打击。
其次,网友对于印度美食的认知,主要来自短视频里面的各种街头小吃,没有科技,全是狠活 ,动不动就来个徒手附魔。而且短视频中食物的颜色,往往过于诡异,不像能吃的样子。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介于神仙美食跟这个魔能糊糊之间的印度菜。
印度跟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有两条母亲河,印度河与恒河,对应着黄河跟长江。它的文明的发展的轨迹,也是从北向南的。北边已经铁兵器互砍了,南边还在玩泥巴呢。
最早的印度文明,其实应该叫印度河文明,比恒河早,他在冲积平原上依水建成规模很大的城市,火烧砖墙,有着复杂的供水系统和下水系统。这玩意儿现在的印度人还没整明白呢,当时就已经有了,相当厉害。
虽然城市非常发达,但是因为季风减弱,整片地区越来越干旱。所以公元前1000多年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城市也呆不下去了,人们就只能往东往南走,进入了恒河平原。这个时候,印度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进入了印度-雅利安西北河谷,开启了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不但带来了婆罗门教,还带来了游牧生活方式。给原住民原有的以谷物、果蔬、豆类为主的这种食谱增加了许多奶制品。
那么当时的印度人吃些什么呢?
主要是吃饼,印度的饼文化源远流长,最常见的就是roti和naan。一个是死面的,一个是发面的,但是变化万千,随时给你整出花来。
早在这个远古时期,印度人就开始用板状的炊具来摊饼,属于是刻在文明的DNA里面了。饼作为主食,虽然跟菜分开上,但是要拌在一起吃才有味道。所以印度的饼,就是要裹一层糊糊,黄不溜秋的一坨,特别有味道。就跟吃中餐你得用筷子一样,印度菜就得用手抓才香。
但是怎么抓是门技术活,甚至关乎种姓。上等人呢,就只会用前两个指节。手掌心是不碰食物的,就直接撕吧撕吧,把饼给撕成小块儿,然后送去包浆。如果是米饭呢?就轻轻地笼在一起,然后送去包浆。
但是下等种姓,往往就拿手掌和掌心把饭捏成一团,也顾不上什么就餐礼仪。一般来讲,体面人吃糊糊,讲究一个干湿均匀。不能漏得到处都是。
那么为什么天南地北的印度人,都好这一口糊糊呢?
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糊糊?
对糊糊的成分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基础版的糊糊就是液体和香料。升级版的会加主食、蔬菜和肉。至于怎么升级或者升不升级,取决于地区习惯、宗教信仰、种姓阶级以及最重要的有钱没钱。
富贵版的糊糊,就是往里头可劲儿堆料,香料加肉加饭,这是典型的波斯吃法叫做pilav。它品种非常的多,有水果抓饭,藏红花抓饭,鸡肉抓饭等等等等。有时还会加入洋葱、大蒜、葡萄干、杏仁。做饭之前要把米在盐水里面泡几个小时,让它白得发亮,然后再加黄的蓝的绿的各种香料蔬菜,看起来赏心悦目,食欲倍增。
以波斯抓饭为蓝本,世界各地就开发出各种本地版,比如新疆抓饭。
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保留了这个抓饭的神韵,而印度则把它变成了糊糊?这恐怕就要追溯到莫卧儿帝国了,就是它开启了波斯抓饭到印度糊糊的演变。
莫卧儿帝国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后代在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上层社会是穆斯林,官话用波斯语,民间基础又是印度教,缝合程度较高。第二任莫卧儿皇帝胡马雍曾经流亡波斯,15年之后才重新夺回印度的王位。当时的印度菜,已经经过了突厥穆斯林的一轮轮的改造,已经不像古代印度那么简朴素净。各种肉奶制品逐渐花里胡哨。
胡马雍在波斯期间爱上了当地美食,讨了一个波斯的老婆。他老婆沉迷印度口味,这么一结合,印度、中亚、波斯三重饮食传统强强联手,形成了这个以琳琅繁复著称的莫卧尔菜系。
除了印度次大陆的传统香料,莫卧儿菜系还会加入奶油、酸奶、坚果以及石榴、杏、李等酸甜口味的辅料,来增加层次感。
莫尔帝王们在使用香料方面有一种乾隆般的审美,注重堆砌,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比如说这个沙贾汗觉得德里的水质不行。怎么解决呢?就是在做饭的时候加入更多的盐、辣椒、孜然和香菜,来给水消毒,这种反复附魔的风格从宫廷走向民间。
所以你现在看到印度街头那些小摊上,各种颜色的各种粉末不断地往里头灌,那就是莫卧尔帝国的余晖。
但是莫卧尔菜系,只能算是现代糊糊的祖先。毕竟葡萄牙和英国殖民者对最终版本也有贡献。葡萄牙人来得很早,很多美洲作物通过他们传入印度,比如几种重要的配菜,番茄、土豆、辣椒、花生和腰果,他们能够增加肉汁的粘稠度。
至于英国,虽然很“珍爱”印度,将其视为王冠上的明珠,但毕竟自己是美食荒漠,实在是贡献不出来啥。英国人走哪儿都觉得当地食物更好吃,于是就把印度的糊糊推广到全世界。
于是大家都知道了,香料乱炖的泰米尔语叫法——咖喱。
但是要补充说明一下,咖喱是英国人的统称,印度菜单上是不会这么写的,但是即使你闭上眼睛随便点,端上来的,对你来说都是“咖喱”。
不光是吃,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当时的印度人看殖民者,都有一种俯视感。欧洲人实在是埋汰,几乎就不洗澡了。换内衣之前用旧内衣擦一擦,就算是爱干净的了。很多欧洲人是来印度之后,才学会每天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么一看,印度才真的是干净又卫生。
当时富裕的英国代办,以莫尔贵族的生活方式为荣,这就造成了印度人虽然被殖民,嘴上却总是可怜英国人没见过世面,连口好东西都没吃过,把精神胜利法这种传统技能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确实,英、法、荷、葡在印度忙活了半天,只能征服印度的土地,征服不了印度人的胃,印度的饮食文化甚至反向输出。莫卧尔王朝的烤鸡拌上黄油、奶油、番茄酱,熬成糊状,就挤掉了炸鱼、薯条,成了英国国菜。
其实印度饮食有很多套传统,莫卧儿菜系只是其中之一。许多地区的烹饪的风格并没有被吸纳进莫卧儿招牌糊糊中,因此尽管糊糊传遍了世界,被外人看做是印度菜的代名词,但其实并没有在印度的本土形成垄断。就好比这个外国人提到中国食物就是饺子,但其实南方很多地区并不怎么吃饺子,一样的道理。
印度作为一个地理概念,长期散装,古往今来被各路征服者当做副本反复的刷,在饱受侵略的同时,也形成了极具粘合力的文化,就跟印度糊糊一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