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部电影全方位还原一个七情六欲的真实教师!
少时学《师说》,文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回首往昔,每个人总能找到一个或几个对自己深有影响、为自己传道授业解答人生困惑的导师。
狩猎 Jagten (2012)
这个男人从始至终都善良、宽容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值得尊敬的教师典范!
即使整个社会抛弃了你,也要活得有尊严。叔顶着满头鲜血回到超市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是帅爆了,卢卡斯从没有抱怨过我什么都没有做你们却要这样对待我之类弱爆的怨言,而是咬牙挺胸堂堂正正的挺过去。如果恶意无法避免,至少要活得坚强。
爆裂鼓手 Whiplash (2014)
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主人公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电影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
登堂入室 Dans la maison (2012)
必须要肯定一下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登堂入室,四平八稳的四个字里蕴含巨大的容量,可以装下狗血的师生伦理,可以装下同性之间的暧昧闪烁,可以装下每个人不可告人的窥私欲,也可以装下艺术创作同生活之间的纠缠。
超脱 Detachment (2011)
一个个教育者却连自己都拯救不了,何去拯救别人?
这部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每一个画面都在述说着一个道理,每一个画面都令人深思。这部电影看似杂乱却如此的现实,把黑暗深挖出来令人感到不适应!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民所要去关心的问题,大部分的人往往都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黑暗,只想看到光明的一面!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虚伪!
我的老师 (2009)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很简单很容易说出口的一句话。可是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很庆幸的是从小到大我所遇到的老师即使并没有片中的老师如此坚韧充满爱和信任,但是至少他们都是善良的。虽然没有经历这么波折的成长过程,但是看完这个片子还是让我回忆起很多啼笑皆非的往事。信任和爱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浪潮 Die Welle (2008)
把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崇尚平等和自由的大学生集体洗脑成法西斯狂热分子,只要五天。
希特勒是投票选举出来的总理,而当纳粹党开始“全面夺权”的时候,首相兴登堡问希特勒,这是叛乱吗?希特勒回答他,不,这是革命。于是每一个普通德国人,从钳工到厨师,到农夫,还有许多企业家,都真诚地相信希特勒是德国的救星,像几十年前的俾斯麦一样运行严肃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执行强硬的对外政策,复兴德国的荣光。
朗读者 The Reader (2008)
15岁男孩迈克爱上了36岁汉娜,一个几乎可以做他母亲的人并与之保持秘密情人的关系。后来汉娜消失了,等迈克长大后,二人的重逢竟然是战犯审判的法庭,汉娜曾为纳粹集中营看守,汉娜没有直接杀人,但从事着帮凶的角色。迈克却始终无法原谅汉娜,这种恨和爱的交集纠缠着他,即使和妻子离婚,在监狱外为汉娜录制朗读磁带,从心里也没有原谅汉娜。直到风烛残年的汉娜悬梁自尽,迈克才发现这么多年当初的情欲已经变成了爱情,已经深深嵌入自己的心里。
小猪教室 ブタがいた教室 (2008)
这部电影的意义远超出影像本身。大概对很多人来说,《死亡诗社》才真正直捣人心,或者《大逃杀》《浪潮》才意义非凡,若排除过多情感的铺陈与宣泄,《喇叭书院》《扶桑花女孩》《五个跳水少年》才算得上日本校园题材的主流,而在《烟花》《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清清浅浅宛若晨光的镜头中得以倾谈的年华,才真正还原了那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但《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给了我们另一种可能,另一个出口,当指缝间稍纵即逝的童年和一个群体密不可分,当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不可逆转的生命发生关联,为之争执,痛哭流涕,直到直面现实,该如何描述他们所表现出的最真实的感受?或许换做某一名观众,会因孩子们近乎乞求的目光而妥协,而退缩。影片讲述了一个令人心存恻隐的故事,其激烈程度亦远非《夏洛特的网》所能承载。影片中浓烈的情愫、朴实的思辨、真切的话语形成了一个场,令每一个走进六年二班的人都会设身处地去思考,和我一样深受触动,体会到那位班主任的苦心,感慨良多。
自由作家 Freedom Writers (2007)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为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据说美国还有这么一个 “自由作家”的基金会,以推广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模式。但笔者更喜欢的却是“街头日记”这个译名,因为在本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惊心动魄,“自由作家”中那点风花雪月的意味将被“街头日记”撕得彻底粉碎。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2007)
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黑色的风采 Black (2005)
我想向身边每一位人推荐这部印度电影——《BLACK》。一个人如果天生失去视觉听觉还有声带,那人生会怎样?这是一部没有歌舞的非典型印度电影,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横扫印度2006年五大电影节共40个奖项。时隔五年再看,还是会觉得感动和温暖。
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 (2004)
老师真的很重要!遇到一个愿意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更重要。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出色,没有天赋,只是我们自己也没发觉。能遇到一个能发现每个人闪光点的人,很重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2003)
一样是春风化雨那样的题材,但是偏著的主题是女权、女性自主的认识。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像,当时的女性,最大的人生目标是相夫教子,女老师教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有勇气追求自己心裡想要的事物,不管过去、现在、未来 这种能力,始终是少数人拥有的,因为真的会被现实所限制而身不由己啊!
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2001)
40岁的Erika 表面上是一个优雅的钢琴老师,外形独特、气质出众,但对学生却无比严厉。一切都是她面对自己的母亲无休止的折磨——专制又无理,令Erika的各种欲望都无法发泄。Erika每每躲在厕所用剃刀伤害自己以求快感,嗅着内裤上的味道以发泄欲望,还去租看色情录像带。于是当18岁英俊冲动的Walter闯进她的生活时,一切都改变了。他们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厌倦了这种关系……
黑板 : (2000)
最近我对伊朗电影有浓厚的兴趣。正如很多评论所说,伊朗导演的创作态度与中国导演有很大不同,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土文化和百姓生活,在贴近生活,亲近文化的过程里,呈现“现实中的奇妙时刻”,发掘普通人生活中的“诗意”。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拍出完全不同于好莱物风格的西亚美学电影。
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1997)
这部片子,有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有点长,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教室别恋 Lust och fgring stor (1995)
叛逆期时只想破坏一切规则、打倒父母权威,而成长过后则是懂得理解父母、尊重既有规则。重要的不是禁忌的师生恋情,而是史迪后来对维奥娜的反抗。尽管我蜜汁迷恋师生恋,但不得不说这才是三观正的师生恋。
生命因你动听 Mr. Holland's Opus (1995)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着自己的定义或在寻找,但是并不知道自己的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有许多的可能性,只要自己去好好的思考,不要让自己做些会让人后悔的事情,就如某人说的“你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你能改变他的宽度”。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路走的人,虽然会感觉孤独甚至会招致歧视,但并不意味着那就是过错——相反,一个真正的英雄往往会选择一条很少人会走的路.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的绝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