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著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
Ray Huang
一、说文解字
* 献曝之忱xiàn pù zhī chén: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表达自谦之意
* 狼奔豕突 láng bēn shǐ tū: 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 牙笏坠地yá hù: 牙笏为象牙手板,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
* 犀燃烛照xī rán zhú zhào: 比喻洞察事理
*赍志以殁 jī zhì yǐ mò: 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天语纶音:帝王的诏书旨意
* 刊诸枣梨:刻在书上
* 时局不靖:时局不安宁,骚乱
* 风云际会: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 克尽厥职:能够尽到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 抱恨终天: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 暌违离别:离别
*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 狷介之气:一指拘谨小心;二指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 唾面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 跨灶之儿:儿子胜过父亲
* 诸珰竦然:听后很害怕
* 圣躬不豫:皇帝心情不悦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 悠游岁月,燕安怠情:对现状安适满足、对工作懒惰
*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应该是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也。一般指某种倾向或谣言的产生
* 银瓶泻水 * 提携捧抱 * 敬天法祖 * 俪影双双
* 遐迩皆知 * 刀剑矢石 * 积铢累寸 * 戎马倥偬
* 世无其匹 * 畏葸不前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 盛衰迭代,消替流转
* 利之所在,熙来攘往 * 创业之君,守成之君
* 圣贤之道,离经叛道 * 鼙pí 鼓 旌jīng 旗,金戈铁马
* 蠹国:危害国家 * 相埒:同等 相同的意思
* 饤饾:堆砌 杂凑 * 髫龄 :幼年
* 御宇:统治在位 * 恭缮:修补 修缮
* 忠悃kǔn:忠诚 * 渊薮yuān sǒu:人或事集中的地方
* 居停jū tíng:寄居的处所,谓寄寓 * 罅隙 xià xì 缝隙;裂缝
* 悝kuī:嘲笑,诙谐 ;悝lǐ:忧愁
* 獬豸 xiè zhì * 踯zhí躅zhú
*敕 chì *辊gǔn *舢shān * 洮táo *撦chě *畿 jī
*窳 yǔ, *筅xiǎn *镗tǎng
* 瘼 mò:疾苦 * 蠲:juān:除去,免除
* 綎tíng:古代佩玉上的丝绶带 * 膂lǚ:脊梁骨,~力
* 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路 * 佥qiān:众人,大家
* 艮有gèn,gěn:本义是“边界”“极限” *澹dàn,tán *钯bǎ,pá
“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兖职自惭无寸补,惟应投老赋归田”
“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长治久安者”
“蕴藉不立崖异”
二、相关历史点
1.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
2.户部是国家财政机关
3.司礼监太监,宫内职位最高的宦官
4.册封皇三子生母德妃郑氏为皇贵妃,未按伦理册封皇长子母亲王氏,引起
大臣不满
5.本章简称“折”,两种:一是各衙门以衙门的名义呈送的称为“题本”。由政通司送达宫中,其副本送给给事中办事处,即六科廊坊。二是京官以个人的名义呈送的称为“奏本”。奏本送到会极门,由管门太监接受。奏本内容,在皇帝批示并送交六科廊坊抄写公布以前,别人无从知悉。
6.八任首辅:翟銮、夏言、严嵩、徐阶、高拱、李春芳、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
7.经筵:发挥经传的精义,但仍然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讲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讲官不能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皇帝不能责问或指斥讲官。
8.文渊阁:所做的事情,是以抽象原则,施用于实际问题,或者把实际问题抽象化。因为本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
9.唐宋时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变化,经济的重心,由华北旱田地带转移至华中和华南的水田地带。
10.哲学思想:
孔子的仁;
孟子的性善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朱熹大儒主张理学,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之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王阳明、李贽和耿定向属于心学 “当打滚时,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无美于中,无丑于外,不背而身不获,行庭而不见人,内外两忘,身心如一”。
11.李贽居住的僧院称为“芝佛院”。他是全院唯一的长老及信托者。
12.隆庆皇帝去世的时候,高拱是当时的首揆,即首席内阁大学士。
三、《万历十五年》简介
《万历十五年》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本书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书中所述,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笔者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第一章 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御宇48年 ,安葬于定陵。1578年,年仅14岁大婚。1582年,皇长子常洛出生,生母为恭妃。有一位被封为皇贵妃,当时被称为淑嫔的郑氏,两人热恋终生不渝,她聪明机警,意志坚决,喜欢读书,成为皇帝身边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为丁亥,属猪。
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为何又出这样一本专著?
当年,在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上虽似末端小节,但却是以前发生大事件的症结,也是即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期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
文章以午朝讹传,皇帝罚俸开始,引出礼仪和人事。
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
书中介绍的仪式包括:万历参加成人的冠礼;按传统“劝进”程式登基;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如“献俘”仪式;颁行下一年日历或其他著作;授予尊号“王”“王妃”“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与慈圣皇太后按照礼制交流。还包括皇帝不同场合下的皇冠、皮弁服、龙袍等冠服,在先农坛附近举行“亲耕”等象征性行动。
礼仪并不总是轻松有趣,有时还需付出精神力气,比如早朝,不仅百官深以为苦,皇帝也无法避免。
以人事而言,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自然办不到,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
张居正和冯宝两人结合在一起,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1525-1582
张居正是智慧的象征,一开口就能接种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总的来说,万历即位后的第一个十年,1572-1582,是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不得不归功于张居正。但是其铁面无私的态度,也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事例:献计措施解决高拱、监管万历的教育事务、在宫内物力的节约、宦官掌管仓库,发生了很多以次充好的情况(李伟),趁机撤换了大批管理仓库的宦官。
张居正受到弹劾,决议辞呈解甲归田,万历皇帝不批准,并惩罚上奏者。张居正离职丁忧,皇帝未批准,翰林院编修联合礼部尚书张翰去张居正私邸劝告,未果,张翰反而被弹劾,引起官员更大的愤怒。于是联合参奏,但参张的官员一律受到严惩,在皇帝的坚决且迅速的行动中,降下敕书,无人再敢。1578年前后,年轻皇帝对张居正的信任达到最高点。1582,万历封张居正为太师——文臣中至高位上的地位,九天后去世。
我们这个庞大帝国,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
结局:
反张运动揭开序幕,过去丈量土地的弊病严重,去世半年 盖棺定论: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等。皇帝感到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历史的错误。
清算张居正的运动正在继续,1583,万历褫夺张居正三个儿子的官职,撤销本人生前的太师头衔,但万历任然想适可而止,以全始终。皇帝说张居正蔽主殃民,殊负恩眷,但是“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以殁,姑袋不究,以全始终”。
更加严重的问题继续被揭发,张居正生前竟然有谋反篡位的野心(“舜亦以命禹”“伊尹 ”)。1584,辽王王妃控诉张居正,万历将其籍没。抄家四个月后,1584.9,宣布了总结性的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本应剖棺戮尸,仅仅因为他多年效劳,姑且加恩宽免。他的两个弟弟和儿子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
张居正一案的余波随着高启愚一案的完结才完全结束。
冯宝
登基之初,按照大伴冯宝的指导,把张居正或其他大学士的“票拟”改用朱笔批写就算完成,几本后,其他的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人事大权不容许由旁人代理。
结局:司礼监太监冯宝受到清算。下诏宣布冯宝十二罪状,欺君蠹国,本应判处极刑,姑念尚有微功,从宽发往南京闲住。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1562年殿试及第的进士中名列第一,按例为翰林院修撰,任职十五年官为侍读,升任兵部礼部侍郎,七月后,升为大学士。(难道一个人熟读精熟,文笔华丽就能成为皇帝顾问,能成为政治家?: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是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依靠文牍,道德至高无上,他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还可以取代行政。技术问题也与道德问题区分不开。)
1582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继任,一年后离职丁忧,后又突然患重病,较申时行资历较深的马自强和吕调阳病死,所以申时行被推到前台。
申时行儿子:申用懋、申用嘉。
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懂得为臣之道。为人谦和,不会趾高气昂,坚持调剂折中的原则。做和事佬,被很多人视为放弃理想以妥协为前提的政客但这半由天赋,另一半是则因为在前任和后台那里得到教训同时与个人的厉害关系有关。
例子:申时行一边厌恶经筵制度,一边又坚决维护,一边憎恨早朝,一边维护:皇帝具有最高的权威,实因天意所归,天意必须通过亿万臣民的信念体现出来,各种各样的仪式为巩固信念不可或缺,看起来有象征的成分,但象征不一定就是虚伪,如果所有参加典礼的人都相信这种象征,而决心以行动促成其成为现实,这又是何等壮大的力量。
张居正VS申时行
申时行深知:一个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成功或失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满,只能是空中楼阁。可行的是与全体文官合作,如果没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行不通。施政的要诀,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间的相互信赖与合作。
身为首辅的人只能和文官合作,按照他们共同意愿办事。申时行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佬,她就担任这样的角色。
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于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出必要的让步。做法和政府一贯标榜的仁厚精神违背,也与“间接管制”的形式不符;忽视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前提:本朝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以文官集团为支柱,一切行政技术完全在平衡的状态里维持现状而产生。
因: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纲常为主宰。万历弃长立幼,纵使在法律上有可迁就之处,但在坚持传统道德的臣僚心中是为得纲常伦理。另一点万历登基后他的职权和他的前代不同。他的祖先创立文官制度,一言一行被臣下恭维为绝对的道德标准,而到他,文官制度已经成熟,责任范围是群臣安排,感情更需绝对抑制。
果:对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态度,即:置之不理。皇帝与臣僚做消极怠工,持久对抗长达十年之久。原因其一:大臣不同意废长立幼,皇三子常洵代替常洛为太子不能实现。其二在张居正事件后,他明白人都有“阴阳”既有道德纲常,又有私信贪欲。不满甚至激愤的情绪不断滋生,但是没有发展成为“诛独夫”或者“清君侧”的内战。
分析:
1.皇帝与廷臣因为立储僵持的局面,可以看成“宪法危机”。僵局不能打破,不在于法律,而在于法治(有法可依 有法不依)。
2.皇帝应保持文官集团的平衡。除了公正和不辞劳苦之外,还需要更加精明能干。针对文官的双重性格,手段不外乎人事的升迁和礼仪的举行。但万历恰恰背道而驰。
3.文官集团的隔阂与对立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他的根本可以追溯到本朝创立之初。开国时的情形与今天已经大为不同,按理说可以运用组织原则加以解决,但事实无法解决,积弊的根源在于财政的安排:政府对民间经济不能及时应对、官员俸禄微薄、京官的操守。文官体制上,各级地方官没有实际力量足以应对环境的变化,需要用精神的力量予以弥补。
4.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不致接二连三在紧急情况下依赖道德观念做救命的符箓。这种局面直接导致,文官集团的阴阳性格发展的越来越明显。
结果:万历执政后期无意于做积极有为的君主,现实又无可遁逃,只能消极无为,但他仍然顽强的保持着自己的性格。从另一种角度说,万历只不过是紫禁城的一个囚徒。皇帝是一种社会制度,万历确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属于文官。万历皇帝明白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俯伏跪拜之中,他能控制的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群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申时行特点:
申时行“从中调剂,就事匡维”的处事和执政原则。态度温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针。他的良心没有遗憾,因为形格势禁,他只能用调和折中的办法。
文官阻止皇帝操练兵马,从法制上将,诤谏是否具有成宪的根据很难说。文官的建议不能完全忽视,申时行熟知人阴阳,他知道道德不过是借口,问题的症结在于群臣的安全感。
功绩:治理黄河、北方边防危机、立储
对申时行的评价:
申时行在行政上的成就,往往得力于微妙的人事安排,这样的方式具有间接性,他在执政期间不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不加渲染。历史学家看来,申时行一生做官执政的最大功罪都应以万历年间的立储问题为始终(功为何?过为何?—可以理解为“不与”文官集团一致,被出卖)。1583申时行担任首辅,直至1585年张居正一案得以解决,1586年常洵出生,立储一事已经肇始。但在这前后,万历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他想励精图治的念头一天天消退。
结果:
因为立储问题,下台。
万历皇帝缺乏坚决的意志和决心,但不缺乏清醒和机灵的头脑,然而他欣然接受了精神上的活埋。
生平:
1566年,嘉靖下令锦衣卫把海瑞捕到东厂禁锢(起因:严厉拒绝胡宗宪儿子用权力增加地方驿站的负担,对付左副都御史鄢懋卿,海瑞向嘉靖递上著名的奏疏、嘉靖震怒);
1567年,隆庆皇帝登基,海瑞被释放出狱;
1570年,海瑞被迫辞职还乡(任职南直隶巡抚八月后,因干预境内的农田所有权所致:限定富户过多占有土地、缩小贫富差别,接受大批退田申请,农民间的借贷以田产做抵押);
1585年,海瑞重新任南京右佥都御史。这一次么就真的走到生命的终点和事业最低点。在反对张居正的浪潮中东山再起。但这时候已经72岁,虽锐气未减,但不再像当面那样乐观;
1587.11.13,海瑞去世,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
海瑞没有美满家庭:三岁丧父,孀居的母亲把他教养成人,结过三次婚,前两个因为与母亲不和被休,第三个去世,还有两个小妾,三个儿子都不幸夭折。
制度举措:
赋役制度:由洪武时代的赋役制度改革为“一条鞭法”。过去按亩数量而以累进税方式分派的各种赋役,此时以平均的方式进行,将原来属于富农的部分负担转接给贫家小户。
财政制度:以盈补亏而不由上级机关总揽收支的财政制度贯穿始终,军饷不是国库支出而是纳税人把应交税米直接供给,这种财政制度弊病在于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环境调整。造成这种财政经济上凝固主要原因:维持文官制度的统一协调。文官集团只能有一种性格,以自己的性格为标榜,责成全社会向它看齐。
土地制度:干预土地所有权,其伦理和法律上的根据暂且不论,只说以他个人的力量要使整个社会机器停转,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更无法理解是农村的信贷不能合理解决的症结,我们帝国缺乏是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
司法制度:立法意在避免技术上复杂,简化案情中的疑难,换言之,这种设施也仍不离以道德替代法律的途径。本朝法律就不外是行政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被统治者的保障,行政长官兼任司法长官,其注意力是使乡民安分守己,对于职责范围外有多大影响的争端不受理。
评价:
1.对他的评论人们发生激烈的争执。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而是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搬,行不通就打折扣。而他尊重法律,是按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在法律不到之处,海瑞又要主张体会法律精神,不能因为条纹的缺漏含糊就忽略。
2.海瑞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道德理论。海瑞德一生经历,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3.张居正VS海瑞
对于张居正,批评者认为是峭刻、矫饰而自奉奢侈,对于海瑞,则称奇特、怪癖而执拗。张居正措施带有变法意味、海瑞是力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
结局:
海瑞和洪武都没想到,政府不用经济和技术上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事与愿违。
一位监察御史上疏参劾海瑞,万历皇帝亲自作出结论:海瑞屡经荐举,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致且朕躬,词多迂戆四声,朕已优容。
政府本是矛盾的,为什么可以镇雅俗,励颓风的节操偏偏成为当局任事的障碍?可见我们的帝国的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要在阴阳之间找出一个折中点,越来越困难。
本朝军事制度背景:
1. 本朝军制制度,常备军由“军户”提供,兵源不固定、逃亡、换籍;
2. 本朝的军事供应和政事参合为一,军队的粮饷补给,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侧面供应;
3.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
4.文官指挥武官,在军政方面,人事任免补给、交通各项都由文官主持;
5.在当权者看来,一个将领应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不在于头脑清晰。
6.本朝武将:俞大猷——屡招弹劾受到申斥,难酬壮志;
卢 镗——先被拘禁后被斥革;
汤克宽——被拘释放,命令他戴罪立功,最终在塞外为国捐躯;
戚继光部下将领胡守仁、王如龙、朱钰、金科也受到革职或戍边处分;
刘显虽屡招弹劾,但岿然不动,原因是无法找到替任者来征剿四川土蛮,刘显去世后,儿子刘綎被誉为跨炤之儿,1619在和努尔哈赤作战中死去。
这些际遇在本朝既有普遍性又有必然性,追根溯源还是在于:
文官和武官的关系:
武将领兵作战,与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保持各方面的平平衡为市政原则)根本上是不相容,如果事情弄到动武地步,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他们有种牢不可破的观念,自上而下,不把力量作为权威。观念上的南辕北辙导致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轻蔑,在实际作战中也横加指责。
在维持军队给养的问题上,表现出帝国政府重文轻武的风气。士兵、士官退伍后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种军事体制的设计,重点不在于对付敌国入侵,也不打算全面进攻敌国,文官历史地位最高,武官最低,原因在于本朝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基础为孔孟之道,如果让军队保持独立、严格的组织,则和文官分庭抗礼,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军事窳败人尽皆知,败坏程度出人意料。
政绩思想:
1. 戚继光组织一支新型的军队,建军的核心是建立铁一般的军法,著《纪效新书》。这支新军建军三十周年后,仍是戚继光的个人部队,与文官集团的平衡原则大相凿枘,甚至认为威胁社稷。
2. 另一方面则是鼓舞士气。士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重要。必胜的信念有赖于能力和技术,而能力和技术来自平时刻苦训练。操练技术的着眼点是用“辩证法”的原理分解动作。戚继光除了要求技术上娴熟,还注意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
3. 抗倭战争和蓟州军镇防御蒙古骑兵、修筑长城,他一生以鸳鸯阵为主要的战术;
4. 戚继光募兵原则是只招收农民而不收城市居民;
5. 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在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
6.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前后15年,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喜欢操练、阅兵、举行各种典礼和向部下训话。还在军务之外,抽空写他的军事著作和诗文。戚继光1563被任命为福建总兵,这是武官中的最高职位。
7.俞大猷VS 戚继光
戚继光:让战术全面现代化,提倡水战,鞥静请求把陆军军费的一半配备水师。提倡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战士的军饷供养一个人,以部队质量代替数量。
俞大猷:计划创建精锐部队非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建立现代化海军拒敌国的目的在于消灭国际贸易,与世界历史趋势违背。
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古老组织趋于精准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
对戚继光评价:
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它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相框里。他的一生有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
1.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资本,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家卫国的手段。他甚至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现实。
2. 以藤牌、毛竹、铁叉作为标准武器,表现了戚继光的部队仍没有脱离农民气息。
3.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将领。他成功的要点在于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认清了当时的政治,而把技术作为必要辅助,在文官治国的国家里,谁想要强调军事效率,导致军人和文官并驾齐驱,是不被允许的。
他没有触动整个国家体制,只是脚踏实地,做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的部队没有一个后勤司令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军需处和兵工署。
结局:
他和张居正、谭纶关系如此密切(戚继光和谭纶得到张居正的大力支持),虽然精通政治,但是最后仍然不能逃避政治现实。
戚继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英雄末路。张居正死后七个月,戚继光被任命为广东总兵,官职依旧,但是失去了巩固帝都的地位。他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同时作为前首辅的党羽被弹劾,李成梁得到原谅而戚继光革职。
汪道昆为其写墓志铭,阳历1588.1.17将星陨落,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生平简介:
李贽,字宏父,号卓吾,别号白泉居士。
1527生于福建泉州,家族原来姓林,后来改姓李;
1552年,得中举人;
1577年,调任云南姚安府知府;
1580年,退休;
1588年,作为儒家的信徒,剃发为僧,时年61岁;
1599年父亲去世,1563年祖父去世,到这他家道中落;
1602年,李贽在狱中以剃刀自刎,死后,被称为牺牲自我。
在河南共城任教三年,在南京和北京国子监任教官各数月,在礼部任司务五年,又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近五年,最后被调任云南姚安府知府。
居停:姚安—湖广黄安—麻城 耿定向——麻城周家(周思敬和周思久)——马经纶
思想观点:
1.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这和宗教革命的宗旨,即信徒即为长老的态度相似。但李贽没有路德的自恃,也没有伊拉斯莫斯的自信。
2.受王阳明的影响,李贽认为一个人不存在恶念,他就不会见恶闻恶,更彻底的是,这世界根本不存在恶意。另一方面,李贽虽渴望自由,并不认为自由每个人都有,只有进入无善无恶境界的优秀分子的特权;
受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信徒“百姓日用即道”)影响,他认为“穿衣吃饭及时人伦物理”;
在 的影响下,李贽重视物质,也重视功利。他仍然不断提到心,但不是就地打滚,无关于美丑的心,而是考虑日常需要的心。例如:他认为做官的本来目的就是名利,所以知府的“常例”或其他收入,没有让李贽感到不安。(这就触碰到一个根本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混淆?)
3.李贽不把读书、做官、买田这条生活视为自然,也急需摆脱由于血缘关系产生的集体观念。家族对他的行为不肯善罢甘休,越是反对,他的反抗越是强烈。
李贽的一意孤行,一定要和两千年来得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联系起来观察,才能使人理解。按照习惯,他回到泉州,不止要照顾家人,还会陷入无数的邀劝纠缠中无法自拔。
从表面看,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人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这种关心和帮助也不会是全市无偿的支付,因为没人能预测自己的子孙在今后不受他们提携。
4.李贽VS耿定向。李贽和耿定向的争论,基于人性的善恶。耿定向认为儒家的仁就是无我主义,高悬于空中的理想主义。而李贽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耿定向思想认为人的理智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有集中有分散,他已经开始指出了伦理得到的理,应与物理、地理的理有所区别,因此施政标准应该与哲学思想有所区别。这种理论与一元论的宇宙观者所不能接受。
5.李贽的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
6.李贽重视历史上对财政经济问题有创造性的执政者。战国的李悝、汉代桑弘羊、唐代杨炎
评价:
1.李贽的历史观大多符合传统道德(正道),这种认为文化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安全不相容的看法是中国传统历史的产物,也是官僚政治的特点。社会物质文明往前发展,而国家的法律和组织机构不能随之而改,势必发生动乱。
2.李贽近于马基雅弗利,但他的环境不允许他像霍布斯和洛克一样,从个人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构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他在形而上中找到安慰,在“道”中得到调和而且消失。
3.退休后几十年专注于写书,内容广泛但是不具有多方面的精深造诣,也缺乏系统的推敲。着眼点在于把读书人的私人利益与公众的得到相融合。
4.李贽没有创造出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他的片段式理论也有矛盾的地方。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是不背弃道德。
“治理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详周的法律,就必须依靠道德的信条,当信条僵化失去它的使用价值,沦于瘫痪半瘫痪的法律也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四、读书思考
(一)整体思路
由于不是严格的正史叙事方法,作者采用“大历史观”,用现代化的说法就是抓住主干,忽视细枝末节。要从一个长的时间角度,从一个宽广的地理角度,来分析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行进脉络。但是同时,这些大的历史规律,宏观历史,也肯定会在一件件的小的事情上有所体现。所以感觉时间线有点乱,忽前忽后。发现很难串起作者的思路,初读不是很清楚一些标题和文章的关联在哪。但是再读或者细细思考,这正契合作者的大历史观,不要拘泥于一字一文,而是跳出现象方能抽象出本质。每章如此,总结论亦是如此:大明王朝实际已经走向衰亡。
(二)人物评价
从万历皇帝说去,幼年登基,在首辅张居正的辅助和母亲的严厉教导之下,也是勤政、恪尽职守,等到成年张居正被清算,冯宝遭到驱逐后,皇帝实际掌握大权,得到自主之权后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典型表现就是在立储问题上受制于文官集团。经过张居正事件,皇帝对各种告奸、争论和答辩已经不感兴趣,他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也看清人的“阴阳”两面。一个年轻的皇帝没有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活着的祖宗。
其实张居正,本书从几个人物的叙述中,几乎都和张居正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位首辅,十年新政的特点在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加强行政效率是一种手段,张居正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要求过于严厉,以致抗拒横生,并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严重威胁了他们的安全感。但是他的“阴与阳”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利益,即便在位时风光无限,死后也一次又一次遭到清算。张居正全套措施,揭露了帝国中央集权过度的不良后果: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是缓慢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限度,会造成行政系统内部的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大而分裂。
继任首辅申时行最大的特点“从中调剂,就事匡维”的处事和执政原则。一边是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有自我思想的万历皇帝,一边是表里不一也即具有双重性格的文官集团,同时维护明朝的行政体系正常运转的伦理道德标准已经无法解决这个王朝所出现的种种毛病,可以说明王朝此时已是大厦将倾,申时行能做的不多,就算做了所起的作用也不大,所以在政事上申时行尽力扮演着和事佬角色。最后因立储风波而下台的结局。
海瑞,这位正直的官员,他毕生精力之所寄,在于按照往圣先贤的训示,以全部精力为国尽忠为公众服务。他一生被人们仰慕,但是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很微薄。对于他的使用办法办法,朝廷让他升官,不让他负责,闲职又不能让海瑞满意,几进几出后最终含恨而终。
戚继光励志军队整顿,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回避,戚继光比较现实,而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退后,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于相差太远,以致他的部队和他本人充满了矛盾。戚继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英雄末路。
李贽思想对程朱理学发起挑战,他的这些思想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万历十三年被捉拿治罪,不久便在牢狱中割喉自尽了。道德标准可以不变,但要与时代、环境相适应,当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行动完全凭道德的指导,而标准又过于僵化、保守时,就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果是使社会越来越凝固。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有着一种求索的精神,想要为这个帝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励精图治却不得不受制于文官集团的皇帝朱翊钧;推扬新政却功亏一篑和努力调和朝廷罅隙却不得善终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廉正直痛恨流弊却的清官海瑞;力图振作军备却被参骇革职的将领戚继光;想要在社会思想上除旧布新最终却郁悒赴死的思想家李贽。他们都没能为自己的求索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在社会大环境的洪流中,个人的努力又怎能扼住国家的积弊,做出力挽狂澜的效果呢?
(三)借古思今
整个文章,无外乎“人”和“事”
1.以道德代替法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2.文官集团的特点,当代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
这些官员各有各的后台老板和后进,他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得罪了一个人等于得罪了一批人,得罪了一批人等于得罪了全国。
3. 道德标准可以不变,但要与时代、环境相适应,当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行动完全凭道德的指导,而标准又过于僵化、保守时,就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