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称谓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探析
越南称谓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探析
李 瑾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东盟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摘 要:在漫长的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越南作为中国的邻邦,受中国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成为濡染中国文化最深的周边国家之一,儒家文化也成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越南语中的称谓词分为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分别从家庭结构和宗亲观念,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等角度审视其中所蕴含的越南民族重血缘、重家庭、重感情的心理。
关键词:儒家文化;越南语;称谓词;越南文化
”“”“con”“chu”“em”等一些称谓词既可以用来称呼男性也可以用来称呼女性,相应的这些辈分没有划定出具体的性别称谓词。越南语中不同地区称呼父母的词也不尽相同,称呼父亲:cha,,,tía,ba,等。称呼母亲:ú,má,,,u等。这些词汇汉语称谓词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例如:父亲的汉语书面语称为“父亲”,在口语则称为“爸爸”,母亲的书面语称为“母亲”,在口语中则称为“妈妈”。越南语称谓词则没有这个特点,在越南语中,不论是书面还是口语都把父亲称为“”,母亲称为(表哥/表弟)”,女的都称为“(表姐/表妹)”,如表1所示。(太爷、太婆),ng(爷爷、外公),bà(奶奶、外婆),bác(伯父、伯母),chú(叔叔),c(姑姑),cu(舅舅),anh(哥哥),(姐姐),em(弟弟、妹妹),con(儿子、女儿),cháu(侄、甥、孙儿、孙女)等家族称谓名词用于社交场合。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越南全国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尊称胡志明主席为Bác(伯伯),以表示尊敬和亲切。越南人注重家庭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是同胞,是家族成员,他们视胡志明主席为家庭中的一员,所以称之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对胡志明的情感如同一家人。互相称呼,年纪小或低年级的同学,称呼年长或高年级的同学为自称为“em”,表现出来对年长的同学的尊重。学生对老师也自称为“em”而不是“ti”,如表2所示。)和外祖父母()的称呼可以看出,越南民族有重宗亲的宗族观念,ng ni(爷爷)、(奶奶)属于父系亲属,因此在ng/Bà(爷爷/奶奶)其后面加上“”(内)。反之,母系亲属就在后面加上(外)。”(根据对方年龄对长者的称呼),或“bác”(伯父/母),表现出来的含义就是视对方为自己的长辈一样;而老年人则要自称“”,称对方为“con/cháu”,或“chú”(叔叔,随自己孙子的称呼法),表现出来的含义就是视对方为自己的孩子;与同辈但比自己年长的人对话时,要自称“em”(弟弟,妹妹),称对方为“anh”(哥哥)或(姐姐),若是初次认识的同辈,不清楚对方年龄的时候也称呼对方为anh”(哥哥)或(姐姐);问到对方的丈夫要称为 “”,对方的妻子称为 “”,如表3所示。i(我)”,也不能直呼长辈“mày(你)”或“他”称为“”。若使用这些称谓词就是对长辈的极大不敬。”(男老师),或 “c”(女老师),这就和西方的称谓如出一辙。(我们是一家人)”。越南语称谓词多数具有传递感情的作用。越南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重感情的心理特征,他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具有热情和互助的精神,见面打招呼用简单的“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情,非得以兄弟、姐妹、叔伯、爷孙相称才能体现出“天下如一家”的亲切关系和长幼有序的礼数观念。从他们所用的称谓词就可以感受到对说话人之间相互的感情亲疏,感情不同,所用的称谓词也就发生变化。比如,家庭中的孩子(子女,孙辈),第一和第二人称都称为“con”,家庭外的侄子、孙子辈的孩子称呼为“cháu”,可如果对喜爱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长辈们也会称其为“con”。家庭中,祖辈喜欢的孙辈,也会称为“con”,从亲属关系的角度来看,“con”所表达的就是视如己出。对朋友的孩子也可以称呼为“con”,让外人看来以为是亲戚关系,其实只是越南人在交际场合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一语言现象正是为了满足越南民族表达感情亲疏远近而产生的,是越南民族重感情的心理特征反映。
称谓是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不仅是语言现象,它同人类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都有关系,从而反映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本文从越南语称谓词的使用来揭示越南语称谓词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1 越南语称谓词的种类及用法
1.1 亲属称谓语
说到越南的人称代词,就不能不提越南语的亲属称谓语。越南语和汉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都表现出内外分明、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特点。称谓语也同汉语一样,分为亲属和非亲属。
1.1.1 家族辈称
越南人将父系家族分为九辈(九族),这意味着家族内部存在9个不同的等级,他们在宗族中的地位和财产占有关系各有差异,充分反映了越南古代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如图1所示;父系和母系家族中的称谓如图2所示。
汉语中所有的称谓词都表现出性别特点,越语中有些称谓词不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越南语中的“
1.1.2 平辈的称谓
在越南语中,父母兄弟姐妹的孩子,男的都称为“
表1 越南语中亲兄弟姐妹和姑表亲之间的称谓
Tab.1 Appellations between siblings and cousins in Vietnamese
越南还有一个称呼习惯特点,就是平辈之间也有长幼排序。在越南,父母如果是长子、长女,其子女即便年龄比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小,兄弟姐妹的孩子仍然称呼其子女为哥哥姐姐。反之,如果父母最小的弟弟妹妹的子女年龄比自己大,也依然只能自称是弟弟妹妹。外人一听这样的称呼方式,就知道他们是亲属关系。例如:阿明的爸爸是家中长子,阿明叔叔的儿子叫阿华,比阿明大2岁,但阿华称呼阿明为“anh(哥哥)”,阿明称呼阿华为“em(弟弟)”。阿明姑姑的女儿比阿明大5岁,也一样要称呼阿明为“anh(哥哥)”。
1.2 社会关系关系称谓词
越南语和汉语都会把一些在家庭成员间使用的称谓词(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用作人称代词。即:把
还比如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用
表2 越南语中几种常见的家庭称谓词在社交场合中的使用
Tab.2 The use of several common family appellations in Vietnamese in social situations
2 越南语称谓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越南称谓语丰富繁多,不仅体现了亲属朋友间的亲疏关系,而且蕴含一定的越南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内涵,越南语称谓词不仅反映了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越南历史上曾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近代西方文明等多元文化的影响。
2.1 越南家庭称谓语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越南称谓语的父系家族中分为九辈(九族),这意味着家族内部存在9个不同的等级,他们在宗族中的地位和财产占有关系各有差异,这充分反映了越南古代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我们从他们对祖父母(
在越南语中,要严格依照亲属辈分来称呼对方,越南语没有“我、你、他”这样的中性人称代词,(越南语不仅在第二人称中使用亲属称谓词来称呼对方,第一人称也使用亲属称谓词,因此在交际中均使用亲属名词称呼非亲属关系人。而且越南语中“我、你、他”的表达,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辈分、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态度、感情等因素,所以在越南的任何社交场合,参与交际的人都要分清楚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例如,晚辈与老年人对话,要自称“con”(孩子)或“cháu”(孙子),称对方为“
表3 越南语中“我、你、他”相对应的表达
Tab.3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of “I, you, he” in Vietnamese
相较汉语中的“我、你、他”体现的感情色彩为中性,越南语更注重尊卑秩序、长幼有别,因此在交际中晚辈在长辈面前不能随便自称“t
越南语的称谓词所承载的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把亲族关系称谓词广泛地用作社会称谓词是越南语人称代词的一大特点。越南语的“我、你、他”需要把握好交际双方的辈分、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级、亲属关系、态度、感情等因素,使交际语境家庭化、亲密化。从说话者所用的称呼里可以流露出微妙的感情色彩,或谦卑、或亲密、或鄙视。这也反映出越南文化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越南语言文化中人称的严格划分。
2.2 越南称谓语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越南人习惯把儒家传统思想称为儒教,又称孔教。自秦汉起,儒学就逐步浸润交趾。儒学在越南的传承,官吏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原不少文人学士、封建士大夫为了逃避战乱纷纷迁往安南,还有交趾人主动到内地求学,学成后返乡做官也在当地传播儒学。儒家思想的“君为臣纲”,宣扬忠君思想,乡土社会的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为广大民众接受和遵从,形成严格的官尊民卑的传统,一直影响至今。
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忠孝仁义”“三纲五常”等观念成为了越南民族的伦理规范,自古形成了全民讲究文明礼节的社会风尚,其称谓中也同汉语一样使用行政职务,军衔、学衔、学位作为称谓较普遍,职务的如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经理、院长等;军衔如上将、中将、中校等;职业如教师、医生、护士、律师等。不同的是越南语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使用这些称谓,以表示重视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或对于某些职业和职务的尊敬,如表4所示。
表4 越南语中职业、职务称谓词在社交场合的使用
Tab.4 The use of appellations of occupation and position in Vietnamese in social situations
2.3 越南称谓语的使用体现了越南文化受到西方国家多元文化的影响
随着近代越南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越南受到西方尤其是法国文化的影响深刻,尤其是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理念,在越南称谓语的使用中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社会里,学生可以直呼自己教授的名字,他们一般不会用 “teacher”等词作为称谓语,一般统称“Mr.,Ms. 或Miss”,大学里的教授称为Professor,对有博士头衔的称为“Dr.”。越南语中,对老师称呼也不是职业称谓,学生与老师对话时,要自称“em”,称老师为“
越南语的姓名称谓也不直呼别人的姓名,而是以名相称,这与西方国家习惯只称呼对方first name一样。朋友及同学之间都以名相称。只有在交际双方有同名情况存在,为了区别具体说话对象,才会称全名。
2.4 越南称谓语体现重亲缘、血缘关系的家族观念
越南社会使用大量亲属名词用以作为称谓词,体现了越南国内民众重视血统关系,这与儒家宣扬的“忠君孝亲”“三纲五常”等思想是分不开的。通过上千年的发展,越南比中国更重视家族关系。因为越南文化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文化,以田地为生的农民用劳动力换口粮,要使家族兴旺,就必须要重视家族中的长幼尊卑,因此逐渐形成了家族至上的传统,即使越南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后,这种传统也一直在延续。
越南语亲属称谓社会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一般交际中,越南人见面打招呼都会根据各自的辈分、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来选择恰当的称谓词。家庭或家庭成员关系的称谓词被广泛用于社交场合,这是越南语称谓词的特色,他们常常会说“
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越南民族重家庭、重血缘、重亲情的文化观念,这背后的文化动因是越南民族注重和谐的价值观念。越南人能随心所欲地把亲属称谓词用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灵活运用称谓词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3 结 语
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从中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特殊内涵。越南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所属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越南社会中根深蒂固,儒家礼教强调:“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和谐的精神。《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越南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来维护其统治,使儒家思想观念深入民心,成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可以减少人们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助于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玉兰. 越南翻译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丽华. 汉语和越南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45):221.
[3] 梁远,祝仰修.现代越南语语法[M].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社广东有限公司,2012.
[4] 吴丽华. 浅谈越南语中的称呼词[J]. 消费导刊, 2011(9):167-168.
[5] 谭志词. 中越语言文化关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6] 古小松. 越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A Probe into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Vietnamese Appellation
LI Jin
[Foreign Language Faculty (ASEAN International Faculty),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Kunming 650033, 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ppell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inseparable from national culture. As a neighbor of China, Vietnam has long been affected by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deepest immersion in Chinese culture. So Confuci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Vietnamese cultur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appellations in Vietnamese into relative appellations and social appellations. It examines the culture of Vietnamese consanguinity, family, and aff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structure, concepts of clansmen, hierarchies and etiquette.
Keywords: Confucianism; Vietnamese; appellation; Vietnames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H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79-(2019)06-0093-05
收稿日期:2019-11-13
作者简介:李瑾(1976-),女,云南昆明人,讲师,文学学士,主要从事越南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