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附加条件是指哪些(4s店优惠条件是什么意思)
真优惠还是"障眼法"?看看车市价格战“综合补贴”到底是什么鬼!,下面是开飞车的D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月初,关于东风集团和湖北省联合推出购车优惠政策的件事,完全搅动了车市一滩春水。
“东风系”也随之热度大涨,成为了不少用户提及最高的词汇,其中像12万的雪铁龙C6更是引起了极高的关注,消费者蜂拥至4S店,不仅赢了知名度,还赢了销量,“去湖北买车”一时间让诸多用户冲动不已。
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后,随之而来的是引发了不同地区众多品牌的共同降价,如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广汽本田、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东风日产等等。
各大车企纷纷推出各种补贴形式、优惠形式,最高优惠等营销手法甚嚣尘上,让不少用户纷纷认为,各个企业都在疯狂大降价,甚至有不买就要亏的感觉。
真实性究竟如何?动辄“综合补贴”高达数万元,真的像说的那么美?“综合优惠”又究竟是各什么鬼?
汽车销售所说的“综合补贴”,实际是消费者必须满足一定的优惠条件,才能享受到车辆在价格上的优惠,并非是现金一次性优惠。
一般意义上说,“综合补贴”包含有现金优惠以及店内上牌、店内保险、延长保修、旧车置换、精品套装、按揭或全款支付方式等等价值折价在一起的总优惠,甚至还有一些必须提车附加条件。
所以,看到地区政企联动,或者某车企推出的补贴政策,最好还是先控制住去买车的冲动,以下几方面还需注意:
一、综合补贴不等于现金优惠
以不久前网传的奔驰C级优惠11万元为例。
实际上,奔驰C级目前全国各地现金优惠6.5万元左右,实际购买过程中,需要额外增加8000元左右精品选装的费用。
如果一辆指导价为33.15万元的奔驰C200,优惠后裸车价为26.65万元,加上2.3-2.5万元左右的购置税,以及1万元左右的保险,落地价格应该在29.95-30.15万元左右。
而实际上,还需要加上诸如车窗膜、记录仪、脚垫等8000元的精品选装,落地价格接近31万元。
二、补贴形式
以不久前轰动全网的湖北雪铁龙C6共创版为例。
湖北雪铁龙C6共创版最高优惠9万元。9万元的构成中,实际车价优惠4.5万元,政府补贴4.5万元。而且,政府补贴的4.5万元属于现金一次性到账,在车辆完成购置税缴纳提车后,于15天或一个月内一次性发放到账。
而雪铁龙C6共创版指导价21.19万元,加上现金优惠、购置税、保险、上牌等费用后,总体落地费用合计在19万元左右,消费者需要准备上述金额缴纳,等待提车后,再行获得政府补贴。
三、地区政策
车企推出大规模政企联动购车补贴,大都属于地区政策,尤其是汽车生产地,出于对去库存、促销售的需要。除了价格外,消费者必须了解清楚,地区政策也是左右购车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湖北政企联动购车补贴为例。
此次优惠只限于湖北户口、或者在湖北缴纳社保满半年的用户,才能够享受政策优惠。外地客户想要购买,可以凭身份证上户,3个月后才能进行车辆户口平移。
此外,政策优惠期限只到3月31日,而用户是需要在这个日期前缴纳购置税开具发票,但实际中有部分车型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哪怕是现在立刻下订,也未必能赶在3月30日前完成交付。
四、附加条件
在车企或4S店提出的力度很大的“综合优惠”中,一些附加条件必须得看清楚。
比如,如想享受某车辆“综合补贴”,必须进行旧车置换,其中旧车置换补贴实际上已经计算入“综合优惠”中,实际车辆优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再者,有些享巨大“综合补贴”的车辆,必须要全额支付车款,并不支持贷款。
此外,还有一些提车的附件条件,比如某些汽车品牌必须在月中(15号)之前完成提车,这是出于汽车厂商对4S店的月度销售考核,为完成考核目标,4S店才给予了一定优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车辆看上去车价比平时优惠力度增加,但必须在店内购买保险,且保险的价格不低,通过保险返点填平了购车优惠,4S店实际上既销售了车辆又没有亏损。
五、原优惠“换马甲”
或许受到了此次湖北购车补贴事件的刺激,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纷纷包装全面综合优惠,除了部分实打实给予实惠的车辆品牌外,部分车企更多的是将其包装成营销手段,那么看上去很大的优惠,其实之前就已经存在。
以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一汽丰田为例。为了凑此次湖北购车补贴的热闹,一汽丰田推出湖北专项补贴,但完全没有诚意。
其中,拉罗拉号称补贴1万,优惠3万,但平时卡罗拉的优惠也可以达到3-3.5万,荣放和荣放双擎补贴以后在3-3.5万,而真实行情优惠价荣放汽油版在3.2万左右,混动的可以优惠到4万,亚洲龙补贴3万元,真实行情则是3.35万元左右。
BZ4X号称补贴后能给到4万,实际上该车的优惠行情本身就在7万元左右。
再以别克为例,别克车型基本优惠都可以达到5-7万元,目前各地区纷纷包装出6-7万元的综合补贴优惠,看上去价格很刺激,但这只不过是正常行情罢了。
哪怕是热销的雪铁龙C6,湖北补贴之前其优惠价格都超过了6万元,这次补贴实际现金车辆优惠了4.5万,另外4.5万为政府补贴,等同于车辆优惠少了,但还卖得好了,消费者得了实惠,厂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消费者应该意识到,除了部分车企真正降价之外,大多数品牌都是为了凑一波热闹,尤其是一些仍然以卖燃油车为主的企业,通过优惠来保住销量份额。
看似很美的“综合补贴”背后,实际上优惠幅度只比比平常大一些而已,有的甚至完全是“障眼法”和营销套路而已,把传统优惠以最高优惠补贴形式包装,刺激消费者下单。
不管怎么说,今年车市没有市场价,价格战已经开场,不管车企给出多少“最高综合补贴”诚意,消费者都要做好全面了解,多得到实惠,少陷入套路。
专家认为 强制扫码属于“霸王条款”消费者有权拒绝或举报
在餐厅吃饭后想要开具发票,对方表示“不关注公众号就无法开具发票”。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专家认为,这种强制扫码让本为便利而设计的新技术应用,成为了消费者们使用过程中新的阻碍和壁垒。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让消费者正当的要求附加了许多条件,属于限制消费者的“霸王条款”。
调查
强制扫码关注时下常见部分商家没有纸质菜单
近日,有消费者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反映,自己和朋友在北京回龙观的一家北京菜馆用餐,结账后找前台服务员开发票时,对方拿出了一个贴有二维码的小牌子,表示必须扫码关注该公众号后才能开具发票,理由是“不关注就拿不到公司抬头”。消费者找到经理,对方依然是要求先关注公众号再开发票。最终,在这位女士的据理力争下,才拿到一张纸质发票。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场景并不少见,“扫码强制关注”已经渗透到了多种生活场景中。
现如今,大部分城市的餐厅和商家都普遍推广了扫二维码自助点餐功能,这一服务不仅得到商家青睐,更是被有人称为是“社恐和选择恐惧症的福音”。北青报记者走访了北京数家餐饮店后发现,大部分采用了前台点餐或菜单点餐与扫码点餐相结合的方式。如果不主动要求,店员会引导顾客扫描桌上的二维码使用小程序或者微信手机号一键绑定授权登录点单。
北青报记者在北京一家“网红”火锅店实地走访时,向店员索要纸质菜单,但商家表示已经不再提供纸质菜单,“抱歉,我们只能扫码点”。扫码后,北青报记者发现,点餐小程序要求用户同意隐私协议并授权自己的信息,才能使用完整的服务。对此,消费者小于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尽管他很喜欢(扫码点餐)这种方式,不用和服务员交流,但要是不用关注公众号和授权登录就更好了。
发现
关注只是一个“开始”商家反薅消费者“羊毛”
根据走访调查,大部分民众对扫码点餐这一功能并不排斥,真正令人反感的是扫码后的一系列操作。消费者麻女士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自己日前和朋友到某烤鱼店就餐,扫码点餐后不仅要先关注商家公众号,还要进行绑定个人信息、获取地理位置等操作。
不少消费者反映,关注公众号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这个公众号将会不停地给用户推送各种广告,其中不乏虚假广告。
实际上,强制扫码关注公众号,并非只是会受到公众号本身大量的广告、优惠券等无关信息的侵扰,还有可能在申请各种权限的过程中面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费陷阱的风险。有消费者认为,商家通过这种方式引流获得了大批阅读量和关注量,用铺天盖地的优惠活动诱惑消费者再次光顾,更有甚者通过把号养“肥”,用来卖掉变现。说到底,这种方式对商家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对消费者却是花着钱还平添烦恼。
举措
微信设置专门投诉通道 呼吁公众共同监督
今年315期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某餐馆通过“扫码点餐”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最终,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对该餐馆作出警告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实际上,对于类似的强制扫码关注公众号行为,在去年3月31日,微信官方就曾发文表示,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整改已经完成95%,剩下最后的5%通过主动排查难以找到,因此呼吁公众共同监督。并且在公众号的投诉入口中新增了强制关注行为的专门投诉通道,如果用户在消费过程中再次发现商家要求强制关注公众号才能完成服务的情况,可以直接点进公众号右上方进行投诉。
此外,早在2021年2月22日,《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提出声明,要求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但仍有许多商家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才能扫码点餐、缴纳停车费或是开具发票。
分析
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不合理也不合法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具发票的行为,不合理也不合法。《消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发票等相关消费凭证,也就是说,给消费者提供发票是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如果通过格式条款设置扫码条件,限制消费者的权利,那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
陈音江表示,“还有的商家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制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比如,规定点菜、停车需要把个人的头像、电话号码等信息授权给商家,而这些个人信息授权完全不是必要的。如果商家一定要获取这些信息才能提供服务,甚至把收集到的信息用作其他用途,都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的。消费者有权拒绝,也有权举报。”
陈音江表示,针对类似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如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监察机制,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减少或禁止公众号平台对用户信息的强制收集。针对一些商家和平台违背消费者信息安全意愿乃至滥用个人信息等行为,应设立并同时完善线上线下的消费者侵权投诉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惩治处置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持工作副主任朱迪表示,表面上看,消费者免费获取发票和商家并没有利益关系,但背后的利益链经不起推敲。首先,商家要求消费者订阅他们的公众号,可以将从中获得的流量转化为经济利益;其次,第三方发票企业或是营销平台跟商家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利益关系。对于消费者而言,扫码点餐或要求开具发票原本就属于个人合法权益,通过授权个人信息来获取服务是十分不公平的。但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维权,这才让商家们钻了空子,选择通过这种软收费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和流量。
对于这类不良现象的整治方法,朱迪表示,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对商家在非必要情况下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和监管。另一方面是商家自身也要遵守企业伦理,在提供服务时注意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朱迪认为媒体也应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治理的功能,将这种日常消费中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拿出来讨论,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推动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信心和获得感。(温婧 实习生 安其尔)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