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治好了多年腰痛

  中医之痹证,“痹”有闭阻不通之义,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

  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经脉在人体深处,络脉在人体表面,也就是大家能看到的青筋。

  它们不仅运行气血,还连接着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不可不通,不通则生百病。

  若是风寒湿热等引起经络痹阻,影响气血运行,血滞成瘀,可引起肩痛、臂痛、腰疼、腿疼、周身疼痛等各种痛,都名痹症。

  该怎么化解痹症呢?

  清代名医王清任为痹症有瘀血献上一个绝杀技——身痛逐瘀汤。有活血祛瘀,通经络,祛风除湿,止身痛之功。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灵脂(炒)6g,香附3g,牛膝9g,地龙(去土)6g。水煎服。

  方中诸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灵脂,香附行血气,止疼痛。将气滞血瘀尤其是血瘀问题处理掉。剩下的风寒湿热,由秦艽,羌活祛风除湿。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由此祛风除湿,活血祛瘀,行气镇痛,通利关节,面面俱到。

  尤其开方之首秦艽和收尾之将地龙。秦艽祛风除湿,地龙活血通络。

  秦艽辛苦平。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之病,无论新久,均可应用。是治疗风湿关节痛等的佳药,很多痹证方可见。

  地龙长于土中,性寒清热。以其蠕动善行,长于通行经络,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并可将它药带至病症之所,共同暴打病痛,并将落花流水之败兵从便便赶出去。

  故而本方集活血化瘀与祛风除湿双手段,不仅治本,且治标。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凡气滞血瘀之腰间盘突出、腰椎增生、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类风湿,甚至带状疱疹等,均可用治。

  今天讲的这个方子,它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青娥丸。

  青娥在古代指年轻貌美的女子,这个方子吃了以后确实能让人容光焕发,青春荡漾,为什么?因为它可以补肾。不过美容并不是它最主要的作用,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治腰痛,尤其是对于肾阳虚导致的腰痛,效果很好。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太尉,年纪轻轻,须发早白,又时常感觉腰膝酸痛,看过很多大夫,吃过很多药,都不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一高人传一秘方,服用过后,不仅腰腿之痛痊愈,就连整个人看上去都精神矍铄。这个人欣喜之余啊作诗一首:“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青娥丸这个方子就这样传开了。

  故事不知真假,但青娥丸确实是一张古方,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青娥丸:补骨脂、杜仲、核桃仁、大蒜,现在也有中成药,叫青娥丸。

  

  老一辈人常说,腰骨痛,猪腰煲杜仲。杜仲这味药,对肝肾的补益作用很大,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强大了,那腰就不容易痛了。

  补骨脂是种子药,种子是植物的根,可以把植物的精华牢牢锁住,可以为植物传宗接代,肾是人体的根,所以补骨脂专入腰肾,入命门。

  核桃,是专入腰髓的一味药。就连民国神医张锡纯也对核桃大加赞赏,说它是“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

  最后一味药,大蒜。大蒜在这里的作用五个字就概括了,那就是“健脾,治肾气”。

  这四味药都是带点儿温性的,所以青娥丸主要治疗肾阳虚导致的腰痛,这样的人常常会有腰部发凉的感觉,所以有些人就说了,我这个腰呀,好奇怪,好像那个风扇一样老是嗖嗖往外冒凉风。这其实就是肾阳不足,这种腰痛发作起来的时候用热水袋敷一下,就缓解一些。

  除了凉以外,其次还会感觉到重,肾阳不足,无力抵御外界的风寒湿邪,这些风寒湿邪啊非常狡猾,专门在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它们聚于腰部的时候,就会感觉后腰那里有一种往下拉扯的感觉,好像绑了千金的重物一般,其实都是一些风寒湿。

  再一个,肾阳虚导致的腰痛还会有一种酸软感,这种感觉在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时候会更加明显。

  最后还可以根据舌苔来判断,肾阳虚的人,舌头一伸出来,舌体淡胖,舌苔白腻。大家伙啊记住了,舌苔白是有寒,舌苔黄是有热,有热的人是万万不能用的。

  综合以上四点,这样的腰痛,用青娥丸,就很对症。

  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周杰伦、李宇春都有这个病,而且病史都很长。据说周杰伦十几岁的时候就发病了,带病坚持红了这么多年,实属不易。

  还有一个大家特别熟悉的演员张嘉译,也是强制性脊柱炎,22岁发病,一度让他觉得“演员梦破碎”,后来经过各种治疗,虽然不至于影响拍戏,但始终脖子僵硬、驼背,以至于形成了特有走路姿态——始终被人模仿,一直无法超越。

  

  强直性脊柱炎被西医称为”不死的癌症“,认为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有家族遗传性。但中医对于这些病机,有的是办法,根本不存在无法治愈。中医认为此病为本虚标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肾虚。因此用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尤其是在最初的发病阶段,会非常有效。

  我说这话也不是凭空想象,我们村上之前就有个小伙子,28岁,突然感觉腰背疼痛,翻身都困难。当时我正好出差在外,他就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结论就是强直性脊柱炎。

  他当时打电话给我的时候,在电话里都哭了。他说他还这么年轻,得了这个病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

  我回来以后赶紧给他做了详细辩证,发现他是湿热瘀阻筋脉,于是我就建议他用了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的药。具体方子如下:

  

  黄芪、当归、杜仲、淫羊藿、狗脊、熟地、薏苡仁、白扁豆、茯苓、麦芽、白术、丹参、白芍、威灵仙、葛根、伸筋草。

  这里头有补气活血的,有补肾的,有利湿健脾的,还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配伍精妙,主要也得益于业界同仁的经验总结。

  小伙子前后也就吃了一个月的药,就完全好了。恢复的快一是用药及时准确,二是他年轻气盛,因此病机一除,症状很快消失。

  希望此案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好好学习中医吧,这是我们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如果不好好珍惜,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失去。

  

  愿今日分享,能对有缘人有所帮助。

  一个药师说过,她们店,中成药里,卖的最好的就是补肾的,诸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等。

  

  虽说补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小编一直觉得有款中成药是补肾最好用的,它不是最流行的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而是咱们之前一直提及的右归丸,也是个古方了,现在有了中成药。

  我们一般把肾虚分为三大类,肾阳虚、肾精虚和肾阴虚。而右归丸主要对症的是肾阳虚和肾精需,这里必须要提一句,如果你是肾阴虚,那么就完全不适合右归丸了。

  

  何为肾阳虚呢?

  肾阳虚,其实非常简单,最主要的就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嗜睡,它是功能性的不足,而不是肾精损耗型不足。

  还有人可能会问,不还有肾气虚吗?其实这就是概念而已,肾气不足,完全可以包括肾阳虚、肾精虚、肾阴虚,毕竟阳气、精气、阴气,都是气嘛。

  

  而补肾阳,我觉得最好的就是附子;补肾精,最牛的就是鹿茸、鹿角胶,右归丸这个药里,其他配伍和这俩药一比,基本都算是打酱油的,就是附子+鹿角胶,重补肾阳肾精,这才是补肾猛将!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调理也应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来选择,在使用时应遵循医师的指导,按照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

  说到腰椎间盘突出,百姓对这个病并不陌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本来就是腰椎退变的一种自然现象,十个上了年纪的,九个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而且由于现在工作习惯的改变,很多人都是一坐就是一整天,这无疑给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所以,腰椎间盘突出并不是年纪大的人才有的专利。

  

  腰椎间盘突出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下肢痛,中医称为“痹证”。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压到神经,阻滞了道路。痛的厉害,就不想动了,慢慢就会发展成“痿证”。这叫因痹致痿,类似的情况在肩周炎也很多见。

  如果我们解除了椎间盘的压迫,症状是否会好起来呢?大概率是的,至少目前手术的思路就是这样。但手术有风险,所以葛老师提供的这个用方思路很好。

  组成:黄芪20克、防己10克、当归10克、白芥子6克、川芎15克、地龙15克、水蛭6克、白术10克、木瓜10克、威灵仙10克。(此方由防己黄芪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所得)

  

  思路:黄芪——补气,气足了才能把多余的痰湿和瘀血带出体外。

  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行气。

  白芥子——清除痰饮。

  水蛭、地龙——化瘀血,逐痰饮,通经络。

  

  白术、木瓜——健脾通络祛湿。

  威灵仙——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心里话: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可用,平时缓解期的状态下,也可间断使用,能起到预防复发的效果。

  去年初冬,朋友老肖给我打电话,说想来这边转转,最主要的是多年的老毛病风湿病又犯了,想来找我看看。

  

  老肖是我高中同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十几年前经常走南闯北地跑业务,就落下了这个病。

  其实这些年他也跑了不少医院,各种方法也试了不少,但效果都很一般。一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这腿比天气预报还要准,早早地就痛起来了。

  特别是膝盖处,又酸又胀,经常感觉骨头里面都是凉飕飕的,遇到一点风寒和湿气,就像针扎一样。有时都无法站立行走,关节等处也肿胀得厉害。晚上睡觉的时候,翻身乏力,早上起床,四肢还特别僵硬。

  

  风湿类风湿,其实是气血淤堵了,跟骨头关节没有关系。中医认为,“风、寒、湿”合为“痹”也。风湿病属于“痹症”范畴,主要是“风”和“湿”两种外邪入侵导致的。

  所以,要想办法从源头入手,祛风散湿,把风湿彻底排出体外,才能永绝后患。

  于是,给他开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方子,因为知道他生意忙,总是要去应酬。所以格外嘱咐服药期间不得饮酒,饮食清淡,注意保暖。

  在坚持服药三个周期后,老肖说疼痛的感觉基本消失了,整个人灵活轻松了不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再复发过。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

  原文记载:“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说明此方主治的是,身体消瘦,关节肿大得像要和身体分开,四肢各处疼痛,有时出现头晕气短,心中郁郁不适,想要呕吐的风湿病症状。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方中,桂枝作为君药,能够温通经络,助阳化气,解表发汗,把身体脉络中的寒邪通过汗液发散出去。

  

  芍药和知母同为臣药,知母是清热之药,能够滋阴润燥,防止桂枝的热性过强,对身体造成损伤。

  芍药既能够养血敛阴,又可以平抑肝阳,性温和,使得阳不过盛阴不过衰,二者相对平衡。

  防风、麻黄、生姜、白术作为佐药,防风顾名思义,可以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辅佐桂枝共同驱赶风湿。

  生姜可以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白术可以燥湿利水。麻黄归肺经,膀胱经,能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三者共同辅助桂枝将风寒湿气,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熟附子和甘草在这里作为使药,熟附子具有散寒止痛,补火助阳,补益气血的功效。

  

  在散寒的同时,又能够补充气血,促进了血液循环,打通了各处经络。炙甘草具有调和百药,清热解毒的功效。

  诸药合用,既有祛风散湿的药,也有温中补气的药,在祛除风湿的同时,也保护了津液气血不受损伤,维持了身体的平衡。

  并且通过小便和发汗的形式,将风湿排出体外,彻底清除了这两个宿敌,达到了根治风湿病的效果。

  之前看过一名患者,男性,56岁。主要症状是腰酸腿痛,关节肿大。

  

  卧床半年有余,左腿麻木,没有知觉。右腿膝关节处肿痛,稍微一动,感觉里面有“哗哗”的水声。夜间无法入睡。整个人看上去特别消瘦,说话没有力气,舌苔发红,时常感到口干口苦。

  结合脉象,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减少了附子的用量,同时增加了黄芪,作为补气的药。服用两个周期后,患者可以下床走动,坚持治疗半年后,基本痊愈。

  ▋用药禁忌

  此方主治的是风湿病,伴有其他病症者,建议在医生的嘱托下加减用药;

  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不宜使用此方;孕妇和儿童谨慎用药。

  关节难究缘由的疼痛、周身难以自愈的麻木、肌肉肿大、肢体拘急等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当然,好多人手脚发麻了,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或者是气血亏虚、瘀血阻络、风湿……

  但是用了各种各样的药,效果都不好,那这类手脚发麻很有可能是肝肾不足合并风湿阻络所致。

  

  这些症状被中医统称为痹症。

  《素问·痹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因三种邪气偏重不同,常常分为行、痛、着痹。

  (1)全身关节走蹿疼痛,痛无定处,舌苔黄腻、脉浮?是为风邪所致的行痹。

  (2)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是为寒邪所致的痛痹。

  (3)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而阴雨风冷可促其发作,苔白、脉濡缓?是为湿痹所致的着痹。

  再者,中医常讲,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的问题总是要归责于肝肾,肝肾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和骨骼,就会导致肢体麻木,或者手脚关节长期的受到风湿邪气的侵袭,也会消耗肝肾阴血,造成一个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

  所以对于手脚麻木,我们单单地驱散风湿,是不够的,还要补养肝肾,解决行、痛、着三痹,这个时候天麻丸就很合适了。

  

  天麻丸最早记载于元代朱丹溪医师《丹溪心法》。

  天麻丸:天麻、羌活、独活、盐杜仲、牛膝、粉萆薢、附子、当归、地黄、玄参。

  《神农本草经》中有“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天麻丸就充分应用了“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原则,使多元药物之间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效用。

  天麻为君药,即君主之药,在该处方中起主攻作用。

  这种植物的茎干笔直向上,没有枝叶,好像拥有一股强大的定力,可以对抗邪气,守卫正气。天麻,入肝经。肝为木,木生风。风分为内、外两种。故天麻平抑肝阳,息内风以止痉、祛外风以通络,为治风通痹之要药。

  

  羌活、独活、粉萆薢、杜仲、牛膝5味药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

  羌活、独活均辛散、苦燥、温通,携手对抗外邪,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羌活药力强烈,主治肌表和上半身的游风和寒湿;

  而独活药力较缓,主散在里之伏风、腰以下痹症。二者分工明确,一表一里,一上一下,高效有力。

  粉萆薢生长时根茎缠绕横走,在患者体内也似沿筋骨爬行,剔除重着湿邪和伏游之风。正如《本草纲目》中的记叙“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从下焦,利用小便排出湿气。

  杜仲配合牛膝,联同佐药地黄以补肝肾,通过补益藏有先天之精的五脏六腑之本——肾,和风所属之脏——肝,来加强抵御邪气的免疫屏障。

  

  附子味辛甘,大热,具有强劲的补火壮阳,回阳救逆的作用。驱散人体大大小小每一条经脉与络脉的寒气,通行周身,肌理分肉、皮肤腠理。相当于驱寒壮阳界一位泰斗级人物。

  地黄、玄参、当归共为佐药。辅佐、资助君药,起相成作用。

  羌活、独活能高效祛风胜湿,但药性偏燥。附子大辛大温。玄参能滋阴养血,缓和解热,从阴中求阳,使阴阳互资互用。

  当归补血活血,加强人体本身的气血供应,防止久病耗损、攻伐过度,提升机体免疫、恢复、防御能力,充养精气血津液神。为前方战斗邪气提供后方充足的粮草和后勤。

  

  上述的十味药,协调互补,阴阳互资,标本同治,君臣佐使,一起驱散入侵人体或脏腑经络误生的风、寒、湿邪,恢复人体气血温煦,头目清晰,肢体轻捷。

  同时,尽量保持愉悦心情,开阔心胸,也对药物发挥效用,机体恢复、保持健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如有手麻脚麻等症状问题,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交流】

  刘阿姨给我留言:

  “这次的腰疼,让我差点以为自己要瘫痪了。表现为腰折了,起不来床,每次起来都需要侧着身子一点一点的挪动手臂,慢慢直起腰,然后就会有一条筋,像闪电一样从尾椎骨一直扯到大腿,那个酸爽劲真的不想再体验第2次了。可是偏偏每次起来,我都必须经历一次,真的痛不欲生…

  走动的时候,腰也是在隐隐作痛,左腿还伴随着一丝麻感,走不了多久就想坐,但是坐下去之后起身又很艰难,最后只能躺回床上。可是躺下不久,就要起来上厕所……痛苦反复循环,让我无法正常生活,葛大夫,我该怎么办呢?”

  

  结合这位患者的情况,我给她说了一个只有一味药的小方子:腰痛可以用杜仲煮水喝。

  那位阿姨当天就下楼去药店买了些杜仲,然后自己又加了点黑豆进去,用养生壶煮了一个多小时后喝下睡觉。

  没想到当夜凌晨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已经感觉腰松了很多,不再那么僵硬,起床也没那么困难了,虽然还在隐隐作痛,可整体真的好了很多。

  于是第二天早上,又把前一晚剩下的药喝了,然后中午又喝了黑豆杜仲猪骨头汤。结果下午再一次感觉腰部有好转,已经可以在床上慢慢地翻动而不会明显的痛了!

  

  所以我特地写了这个医案来,就是想告诉大家杜仲煮水对腰痛,真的有效果,只要用对药,四块钱就可以解决了!!!有腰痛的朋友们看到了也可以试一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杜仲是中医里治疗腰痛的常用药,其味辛、甘,性平,无毒。可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所以对于腰痛来说,是非常对症的药。

  常年腰痛,多为肝肾亏虚导致,因此用杜仲补肝益肾,强筋骨效果很好。

  

  在服用的时候,还加了加一点黑豆进去,更加强了补肾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药,也是既可以治疗腰疼,它就是白术。

  白术补脾益胃,健脾燥湿,和中安胎。而且利腰脐,对于湿气阻滞经脉导致的腰痛,效果很好。

  所以如果孕妇又肝肾亏虚,又湿气很重的话,可以用杜仲和白术一起煮水服用,效果更好。

  以上供各位孕妇参考。当然不是孕妇的,只要有相同病机的朋友,都可以用。中药不分男女老少,只针对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