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环境,究竟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上周去,看到分公司设备新旧不一,室和储藏室里都有些老旧的和家俱,看着有些碍眼,就随口问了问。告诉我,有的办公设备根据早就该淘汰了,但是还舍不得扔。还有用的是09年的,早就慢如蜗牛,但老员工觉得换脑还要倒资料,就还将就着用。有些确实已经不能用了,卖给收,才30元一套,卖出几套,还有一些不成配套的,总觉得这样处理太便宜了,想再找找更贵些的,有些桌子太旧,没人要就一直放着。

  看着有些凌乱和陈旧的环境,尽心尽力勤恳的员工,我有些感慨。这个办公室我们已经用了很多年,09年就入场,很多设备进场时就在用了。和家一样,一个地方住久了,如果没有一些强行的规定,自然会有一些设施陈旧了,而住久了,也会对环境不敏感。

  我因为不常去分公司,会觉得有些不适,但住久了,人对环境的适应力是很强的,往往并不自知,正如《后汉书》中的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反而在熟悉的环境里觉得很自如。

  惜是个好习惯,但是跟不上时代的工具配置和其实对态的影响远大于合理的金钱投入,一个办公环境往往也对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人都把环境看得更重要些。

  走得地方越多,越觉得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在一个空间里久了,慢慢你就会和这个环境溶为一体,外在的办公环境往往是一个,一个面貌,业绩,的外在表现。

  大到,小到家庭,一个人,不得不说外在表现的一些小细节往往体现了、、、卫生、等各个方方面面。

  一般卫生都井然有序。脏乱差往往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水平。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世纪之交发表时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我们新加坡的努力方向是厕所里要有纸。”这个细节新加坡做到了,现在的方方面面也都不言而喻。这也让我想到中国近年来的环境变化,近代市的卫生状况曾经非常差(现在有些地方仍然不),《跨出封闭的世界》的作者王笛老师甚至写过《改正中国人乱撒尿的习惯经过了的努力》,文中我们看出,这一个多世界中国环境改变的过程也是中国巨展的时代,环境进步几乎与各方面的进展息息。

  同样,即使在同一个,我们进入不同的职场,经常也能快速判断一个公司是还是,好还是经营差。而且在一个地方办公的时间越长,越和这个公司的综合形象吻合。

  我甚至有个习惯,当有些新我想要加深判断的时候,去时用一下他们的卫生间。

  从一个人的外在的稳定形象,我们常也会判断他的阶层、教育、、精神面貌….一个对外在毫不讲究的人要么已经处于同类阶层链的最上层(已经是创造规则和的人),要么就不值得委以重任,因为Ta无法根据情境自己的外表的人往往也无法有优于他人的。

  一个职场里推积满旧资料、无人认领的个人杂的公司()往往是业绩欠佳,欠缺的表现。

  很多老人居住的地方往往杂物堆积,什么也舍不得扔,用的东西多是陈旧过时的,廉价货也多,这是发展的停滞的表现。

  著名的犯罪学家凯林的“”和的“”,都证明了内在和外在有强大的联系。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篇学历重要的文章,有很多不同的,确实不同的学校都有,一流的学校也不会全是一流的人才,并不能完全对等,但是往往是好的环境下,人对自己的要求会普遍更高些,因为标准高了,自己的对标要求也高了,反之,将平庸认为是正常,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眼界也在缩小,思维就会窄化。

  一个习惯对外在一切马马虎虎的人,往往很难有的心态。

  一个的环境往往与非常。两个在创立初期在同一起点的,即使在同一座很好很新的,因为企业文化不同,要求不高的企业很快就显出一种疲态。

  如果有一定时间,一个环境“宽松”,多余陈旧的物品无人收拾、无人的公司,很容易出现“”,也乱七八糟。不仅是管理细节不到位,而员工也没什么更高要求的表现。

  凡事有,高级感的品和环境基本都是简洁有序,少而精的。

  少即是多。记得一次在印度,看到敞篷车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音乐嘈杂的,我很兴奋,以为印度都是这样。有位印度朋友含蓄的对我说,真正的印度高阶层的也不会这样花哨,即使色彩比较多,也是很有序,绝不会看上去就这么“多”,他当时用了一个多来形容,我一下就get到他指的“多”是廉价。

  我们的家里多少都有一些用不着,弃之可惜的东西,放在那儿,也许什么时候用上,这样时间久了,会到呼吸不畅,精神不振。

  看了很多企业,我发现,往往冗余物品多的公司,都是一般,比较温和的公司。

  环境往往是内在的映射,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的使用,改善环境来改善内部系统。

  人生命有限,资源有限,很自然希望拥有更多才会更加满足,通过适度的去获取更多生命的体验。

  人的精力和时间、空间都极为有限,在有限的系统里获得最大的体验,就一定要减少不重要的物件对我们空间的占用。所以“断舍离”并不是要做清心寡欲,什么也不买,而是人生的每个与自己的人、、事都要谨慎选择,合理。

  这样让自己身边围绕自己的都是精美,喜欢,精良的好物。

  给自己的资源排序,一个人的资源是,要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效应。肯定要花费少代价获得大满足。

  在我看来,资源的排序是:

  精力重于时间重于金钱,所以有能用下层手段解决的尽量不用上层资源。

  时间远大于金钱,能帮我增加精力的我宁愿花时间,能帮我省时间的我宁愿花钱。

  比如在办公室用品上,我绝不会花时间在上,也不会让我已经认为破旧的物品占用我的空间,让我心烦意乱。

  减少选择,人要驭物。

  我并不是个朴素的禁欲主义者,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欲无求,什么也没体验过简直白活一场,所以对消费从来都是极有热情。

  但是随着人生的年代日增,对的理解也不一样了。人想要体验越多,层次就要越来越丰富,物件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要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这样来说多就不是好,体验更重于。

  不要过分惜,用自己用得起的东西,驾驭物品,而不是被物品驾驭,用在保养物品或为物品烦恼上精力太过,就是为物所困,立刻放弃。我以前也一样,买一件死贵的东西,总想用的久点,甚至因为有些物件娇贵,舍不得狠用,这就说明自己不能和它友好相处,让一件物品消耗自己能量,而不是补充能量的是用高阶的换了低阶的资源,成了不好的体验。

  上一直有什么“3万5的洗一次变形了,算不算交”之类的讨论,有人指出很多奢侈品保养(不光是)就是高。在我看来,除了自己的身体,如果花力气保养的外物均不值得买,买到的无论什么天然高级制作,只为你所有,一件3万5也好,35万也好,你能随意使用不心疼、可以粗养——无论是水洗还是下雨天穿或者不花自己的精力(有人伺候)保养、变形了就要有毫不心疼的扔的底气,否则不要买;一件高档品,如果标了不能水洗,不能干洗的,就准备当做一次性物品使用。如果你承受不起,就不请回来供着。

  是一种体验,而不能成为负担。,更以顺畅为第一要点,让自己经常浪费时间精力在办公工具上,不仅是不利于,简直是耗损生命。

  减少选择,并不是一定要买自己舍不得,怜惜不已的东西,世上无胜于己身。而是要选择最有利于提升、节省能量的物件。把自己看成是一切工具和物品的主人,我们要驱动一支强大的工具为我们。

  凡事做成闭环,事事要有交待。想要成事的人要学会有做完事的心态,不轻易开始,不轻易放弃。

  我是个比较不会收拾的人,桌子、屋子经常乱得很,又大大咧咧。我很讨厌别人指责我的书桌混乱,应该说,我从小就不是一个整齐精致的人。据说很多有的人都喜欢在乱的办公桌上工作,这也许是我的一个口。但是确实如果我的桌上一无所有,我会我的脑子也一无所有。

  即使我是个不擅长整理的人,也能发现,即使像我这样不会收拾,桌子永远凌乱不堪的人也是有去提高效率的。

  即使不是能像日本整理类书说的那样把书桌整理的一无所有(我很讨厌这样的,我就是喜欢我常用的物品触手可及,这是一种懒,不过不想改),如果我能及时将事情做完,及时将物件归位。将每个物件都有自己的呆的地方。我就能实现我的乱而有序的。

  如果不能做成闭环,如果不将一件事做完,或用完一件东西不放回原位,我就可能不得不将时间浪费在找东西上。为了珍惜宝贵的时间精力,即使再忙,也会提醒自己,将事情做完,自己选择的要死嗑。

  当人进入人生的三十年代后,就一定要警惕自己变成囤积爱好者。一个人思维上变老从喜欢回忆过去开始,一个人生活上变老是生活在旧东西围绕的环境里。年轻人都喜欢吸纳新东西,很少听到年轻人囤积旧物,二十岁的人自然不可能再穿十岁时的衣服,用十岁时的物品。年纪小,既没什么积累,吐故纳新是常态。但当一个人成年后,停止生长,时间就变得不是那么敏感。

  我们总不经意间留下太多岁月的痕迹。看看你周围,想想你的身边,有多少东西你用了已经超过十年,有可能有各种原因,有的运作良好,有的买的时候不价格不菲。但绝大部分东西,都是不知不觉超期服役,更要命的,就如同我们的一样,用习惯了,09的电脑似乎还能用,就根本没想过要更新。衣服一年年的穿,或者不穿放在衣橱里,总想着哪天会穿,于是就成了极低的古董。

  不间,我们就成了我们以前鄙视的“老人”,身边过时的物品一大堆,高级用品舍不得用,废旧舍不得扔….

  如果不刻意及时处理冗余的一切,慢慢我们就从外到内的老了。

  甚而脂肪也一样,在进入人生三十年代后,新陈代谢变慢,就要有的甩掉脂肪,再也无法像人生的一、二十年代,依靠自身的体系自然消耗了。

  另外,虽然人越老越容易恋旧,“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很多情谊也时时保鲜,不停共同去探索新世界,只剩下回忆的情谊都无法持久。人的旧不能只停留在不变上,每个人躯壳可以越来越旧,思想却要不断清除“冗余”,时常提醒自己要有,不要迷恋过去的经验,否则就和留恋陈旧的衣服一样,不合时宜。

  日本整理类的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无论是哪本整理术,都是让自己和环境更加,让自身更加简洁、高效。所以如果能经常有审视自己环境的习惯,环境是自己内在的表现。

  有本书叫《扫除力》,虽然简单,却了简单的扫除可以产生魔力,它不单单可以让房间变得整洁,也可以刨磨出你自身的光泽,还可以解决你的烦恼、成就你的事业、完美你的爱情、提高你的、实现你的梦想!这种神奇的魔力被作者舛田光洋命名为“扫除力”。

  无论作者如何热爱扫除,将打扫视为世间第一要命似乎过于夸张,但“扫除”能产生力量让我们更加简洁却是一定的。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个人不光是可以从整理中得到更好的环境,能更好的扫除的人,起码不懒,是可以行动起来,有自己生活重点的人。如果能认得清自己生活的重点,也是的梳理,从环境整理中开始执行,这同样一种力量。

  用《扫除力》一书的话:不要让无用的东西占用我们的空间和。

  我们身处的环境就是我们的映射。想要变得更好,不妨从清扫一间、一张办公桌开始?,仔细打量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把影响成长的冗余杂清扫干净,让自己有力量掌控自己,影响环境,更高的要求自己,把握住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贫穷混乱的,自己也不要让环境变得贫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