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实验之一】电车难题

  //沉寂了很长时间。从今天起,本专栏将开启一个新的文章系列——思想实验系列,探讨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在哲学的思辨中,诸多的思想实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将许多深邃、尖锐的讨论隐藏在浅显、易懂的问题之下,人人能够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各抒己见,而深入的思考又会涉及许多不容易解决的矛盾。用现实情境体现思想矛盾,使得对这类问题的讨论非常现实而且有趣。

  今天,我选择了这个许多人都有所了解的问题来开篇: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问题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辆电车正在轨道上行驶,有5个无辜的普通人被绑在前方的铁轨上,而另一条岔道上绑了1个无辜的普通人。此时你有一个选择的机会:是搬动道闸杀死1个人从而救下那5个人,还是袖手旁观看着那5个人送命而保下岔道上的1个人?

  相信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曾有所耳闻——的确,对它的讨论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而在趣味性之外,系统、富逻辑性的讨论却很少见。然而正如其他的同类问题一样,问题背后的思考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这个问题有许多的切入角度,让我们来一点一点的分析:

  一.对待未来的态度——如何做出一个选择?

  让我们对原问题进行一下拓展,比较以下的三个问题:

  1.如原题,电车在铁轨上行进,正前方的铁轨上绑着五个人,岔路上绑着一个人;

  

  2.仍然是这辆电车,但这次正前方的铁轨上绑着一个人,岔道上绑着五个人;

  

  3.同样的情景,这次是一个分岔路口:左边有一个人,右边有五个人。

  

  根据最原始的实验数据(来源不可考),在面对第一个问题时,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会选择将电车驶向岔路而救下更多的人。

  但,当我们考虑2、3两个问题呢?

  显然,如果不得不选择,人们此时一定会选择将电车驶向绑有1个人的那条路。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在面对原本的“电车难题”时会纠结不已,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每个人犹豫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如果搬动道闸,虽然救下了5个人,但岔路上那1个无辜的人却是因为“我们的选择”被杀死的——换言之,是我们杀死了1个无辜的人而换取了5个人的生命,在道德的层面,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行为。

  而如果什么也不做呢?似乎按照事情原本的发展方向,那5个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我们只是选择了站远一点。因此,将要发生的一切,只是“事情本来的方向”,似乎……跟旁观的我们扯不上太大的关系?

  真的是这样吗?什么叫做“事情本来的方向”呢?“什么都不做”代表着和事物将来的发展无关,可以让我们置身事外吗?

  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负责对流水线上的产品涂装一种保护性的颜料,防止它们在下一道工序中受损。而现在我偷懒放下了手头的任务,导致流水线上的产品在下一个工序中遭到了损坏。这是我的缘故吗?

  当然。这次,我选择了“什么都不做”,但显然,这没能让我成功地“置身事外”。为什么呢?事情不是按照它“本来的方向”发展的吗?

  由此,应当想见的是:

  在“电车问题”上犹豫的时候,我们把什么当做“本来的方向”呢?

  似乎是:我们什么也不做的时候,事物的发展。

  但此情此景之下,问题当中的人难道不是事物的一部分吗?所以——真的存在某种可能使情境之内的个体“置身事外”吗?

  可以说:我们并没有“改变”事物将来的发展,因为当此时此刻的选择未被确定,事物未来的发展完全是未知的,“本来的轨迹”这一称呼同样是来自我们在此刻“默认”的某种选择。做出选择,是未来“从无到有”的因,而非“改变”的因。

  也就是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无论我们作何选择,未来都是基于此选择而被确定的。

  正如一句名言:Selecting nothing is a selection.

  回到“电车难题”本身,我们应当认识到了——节首的三个不同问题,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A.救下5人,放弃1人;

  B.救下1人,放弃5人。

  答案当然是——A。

  因此:我们如何做一个决定?

  答案是:只看不同选择导致的结果,而不是供选择的行为本身。行为的优劣由行为导致的结果决定。学会看待未来——用结果论去决定你的行为,而非行为论。

  二.道德的选择

  “电车难题”所讨论的另一个焦点就是“他人的生死关头”这一情境下体现的来自道德自身的冲突——这种冲突还十分的强烈。

  一般的看法认为,此时高度的道德紧张感来自于情境下“无约束的超然地位”——当我们掌握着生杀大权而不需要为其负责时,道德的约束作用将会突出地影响人的决策。

  的确,正如前文所述,当我们一定要从行为本身来决断的时候,道德方面的思考将使人无所适从:

  1.如果我们决定什么也不做,对5个人的无故死亡的能为而不为将会导致我们内心的不安;

  2.如果我们救下那5个人,杀死另1一个人的主观故意同样将导致自责。

  当我们尝试希望得到道德的指引时,就发现了这样的情况——道德的标准之模糊在这种情境中造成了选择的自相矛盾。

  我们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对矛盾本身产生的原理进行拷问。就是说,既然道德的指引自相矛盾,我们就要深入到此中去,也即——

  深入到道德本身中去。

  道德是指引人的行为的一套“工具”,当它不起作用时,如何去完成它应有的工作呢?无外乎弄明白它“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然后由我们自己费心完成罢了。

  道德是什么?

  道德本身并非严格规范的事物,因此对道德的理解与解释也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的是,道德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一种规范,这套行为规范如同法律一样指导人们的行为,却并不靠强制手段去约束,而是依靠人们后天培养的道德感和人类的社会性去约束。

  除此之外,道德还具有很高的共通性。虽然道德属于个人内心的规范,但在社会层面,一个大的范围内,人人心中秉持的道德观念往往是极为相似的,即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大相径庭,也就是说,道德不仅是个人内心的信念(belief),在较大的社会层面,道德依然属于群体共同秉持的信念。

  这种信念要做什么?

  正如现代的道德观念下,具体的道德诸如此类: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文明礼仪、乐于助人…………

  可以看到,道德行为的表现完全是利他而非利己的,在利他的基础上,又往往表现出按需的特征。这也指明了在较大的群体范围内秉持相似道德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是藉由相同的道德观念,这种利他的行为才在社会层面进化为互利,而按需的互利行为,表现出了比各自利己更高的社会和个人效益。

  也就是说:道德驱使人们施行更多的利他行为,从而达成更高的效益。

  正如原题的情境,无论是选择救下5个人还是救下1个人,出于道德的角度,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维护社会群体的利益。

  当然,我们同时很容易想到,基于道德的利他特点和非强制的特征,违背道德行为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在其中获利,这就出现了一个“社会利益被掠夺”的问题。

  “道德”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也就是,道德是怎样引导人的行为的?

  在整个社会中,对“道德”的宣传和引导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从建立伊始,就伴随着对“道德”的接受。似乎看起来,接受“道德”是必须的,但理由却并不那么充分——也就是说,个人接受“道德”、施行符合“道德”的行为,是没有原始的内发动力的。同时注意到,对道德行为的外在激励也并不足够强烈。因此,对于社会来说,为个体创造新的内发动力是必要的(一些行为规范之所以作为道德而非法律,也正因为此类行为规范以内发动力而非外在激励去促进是一种更高效的手段),这种内发动力也正是“道德感”——道德感具有极高的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它的启迪与作用均是与整个社会脱不开干系的——它的产生,本质即是一种“集体意志”的作用。

  因此,道德的贯彻虽然依靠内发的动力,但这种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靠”的——毕竟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从行为上获利是可能的。而道德的贯彻,最根本的要素正是我们称为“道德感”的这种来自社会“集体意志”灌输的情感,因而,对它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靠性”——对它的阐释,很难找出一种着眼于个体本身而又能使人信服的角度,因此,“不假思索”和“直觉”又是道德所几乎必需的要素了——正如见义勇为的事例,往往都来自毫不犹豫的决定。

  正如此时,我们回到“电车难题”本身,“道德感”所带给我们的直觉要求我们对陌生人的生命负责,但正如我们所说的,它的“不可靠性”所要求的、必需的这种不假思索的“直觉性”,在问题表面为我们制造了“电车难题”中的矛盾——似乎两种选择都是道德所期望的,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因而在另一个方面并没有达到“道德的期望”。

  然而此时,我们已经明确了道德期望我们做什么、如何促使我们这样做以及为何这种促使导致了先前的矛盾,那么我们更可以确信:

  之前我们所决断的,“救下更多的人”,正是“道德”所期望的在这种情景下的决断。

  应当说,我们已经做了本节预想的“对道德的考察”,并按照我们的预想得到了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像我们所做的,找出事物背后的机理。

  比答案更重要的发现是:这种选择时的冲突,是道德“作用”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应归结于我们思考时的模糊或偏差。

  三、一个更难的抉择

  “电车难题”有很多变式,其中一个很早提出的变式显得比原问题更难(或更容易?)抉择,它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前文所没有提到的,同样值得人思考。

  问题是这样的:

  仍然是最初的情形,直道上有5个人,岔路上有1个人。但这次,岔路上的人是和你关系最亲密的亲人或朋友,此时,你又当如何抉择?

  

  根据原始的实验数据来看,在这种情形下,数量显著的样本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从而救下自己的亲人/朋友。这正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又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决定。

  或者说,“道德”为何没有起到一如平常的作用?

  显然,问题在与我们与情境中的人物的亲密关系上——这种“亲密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考虑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在与“道德感”的交锋中取得上风。那也就是说——

  无论考虑到 法律、道德、切身利益、广义利益……我们做决定都是依靠着一个确定的机理的,而这个机理并不遵循法律、道德……正相反,道德、法律、利益等等内外的约束,都是置于这个机理之下的,起到影响的“模块”。

  怎么讲呢?推一下这篇文章 :) :

  【人类价值观之六】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会讨论的,是一些非常有趣、现实意义与哲学意义相结合的人造问题,人们往往把它们称为“思想实验”。当然,很多情况下,文章中的观点往往只能代表我个人/某个学派/某种主义,针对观点本身或者不同观点之间的批评、讨论,作者都竭诚欢迎!

  *另外,【人类价值观】系列并没有完全结束,仍然有一些话题是在准备当中的,但这些话题比较类似于新观点、新思路的提出,还需要作者更深入的工作才行,敬请期待。

  *哦对了,那句英文名言,是我编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