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一书之中“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如何理解“仁

  仁者,人也。子曰: 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以人观人,能推己及人,是仁之方。仁者,得人心之大同,故能爱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约翰?多恩

  的确在孔子的学说体系中,仁代表最高的精神境界追求,而“仁者人也”,实际上也对尚未异化的“人性”提出了最高要求,通俗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与之对立的异化现象:禽兽、行尸走肉、禽兽不如。这些在传统文化中最恶毒的咒骂都是作为失“仁”之后的形象。

  2500年后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在传播成功即正义,自我实现即幸福的价值观念,孔子活着的话,一定会说:这些衣冠禽兽。

  是孔子的教诲正确,还是今人的选择有道理,这就涉及自由意志的选择。但显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展示的世界未来是绝望的、灰暗的。因为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人即地狱。

  仁者爱人。关爱他人,同样是一项能力,只有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也才是一个真的懂的爱自己的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 · 颜渊篇

  首先我们要知道孔子的回答是针对弟子们的,不是说仁就是简单的克己复礼、勿施于人、其言也讱、爱人...

  孔子仅是告诉他们分别该怎么做,并没有在回答中去详解仁,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因材施教的回答,不正是仁的体现嘛;仁是时时刻刻的顾虑他人,是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去领悟。

  前几天看到了关于仁爱与兼爱的问题,突然想不通仁爱的逻辑,于是查了论语以及孔子相关书籍,结果是没有“仁爱”、“仁者爱人”的词,鄙人认为仁和爱是两个概念,仁是一种内在的思维、修养,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爱不依托于仁,仁也不会产生爱,两者不能混谈。

  翻开《尚书》,从中国最早的法治思想中,可以探寻先祖的智慧。

  当今,面对犯错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别人犯错伤害了我,我还怎么对他好呢?

  《尚书》记载舜“象以典刑”,就是在器物上篆刻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治理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成文法律。

  有专家就这样评价说,从此萌芽开始,中国形成了世界五大法律体系之一的中华法系,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体系之一。舜的贡献不仅在成文法律的制定上,对后来整个中国影响更大的,是他以法治国的思想。舜说

  1、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使用法律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谨慎再谨慎。舜不仅亲自制定了法律,更知人善用。任用了贤臣能人皋陶,专门执行法律。皋陶和尧舜禹一起被称为上古四圣,皋陶更被称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2、舜任命皋陶的时候说:“惟明克允!”你处理案件的时候一定要明察秋毫,公平公正,让众人能信服。从此之后,舜和皋陶君臣协力,依法治理天下,国家也因此长治久安。

  3、后来舜表彰皋陶说:“刑期于无刑”意思是你执掌法律,协助我治理天下。虽然动用刑罚,但是目的却是希望人人守法,不再有人被处罚。现在天下百姓都合于中道,不做出格的事,这都是你的功劳。

  4、皋陶称赞舜说:“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根本在于您以美德治理天下。您心中满怀对天下人的仁爱,无论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都是民心所向,都是对民众的呵护。

  5、舜既然有“好生之德”,又为何要制定法律,来惩罚有过错的人呢?

  论语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君子引导他人修行美德,成就善事。但同时也要阻止他人的恶性,为他人规避恶果。这都源自同一颗仁爱之心啊。

  用法律惩处有过之人的目的,也是引导民众向善,使他们遵循中道。道德和礼仪是教化的根本,法律和刑法则是教化的保证,也就是说,为政的根本在于德,而行法是辅助道德教化的。一颗仁爱之心,跨越4000年永续相传。好生之德也始终不曾断绝。

  6、面对犯错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我们身体上受了伤。伤口才是最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同样家人,同事等他们犯错的时候,才是最需要我们用一颗温暖柔软的心去呵护,去帮助的时候。

  7、但是很多人也有疑问,别人犯错伤害了我,我还怎么对他好呢?有一位智者说,

  对他人好,不是因为他人有多好,而是因为你本来就很好。

  这份仁爱的宝藏原本就在我们心中,

  他人的好或不好,不会让我们自己心中的仁爱增损半分的。

  所以对他人好,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中华文化,启迪智慧。润泽园,启动心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