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成果|乌班图思想与南非政治外交
1.乌班图的原始宗教观
首先,乌班图思想的宗教观强调自然崇拜和土地的神圣性。他们认为,土地是有灵性的,通过对自然神圣力量的崇拜,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土地的理解,因此当人们身处神圣之地时必须谨慎小心。同时,在未经自然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可杀生,一旦狩猎,要满怀虔诚地感谢动物所作出的牺牲。其次,乌班图强调个人命运与祖先之间的关联性。他们认为,祖先会以灵魂的方式继续存留在生活中,他们是人与神在精神上的联络者。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他或她就会无限接近祖先的灵魂,而祖先则会代表神灵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第三,乌班图思想的宗教观还极为重视个人对于部落或者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几乎在每一个南部非洲的村庄里,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重视群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需求。
2.乌班图的哲学观和伦理观
乌班图哲学观倡导在社会生活下个体生命之间的平等性和关联性。所谓平等性,就是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他们不因种族、性别、地位、宗教或是经济问题被歧视,而是平等地享有权利与资源,履行相应的义务。所谓关联性,就是指人的社会生活建立在与他人的紧密互动关系中,这是乌班图思想的基石所在。非洲各个社会的组织机构以部落为基本单元。虽然不同部落形式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人们生活的重心始终是在他们所在的部落,在部落里生活久了,人们就会形成一种共识——是部落造就了我们。
乌班图的伦理观蕴含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第一层含义是“爱心”和“同情”。比如,对待陌生人应该像对待上帝一样,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出现在他的家乡。第二层含义是“忠诚”和“分享”。“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的存在也不是由人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社会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无论身处何种风俗下的部落,人们都要遵守自然规律,遵守部落内部的规则和文化,尊重已经和自己产生关联的成员。要忠诚于部落和同伴,以慷慨之心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有,建立更加稳固的团体关系。
3. 乌班图思想的政治观
乌班图思想的政治观实际上是哲学观与社会合作观在政治领域的进一步延伸,核心思想体现为妥协、宽容与和解。历史与真相探究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铭记今日的不易,而非在旧日业力的轮回里苦苦挣扎。过分纠结于谁对谁错除了不断撕裂伤口外,没有任何意义。模糊历史与过去,有助于人们放下心中芥蒂,更好地融入为一个新群体,面向未来。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一系列社会转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政治观指引下展开。
3.乌班图思想的国际观
乌班图思想的国际观核心是“建设更好南非、建设更好非洲、建设更好世界”,这一主题随着乌班图内涵的逐步丰富而不断发展。随着乌班图思想在南非国内社会实践中被不断应用,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囊括人权、多元文化共存、国家间合作和人类共享精神等内涵的思想体系。
第一,乌班图思想的国际观强调人权和人的自我独立意识。长期的殖民剥削和种族隔离让南非人遭受了痛苦的非人待遇,人权意识被压制。苦难的历史记忆激励着他们在世界展现自我独立的态度和思想。
第二,乌班图思想的国际观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尊重不同国家间的历史与文化差异,求同存异,以避免新的冲突与对抗。同时也要改变固有偏见,对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和人民予以尊重,倡导以包容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实际上,南非希望利用乌班图思想建立一个多元的世界,即一个包含多个强国、多种文化和多个政治系统的世界。
第三,乌班图思想的国际观更关注国家的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收益。他们把别国的进步看成是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在乌班图思想“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指导下,南非主张在国际社会中寻求各个国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在有共识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国家安全、反恐行动、公共卫生、人权问题、和平事业等。
第四,乌班图思想的国际观强调人类共享精神。乌班图否定等级观念,主张人要在平等的环境下生活,建立一个新的人类团体。只有冲破西方式的政治偏见和强权政治,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才能由全人类共享。乌班图的“人类共享”观与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拉美的“相似的命运”论极为相似,都突出合作共赢、尊重差异、公平正义等价值价值理念。
二、乌班图思想与南非国家治理
乌班图思想被新南非共和国推崇为核心治国理念。其出发点是解决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南非社会的分裂和族群矛盾,动员南非人民团结一致,一起建设新南非。长期种族隔离之后的南非,黑人因长期被迫害,内心饱受创伤;白人因曾经迫害过黑人,感到内心愧疚,同时也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两种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未因种族隔离制度取消而结束,族群冲突成为困扰南非社会和解、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
1.宪政思想
1994年以来,南非新政府将乌班图思想写入南非新宪法,并将乌班图中宽容、谅解的思想观念作为宪法精神指导立法、司法审判与司法审查。南非新宪法的前言部分出现了“乌班图”一词,体现了乌班图和解、宽容的精神,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密切联系,鼓励人们放下仇恨与恐惧,为解决种族问题提供有力的宪法精神指导。正如“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德斯蒙德·图图所言:“南非人民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仇恨,补偿而非报复,需要乌班图的思想而非进一步的迫害。”
2.法治建设
乌班图思想还被引入到南非司法领域,成为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重要准则。
乌班图体现在南非的司法实践,就是“恢复性司法”理念被广泛应用。恢复性司法理念是指,在司法实践中,要努力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者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
“恢复性司法”理念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南非国内社会高发的犯罪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而简单的司法判刑并不能彻底解决已经受损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尽管种族冲突中的加害者应当受到处罚,但是如果人们内心还存在仇恨,冲突与对抗就仍会有再次发生的可能。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谅解与才能真正改善这一局面,让受害者不再怀有恨意,让加害者能从愧疚与悔恨中努力改过自新。犯罪者也可以获得重新改造的机会,避免了牢狱之灾、失业以及家庭破裂等消极结果。
在“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步被南非社会重视的过程中,“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是一个以乌班图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增进种族和解的机构。根据《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案》,委员会鼓励事件的受害者讲出真相,恢复他们的权利并予以补偿;对主动陈述暴行事件的加害者予以大赦,由此一来,被害人“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不再死抱住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出崭新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给予犯罪者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以此化解族群矛盾,防止国家分裂,实现种族间的和解。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二十多年来,不仅有效缓解了国内种族问题,促成了南非新宪法的修订,更促进了乌班图思想在南非国内的传播,让乌班图倡导的宽容与和解理念深入到南非民众心中。
3.教育改革
南非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融合了乌班图宽容、仁爱的思想。南非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3月颁布新版的课程大纲——《2005课程》。课程大纲删除了种族问题的相关内容,重新提出了乌班图,以取代之前占有主导作用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旧思想。南非政府通过将乌班图思想纳入教育课程大纲,让南非年轻一代从小接受宽容、富有同情心的品德教育,使乌班图的精神能更长远地引导国家走向健康轨道。
三、乌班图思想与南非外交
乌班图在南非国家治理中的运用日臻成熟,也为南非外交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话语的新理念。南非作为非洲地区工业基础较为完善的“金砖国家”,对成为非洲地区国家代表和领导者具有强烈的诉求。南非通过宣扬乌班图思想,建立非洲国家的价值观认同,提升自身领导力。
1.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
在乌班图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与相互依赖的思想指引下,南非将自身定位为非洲广大国家的代表,积极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重视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重视与亚洲国家合作三个领域展开建立公平公正国际制度的努力。
2.开展非洲地区外交
南非注重推动非洲区域组织机构的建设,体现了乌班图思想重视相互依赖的理念。南非发挥领导作用,推进区域组织机构建设,吸纳更多非洲国家成为区域组织的成员国。南非相继推动建立了“非洲经济共同体”,创建“南非发展伙伴关系局”,以推进非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支持“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非洲与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同侪监督机制”,以促进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成立“南非发展署”,以援助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为非洲联盟的“非洲稳定部队”提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发挥南非的国家力量,营造促进非洲合作的发展空间。
3.推动南非经济外交
基于乌班图思想的互利共赢精神,南非经济外交的首要目标是寻求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制度,南非希望在新的国家贸易制度中,国际社会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相关指导,以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各国应当消除贸易壁垒,完善商品的市场准入机制,以实现公平公正的国际竞争环境。南非希望推动新的国际贸易制度,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投资南非,维持其已有的全球经济竞争力,并在全球主要市场内增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同时,南非希望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能与其它非洲国家一起联动,实现非洲整体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乌班图思想的国际影响
随着南非在外交实践中不断突出乌班图的价值理念,乌班图思想开始走出南非,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
1.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对乌班图思想的认同。
乌班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哲学。乌班图思想无疑有益于唤醒非洲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推动了南非与这些国家更深层次的交往。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社会中,乌班图所倡导的共同体及“原谅和解高于正义”的理念构成了人们和平解决族群冲突的思想基础。在解决社会纠纷时,相较于法院,人们优先选择社区共同体解决问题。在面对国际问题时,受乌班图思想影响,非洲国家会相互关照彼此,重视非洲国家间的团结。非洲国家在对外活动中,常常存在“抱团”倾向。例如,当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因人权问题而备受指责时,非洲其他各国领导人均不愿公开谴责穆加贝。再如,当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对苏丹总统巴希尔发出逮捕令后,非洲各国也选择拒绝配合。
2.阿拉伯世界对乌班图思想的回应
乌班图思想与伊斯兰文化中“穆斯林皆兄弟”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相似性,也得到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赞同,在社会和宗教领域给予了乌班图思想高度评价。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部分阿拉伯国家认为乌班图思想是非洲团结精神的源泉,是缔造“真正幸福”的秘诀。其次,在宗教层面上,部分阿拉伯学者认为乌班图思想与伊斯兰教义有共同之处。伊斯兰教强调“睦邻友好、善待他人”和“穆斯林皆兄弟”的精神,这与乌班图思想核心相契合。最后,在政治层面上,阿拉伯国家肯定乌班图思想在推动南非民族和解、打击种族歧视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乌班图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影响
首先,乌班图思想受到西方国家一些政治人物的重视。在美国,政治家们主要在讨论个人主义缺陷,全球发展不平衡和种族问题时会提及乌班图思想。在美国,乌班图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口号,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愿景。乌班图思想在美国的最早传播,始于马丁·路德金借用乌班图思想批评美国个人主义泛滥的现象。他警示道:“每个个体生存的条件是,跳出只关注个人的狭隘小圈子,拥有关注全人类的更宽广视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在2006年英国劳动党大会上发表题为“社会因乌班图思想而重要”的演说。他指出,要想解决世界问题,我们亟需乌班图思想。在奥巴马竞选总统和执政期间,乌班图思想主要被用于应对种族分裂和全球发展问题。
其次,一些传播乌班图思想的政党在西方开始成立。南非人迈克尔·特林格(Michael·Tellinger)创办的乌班图党试图在全球传播乌班图思想。英国乌班图党已在英国注册并曾于2015年参加英国两个选区的选举。在2016年,澳大利亚乌班图党也正式成立,并试图在澳大利亚注册并展开选举运动。
4.乌班图思想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
联合国在进行与非洲相关的教育和卫生工作时吸收了乌班图思想,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更有效地促进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首脑会议”期间,联合国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非洲科学院等机构共同签署了“乌班图宣言”(the Ubuntu Declaration),旨在借助全球资源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
5.乌班图思想的非政府组织
乌班图思想在社会组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乌班图星球”(Ubuntu Planet),其核心思想是 “乌班图奉献主义”(Contributionism),旨在发起一场“乌班图解放运动”(Ubuntu LiberationMovement),创建一个没有暴力冲突和压迫的新社会。南非人迈克尔·特林格(Michael·Tellinger)创办的这一国际性社会组织,目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地都有分支机构。
五、乌班图思想与中国
乌班图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有相通之处,两者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友爱与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同时,乌班图思想也与中国当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某些理念高度契合。中南双方已经就此开展思想对话。
2017年4月26日,以“乌班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交融互鉴”为主题,“中国-南非高端思想对话会”在南非比勒陀尼亚举行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开幕演讲中指出,思想对话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和南非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与非洲各民族的文化理念、历史遭遇和发展历程有很多相近或相似之处,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在谈到乌班图与中国当代价值观的相通关系时,她指出,乌班图思想是非洲传统理念,是建立新南非共和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个人、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存,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通相融,为中非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思想理念交流,共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重要价值观基础。刘延东在中国南非高端思想对话会开幕式的演讲中高度评价了乌班图思想,这为今后乌班图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8月,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校级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是中国公共外交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和政府外交决策的智库之一。
我们关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分享前沿资讯、探索前进方向。欢迎订阅本公众号。
官网:http://cpds.bfsu.edu.cn/
微博:@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