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5卷第7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投票 活动1参与投票送杂志
请从本期目录中选出您最感兴趣的文章2高票文章选入公众号
投票最高的三篇文章入选公众号,近期将发表3参与投票送杂志
参与投票的前一百名可获当期杂志一本
(请邮件<jdn@ucas.ac.cn>或后台私信地址和联系方式)
后续还将有各种惊喜等着您哦
2023年第45卷第7期目次专题:认知非正义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
一个供词神话的建构
米兰达·弗里克(1)
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
白惠仁 高宇航(13)
物化与排他
——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
潘磊(25)
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
孔成思(34)
科学技术哲学
掌控技术:
阿米什人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及其启示
潘雅萍 严火其(41)
国际实验哲学研究(2001-2021)
动态可视化分析
周祥 韩娜娜(48)
生态学规律的“有无之辩”
及其对传统科学的超越
江学如(58)
科学技术史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和历史大图景
伯纳德·莱特曼(65)
达尔文的表情研究抛弃了自然选择?
——基于他的假说演绎方法论的分析
刘红晋(79)
经济学视角下
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谷舟 杨益民(86)
科学技术与社会
从决定论到能动性
——近四十年技术转移研究述评
肖中显 邢麟舟(94)
从延伸、 强化到替代: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
齐志远 高剑平(103)
脑机融合下的交互自治与伦理影响研究
顾心怡(111)
人物评传
所罗门·莱夫谢茨:
普林斯顿拓扑学派的中坚力量
徐佳文 徐乃楠 刘鹏飞(120)
学术信息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年征订启事
封三
2023年第45卷第7期 摘要
专题:认知非正义
编者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知识理想在当代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研究中都没能得到重视,弗里克(Miranda Fricker)在其《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知的伦理》(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一书中探索了一种认识论与伦理学相融合的路径,系统考察了人类认知实践中的非正义问题,提出了证词非正义(Testimonial Injustice)和解释非正义(Hermeneutical Injustice):前者是指身份偏见导致听者对说者的可信度降低,后者是指社会集体解释资源的系统性缺乏使得一些人在解释其社会经历时处于不利境地。《认知非正义》自2007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了当代影响力最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谷歌学术被引已达8000多次,引发了哲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引述。
本专题源自2021年10月16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认知非正义”专题研讨会,集中探讨了与认知非正义紧密相关的概念和实践议题,由4篇论文构成。第一篇是弗里克专门为本专题写作的“Institutionalized Testimonial Injust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fession Myth”,文章回顾了《认知非正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渊源,进一步在群体认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论证了一个“制度化证词非正义”的概念。第二篇是白惠仁和高宇航的“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文章梳理了学界近十年来受弗里克启发所提出的诸多认知非正义概念并尝试提出了一个归置这些概念的框架。第三篇是潘磊的“物化与排他——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文章结合当代社会正义理论考察了两种关于证言非正义的解读模式:“物化式”解读和“排他式”解读。第四篇是孔成思的“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文章论证了不受道德谴责的证言非正义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何以可能。希望通过本专题的编发进一步引起学界和公众对人类知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非正义现象的关切。
(专题策划:白惠仁)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
一个供词神话的建构
米兰达·弗里克
(纽约大学哲学系)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我在2007年出版的《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通过简述这一理论所依托的英格兰学术文化,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关键议题。而后,我将迅速切入美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并重点探讨制度化的认知恶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以警察审问嫌疑人的标准推荐程序为例。关键词:认知非正义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 能动的证词非正义 虚假供词 制度性认知恶习
引用本文:米兰达·弗里克.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一个供词神话的建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1-12.
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
白惠仁 高宇航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弗里克用证词非正义和解释非正义两个概念刻画了人类认知实践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受到她的启发,近十年来社会认识论和伦理学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认知非正义概念,这些新概念分布在知识生产、传递、接受、评价和分配等各个阶段,构成了一个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以弗里克的两个认知非正义概念作为标准,可以将衍生概念划分为:因身份的刻板印象引起的可信度错判和认知者错待,因群体分化导致的对某些群体的认知排斥和(认知资源)分配不公。这个概念谱系还在不断地扩展,逐渐呈现出一种无序泛化的趋势,因此,认知非正义的概念研究需要处理和回应以下四个问题:合理的刻板印象与偏见的界限、认知非正义伤害的认定、认知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情境中的认知非正义如何获得合法性。
关键词:认知非正义 概念谱系 概念泛化
引用本文:白惠仁、高宇航.认知非正义的概念谱系[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13-24.
物化与排他
——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潘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摘 要:自米兰达·弗里克提出认知非正义的概念以来,与之相关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典型的认知非正义,证言非正义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弗里克,证言非正义的核心情形均可被界定为“由负面身份偏见所导致的可信度贬损”;其首要伤害是对说者认知能力的剥夺,这种剥夺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物化”。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这种“物化”式解读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过于关注证言非正义的主体面向而忽视了其结构面向。为克服“物化”式解读的局限性,他们提出了一种“排他”式解读。根据后者,证言非正义本质上是对特定群体及个人的认知排斥。梳理这场争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证言非正义,而且还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证言非正义 认知物化 认知排他 认知非正义
引用本文:潘磊. 物化与排他——关于“证言非正义”的争论及启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25-33.
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
孔成思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证言非正义是米兰达·弗里克在认知非正义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认知和伦理的交叉性问题,其中一个最典型的问题涉及对不受谴责的证言非正义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何以可能的论证。弗里克借用“行为者遗憾”的道德运气理论加以回应,却因道德运气与道德理性之间的不相容使问题再次陷入僵局。对此,尝试以弗里克所提出的证言正义的德性作为问题沟通的介质,不仅为化解证言非正义的概念分化提供了可能性辩护,也为探寻证言正义德性路径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论证。
关键词:证言非正义 身份偏见 道德判断 道德责任
引用本文:孔成思. 证言非正义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34-40.
科学技术哲学
掌控技术:
阿米什人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及其启示
潘雅萍1 严火其2
(1.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2.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 要:现代技术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丧失了选择和控制技术的能力。而阿米什人却与众不同,他们被称为技术的掌控者。他们对现代技术不是被动听任而是积极控制,对一些技术直接拒绝而对更多技术予以限制。比如拒绝使用收音机、电视、互联网,限制使用电话、汽车、电力、拖拉机、计算机。他们能够掌控技术是由于持有“与世分离”信条和“格拉森海特”精神这种特殊的价值观念。与其相容的技术可能会被接受和使用,与其不相容的技术必然遭到拒绝或限制。阿米什人的案例能够带来的启发是,价值观念是能与技术博弈甚至控制技术的一种力量。积极发挥价值观念的作用,可能促进人类社会更好地控制技术。
关键词:阿米什人 价值观念 技术控制
引用本文:潘雅萍、严火其. 掌控技术:阿米什人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及其启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41-47.
国际实验哲学研究(2001-2021)
动态可视化分析
周祥1,2 韩娜娜1
(1.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2.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以2001-2021年SSCI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实验哲学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软件CiteSpace,从发文量、高被引文献、高被引作者与期刊、研究前沿及热点等方面对国际实验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发现:(1)实验哲学发文量和高被引作者主要集中在英美国家,但也有愈来愈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到实验哲学研究的国际发表与合作之中;(2)前沿课题与研究热点高度一致,主要包括直觉、意识问题、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意向行为、知识与信念等;(3)实验哲学的方法论日趋多样化,研究范围愈加广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验哲学研究提供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实验哲学 可视化分析 直觉 研究热点
引用本文:周祥、韩娜娜. 国际实验哲学研究(2001-2021)动态可视化分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48-57.
生态学规律的“有无之辩”
及其对传统科学的超越江学如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近些年来,在生态学界和哲学界存在关于生态学规律的“有无之辩”。以劳顿为代表的生态学家指出自然律是普遍为真的,群落生态学中并无普遍规律,只有偶适概括。对此,以图尔钦、科里万和金斯堡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家予以反驳,强调生态学存在规律,生态学中种群的指数增长规律、逻辑斯蒂增长规律等和物理学惯性规律在逻辑上存在着天然的相似性。由于生态学对象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尺度依赖性,生态学规律并非普适的,而是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实践特征。生态学既不会、也不可能成为物理学那样的学科,这种差异性本身彰显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复杂性学科的“自主性”,在界定规律时或许需要超越传统科学的概念框架。
关键词:生态学 规律 有无之辩 物理学 历史性
引用本文:江学如. 生态学规律的“有无之辩”及其对传统科学的超越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58-64.
科学技术史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和历史大图景
伯纳德·莱特曼
(约克大学人文学系)
摘 要:本文运用《科学史指南》一书中的四个分析范畴来描绘19世纪英国科学的大图景。角色、地方、传播实践和物质材料是目前驱动科学史领域发展的最重要的分析范畴。本文首先回顾1973年新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家罗伯特·杨提出的19世纪英国科学的大图景,讨论四十多年来的科学史工作对该研究路径的挑战、突破和补充。随后,本文将围绕这四个分析范畴整合19世纪英国科学史研究的新进展。19世纪中叶自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被科学人所替代,笔者将讨论科学角色发生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和意义。接着,笔者考察了科学场所的演变,特别是实验室如何成为发现知识的特权空间。对科学传播中的转变,笔者将着重探讨传播革命带来的廉价科学图书的爆发式增长和新期刊的大量出版。最终,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综合的19世纪英国科学的历史大图景。
关键词:科学认同 科学传播 科学空间 科学自然主义 科学职业化和科学普及
引用本文:伯纳德·莱特曼.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和历史大图景[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65-78.
达尔文的表情研究抛弃了自然选择?
——基于他的假说演绎方法论的分析
刘红晋
(科学出版社)
摘 要:流行观点认为达尔文的方法论是假说演绎的,而不是他自己声称的培根式归纳法。但这种认识局限于理解他的生物学著作,尤其是《物种起源》(1859)。本文尝试将其延伸至达尔文的心理学研究《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该书提出了表情三原则。首先,总结以往学术界的历史方法:仅凭自然选择假说的提出早于相关论据的陈述,就将《物种起源》划为假说演绎。这种方法在考察表情研究时失效,因为达尔文在收集数据后才得出了表情三原则,而且它们不可证伪,因此不能作为假说。其次,根据达尔文对培根传统的名义遵循,在该书的最后一段发现了真正的假说。最后,联系自然选择与表情第一原则,破除达尔文心理学研究只使用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误解。
关键词:假说演绎模型 达尔文 表情 自然选择 本能
引用本文:刘红晋. 达尔文的表情研究抛弃了自然选择?——基于他的假说演绎方法论的分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79-85.经济学视角下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的再探讨谷舟1 杨益民2(1. 中国印刷博物馆2.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摘 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印本的市场需求量高于其生产量的临界值对印刷术的运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印本的生产量临界值介于400-500本之间。南北朝时期,单一书籍的市场购买力有限,印本的销量难以超过印本生产量临界值,印本成本高于抄本成本,因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缺乏经济动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和佛教的兴盛,大众对科举文书和密教经咒的市场需求量上升;同时,图文并茂文书的流行,需要抄写文字和临摹图画,增加了文书抄本的制作成本和时间,从而降低了印本的生产量临界值,即降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门槛;文书市场的兴起和成本的提高,为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创造了“生态位”。关键词:雕版印刷术 成本分析 印本 抄本引用本文:谷舟、杨益民. 经济学视角下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的再探讨[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86-93.
科学技术与社会
从决定论到能动性
——近四十年技术转移研究述评肖中显 邢麟舟(佐治亚理工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摘?要:技术转移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但早期的技术转移研究囿于制度决定论,忽视地方能动性。1980年代以来,以STS和后殖民为代表的许多理论取向为技术转移研究在技术内涵、行动者和权力关系三方面解决制度决定论和地方能动性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取向也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技术转移研究的多个领域,包括大型技术系统,具有本土历史传统的混生技术,及日常技术的转移等。通过鼓励跨学科沟通,拓宽技术转移的考察范围,重视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国内的科技史与科技社会研究将进一步拓展深化,为我国自主创新提供学术依据。
关键词:科技与社会研究 后殖民研究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引用本文:肖中显、邢麟舟. 从决定论到能动性——近四十年技术转移研究述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94-102.从延伸、强化到替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齐志远1 高剑平2 (1. 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2.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从马克思的“器官延伸说”出发,机器作为人类劳动器官和体能系统的延伸和强化,是一种以物质载体呈现的人类劳动能力,人类通过机器大工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能器官即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延伸和强化,其本质是人类智能的物质进化载体,具有知识“生产的连续性”,能够在物质能量层面和信息层面不断进化。当人工智能与机器、机器生产体系相结合所形成的无人工厂、智能生产体系,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将逐渐取代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使人类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实现人的创造本性复归。而如何更好地开发人类的创造能力、高质量地从事创造性活动,则关乎着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以及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词:无人工厂 器官延伸 劳动强化 劳动替代引用本文:齐志远、高剑平. 从延伸、强化到替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103-110.脑机融合下的交互自治与伦理影响研究顾心怡(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摘 要:脑机融合使脑机接口成为人类与世界进行交互的新型技术中介,脑机协同过程使人与机形成了新型的交互自治主体。然而脑机融合在使人类自主性得到延展和强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干预和削弱这一“双刃剑”现象。本文拟采取杜威的实用主义立场,面向脑机融合对人类神经基础的干预,以及脑机融合对人类自主性的真实性和控制能力的影响进行考察。面向脑机接口的合伦理发展和治理体系建设,提出深化面向侵入式和具有神经调控功能的脑机接口的监管机制,重视研究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对大脑的长期潜在影响和脑机自动化决策的伦理影响等对策和建议。关键词:脑机融合 脑机接口 交互自治 神经伦理引用本文:顾心怡. 脑机融合下的交互自治与伦理影响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111-119.
人物评传
所罗门·莱夫谢茨:
普林斯顿拓扑学派的中坚力量徐佳文 徐乃楠 刘鹏飞(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摘 要:20世纪初,大量优秀数学家不断涌现,许多一流的数学家为拓扑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杰出贡献。美国的普林斯顿拓扑学派包揽许多数学大家,所罗门·莱夫谢茨就是其中“代数拓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莱夫谢茨在普林斯顿奋斗了30年,从一名孤军奋战、丧失信心的残疾青年,成为众人敬重的拓扑学大家,并带领美国拓扑学派走向了世界数学的中心,为拓扑学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莱夫谢茨 不动点定理 拓扑学 普林斯顿拓扑学派引用本文:徐佳文、徐乃楠、刘鹏飞. 所罗门·莱夫谢茨:普林斯顿拓扑学派的中坚力量[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3, 45(7): 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