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中的“母亲”:照料和抚育下一代的关键角色
编者按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以权威数据源为基础确定热点伦理事件,通过对批量文本的词频分析提炼出各伦理场域的高频词,据此确定公众关注的伦理议题,试图通过直观的图表和精炼的分析,全面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总体状况,并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我们将以系列报告的形式分领域呈现2015—2016年具有显性特征的伦理议题,欢迎大家为伦理现状的改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家庭伦理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伦理关系规范,包括为婚姻所确定的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及同辈间的关系,其伦理主体为“夫-妻”、“父母-子女”、“祖-孙”、家族同辈。交往主体所应遵循的伦理要求规范包括:夫妻之间的平等、互爱原则;长辈对晚辈慈爱、晚辈对长辈孝敬;兄弟姐妹之间恭敬、友爱。家庭伦理的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暴力、婚外情、溺爱孩子等。根据对2015-2016年中国社会家庭伦理热点事件文本的词频分析,提炼出这一阶段家庭伦理高频词,并生成高频词云图如下:
家庭伦理场域语义网云图
家庭伦理包括夫妻之间、代际之间、同辈之间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规范。从家庭伦理场域整体的高频词列表可以看出,2015-2016年间,家庭伦理场域的伦理主体主要包括作为下一代的“孩子/儿童/神童”“儿子”和作为长辈的“父亲”“母亲/妈妈”“老人”,当代家庭伦理问题更多地集中在代际之间。代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强调家庭内部代际间的敬老爱幼、慈爱孝顺,而“母亲”这一主体主要涉及的是母亲对下一代的抚养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
家庭伦理场域以“母亲”或“妈妈”为核心的社会语义网
(颜色用于区分名词、动词和伦理发生的场景;高频词与核心词汇连线的粗细代表两个词共现的频次高低)
在女性的家庭角色中,作为“妻子”甚至是晚辈的“女儿”的定位在这一阶段的家庭伦理场域被淡化了,“母亲”和“妈妈”成为女性在家庭中的主要角色。
通过语义网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伦理场域扮演主要是对内的“照料者”的形象,承担和实现的更多是生育功能和抚养下一代的功能,而对外的提供家庭经济来源的功能相对弱化,如与“母亲”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生育”“未婚”等行为,以及“孩子”(“神童”“子女”)“抚养费”等名词。虽然也有一些对“母亲”社会角色的描述,比如“打工”“工作”等,但并不作为主要方面呈现,比如“打工”的行为与“母亲”相关的关联频次就低于“生育”,甚至和“陪读”的关联紧密程度相近,而“工作”的地位也弱于“生活”。在对内的“照料者”角色上,“母亲”也更多针对的是向下的代际之间的关系,与“孩子”的关联程度远远高于“父亲”。“婚姻”在与母亲相关的高频词中排名也并不靠前,远远低于“生育”“抚养费”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母亲”也和一些负性词语相关,比如关联度非常高的“未婚”,以及“死”“错”等,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社会转型期这一家庭角色面临的压力。
(本文节选自《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5-2016年度)。本报告的完整内容将在“首届中国网络伦理论坛”上发布,欲了解本次论坛征文启事详细内容请点击页面下方的“阅读原文”。)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5-2016年度)以龚群教授撰写的《社会伦理十讲》为伦理场域划分依据,以喻国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6)》及其同源数据为基础,从1000多个社会热点事件中按相关标准筛选出超过400个网络伦理事件,借助大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应用伦理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呈现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现实图景,展现不同伦理场域公众关注的伦理议题,探寻造成伦理失范的深层原因,引发社会对重建新型伦理价值体系的关注,为社会伦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舆情研究拓展新的领域。】
审稿:宋燕飞 制图:潘佳宝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