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品读】河中石兽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播放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82岁卒,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意,谥文达。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纪昀受命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据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的统计,《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79309卷,另有“存目”6793种,93551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所有经典文献。主持编纂这套书,是纪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贡献。全书之外,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扼要说明《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中各书的内容,至今仍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源流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纪昀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

  《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纪昀虽把《阅微草堂笔记》视为“消遣岁月”(《滦阳消夏录序》)的一部闲书,甚至也很难与《聊斋志异》相媲美,但它不蹈旧辙,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代的“物理”

  现代人所说的“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是近代受西方影响产生的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物理”,指的是“事物的道理”,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到了近代,日本学界在翻译西方物理学著作时,借用了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物理”,作为对 physics一词的翻译。中国学者后来也采纳了这一译法,现代汉语中的“物理”遂成为学科名称。

  不过,中国古代虽没有建立专门的物理学科,但一向很重视观察、理解客观世界的事理(即“物理”)。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及其门人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就已经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物理学分支,还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定理。儒家学者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西晋杨泉撰有《物理论》,书中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农业、手工业等知识,还对宇宙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也写过《物理小识》,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的内容。至于散在民间,像《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样善于观察、深究“物理”的普通劳动者,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了。由此看来,“物理”一词凝结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千百代人民群众的智慧。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一个寺庙靠近河岸,山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里。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临:靠近。 河干:河岸。 干:水边。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倒塌。 于:在。 并:一起。 焉:兼词,于此,在这。

  2.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十几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理(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后没能够找到,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阅:经过,经历。 岁:年。 募:募集。 金:资金。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得:得到,这里指找到。 以为:认为。 “求石兽于水中”为倒装句,应为“于水中求石兽”。

  3.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几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 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本义是船桨,这里指用船桨划船。 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铁钯:家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钯:同“耙”。 寻:找。 迹:踪迹。 “钯”为通假字,通“耙”。

  4.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个讲学先生在寺庙里开设学馆教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 讲学家:即《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讲学先生,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设:开设,设置。 帐:帐子,这里指学馆。 闻:听说。 之:代词,指寻石兽这件事。 曰:说。 “设帐寺中”为省略句,“寺中”前省略了“于”字。同时为倒装句,应为“于寺中设帐”。

  5.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带它离开呢? 尔辈:你们这些人,非尊称。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 非:不,不是。 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怎么。 为:被 暴:突然。 暴涨:突然升高,这里指洪水。 携:带。 之:代词,指石兽。 去:离开。

  6.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面,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向下)寻找它,不也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乃:是。 性:性质。 湮:埋没。 渐:渐进,逐步发展。 耳:罢了。 沿:顺着水道而下。 求:寻找。 颠:颠倒,错乱。 乎:疑问语气助词,吗。 众:众人。 服:信服。 为:是。 确:正确。 论:言论。 “众服为确论”为省略句,“为”前面省略了“此”,指讲学家的分析。

  7.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河兵听说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里落入水中的石头,应该在上游寻找它。”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凡:凡是。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当:应该。 上流:上游。 “求之于上流”为倒装句,应为“于上流求之”。

  8.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这)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不能够冲走石头,它(遇阻)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向着水的地方侵蚀沙子成为坑洞,越冲刷越深,(石下的坑洞)到石头(底部)的一半,石头一定倾倒在坑洞里面。 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译为“是因为”。 冲:冲击,这里指冲动、冲走。 其:代词,指河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激:(水势)腾涌冲撞,冲刷。 必:一定。 迎:向着,对着。 处:地方。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为:成为。 坎穴:坑洞。 坎:坑,坑穴。 穴:洞。 至:到。 之:的。 倒:倾倒。 掷:投,抛。 倒掷:倾倒,倒翻。

  9.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第二次侵蚀,石头又第二次转动。(像这样)反复转动不停止,(石兽)于是反而逆流向上了。 如:像。 再:第二次。 转:转动。 转转:反复转动。 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遂:于是。 反:反而,反倒。 溯流:逆流。 溯:逆着水流向上。 逆:反方向。 上:向上。 矣:语气助词,了。 “如是”一句与“转转”一句主语不同,注意补全主语。

  10.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在下游寻找它,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中间寻找它,不是更加疯狂吗? 下流:下游。 固:固然。 地:地方。 中:中间,中心。 更:更加。 “求之下流”与“求之地中”都在“之”后省略了“于”,应倒装为“于下流/地中求之”。

  11.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他的话,(人们)果然在几里之外的地方找到(石兽)。 如:依照;遵从。 言:话。 果:果然。 得:得到,这里指找到。 “得于数里外”为倒装句,应为“于数里外得”。

  1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它一方面,不知道它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然:这样。 则:就。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 其:代词,指“天下之事”。 一:这里指一方面。 二:这里指另一方面,其他方面。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据:根据。 臆断:主观地判断。 臆:主观想象猜测 断:推断,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吗。

  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

  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

  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