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1(203)高考作文人物原型遭人肉“女儿举报父亲”引舆论反转
高考大幕落下,而备受关注的作文题再起波澜。在全国16套高考题目中,有一套作文题因选用新闻报道为背景材料,而导致“原型”遭到网友“围攻”。
▲微博截图
高考大幕落下,而备受关注的作文题再起波澜。在全国16套高考题目中,有一套作文题因选用新闻报道为背景材料,而导致“原型”遭到网友“围攻”。
“导火索”是高考全国语文卷卷一,适用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等省份。该题目引用了5月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小陈”一再提醒后仍不听劝,最后孩子向交警举报父亲,由警方对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考生以此材料,以“明华”的名义给父亲、女儿或警方写一封信。
由于原报道中称举报父亲的网友名为“@爱心菇娘”,使得该作文题公布后,网友人肉搜索到了“相关博主”并进行了大量评论。其中多数评论为对“举报行为”的不满,还招致了不少来自考生的谩骂。该博主曾两次申明自己并不是材料中的“小陈”,但依然无效,最后关闭了评论功能。
昨日,新京报记者也从处理“孩子举报父亲”一事的湖北高速交警方面证实,网友确实骂错了人,真正的当事人已经受到了警方的严密保护。
焦点1 网友为啥骂错了人?
新闻报道中的“陈先生”和“爱心菇娘”均为警方虚拟;警方表示不会透露任何与真实当事人有关的信息
5月7日,湖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警察总队的官微“@湖北高速交警”收到了一条网友的私信举报,称其父亲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接打电话,因反复劝说无效只好向警方举报。
“对方是个女孩子,正在读研三。”昨日,全程跟踪处理此事的湖北高速公路警察总队警官冯晶晶回忆,报警当事人称学过一定的法律知识,知道父亲已经违法并危害自身安全,自己是反复劝说无效之下才决定报警的。随后,冯晶晶等人与该女生的父亲取得了联系,“最初听说被女儿举报了,父亲还不太理解”。他说,经警方说明后,父亲理解了女儿的意图并与之和解。
按规定,父亲的行为可处警告或20元至200元的罚款,记2分,“他的态度较好,也保证今后遵守交通法规”,最终仅受到了警告处罚,对“大义灭亲”的女儿则予以100元奖励,“不过她拒收了”。
考虑到这一事件的特殊性,冯晶晶将主人公化名后,把该事件提供给媒体报道,新闻中的“陈先生”和“爱心菇娘”都是警方虚拟的。“报道时就说了是化名。”冯晶晶称,考虑到举报人是女生,此举体现了她对家人的爱心,再加上网络语言常称女性为“菇娘”,他们最终选定了这个名字,“当时在微博搜索时,也没有查到同名用户。”
没想到,这一报道成为了今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材料,考生被要求以“明华”的名义,给材料中的老陈、小陈或警方写信,该题目还遭到网友吐槽,“围攻”事件中的同名主人公“爱心菇娘”。
“网友骂错人了。”冯晶晶说,真实当事人已经知道了这一情况。为了保护其隐私与个人生活,警方不会透露任何与当事人有关的信息,而当事人也曾跟警方沟通,称不会就此事回应。
焦点2 亲情法律如何选择?
专家表示,女儿举报的行为看起来是“忤逆”,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尊重与维护
查看网友给@爱心菇娘的留言可以发现,多数人认为此事罔顾亲情,对于高中生来说造成了很大困扰。
冯晶晶说,警方已经按作文要求写了一篇《致“明华”的一封信》,其中详细说明了高速公路上接打电话的违法原因与处罚规定,并提到,虽然有人会认为出于亲情,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但由于“每一次违法行为都犹如在刀锋上行走,是拿生命在铤而走险”,所以女儿举报父亲既是纠正其错误行为,也是出自担心父亲生命安全的另一种爱。
“背后是对父亲和整个社会安全的大爱。”冯晶晶表示,从法理上讲,对违法行为的视而不见,严重者可视作从犯,所以举报父亲的女儿实际上维护了整个公共秩序的安全,也是对家庭和父亲的“大爱”,应当予以支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分析称,女儿的做法实际上是伦理和法理之中的选择,“按传统文化的‘父慈子孝’,女儿不应该举报父亲。但前提是父亲慈爱,以身作则。”此事中,女儿反复劝阻无效,且其父行为确实违了法并危害了公共安全,所以女儿的举报是从遵守交通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做出的,“看起来是‘忤逆’,实际上却是对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尊重与维护,是维护父亲生命安全的‘孝顺’”。
焦点3 作文命题是否合适?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此题背后涉及伦理、法律及行为判断等诸多元素,在30分钟内让高中生做选择会造成很大困扰
7日,该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用“无语”形容此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开车打电话不少,但不听劝阻者少、多次劝阻还不听更少。而即使有,也并非要用举报的极端方式解决,所以他认为此题是弃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偏选犄角旮旯难学生”。
“书信体虽然用得少,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并不难。”昨日,王旭明进一步解释说,问题在于此题背后涉及了伦理、法律及行为判断等诸多元素,在30分钟时间内让高中生进行选择,会造成很大困扰。
命制题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命题立意、学生能力和判卷难度,王旭明认为此题也会对判卷造成困扰,“应该是大义灭亲,再反复劝告的分数比较高”,他说,但这未必是最正确的做法,女儿还有设法逼父亲停车等多种选择,所以可在判卷结束后在低分作文中进一步分析。
考试后,还有山村学生在网上称“没见过高速公路”。王旭明表示,这一材料太罕见、巧合性太强,不太妥当。如果是长江沉船事件选入作文题材料,会更加合适,“全国的学生都有话说。”
焦点4 网络暴力为何泛滥?
网络暴力违反了公民隐私权,属违法行为,但违法成本太低,目前惩治力度不够,网民对于其严重性了解也很少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高考作文公布后,同名网友@爱心菇娘当日便遭到了网友的“围攻”,7日第一条“祝大家金榜题名”下就有4000余网友评论,很多网友称“练了三年议论文被一封信毁了”、“没事儿你举报父亲干嘛”。
此后,@爱心菇娘连发帖称“好吧,我不是小陈”和“求放过”,并于8日要求@湖北高速交警为其正名,但均未能阻止网友的“围攻”,截至昨日19时,她在高考两天内发布的9条微博已收到6万余条评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谩骂、恶意调侃等人身攻击。
随着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公开,不少网友发现,今年考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来源于现实。除了“举报父亲”外,网友@竹林潇潇82两年前的一条微博,也被作为了今年重庆卷作文题的材料,同样遭遇了网友的吐槽和质疑。
“成本太低。”昨日,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此事显示出了目前互联网中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两个突出问题,“技术为两者创造了条件”,因为微博本身就具备搜索和评论功能。事实上,网络暴力本身就违反了公民的隐私权,属于违法行为,但违法成本太低,“目前惩治力度不够,网民对于其严重性了解也很少”,所以导致类似事件频繁发生,“既有环境条件,又不用承担责任,所以反复有人使用网络暴力”。
王四新建议,网友自身应少发布个人信息上网,在遇到网络暴力后主动维权,“可以申请赔偿”,或是及时删除相应内容。还要加强供应商的责任,例如及时监控删除网络暴力信息,尽量保护公民权利。王四新也提示,警方在公布类似内容时应当更加注意,不仅要略去当事人身份信息,并且要确保公布的信息不可被识别。
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即便高考作文“埋坑”,也不能人肉“原型”
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小陈提醒无效后报警,以此为由头写封信……今年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孩子举报老爸”,引发了不少吐槽,结果殃及网友@爱心菇娘,她被认为是作文“原型”并遭人肉,微博上被留下评论数万条。但据新京报报道,她并非真正的事件当事人;被人肉的不只是她,还有重庆卷“等待”的原型。
尽管@爱心菇娘再三澄清,她并非所谓作文原型“小陈”,依旧挡不住“练了3年议论文,就因你举报你爸要写信”之类的攻讦谩骂,其中不乏高考考生。如果说,考生因题目玄奥难写而吐槽,抑或是重压放空后想借此一吐块垒,那倒无可厚非,可眼下很多人纯粹是快意恩仇式的“挖坟”和人身攻击,哪怕涉事网友纯属躺枪。
因为题材难以驾驭,就将疑似作文原型视作攻击对象,对其狂砸道德板砖,这无疑是种错向的情绪宣泄。本质上,它跟之前网络围殴变道女司机和“何炅吃空饷”事件爆料人没什么区别,都是乱施网络暴力。对那些“人肉判官”的侵权行径,受害者完全可诉诸法律手段,及时报案维护权益。
对作文“原型”搞人肉,应受到谴责甚至追责,这点毋庸置疑。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涉事高考作文确有设置价值陷阱之嫌,这给部分考生带来的价值判断困境难免会让他们觉得不好写,发挥受限。某种程度上,作文“原型”遭人肉,是考生、人们对命题不感冒的转向发泄。
没错,高考作文出题取材于现实,确实挺接地气,但怕就怕,作文题是离地飞升,脱离了现实情境。拿“女儿举报父亲”来说,该话题颇富争议性,听上去,这也能考验考生在情与法上的权衡判断。问题是,这果真有利于考生答卷吗?
尽管就眼下看,阅卷者能否包容多元化思考与判断尚不得而知,可就从作文材料看,它默认的价值选择似乎就是:女儿大义“举报”亲人的做法,是值得鼓励褒奖的,看似是对父亲的伤害,实则保护。实质上,有警察就给出了“正确作文思路”:女孩做法应被认为是“看似无情,实则大爱”的正能量。
可需要注意的是,原新闻本就颇受争议:有人觉得,大义灭亲是遵纪守法;可也有人认为,此举会造成亲情伦理裂缝,“亲亲相隐”才是该提倡的伦理规约。这两种抵牾的价值维度,谁也不好妄断对错。新京报此前就刊登学者金泽刚文章指出,虽然现代法制鼓励举报,但亦不排除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层面分析和考量法律问题。公众就担心,阅卷者在阅卷时,可能会根据鼓励为大义舍小义的“标准答案”来给分,而不是容忍异质化观点。到头来,考生的文章立意若与之背离——不认同举报做法,会否被认为是“主题跑偏”,难说。
就此而言,高考作文“原型”被人肉,也有代命题者受过的成分:以这么个复杂的事件为题材,必然造成答题与阅卷上的为难。对考生来说,难免担心跟出题者意图不合掉进“立意错误”的坑里。而高考题目设计,本该避开这类价值陷阱。
来源:公众号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