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升本古代文学知识拓展3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一)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頫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元词已呈衰落的趋势。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为代表。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

  (二)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1.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2)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3)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4)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

  (三)关汉卿

  1.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号已斋叟, 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

  2.悲剧名作《窦娥冤》

  (1)剧作的题材来源: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

  (2)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3)窦娥的形象分析:一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二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三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4)艺术特色: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3.喜剧《救风尘》 ps:此处非广告,而是对文学作品的介绍

  主题思想: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赵盼儿形象的分析:(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

  艺术特色:(1)勾栏喜剧,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妓女、嫖客,赵盼儿战胜周舍用的是打情骂俏的“风月手段”,具有青楼调笑的作风;(2)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泼辣明快。

  4.历史剧《单刀会》

  主题思想: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

  人物形象分析:(1)关羽,对大汉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2)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3)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

  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

  5.历史剧的特色

  (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

  6.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2)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3)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4)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

  (四)王实甫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大都人。《西厢记》为其代表作。是一部爱情戏的杰作。

  1.创作主题:《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2.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3.历史地位: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六)元代前期剧坛

  1.白朴与马致远

  白朴与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剧坛地位仅次于关汉卿和王实甫的重要杂剧作家,与关汉卿和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1)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墙头马上》、《梧桐雨》。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主题思想: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艺术特色:一 社会悲剧,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二 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为素材,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

  主题思想: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历史剧《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艺术特色:一 抒情悲剧;二 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2.杨显之和康进之

  (1)杨显之和《潇湘雨》

  杨显之,时称“杨补丁”。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今存剧目8种,剧本二种,《潇湘雨》为其代表作。

  (2)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李逵形象的分析: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疾恶如仇,鲁莽急躁;知错能改,真诚正直。

  (六)元代后期剧坛

  1.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主题思想: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的思想。

  张倩女形象的分析:(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

  2.其他后期杂剧作家:(1)乔吉一名乔吉甫,字梦符,《两世姻缘》为其代表作。(2)秦简夫,大都人,流寓杭州。《东堂老》为其代表作。(3)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优秀作品。

  (七)元代散曲

  1.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1)什么叫散曲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2)散曲的来源和兴起

  宋词,诸宫调,北方民歌。

  (3)散曲的体制和特点

  * 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 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

  * 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

  * 多用衬字。

  * 无入声。

  * 抒情直露。

  (4)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

  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贯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最为突出。

  2.元代前期散曲

  (1)马致远的散曲

  马致远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马致远的小令名作为《[越调]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马致远的套数名作为《[双调] 夜行船?秋思》,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

  艺术特色:一 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二 善用鼎足对和博喻;三 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2)张养浩的散曲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代表作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末的对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影响深远。另外,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3.元代后期散曲

  (1)张可久的散曲

  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张可久的散曲名作为套数《[南吕] 一枝花?湖上晚归》,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

  艺术特点:一 营造清雅的意境;二 化用前人诗词名句;三 语言清丽文雅,善用对句和鼎足对,体现出清丽派散曲家的特点。

  (2)睢景臣的散曲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代表作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

  (八)宋元南戏

  1.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什么叫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现存的作品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南戏的体制:(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2.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的生平和创作: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作品有南戏《琵琶记》。主题思想,《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艺术特色:(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

  (九)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刘因的诗和词,刘因,字梦吉,号静修 是著名的元代理学家。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2.萨都剌的诗和词,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

  七、【明代文学】

  (一)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不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二)《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2.《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三)《水浒传》

  1.《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

  2.《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四)《西游记》

  1.《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2.《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林庚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五)《金瓶梅》

  1.《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定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其次,像《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能趋于一致。《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2.《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此外,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弥漫着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想的色彩。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金瓶梅》又以一种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汤显祖与《牡丹亭》

  1.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临川。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等人的影响,兼备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2.《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不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一位腐儒教授《诗经》。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一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己在孤寂中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抱恨而终。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潮相一致。《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3.《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七)明代短篇小说

  1.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澄的《九籥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谈》、《汾上续谈》等。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2.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着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其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冯梦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三言”、“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八)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从自己胸中流出”。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