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爱\师爱\偏爱看一视同仁

  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兼爱”思想,表达了 “爱无差等、一视同仁”的观念,他认为“爱人若爱其身”。儒家思想中“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也表明其追求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在如今,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更是教师公正伦理的重要指标和道德规范,对于教育教学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更加突出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实践的很多时候教师在实施师爱的过程难以真正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我们会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行为大量存在。由此,下面将分别阐述博爱、师爱、偏爱对教师实施一视同仁的影响,试图使教师意识到一视同仁的伦理学意义,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自觉践行教育公正。

  1 博爱是一视同仁的前提条件

  所谓博爱,指对人类普遍的爱。对教师而言,就是对孩子普遍的爱,即对每个孩子,不论高低贵贱,不论成绩好坏,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博爱是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只有具有博爱之心,才能为实现教育公正提供情感保证,才能达到教育公正的伦理要求。

  首先,博爱是一视同仁的情感保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就意味着差异。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学校、社会又要求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现实的存在与教师的情感存在矛盾。要想调和这二者间的矛盾,就要求教师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用博爱的情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以一颗博爱的心来看待学生,教师才能够在情感上认同一视同仁,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教育公正,所以说博爱是教师一视同仁的情感保证。

  其次,博爱是教育公正的伦理要求。一视同仁在伦理学上就要求教师做到教育公正,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平等地对待学生,即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即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第三,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即做到“尊重和要求统一”,一方面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不允许有特殊学生存在。第四,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即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则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第五,面向全体,点面结合,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允许给某些后进生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或者给优等生提供较高的条件,适度的“开小灶”。这些要求恰好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博爱的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体现出博爱是教育公正的伦理要求。

  在教学中,只有常怀博爱之心,尊重每个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让孩子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理解并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内在需要,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主动尊重教师。

  2 师爱是一视同仁的表现形式

  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表现在师爱的实施上,教师平等地关爱学生,用心地培养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付出,认同教师的劳动,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引领,遵循教师的要求。而师爱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师爱为师生沟通提供情感支撑。师爱是甘于奉献、不计回报的,它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和,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情感支撑。学生一旦认同了教师的师爱,它就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前进,就会对老师产生信赖、依恋的情感,就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用自己的师爱去感化学生,平等地关爱全体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师爱促使学生树立自尊、自爱之心。师爱的核心应该是尊重、信任学生。学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因为人生成长的高峰期、心理的转折期、受教育的最佳期、违法堕落的危险期都在这一阶段。所以我们每位老师必须公正客观地对待全体学生,努力保护和提升学生们的自尊、自爱之心,让他们远离堕落,成长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有志青年。

  第三,师爱可以引领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数的教学事实让我们看到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在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信任时,才会调动其内在的自我教育力量,才会对自己的言行有责任感,才会使老师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浓浓师爱时,他们才会认同教师的付出,才会愿意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自我教育。

  所以实现教师与学生融洽沟通,彼此认同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教师公正客观的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在践行师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

  3 偏爱是一视同仁的实现障碍

  偏爱这一现象在教育实际中普遍存在,它不利于教育公正的实现,是一视同仁实现的重大障碍,对学生的身心、班级团结、教育公正等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偏爱很容易被学生觉察,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心理暗示,即缺乏关爱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从冷漠厌倦、消极对抗到怨恨仇恨、白暴自弃;而被偏爱的学生可能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进而自负、自满、自傲,把自己置于其他同学和班集体之上,脱离班集体。

  对班级团结的影响。教师的偏爱行为不利于班级的团结。因为被教师偏爱的学生容易引发其他人的抵触、挖苦或打击,被排挤在缺乏关爱的学生群体之外;而缺乏关爱的学生由于心心相惜,容易形成小团体,与教师及被偏爱的学生对抗,故意不配合班级的集体活动。长此以往,班级的凝聚力就逐渐消退,成为一盘散沙,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对教育公正的影响。教师的偏爱行为主要体现教师在课堂提问、反馈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不平等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和学习效果的差异,阻碍教学公平的实现,使得一视同仁成为空话。

  由于偏爱存在种种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自己的私利和好恶,用一视同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做到教育公正,杜绝偏爱的不利影响。

  教育公正作为教师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教师做到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地对待全体学生。只要一个教师可以拥有博爱之心,意识到师爱对学生产生的重大作用,体会到偏爱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自觉摒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远离教育不公正,我们的学生也会沐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