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队主题演讲——知识点分享
5月20日,2023敢死队同学们进行了今年的第一次阶段性学习成果汇报。每位同学选取一个主题,进行8-10分钟的演讲。主题演讲是锐魔敢死队的优良传统,输出的过程能够暴露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每位同学的演讲都形成了一个知识点总结,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内地主旋律电影——昨天,今天和明天
宇果同学
阐释了主旋律电影的定义和特征,并按照时间顺序对内地主旋律电影进行了脉络梳理。
“我和我的XXX”系列特点:①拼盘化;②强明星阵容;③选题以小见大。
强概念强阵容,集中创作者的力量,给予观众走进影院的理由。
奚米补充:写题时注意不要用“新主流电影”这个词,目前存在争议,用“主旋律电影”即可。
五年来电视文艺的传播特征
蓝月亮同学
总结近五年电视文艺传播的三个特征:
①跨平台融合:电视与网络深度融合,例如爱奇艺、腾讯等视频平台推出电视版APP、4K清晰度、杜比全景声等等;
②新技术赋能:例如《国家宝藏》节目中利用虚拟制作技术让经典美术片中的动画角色与主持人、配音演员同台出现;
③强交互体验:例如电视文艺作品重新剪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并引发短视频用户的二度创作、隔空互动。
奚米补充:“互动”这一块内容如何能答出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的答案?要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等社会的大面与传媒之间的大互动,在一次次的“一键三连”等具体的互动活动中完成。
神话与电影
恭言同学
梳理了“神话与电影的联系”以及“电影在神话中的体现”。
神话的特征:①满足大部分人的心理需求;②符合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类型电影:首要考虑商业价值,因此批量复制成功的电影模式。观众对电影固定模式逐渐熟悉、形成期待心理,反过来促进类型片模式进一步成熟。
类型电影高度符合上述神话的两个特征。
奚米补充:聊电影与神话的关系避不开原型理论和荣格的无意识。建议写题时往这两个方向深挖。另外可以关注一下《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
19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
凡凡同学
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90年代初这一历史区间内,发生了一场涉及到中国电影观念现代性转型的大型学术辩论,凡凡同学对其进行系统的脉络梳理,包括其中涉及的电影理论批评文本和学术事件。
主要内容:
①电影艺术本体问题;
②以“援西入中”形式加速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
③影戏美学理论
④娱乐片的讨论
⑤谢晋模式的辩论
奚米补充:这个阶段特别抓住两个点,一是文化分层(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二是现代化;抓住这两点答题容易高分。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政策改革过程——1993年改革&2001年改革
小虎同学
通过对前两次改革的梳理和总结,试图对2018年开始的、仍在进行中的最新一次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奚米补充:总结政策会发现从70年代后政策持续放松,但最近几年开始有收紧的感觉。建议再捋一捋当下的各种政策,包括发行、放映、政策等等,找一找其中的规律,会有所收获。
《白蛇传·情》——电影美术中的中国美学
徒手拆画架同学
基于对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分析,延伸出三个中国美学概念在电影中的表现:①自然;②大美不言;③中得心源。
最后借古开今,谈谈中国美学在电影中的继承与发展。
奚米补充:这位同学气场强大,表达自信,点赞!这部电影的美学分析不仅可以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切入,还可以多谈一谈戏曲艺术蕴含的美学特点。
“赛博朋克”系列作品中的东亚元素——成因与启示
刘小德同学
①梳理了“赛博朋克”一词的产生与流变;
②东京和香港是完美符合“赛博朋克”想象的地点,其特征有:人口高度密集、科技高度发达、贫富差距巨大;
③以日本为例,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日本社会面貌以及逐渐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现实与科幻作品形成互文。
奚米补充:理解产生赛博朋克的工业背景很重要。推荐一本书叫《菊与刀》,研究战后日本文化。
世界文明与世界宗教——古代世界各地宗教差异
小饼干同学
分别梳理了西方宗教、印度宗教、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与流变。
奚米补充: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当前如何继承与创新是中传考研考点,可以重点关注和挖掘。
医疗类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以《中国医生》为例
crab同学
从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中国医生》的艺术特色,并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奚米补充:除了作品本身的分析外建议可以做更多理论上的延伸。这里提两点,一是可以提出“主旋律纪录片”的概念,联系“主流文化建设”;二是可以讨论近年“疾病叙事”的流行与疫情之间的关系。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Y1y1同学
由去年大火的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延伸到当下传统文化的表达,分析了冬奥会开场“二十四节气”、国产游戏“原神”、动画电影“哪吒”、国潮热等等案例。
奚米补充: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性转化是当前特别特别重要的一个课题。注意这种话题无法回避地要提政策、提社会背景。另外建议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增加理论的深度,例如可以往“民族符号”的方向谈。
浅谈电影《小城之春》——一首家国伦理的寓言诗
郑明明同学
为我们介绍了《小城之春》这部在当时不受待见、甚至受到批评,随着时间推移才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人道主义光芒的影片。这部电影代表了中国现代电影的转变——注重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人物深层的心理。演讲中重点对两个细腻表现人物深层心理的长镜头(志忱初到戴家当晚、戴秀生日酒宴)进行了分析。
奚米补充:建议看一看周星老师《中国电影艺术史》当中对《小城之春》的分析。另外注意提“文人电影”的概念,提炼出它的特点。
中国悬疑犯罪片的镜头表现力——以刁亦男导演作品为例
郑同学
悬疑犯罪片是中国类型电影的热点之一。刁亦男导演的悬疑犯罪电影票房表现上佳,同时获得了国内外电影界的关注。这位同学选取了《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两部影片,重点对其视听语言(色彩、光影、律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奚米补充:在写题时建议除了视听语言之外别忘了也要涉及剧作的解读。在视听语言的分析方面给两点建议:一是将视听语言放置在类型的框架中分析,可以与其他同类型的电影互相联系对比;二是将视听语言与主题的联系点到。
梦澜补充:在视听语言上还有“空间”也值得特别关注。
话剧《日出》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小霍同学
小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话剧《日出》基本信息、情节梗概,分析了剧中的象征意象,并着重分析了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
影视广告与中国传统美学
大头头不大同学
总结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体现,并洞察到中国传统美学对影视广告的滋养。
奚米补充:广告属于传播的领域,在研究文化性的同时要研究传播性,如果有数据支撑更好。
梦澜补充:商品广告类当中讲传统美学的融合有时会比较牵强,可以从品牌文化这一角度挖掘。
礼乐文化与中国电影美学
潘同学
梳理了“礼”“乐”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点出礼乐作为制度虽然已经消亡,但是作为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美学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提取出“天地人”“意境”“文以载道”等重要的理念。
奚米补充:要注意礼乐文化诞生的背景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中央集权制。现在时代已经改变了,在将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着重注意提取对当代社会、电影有价值的部分。
2017年后国产青春片中女性形象的新特征
霍同学
梳理了我国青春片的发展脉络,概括总结现阶段青春片出现的新特征。
奚米补充:女性问题在当前属于稍微比较敏感的话题,要谈女性问题一定要注意对女性主义理论学透彻。另外有两种理论可以联系在一起增加深度,一个是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和女性主义理论结合起来说,另外一个是福柯的身体与权利理论。
梦澜补充:对“青春片”这个类型的界定需要更严谨。另外片例的选择可以更广泛,把比较主流的商业片也放进来分析。
中国电影商业化之路
赵同学
梳理了中国电影早期历史中商业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从《孤儿救祖记》到20年代末和“孤岛”时期的古装商业片,再到战后国统区商业电影的活跃、“文革”后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商业片兴起、2000年《英雄》开始的国产大片创作等等。
奚米补充:2002年后国产电影起飞与电影金融市场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不能忽略,要了解一下中国电影的投融资市场。同理在关注历史上的商业电影高光政策时,也要关注但是的产业结构。
游戏引擎和虚拟制片
耿同学
①什么是游戏引擎
②以《曼达洛人》《狮子王》为例讲解游戏引擎在虚拟制片中的应用
恋爱观察类综艺叙事模式研究
HT同学
梳理恋爱观察类综艺的发展源流,总结叙事模式,提出现存问题及相关建议。
叙事模式:
①双重空间(恋爱纪实&恋爱观察)
②跌宕的情节(三角关系、规则设置等等)
③模式化的人物
④偶像剧式包装(氛围感)
现存问题:
①同质化严重
②恶意剪辑,可以强化戏剧性
③商业化过重,缺少真实感
创新发展途径:
①多样化的嘉宾选择
②适当调整节目结构
③商业化部分与嘉宾适当分离
奚米补充:想要多得分可以提“后情感主义”这个理论,即我们的情感是被媒体渲染出来的。把这个理论加上可以让你的答案更有深度更有力量。
历史剧发展视角中的山河月明酒鸽同学
洞察国产历史剧目前从数量到质量的一系列困境,提出一条新的出路:对历史剧严肃性的消解,由生活细节、情绪情感、人伦人际关系重构一种“新历史景观”,并以《山河月明》为例与早期经典历史剧《康熙王朝》对比。
奚米补充:所谓的历史剧属于一种“类型电视剧”,其实这位同学谈的就是电视剧中的类型融合问题。另外在谈历史剧时有四个真实需要重点把握——“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生活真实”“细节真实”。
艺术与道德——中国家庭伦理片
贾同学
这位同学很好运用了“艺术概论”的知识,对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梳理了家庭伦理片的发展源流,以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为例,从人物塑造、剧本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奚米补充:这位同学给出一种论点+案例分析的学习思路,值得学习。在谈到李安时,要提到他的一个特点,就是始终把中国文化放在文化冲突的环境中去表现。
“游观”诗画间——《中国唱诗班》动态表达的诗意智慧
沄鲤同学
从“游观”的视角剖析《中国唱诗班》这一改编自音乐专辑的动画作品。
“游”是空间距离的游移,是一种行为方式;
“观”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是一种思维角度;
“游观”是中国独特的时空意识,在“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目光游动中,体现出一种连续的、动态的观照态度。
奚米补充:“游观”是一个道家的概念,建议蕴含在其中的生命观挖掘出来,联系到中国文化基因里的生命观,观照现实的生命焦虑。
中国乡土电影的诗意化呈现——以贾樟柯导演作品为例
贺兰亭同学
以“乡土”这一话题延伸到乡土文学、乡土电影,提及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对贾樟柯导演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进行分析。
奚米补充:这位同学运用作者理论的方法做分析,值得学习。注意在聊电影的时候要有宏观社会文化背景支撑,例如在说乡土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提到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背景,以及这一进程中产生的社会心理的矛盾。
另外要注意“农村电影”“乡土电影”“区域电影”“故乡电影”这几个概念的辨析。
建议再了解一下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用于这三部电影的批评也很合适。
简述古代西亚文明
梁同学
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介绍古代西亚文明,并分析了它与中华文明的交流。
奚米补充:“丝绸之路”是现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点,这位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很不错,可以继续深挖。
杜塞尔多夫学派与现代摄影
墨沨同学
追溯摄影发展历史上的观念变迁,向我们介绍了客观主义摄影杜塞尔多夫学派创始人——贝歇夫妇的一系列作品,如《水塔》《高炉》《卷扬机》。
奚米补充:很专业的演讲!需要注意提炼历史学派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以及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例如杜塞尔多夫学派是对当时工业社会的反思,联系我们自己社会,有什么借鉴作用。
听完大家的演讲汇报,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进步!b站直播间中也有很多同学发弹幕,觉得敢死队的同学们特别“大佬”!
其实我们队员中有很多二本三本的同学,也有纯工科、毫无艺术学习基础的同学,能够达到这样的阶段性成果,是老师们严格要求队员每天进行输出训练的结果!
所以同学们!基础差一点都不可怕。只要坚持训练,你一定能看见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