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数字的成语范文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1
【关键词】习语 数字七 翻译
数字产生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总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数字“七”是俄罗斯人偏爱的,俄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固定词组中均有七;中国汉语中七的成语也不少。从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七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俄汉的数字文化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字“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意义
(1)“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主要民族、主要语言、主要宗教中显示出非常奇特的共性: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说“天有七重”,并称《古兰经》本身就是安拉的使者从七重天上带回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信奉的《圣经》上说,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类,并在第七日安息,所以称第七日为“圣日”;佛教有“七佛至尊”之说,尊称第七佛释迦牟尼为“圣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人都曾实行过的纪日法谓之“七曜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易经·复卦》称一周的第七日为“阳气由剥尽而来复”,故第七日为“来复日”;印欧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用“七”和“天空”组成成语来表示“非常愉快”、“非常幸福”。英语:in the seventh heaven;俄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2)汉语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不仅词藻丰富,而且极具表现力。就以“七”这个数字为中心构成的词组、成语为例,它们在运用中既准确地表示了“七”的内涵、本义,又通过外延、引伸、转义、比喻等起到言简意赅且含有褒贬意义的突出作用。如:
1)以数字“七”为首构成的词组,“七”加名词。如:“七艺”,“七德”,“七情”,“七音”,“七声”,“七方”等。
2)含有数字“七”与“八”搭配的成语。如:“七手八脚”(表示人多杂乱、动作不一);“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语杂,众说纷纭)等。此外还有“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拉八扯”等。
(3)在俄罗斯的语言运用中,用“七”这个数字构成的词组、成语同样不胜枚举。俄罗斯人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所以人们每逢节庆之时都喜欢送上七枝鲜花,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情。俄国作家马克西姆曾说,如果把“七”赋予神秘意义的情况作个全面的统计,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俄语中的“家庭”[семья]一词就由七个“我”,即“семь”加“я”构成。
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大致有如下两种。
1)数词“七”加名词构成词组。这种词组往往“原义”和“转义”并用。
①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
原义: 七英里的步伐;转义: 一日千里,飞速的发展(前进)
②семивёрстные (семимильные) сапоги
原义:七里靴(童话故事中可以一步迈七里远的靴子);转义:大步流星,日行千里
③семицветная радуга
原义:七色彩虹;转义:幸福的预兆,快乐的希望
2)含有数词“七”的固定词组,这种固定词组往往用“转义”而少用“原义”。
①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原义:量七次,剪一次;转义:三思而行
тут больше,чем в каком угодно вопросе, надо действ по правилу:《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需要按照“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来办。
②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стить
原义:扒下七层皮;转义:痛打,狠抽
учись же,каналья,а станешь лениться,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щу.
鬼东西,你要学习,如果偷懒,我就狠狠地抽你。
③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
原义:七次灾祸一个责任,多犯少犯都有责任;转义:一不做二不休
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нам нечего бояться,поэтому убьём тебя。
我们一不作二不休,揍死你也不怕啥。
此外还有一些,如: cемь вёрст до небес(走七俄里就到天国了;【转】天花乱坠,白话连篇);за семь вёрст киселя хлебать(跑七里路去喝一口粥;【转】劳而无功,徒劳;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上七把锁;【转】保密,守口如瓶)等。
2 中俄翻译技巧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数字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就能使人理解的。从上文分析可见,虽然“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受到推崇,但它们的根源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七”具有模糊性,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翻译时就得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
2.1 直译
张培基曾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数字的计数功能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有相同之处,因此汉俄翻译中大多数带“七”的缩略语可采用直译,或用解释性译法。如:七点纸牌(семёрка);七边形(семиугольник);七律(семисловное восьмистишие);七巧板(детская игрушка набор из семи дощечек)等。
2.2 意译
有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解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认为,作为最后一招,解释就是翻译。词组一般可以直译,成语一般常可意译。
2.2.1 成语的俄译:一般均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意译,但应与原文相照应,该文则文,该白则白,并尽可能用俄语相应成语表达。例如:
(1)вверхдном,乱七八糟,原义底朝天;
приехав домой,он увидел,что всё в комнате было вверхдном, ведь вор входил в его квартиру.
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
(2)разбить в пухипрах,七零八落,原义为击得粉碎;
наша армия разбила пративника в пухипрах.
我军把敌军打得七零八落。
(3)сердце не на месте,七上八下,原义为心不在原处
он идёт по улице в полной 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сердце было в смятении.
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2.2.2 俄译汉
俄语里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汉译时的原则和方法完全同汉译俄的要求。只不过要使用的成语尽可能以“四字式”表达为宜,以显简洁明畅, 整齐雅丽。例子已在第三部分中列举,现仅再赘叙一例以见一斑。
когда мы через весь город везли их в детдом,я чувствовала себя прямо так и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от счастья.
当我穿过市区把他们送到保育院时,我真是陶陶然,心花怒放了。
3 结语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固定的习语,它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各种思想和概念,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为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数字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了解中俄文化之异同,又要深入领悟中俄语言表达之精邃。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大学.большой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李运益等.汉语比喻大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2
摘 要: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许多数字在言语交际中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数字意义,而获得了除数字本身意义之外的伴随意义,即文化意义。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因所在的区域不同,传统习俗及文化的不同,故各个国家赋予数字的文化伴随意义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中俄两国在数字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钟爱的数字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禁忌上。
关键词:数字;伴随意义;文化对比
数字作为一种计数工具早已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于数字进行数数、计算,可以说数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许多数字在言语交际中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具有数量意义,获得了除数字本身意义之外的其他文化伴随意义。然而,由于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因其所在的区域不同、文化及其传统习俗具有差异性,故他们赋予这些普通数字的文化伴随意义也不尽相同。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按照本民族对数字的理解赋予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俄两国也是如此。比如,中国人对数字“6”和“8”极其偏爱,而俄罗斯人则对数字“7”和“3”情有独钟;那么,中俄两国在数字文化上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
一、中俄两国所钟爱的数字不同
数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数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中俄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他们所赋予数字的文化色彩也不尽相同,这就会导致对待数字的态度会出现差异,于是就出现了各自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数字。俄罗斯人最喜欢的数字要属“7”(семь)。俄语中的семь(七)具有特殊的形象和内涵意义。在成语、谚语和俗语中经常可以见到семь(七)或седьмой(第七)的用例,它的引申意义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像这样的成语谚语较为常见的有: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доседьмого пота(满头大汗),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三思而行),семеро одного не жоут(七个人不能老等一个人),семь бед один ответ(多犯少犯反正免不了责任)等等。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发现数字семь、седьмой在字面上已不表示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多数、多次”的意思,这就是数字“7”的文化伴随意义。
除了数字“七”,俄罗斯人对数字“三”也格外喜欢。俄语中带数字“三”的谚语和俗语也随处可见。例如:помни три дела,молись,терпи,рабочий(牢记三件事:祈祷、忍耐和干活。)до трех разпрощают(原谅不过三)。俄语中带有“3”的固定词组或惯用语也十分丰富。如:в три ручья плакать(哭得泪如泉涌),в трех шагах(三步远,表示很近),из третьих рук узнать(间接得知)等等。俄罗斯人不仅仅喜欢“3”,还喜欢选用“3”的倍数。这一点在俄罗斯的民间创作中也随处可见,如俄罗斯人憎恨蛇,童话中的恶蛇往往有3个头、6个头、9个头、甚至12个头。在俄罗斯的民俗中也常有这些数词出现,如古时欢庆迎春节масленица,俄人要用草编织车轮状的圆圈,象征太阳,或悬于家中,或点燃后由山坡上滚下,车轮的辐条必是6根;计量单位“打”为12个。与俄罗斯人相比,中国人喜欢的数字相对要多一些。中国人喜欢的数字有“9”、“5”、“6”和“8”。数字“九”在汉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帝王极为偏爱“九”,因为“九”的发音同“久”相同,“九”取其“长久”之意,即希望帝王的统治长久不衰。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天揽月,九牛二虎之力等等。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罗汉,三十六计,七十二行等。“九”寓意吉祥如意和至高无上。除了“九”,中国人对数字“五”也十分偏爱,如:儒家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伦礼有“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中国人更喜欢“六”和“八”,因为“六”象征着“顺利,成功”,俗话说“六六大顺”;而“八”则意味着“发(财)”,所以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中国人十分钟爱数字“6”或“8”,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两个数字将会使他们财运亨通。综上所述,可以看出:(1)俄罗斯人偏爱数字7,汉族人更偏爱数字9;(2)受基督教影响,俄罗斯人认为天堂分为七层;汉民族认为天有九重,九又指皇室,因此“九”象征吉祥和至高无上;(3)俄语中的7和汉语中的9都有泛指多数和多次的意义;(4)俄汉两种语言中由7和9组成的成语、谚语、俗语、词组很丰富,俄语中则更多使用数字7。
二、中俄两国的数字禁忌不同
自从数字具有文化伴随意义以来它们便附加了感情色彩。对于现实生活中巧合的数字人们喜欢联想,渐渐地形成了数字禁忌的风俗。当然中俄两国也不例外。俄罗斯人忌讳的数字当属“13”。在俄罗斯,“13”被称为“чертова дюжина”,即“鬼的一打”,如果“13”号再遇上星期五,那么情形会更遭。俄罗斯人之所以厌恶这个数字,这跟俄罗斯所信奉的东正教有着极大的关系:传说中耶稣和他的12个弟子举行晚宴,其中的一个弟子犹大为了30个银币竟出卖了耶稣,从此犹大就成了叛徒的代名词,而数字“13”从那时起也就成了不吉利的数字,俄罗斯人认为“13”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住在宾馆的“13”号房间,不邀请朋友“13”号去作客,不在“13”号举行婚礼的原因。数字“4”在俄罗斯人眼里是个很普通的数字,然而在中国,人们却非常不喜欢它,原因就在于“4”的发音同“死”。因此,中国人将“4”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都尽量避开这个数字。另外,“73”和“84”这两个数字对于中国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最为忌讳,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人生的一道坎,因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两位圣人孔子73岁离世,孟子84岁寿终。因此,到了这个年龄的老人他们在日常做事时会格外的小心,在谈及自己的年龄时他们往往避开不说,或者说与这个岁数相近的数字。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中俄两国在数字文化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看似普通的数字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被赋予了不同的民族色彩、不同的文化伴随意义、这就对学习外语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异国的语言语音、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它的文化,学习语言不是最终目的,通过语言学习文化才是要达到的真正目标。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学习和掌握中俄两国在数字方面的差异,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语言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促进相互沟通,使交际更为顺畅,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参考文献:
[1] 赵敏善.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6.
[2] 胡文仲,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3
以六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语王国之旅》的一节准备课为例,作为任课教师的我,应好好地进行反省:教师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
我当时预设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调查访问等途径,对成语有不同层面的了解。2.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成语的博大精深。回顾这堂课之始,我通过PPT.投影并强调了活动建议。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种课型,学生们还比较陌生。如果我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这堂课的活动建议印发在纸上,派到学生们的手中,让他们尽快了解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就既能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又能节约时间。
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专题有:1. 成语来源的研究:⑴寓言故事⑵历史故事;2. 组成成语的字数的研究;3. 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研究;4. 带有动物名字的成语研究;5. 与四季有关的成语研究;6. 带有表扬意思的成语研究……而实际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1. 帮助别人改正缺点的成语有哪些?2. 含有数字的成语有哪些?3. 成语在文章中有哪些妙用?4. 描写人的外貌的成语有哪些?5.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有哪些?6. 关于劝学的成语有哪些?7. 含有表扬意思的成语有哪些?8. 成语的来源是怎样的?我当时只是把学生们的问题直接板书在黑板上(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就开始让学生去选择研究专题和分组。于是在学生确定研究专题的时候,便出现了一面倒的倾向。光在“选择专题、自由分组”这个环节便反复进行了三次,很浪费时间。原因是大部分的学生选择同一专题,而另一些专题门前冷落,有的甚至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在学生提出了相关的研究专题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指导者的作用,要善于梳理并提升学生的问题,使这些问题更便于进行研究。就这堂课而言,就是要研究关于成语的字数、内容、形式、来源、作用等问题。(如:成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专题上可分为:1. 表扬2. 劝学3. 指出缺点等。又如:关于数字成语这一专题上可分为:1. 搜集数字成语2. 数字成语的来源3. 意思可分几类 4. 哪些数字最常用等)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才能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4
关键词:数字;文化;归类;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一个个数字包围着,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码、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这些数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某一个个体的标识。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我们每天都无可避免地要与林林种种的数字打交道。有些数字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而有些数字,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的。人们在挑选可以自主选择的数字时,往往青睐那些“吉利”数字,比如“六”“八”“九”等,且尽量避开那些“不吉利”的数字,如“四”“十三”。数字本来是用来计数的,本无好坏、褒贬、吉凶之分。但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却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增添它的表达色彩。因此,数字除了计数功能外,又衍生出众多的文化含义,形成了汉语中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
一、数字文化归类
我们把这些数字分成以下几类:
(一)谐音
数字本是计数的工具,因与汉语中某些字发音相同或者相似,而具有了与谐音字相同的意义。例如,人们在选择数字时,往往选择“八”“九”等吉利数字,而不选择“四”“七”等不吉利的数字,这是由这些数字的谐音造成的。“八”的谐音是“发” ,取“发财”之意;“九”的谐音为“久”,取“长久”之意;而“四”的谐音是“死”,“七”的谐音是“气”,从语音上听起来,是不吉利的。 还有“二百五”这个词,常用来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古代的银子,五百是一封,二百五十个是“半封”,“半封”与“半疯”谐音,因此,“二百五”就有了“傻”之义。
(二)双数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单数,也称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双数,也称阴数。在汉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双数是吉祥数字。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结婚日期时,倾向于选择双数月份和日子。在某些地区,甚至丧葬、动土、搬家等日期,也选择农历的双数日期,也就是二、四、六、八、十等日子。数字“四”,它既是一个双数,又与“死”“事”发音相近。在选择车牌号码和手机号码事,通常会避开这个数字,但在选择日期时,有时也选择这个数字,这是因为中国人在择日时,为图吉利,一般会查看万年历,选一个黄道吉日,那是中国另一传统文化对数字选择上的一个制约。
(三)俗语、成语中的数字
例如,“一五一十”是指以五为单位数数儿,用来形容从头到尾无所遗漏地叙说,“不三不四”形容一个人不正派或不像样,“一推六二五”形容置之不理,一推了之。“二一添作五”是指一样东西两人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办事干脆利落, “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做事考虑不周,“八九不离十”表示差不多。这些汉语俗语和成语中尽管包含着数字,由于俗语和成语有着完整的、凝固的意义,所以,这些数字也就失去了原有表达数的功能。
(四)虚数和概数
数字的应用过程中,使数字的所指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把这种用法,看做是数字应用的一种引申,就产生了虚数和概数。它们仍然表达数的概念,只是不指某一确切的数,而是一种模糊的数。汉语中,通常用一、二表示数量小,用千、万表示数量大,这就形成了数字的虚指用法。例如,“一日千里”形容速度快、变化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一日”和“三秋”都是虚指,形容朋友或恋人之间的想念。
(五)来源于历史故事
比如“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数字。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孟子,一个是七十三岁去世,另一个是八十四岁去世。因为他们是圣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两位先贤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后来有了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自己去”,就是说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老人的一道坎,到了老年,特别害怕七十三岁这一年和八十四岁这一年,这就形成了这两个数字的特殊含义。
二、汉语数字文化产生机制
汉语数字文化丰富多彩,产生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下面几点:
(一)汉语语音特点
汉语语音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在汉语中,一共有二十一个声母和三十九个韵母,它们组合成四百一十个音节,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字有三千五百个。这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与四百一十个音节对应,因此,汉语中谐音字就特别多。再加上汉语口语中,单音节词较多这一特点,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发音差不多的单音节词也就很多了。我们知道,单音节词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这些数字就有了与其谐音的单音节词相同的意义。从这一方面来讲,这也是汉语数字文化内涵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比如,“零”与“灵”谐音,“一”在口语中读作“yāo”,与“要”谐音“二”与“爱”谐音,“三”与“伞、散”谐音,“四”与“死”谐音,“五”与“无”谐音,“六”与“禄”谐音,“七”与“气、起”谐音,“八”与“发”谐音,“九”与“久、酒”谐音。
(二)汉民族的心理特点
1、趋吉避祸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战争和灾荒,这就形成了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这样的民族普遍心理状态。趋吉避祸心理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交际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存在于中国人的交际活动的各个层面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交际活动的规范,形成了趋吉避凶的文化现象和修辞现象。人们在选择数字时,也会遵从这一心理,选择吉利数字避开不吉利数字。
汉语数字文化是以心理联想为基础,借助于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那些听起来寓意美好的数字,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首选,那些不吉利数字,人们则往往避而远之。举例来说,二0一0年十月十日,是一个“三连十”吉日,寓意“十全十美”,被称作“史上最佳结婚日”,诸多国人为讨“彩头”,都忙着在这一天结婚。与此类似,车牌号码或者手机号码尾数,选择“八”的人多之又多,因为“八”在口语中,与“发(财)”谐音,让人很容易产生心理联想。相反,汽车牌照号码,没人愿意要带“四”的,“四”与“死”谐音,现在交通事故又频频发生,没人愿意招惹这样的麻烦。在某些省份或地区,手机号码后四位中如果有数字“四”,手机话费会有很多优惠用以吸引客户。
2、对称的和谐之美
人们普遍喜欢双数,双数有“对称”“和谐”的含义。汉语词汇中,有“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寓意美好的词,可见人们对双数的青睐。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按“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这样的梯级结构发展的,所以,双数自然就成了吉利数。然而,在英文化里,除了数字“十三”之外,人们认为奇数才是吉祥数。在俄罗斯,“六六六”是最不吉利的数字,有“恶魔”的意思。
再进一步探讨的话,笔者认为,这也是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身体躯干和五官,正常情况下是对称的,对称才是自然的,产生了“对称才美”。从男、女成对的婚配制度到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从建筑结构到室内物件的摆设等等,大多是对称的。
三、汉语数字文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数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张清常在《汉语的15个数字》一文中也谈到,中国人使用数字,一时有一时的风气,这不是说别的数目不用,只是说这个数字成为一时的爱好。
数字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原有数字,有了新的内含
比如“三八”这个数字,本来是指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的节日,后来又用来指“三八式”步枪,例如在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那一声是三八,这一声是连珠”。在港台地区,这一数字是骂人的话,骂一个人,不分男女,“三八”“臭三八”“死三八”都是很难听的词汇。也有人说,“三八”是专门用来骂女性的,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随着港台影视剧的传播,这个词在大陆地区也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又衍生出“八婆”这样的词语,经常用来指多嘴多舌的人。
(二)数字的褒贬色彩发生了改变
数字“七”。这个数字,在俄罗斯、韩国等,是吉利数字,但中国人不大喜欢这个数字。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七”有了新的寓意。“七”同“起”谐音,取“雄起”“崛起”之意,特别是做生意的人,十分看好这个数字,车牌号码、手机号码尾数,往往会选择“七”。
数字“二”。“二”本来是一个双数,是一个吉利数字,汉语词语有“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但另一方面,含有数目“二”的词语,更多的是贬义词,如“二把刀”借指对某项工作一知半解、技术不高的人,“二流子”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二愣子”指粗鲁莽撞的人。“二”这个数字,新近又有了另外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不分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等。
上面谈到的数字“三八”和“二”,由于其文化含义的发展变化,也带来了语法上的变化。“三八”由一个数词变成了一个名词,“二”也由一个数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这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四、小结
汉语数字包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含,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我们对此加以挖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对某些数字的偏好可以折射出某个社会时期人们的心理层面,在进行社会交际和商业交易时,选择那些吉祥数字,可以迎合人们趋吉避祸的心理,从而使日常交际和商贸来往顺利进行。比如在选择某些日期或者馈赠物品数目时,尽量选择那些吉祥数字。其次,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扩大,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汉语数字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来华留学或从事商贸活动的外国人理解这其中的特殊含义,克服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另外,即便是汉族人,也未必能知晓数字中所蕴含的意义。因此,研究数字中的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数字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应该不断跟进。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2]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4]现代汉语规范字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 第一版.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p166-169.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5
还剩几页
小莉买了一本童话书,内容很精彩,还有彩页,这本书共有250页。小莉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收藏图片。所以凡是彩页,小莉几乎都要把它剪下来。小莉因为人小,所以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她爸爸。小莉告诉爸爸,把第5页到第16页剪下来,然后把第26页到第37页剪下来。小莉的爸爸按照小莉的要求把彩页剪了下来。
请问,这本童话书还剩多少页?
2.谜语城
铁大哥,把门守,客人来,看看走,主人来,才开口。(猜一日常用品)
井(猜一成语)
航行大海快如飞,不靠螺桨浪里推,轮船世家新弟兄,专借空气显神威。(猜一交通工具)
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蹦蹦跳跳人喜欢。(猜一动物)
黄金衣服包银条,中间弯弯两头翘。(猜一水果)
3.成语趣题
多字成语
下面含有数字的多字词句也是成语。请你把它们的后半部分补上,这样就完整啦!
■
(王宝琪)
4.考眼力
三幅窗外照片,哪一幅是右面铁门里的一扇窗户?
■
5.数字趣题
趣填五数
五张红色的纸牌挡住了数字1、2、3、4、5。请将这些数填在红色的纸牌上,使之成为一道相等的算式。你能填出来吗?(吴长顺)
■
6.迷宫
请以最快的速度从一个箭头走到另一个箭头,而且是自上而下的最短路线。你能完成吗?
■
(张祉浩)
7.小侦探
抢劫案
侦探维力斯一觉醒来,已是凌晨2点多了。他烧了一壶水,刚要喝,电话铃响了。
“你好!”维力斯问道,“哪里?”
“这里是利马公寓。侦探先生,我们这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
“我马上到!”维力斯挂了电话,赶往出事地点。
公寓门口,打电话的人正在等候。“事情是这样的:我是这里的夜间值班员。一刻钟前,这栋楼突然断电,我刚要出去看看情况,一伙人冲了进来。看见他们人很多,我忙躲到储藏室内。他们直奔外出不在家的卡玛先生和埃利尔先生的房间,撬开保险柜,偷走了卡玛先生的200万元和埃利尔先生的‘狂狮’牌金表。”
“这些罪犯有什么特征没有?”
“他们一共5个人,为首的一个好像是英国人,蓝眼睛,左脸上有块疤。”
“你真看清楚了?”
“是的,因为他手里拿了一个手电筒,他的手电光从门缝射进来,我借着手电光,一眼就注意到了。”
维力斯冷冷一笑:“你说谎的本领并不高明!收起你这套贼喊捉贼的鬼把戏吧!”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6
【关键词】数字 文化差异 意义差异
一、引言
数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还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数字开始在人们思想交流过程中演绎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的主体是人,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正因为如此,数字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意义。然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数字获得的内在含义是不一样的。
受到不同的社会条件、思想方式、宗教信仰、地方风俗和审美心理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象征意义,最终获得了强烈的民族特性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文化含义的数字。近年来,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已经从语言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多角度对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做了大量的研究。而本篇论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英汉数字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些表达差异的原因。
一、英汉数字所表达的意义比较
(一)奇数与偶数。
在中国,偶数代表幸福和好运(除了“四”),而奇数则代表不幸和倒霉,所以中国人喜欢偶数以求平衡和幸福。对偶的修辞手法正体现了这一点。在中国,还有很多关于偶数的成语,比如形容交通便利的四通八达,形容极富天赋的才高八斗,形容完美的十全十美等。
然而,英国人却更喜欢奇数(除了“十三”):宗教里的七重天,美国的饮料“七喜”,还有著名的传奇人物詹姆斯邦德007。更甚者,他们会在一个整数后面加上数字“一”,以表示“更加、十分”的意思,比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having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do something等等。相反地,他们认为偶数是大凶之数,会带来分离与厄运。
(二)英汉情感意义表达一致的数字:3、8、9。
1.数字3
中国人喜爱数字“三”是因为它代表着“许多”的意思。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的过程中,“三”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三”是万物之源。在时间上,有古今未之分;在空间上,有上中下之分、左中右之分和前中后之分。数字“三”似乎能代表一切,因此它是整体和完美的化身。人们在生活中也用“三”来归纳事物并用它的内在含义来指导日常生活,比如政治中的“三卿”、军队中的“三军”、教育中的“三试”等等(冯建民、于连水,2009)。
在英语中,数字3代表神圣与吉祥。英国人认为世界由海陆空三部分组成,自然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部分;基督教宣扬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在罗马神话中,三大神主宰着世界:神王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和冥王普鲁托。所以英国人喜欢代表着完美的数字3。他们也喜欢用trinity这个词来命名事物,比如Trinity House, Trinity Sunday等等。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还建立了Trinity College,很多英国名人都在这里学习。人们还常说“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 或者“the number ‘three’ is always a fortune”。莎士比亚也说过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曹容,2009)。
2.数字8
在汉字的发音中,数字“八”与“发”相近,所以“八”有了好运、财富的含义。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对“八”有特殊的爱好,他们都会选择含有“八”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
在英国,数字8同样是一个幸运的数字。在古希腊,8代表丰收、成功与长寿;在《圣经》中,耶稣的哥哥雅各布生了8个孩子,所以8有子孙繁盛的意思;他们还认为当两枚戒指放在一起组成一个“8”的时候意味着婚姻美满;横写的“8”则是一个代表无穷无尽的数学符号。所有的所有都说明数字8含有好运、幸福和繁荣昌盛的稳定而又和谐的数字(罗云珍、池玫,2009)。
3.数字9
在中国人看来,没有任何一个数字可以比得上“九”。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九九归一”,说明世界是由一至九的。中国人经常用“九”来表示“高、多、远、深”,比如“九天、九洋、九曲”等。汉语里有很多含“九”的成语,比如九霄云外、九死一生、一言九鼎等。中国人对“九”的尊崇来源于对天的崇拜,据说天有九层,称之为“九重天”。在封建时期,皇帝称自己为“九五之尊”,以表示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是由上天赋予的;汉语里,“九”还与“久”同音,意味着长长久久,以表示他们的统治期是无止尽的(曹容,2009)。
英语里,数字9表示“深、多”的意思,比如“a nine-day wonder”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 “crack up to the nine” “on cloud nine” “a cat has nine lives”等(冯建民、于连水,2009)。在英国文化里,数字9和它的倍数都是比较流行的,比如在高尔夫球场有18个球洞。
(三)英汉情感意义表达不一致的数字:4、6、7、13。
1.数字4
在现代中国,数字“四”因为与“死”谐音而带着不祥的意思。门牌号或手机号一般都不会带有数字“四”,特别是“十四”和“五十四”。有的地方要说“四”时,甚至会改成两个二。
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则认为4是公平正义和力量的化身,他们相信世界由土、风、水、火四元素构成,还会用four hundred来代表上层人士,逐渐地,4也就有了一个神圣的意义,被称作“圣4”(徐涓,2009)。
2.数字6
“六”在中国是一个很和谐的数字,人们就常说“六六大顺”以表示万事顺利。在先秦时,就有“六经”“六郡”“六礼”“六部”“六军”的说法(徐涓,2009)。
相反地,6在英语国家很不受欢迎,被认为是大凶之数(冯建民,于连水,2009)。“666”在基督文化里还代表着撒旦,被认为是魔鬼之数。
3.数字7
在中国还会经常避免用数字“七”,人们从来不送人七份礼物,在餐桌上也不会出现七道菜。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人喜欢偶数;二是中国的传统——人死后会给其做七。所以在中国的成语里有“七”的基本都是贬义的,比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上八下等。
然而,7在英语国家却是神圣的,象征着权利、完美和运气。这和他们的宗教密不可分:上帝用7天创造了世界;圣母玛利亚有7件欢乐的事和7件悲伤的事;诵经有7部分;圣灵有7份礼物(戴卫平、裴文斌,2008:152)。一切的一切都为数字7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4.数字13
数字13是英语中的第一大忌。有这样一句谚语:“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人们认为它是鬼数。据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为了避免餐桌上有13个人,就让他秘书坐下成为第14个(曹容,2009)。13的禁忌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渊源。在圣经中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和他的12个信徒共用晚餐,他们其中的一个名为犹大,就是那个被认做第13个的人,背叛了耶稣,最后害的耶稣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所以13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末日,是死亡(罗云珍、池玫,2009)。
而中国人则比较容易接受“十三”,在京剧中有“十三辙”,儒家文化中有“十三经”,明朝有“十三陵”,后唐有“十三太保”,而孙子兵法也有十三章(徐涓,2009)。
三、英汉数字所表达的意义差异原因
(一)英汉思维方式不同。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连淑能,2002:41)。所以中国人更加注重伦理。而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所以英国人更加注重认知(陈宏薇、李亚丹,2004:25)。
中国人特别喜欢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物表感,状物言志。而英国人则注重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往往是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概念。英汉相同的数字却有不同的含义的原因也由此而来。
(二)英汉宗教信仰不同。
语言中的数字本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而是不同的社会文化给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出于人类的恐惧与崇拜的心理,古人让数字变得神秘。人们尊敬或是惧怕它们都是源自于对神明的情感。所以宗教信仰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宗教的本质是“天命”与“孝道”。在佛教流传进中国之前,中国是没有主流的宗教的。传统的宗教只是信仰天与地,因为他们主宰人类,人类就有义务为天神奉献,所以人们相信命运。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孟子提倡,修身养性。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也出现了如信“天命”一样的想法——皇帝代表上天主宰整个国家(李信,2003:75-76)。因此中国人特别推崇数字“九”。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它们都赞成天人合一是生存的最高境界。佛教兴起后,生死轮回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人们对数字的尊崇与禁忌,比如“三生三世”。
在英语国家,基督教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对数字的内涵意义影响甚深。总体来说,英语国家的宗教强调自由与平等,并注重于艺术的发展。
(三)英汉民族习惯不同。
就历史地理环境来说,中国是内陆地区,汉人居于平原之上。周围环境是安全而和谐的,他们注重“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的思想,所以他们尊敬自然(戴卫平、裴文斌,2008:155)。中国人的想法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数字的内涵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而英语国家大多是岛国,生活方式不稳定,经常会迁徙,必须要与自然做斗争,所以他们会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冒险等独立的活动(戴卫平、裴文斌,2008:156)。因而,英语数字的含义只是停留在了表面,表达会显得很直接,并会带有夸张。比如当中国人说“十分感谢”来表达内心的感激时,英国人则会夸张的说成“Thanks a million”。
四、结论
总的来说,英汉数字互译深受英汉文化差异影响。相同的英汉数字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有情感意义表达一致的英汉数字,如“3”“8” “9”;也有情感意义表达不一致的英汉数字,如“4”“6”“7”“13”。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三个:思维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在我们做英汉数字翻译时,要多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Dai Weidong. & He Zhaoxiong. A New Concise Course on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English[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陈宏薇、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戴卫平、裴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冯建民、于连水.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6]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7]罗云珍、池玫.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7
铅山快乐作文培训学校五年级 谢辰宇
课上,老师笑眯眯地说:“我们今天玩一个游戏!”大家一起欢呼:“噢,玩游戏??⊥嬗蜗??崩鲜?幼潘担骸罢飧鲇蜗返拿?纸小?捎锢尢ㄈ??!崩鲜Φ幕耙舾章洌???怯械南残ρ湛??坪跣判陌俦叮挥械乃?冀羲??坪跤行┑ㄇ樱晃也唤?底愿咝耍?南耄?捎锢尢ㄈ?抗??≌庹?潜救说哪檬趾孟罚?乙欢ǚ⒒映錾??徽棺约旱牟拍堋@鲜?幼潘担骸罢獯伪热?灿兴穆郑?恳宦?分钟,写对一个成语加一分,写错一个字,不加分!获得第一名的同学奖二个本子。”大家听了,都叫好。
“预备,3,2,1,开始!第一轮,我们写ABAC式的成语。”我顺手就写了下来:人山人海,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一口气就写了五个,正当我得意之际,突然一下,我的大脑卡壳了,再也写不出来了,我急得眼睛咕噜咕噜直转,肚子里仿佛吃进了二十五只老鼠,真是百爪挠心呀!老师说:“还有三十秒。”听到这一消息,我心急火燎,抬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们,他们有的笔尖不停在纸上写着,有的双眉紧锁,还有的在左顾右盼,“停!”老师叫了一声,大家的笔马上停了下来,同座位的同学互相批改,结果这轮我写出了12个成语,获得12分。
比赛一轮一轮进行下去,最关键的第四局开始了,老师说:“第四轮最简单,就是写含有数字的成语。”大家有的说:“这个太简单了。”有的说:“这种成语太多了呀!”“开始!”老师说完,刚刚还热闹非凡的教室立刻就变得寂静无声,只听得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我写道:七上八下,一心一意,九牛一毛……噢,噢,不好,脑子里没有成语了,……无语,我只好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停!”老师一声令下。我想:不好,一定名落孙山了。
经过统计在这次比赛中,第一名是孙泽文,得了二本本子的奖励,我们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含有数字的成语篇8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苏金智,1991)"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虚数”、“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钦,1998)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数的灵物崇拜"上各民族都有普通性。东方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天数",而西方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神数"。神秘数字的演化规律一般经过"神化—泛化—虚化"的过程。(王秉钦,1998)
东西方已有不少有关数字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毕达哥拉斯(phythagoras)学派的T·丹齐克的《数科学语言》(商务印书馆,1998),英国人伦拉德·法拉的《七的探源》;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数字写过著作和论文,并开展过学术探讨。如,王秉钦教授在其《语言与翻译新论》的中篇第六章就以"数的语义范围比较与翻译"为专题;苏金智曾写过《数的灵物崇拜》(载〈语言、社会、文化》440页,语文出版社,1991,1)等。在1998年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英汉文化对比专业委员会会员曾就中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吴玲英老师的《中西文学中"以三为法”的文化模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人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天数是"九"而不是"三",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九"是"三"的倍数。
二、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是因为"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九"作为数不同于一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汉语词汇中也常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等。
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宇宙也是数。数始于1而终于10,五行也是数,按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划分,则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木。以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以5、6为土:5为阳土,6为阴土。以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以9、10为水:9为阳水,10为阴水。这就是将"象"、"数"与五行结合起来推演变化,用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传说古代中国人把天分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征意义。民间传说中还有"九头鸟"(nine-headedbird:afabulousbirdwhoseappearancewasformerlyregardedasabadomcn)的故事。
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汉语中有"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之说。因从"九"为数之极而引出人生之限,故"明九"或"暗九"均为人生之"坎",避讳有“九”之岁。例如:“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红楼梦》)。日本人一般认为"九"是"苦命和痛苦"的象征,因为"九"与"苦"同音,因此忌讳"九"。然而,《外语与外语教学》曾报道过国内一位学者曾为考证这一点,采用"全选法"将日本某地电话号码其中的几千个姓和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将"九"作为姓的只占极少数(约占0.35%),而将"九"作为名的却不少(约占35%)。看来,日本人忌讳"九"也并非绝对。
此外,《词源》中说:"九:虚指多数。""九"作虚数解时,是数的一种语义模糊现象。《现代汉语词典》中,"九"的意思有三个:(1)数目,八加一后所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3)表示多数或多次:九泉,三弯九转等。因此,汉语中有不少和"九"有关的成语。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九流宾客"等等。
在我国,数字"九"涉及面在所有数字中最广。含有数字"九"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如,"九州"是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因此,有的全国性的电视节目就取名为“九州方圆”;“九族"(theninedegreesofkindred:eithertheninegenerationsfromone''''sgreat-great-grandfatherdowntoone''''sgreat-great-grandson;orfourgenerationsofone''''spatemalrelations,threegenerationsofone''''smatemalrelations,andtwogenerationsofnoe''''swife''''srelations),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法叫"诛灭九族";古代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因此,《红楼梦》第九回中用"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来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九龙杯"等。此外,在文娱、体育等词汇中,数字"九"也比比皆是。如,许多歌名都以"九"开头:"九妹"、"九九艳阳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等;乐器中也有"九音锣";在体育活动中,"九柱戏"(ninepins),兵器中有"九节鞭"[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九尾鞭”(cat-o''''-nine-tails:aninstrurnentofpunishmentsocalledfromtheninepiecesofleatherorcordwhichcomposeit)意义不大一样]。地名中也有一些以"九"开头的,如"九寨沟"、"九华山"、"九江"和"九龙"等。此外,中国人常把"九"看成为吉祥数字之一。在申请电话号码时,人们宁愿多出
钱去买一个尾数为"8"或"9"的吉祥号码。比如,湖南有线电视台的"欢乐热线"号码为"16899919"。在西方,数字"九"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数"之一。对西方人来说,"九"的象征意义是"神性"、"神圣之至"。英语权威字典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andWebster''''sThirdIntemationalDictionary中对"九"所解释的意义比《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意义还多,分别有:
1)onemorethaneight,threethrees,thesquareofthree;2)nineunitsofobjects(atotalofnine);3)a:thenumerablequantitysymbolizedbythearabicnumeral9;b:thefigure9;4)nineo''''clock——comparedBelltable,timeillustration;5)theninthsizeinasetseries:asa;aplayingteamofninemembers,esp.abaseballteam;b:thefirstorlast9holesofan18-holegolfcourse…。
其中收入与"九"有关词语和成语多达近二十条。常用的有:
anine-day''''swonder(anobjectoreventthatcreatesashort-livedsensation)
____Thosepoliticalexpositions…thatmakeanineday''''sninewondertillsomethingfreshcomesalone——MaryDeasy.ninetimesoutoften(veryoften)
bedresseduptothenines(elaboratelydressed,asforaformaloccasion)
____Shedressedherselfuptotheninesandwenttotheparty.
inthenineholes:inthedifficultsituationnine-men''''smorris:morrisplayedwithninecountersAcathasninelives:Acatcanmovesofastandjumpsowellthatheseemstoescapebeingkilledmanytimes.
从以上的解释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数字"九"及其倍数在西方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如,保龄球(bowling)中的瓶状木柱数(ninepins)为"九";高尔夫球球场有一十八个洞:跳子棋的棋板上各方均为九个孔;古时英国还有一种九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morrisdance)等。由此看来,数字"九"也倍受西方人的青睐。
总之,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含有以下主要共性:
1)东西方大多数人把数字"九"看成神秘的数字,其象征意义均有"神圣"之意。
2)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均可虚指多数。
3)数字"九"被广泛运用于文体项目中。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个性恐怕主要在于:对中国人来说,其神奇色彩要比西方人更浓;其象征意义的历史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悠久;其涉及面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广泛。
三、数字"九"的翻译问题
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此处所说的数字是指经过神化、泛化、虚化了的"虚数","实数"的翻译不在此例。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可采用如下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以下的翻译原则。
可采取的翻译方法主要有:
(一)保留原数字
e.g.Wethoughtourcatwouldbekilledwhenhefellfromtheroofofthehouse.Hewasnot,heuseduponeofhisninelives.
我们以为我们的猫从屋顶掉下来会死了,它并没死,只失掉九条命中的一条。这样翻译过来,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人们已熟悉"猫有九命"这个成语,并能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转换成各民族喜爱的数字
e.g.nineoutoften——十之八九ninedays''''wonder———可翻译为"昙花一现",这样翻译可以加深对奈达的"对等"和纽马克的"转换"翻译理论的理解。
(三)增舍数字
比如,"九死一生"可翻译成"anarrowescapefromdeath;survivalaftermanyhazards";又如,"九九归一,还是他说的话对。"可翻译成"Allthingsconsidered,whathesaysisright."其译文均舍弃了数字,转译其形象意义。
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民族性原则
比如,汉语中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汉英词典》(外研社,1996)的译文有三个:"strainoneselftothelimit;useeveryounceofone''''sstrength;makeherculeanefforts"。笔者认为第二种译文"useeveryounceofone''''sstrength"更符合"民族性原则”,成功地将东方文化中该成语的比喻意义转化成了西方文化语言中的形象意义。
(二)习语性原则
比如:"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儒林外史》),其译文为"Kuangfeltthathewasgazingatagoddessandhisspirithadflowntoheaven."这种译文因遵循了"习语性原则",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交际行为的一个最根本原则——语言——符号的经济原则。
(三)形象性原则
数字用于模糊意义时,一般都失去了其数量意义而具有形象意义。翻译时,必须越出其理性意义而捕捉其与其它的词结合后所产生的形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