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优秀的韩国文学小说值得推荐?
日韩在各方面都影响着中国,自然地被绑在一起作比较。日本知名的文学作品可以轻易地说出一连串,可是韩国的却……希望了解韩国文学作品的人可以带我打开新世界。
金英夏吧…我就认识这一位…在文学圈知名度较高的…
倒是流行小说韩国比较发达、早年韩流波及中国时,引进的《退魔录》和《菊花香》都是流行作品。
个人最喜欢的韩国作家是李荣道,然而他是写幻想小说的
韩江《少年来了》
在尊严与暴力共存的世界,每个角落、每个时代,都很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光州。
——韩江。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来源于亚非文学bot的推荐。或许是源自投稿者的自翻,至今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翻译者是谁。但就是这样短短一句话,留白充分,让我一下子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坦白来说,在这本书之前,我对韩国的文学并不了解,只依稀知道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韩国作家将视角聚焦到社会和政治上。而光州事件作为韩国最惨烈最血腥的民主运动之一,是这些文字里逃不开的课题。像前几年较为火爆的《辩护人》和《出租车司机》,都是反映这一事件的电影。
光州事件又名光州民主化运动,或五·一八光州事件,是1980年5月18日至27日发生在韩国光州的一次由市民自发发起的民主运动。当时掌握军权的全斗焕将军下令武力镇压这次运动,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亡和受伤。愤怒的市民组织市民军,与戒严军武装对抗。由于有武装冲突,所以后来也有历史学家称作“518暴动”或“518起义”。
——摘自百度百科。
《少年来了》基于光州事件创造,采用了大量的真实事迹。作者通过六个主要角色不同的视角,将一九八零年的光州带到读者面前。葬送在暴徒枪响下的少年,侥幸活下却背负一辈子痛苦的生者,失去孩子的母亲,灵魂无法离开腐烂躯体的亡者……六篇视角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每个角色都是光州事件的亲历者。
作者韩江并不是光州事件的亲历者。早在光州事件发生前,她便随着家人举家搬迁到首尔。但随着年少时零碎听到的故事和对故土的眷恋,她还是花大量时间取证写下了《少年来了》,重新展现了那些故事里微小的声音。
由于在大陆暂时没有找到这本书,我选择了台版。再加上恰逢海关清关,兜兜转将近一个月才终于拿到了实体。虽然对我而言看台版书纸质书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但我还是在三天之内翻到了最后一页,决定动手为这本书写些什么。
剧情简介
少年东浩在光州事件中目睹自己的朋友正戴被军人杀害。为了找到正戴的尸体,他来到处理市民尸体的道厅工作,结识了在道厅打工的恩淑善珠、和抗争领导部大学生振秀。在坦克进城那天,恩淑因为及时回家而逃过一劫,东浩不顾母亲阻拦坚持留了下来,被军人击毙。振秀和善珠则被逮捕,遭到了非人的折磨。出狱后,振秀选择自杀,善珠终其一生活在阴影。而东浩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参加游行,希望为自己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
与其说《少年来了》是在讲光州事件,不如说光州事件是在展现在这个时期站出来的少年和光州事件对幸存者的影响。
少年东浩曾目睹朋友正戴被杀害,却因恐惧无法走出去营救正戴。因为那份愧疚和挚友被军人射杀所带来的震慑,他在最后撤离时期选择留了下来阻挡军方的炮火。
无疑,东浩一直在后悔当初和正戴分开时没能握住好友的手,也痛恨自己的懦弱让自己没能带走正戴的尸体。但就是无数这样的少年走在光州街道上,带来一点光明的意味。
少年来了,这个书名很悲壮。或许对这个书名也是对东浩的直接写照。他的死无疑对生者是个打击,这个阴影盘踞在所有人的心里。
幸存的人,不一定幸福
文中写到的振秀有一副清秀漂亮的长相,在首尔大学念书,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就这样一个文弱的男孩儿,选择留了下来。
军人到来前,振秀曾叮嘱少年们缴械投降。他以为这样就能唤起军人一点良心,让那五个少年活下去。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间接性导致了那些少年的死亡。那准备向军人投降毫无戒备走出楼道的五个少年,却被枪火击毙。振秀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出狱后变得麻木,甚至连报复的勇气都没有。
要报复谁呢,能报复谁呢?真正施加暴力的人活得好好的。他们没有受良心的谴责,而振秀却陷进了痛苦,把一切错归结给了自己。在一同入狱的男孩儿金英载精神崩溃住进精神病医院后,振秀选择自杀。
年轻的善珠在经过凌虐后,永久失去了生育能力。她连说出自己过去的勇气都没有,只能选择麻木活着。实际上在经历过这种迫害之后,很少有人能直面苦痛。善珠的沉默一如《I CAN SPEAK》罗玉粉,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她做着枯燥的工作,不和人来往,厌恶一切亲密关系。
光州事件受害者和幸存者,都是怀着永久痛苦活下的人。那伤疤一直在,永远在。并且不会有愈合的一天。
但善珠,那个经常被朋友嘲笑胆小怕事的善珠,确实留到最后一刻的女孩。
东浩母亲的余生活在悔恨里,她不断参加着抗议的游行。那个曾经劝自己孩子快回家的母亲,却为了东浩的死走上的游行的队伍。
那个母亲,曾经试图走上街道把东浩带回家,却为了能让其他孩子活下来选择了离开。她代表了光州事件中大多数受害者的亲属,或许,她们曾经是消极的阻止让孩子上街反抗的那些人,用国旗包裹着孩子的尸体唱着国歌为孩子办葬礼。但最终却在医院拉起横幅,把光州事件主导者——总统全斗焕的照片踩在脚下。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为了一场葬礼。就在你被防水布包裹、被垃圾车载走以后,在无法原谅的水柱从喷水池里跃然而出之后,到处都亮起了寺院灯火。在春天盛开的花朵里,在雪花里,在日复一日的黑夜里,在那些你用饮料瓶插着蜡烛的火苗里
——截取自《少年来了》
这段话借由话剧演员无声的唇语中说出,舆论和文化的压制让他们仅剩这种稀薄的表现方法。也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让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幸存的恩淑每天打电话要求喷水池停止喷水,可连这一点她也没办法做到。个体是渺小的,一如为光州牺牲的少年。但正因为这份渺小,推动了韩国民主化的历程。
很奇怪,明明不是亲历者,韩江却写的那样真实。直到看到尾声时看到韩江提到的一件事情,才多少有了些了解。韩江年少时偶然听说自己小姑的前男友留在了光州,而他即将临盆的妻子被军人射杀。韩江顿时就想象到小姑如果嫁给那男孩儿的景象。这种敏锐的感知力,或许是很难有的。通过零碎回忆和考察拼凑出的故事,却具有真实的力量,这很难。
唯一可惜的是,振秀那篇明明已经借一个军人之口提出施加着实施暴行的原因,却没能以暴行者的视角展开。
我们谈到光州事件,谈到那些流血和牺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韩江用最简单的言语清晰描绘出这道历史的伤口,和她写过的过去对比更为血腥残忍。韩江每个视角都用了贴合角色的言语,看到最后一篇的时候我崩溃过很多次,几度看不下去。直到看译者言才知道韩江也是经过这样艰难的写作过程熬过来的,翻译工作也很抑郁。
我们该思考这些暴行下是什么。
我究竟会成为拿着枪对准弱者的那人,还是逆行走向光的少年呢?
在豆瓣标记了“读过”的书目中数了一数,目前一共标记了10本韩国书籍,虽然看上去不多,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实在是太低了,所以,在这里,就回顾一下我的韩国文学“入坑之旅”,再简单地谈谈我对这十本书的看法吧。
也是这么看了看,才发现,这10本书,其实都和女性有关。不得不说,在这个社会议题上,韩国的刀刃要比东亚的其余四国锋利太多。我看过的日本书籍几乎是韩国书籍的三倍,但现在想想,唯一让我有印象的女性题材,也就只有《厌女》和《黑箱》,如果把影视作品算上的话,倒可以加上《坡道上的家》和《17.3关于性》。至于中国现代文学,我目前的读书量还不算多,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阅读于 2018年8月
个人评价:4.5/5 电视剧:4.8/5
卢熙京应该是我最喜欢的韩国编剧之一了。当时看郑裕美和李光洙的《Live》的时候,就有被她对生活的刻画感动到。因此,《Live》撒花后,我便立即翻出了那部仅仅四集的迷你剧《世上最美丽的离别》来看,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可能是我在电影电视前,哭得最厉害的一次。
这部作品的视角,是家庭主妇。因为她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儿女,还有患有阿兹海默的婆婆、自己那好堵的弟弟和可怜的弟媳,以及彼此之间已经没有激情的丈夫。当她患病后,这个家庭重新凝聚在了一起,但可惜的是,这种短暂凝聚带来的能量,在绝症面前,不值一提。
如果想欣赏这部作品的话,个人还是推荐电视剧。一方面是元美京阿姨的演技着实厉害,另一方面则是,这本书还出过电影,而电视剧则是“第三次创作”,所以豆瓣的评分也证明了,最后制作的这一版最令人满意。
阅读于2020年10月
个人评价:3.5/5
就算你不熟悉韩国文学,你也一定耳闻过《熔炉》,豆瓣Top 250中排名最高的韩国电影。而孔枝泳就是该作品的原著作者。在作品之外,孔枝泳的生活并非常人能及,她曾三次结婚和离婚,并有三个子女。
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是以母亲的视角写给女儿的。比起小说,内容更偏向于鸡汤。27个“人生难题” 被27道家常菜所代表,而在每个章节的中间和背后,作家还贴心地附上了该道菜的菜谱。
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内容过于重复,“在家也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累的时候听音乐洗热水澡”这些内容出现了不止一次。不过,如果你目前处于人生的低落期,个人还是很建议你去读一读的...
阅读于 2019年8月
个人评价:3.3/5
和本文介绍的其余几位作家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张康明是男性。而《走出韩国》的视角,则是未婚女性。这其实就是一个网络中常见的“你不喜欢这里,那你走呀”的故事,讲述了一名未婚女性逃离了压抑的韩国之后,在澳洲留学、工作、重新交往,活出第二个人生的故事。
关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你是能够明显感受到《走出韩国》不如本文推荐的其余几本书细致的。不过,这本书中,许多主人公到达澳洲后的体验,对我这个留学生来讲,也颇为贴切。因此,把它当作东西方文化的体验日记,也未尝不可。
阅读于2019年7月
个人评价:4.8/5
当初看到孔刘和郑裕美这对黄金搭档出演同名电影的消息后,便立即下单了这本书。66块的台版。而事实证明,他们挑选剧本的眼光从来不会让影迷失望。虽然这本书的视角也是家庭主妇,不过《世间最美丽的离别》和《亲爱的女儿》中的女儿都已经成年,而金智英,则刚刚成为全职母亲。
故事还回顾了金智英的小中大学时期,以及刚步入社会的阶段。都是些平常的事情,不过,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我相信每个读了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有全新的感受。
说到“刚刚成为全职母亲”,很难不联想到日剧《坡道上的家》。这部日本作品几乎是“劝退生育”的教科书级宣传教材。不过,也正正是因为前期“发力太猛”,导致偏向于劝人“休战”的结局引起了诸多不满。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的《金智英》这种,更贴近于生活的“温柔抗争”。
既然谈了《坡道上的家》,也顺便把香港电影《金都》推荐给大家,这是这类题材中,近年来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之一。
4本,就足以说明我对金爱烂的喜爱程度了吧。事实上,我还有她的长篇小说《我的忐忑人生》,不过一直没机会看,当然,这也有豆瓣网友说她长篇写的不如短篇小说的因素。是的,这四本都是短篇小说集,约莫30个故事吧,足以涵盖不同的关系与视角了,其中还有男性和儿童。
在金爱烂的故事中,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中韩两国在生活上的相似之处。实际上,在本文中的其他书籍体会到这种感觉也并不困难。只不过,在金爱烂的作品里,你所体会到的压抑,并不只是源自于性别,它还和阶层、死亡、那些《严肃的男人》中“随机”的薛定谔定理有关。
阅读于2018年8月
个人评价:3.5/5
同名电影的原著。在这个回答的众多书籍中,《素媛》的视角最为残酷 —— 受害者和受害者的家属。所幸的是,和《世间最美的离别》一样,文学版比起电影“轻柔”太多。而不幸的是,这件事确确实实地发生过,现实肯定比“作品”残酷得多。
阅读于2022年1月
个人凭借:2.8/5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金智英》作家”更好宣传,豆瓣的词条就只写了“作家:赵南柱”。这是一本由7个不同作家撰写的女性主义小说集。不得不说,前三篇写的还挺不错的,然而,可能是因为这7个人商量了什么概念,又或者,这7个作家的水平就是参差不齐。后四个故事越看越扯,最后,甚至到了读不下去的地步......
此外,可能是7个不同的作家,一个主题,大家都有点“想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本书的许多情节,都没了《金智英》那种“源于生活的不可察觉”,一口气读下去的话,总感觉有些地方,是作家有意为之。
(2022 未完待续 - 目前最想读的是《离别的山谷》,《少年来了》和《素食者》
这里就推荐一些小稀觉得值得一读的韩国文学吧!
在国内虽然不流行,但在世界上也是能够代表韩国文学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父与子》的英译本还荣获美国权威文学奖“桐山环太平洋文学奖(2002)”。同时,韩胜源还是韩国著名文学家韩江的父亲。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生命是一朵云彩升腾起,死亡是那片云彩倏忽消失。——《叶落彼岸》
可以说是韩国在世的诗人当中最为知名的人物,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竞争者。而他主要的问题:第一是他对崔泳美的性骚扰事件,第二是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诗人,所以他的可能性不大。
高银的诗作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既有对朝鲜战争造成心灵废墟的哀歌,也有笔墨疏朗清淡、充满东方禅韵的絮语。作品有长篇叙事诗《白头山》(七卷)、系列人物诗《万人谱》(三十卷)、《高银全集》(三十八卷)等共一百五十多部,被译介到英、美、德、法、瑞、日等二十多个国家,曾获万海文学奖、韩国文学奖、中央文艺奖、加拿大格里芬奖等诸多国内外文学大奖。
可能在国内并不知名,但是其在韩国文学史上算得上是鼎鼎大名,其作品以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而闻名。在70年代的成长小说作家当中,尹兴吉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尹兴吉曾这样说道:“可以说未成年人视角是我构想小说最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且未成年人‘我’相比于成人还没有彻底被外部世界站污、没彻底被世俗化,因而立场也就更加纯粹和客观。 ”[1]
尹兴吉笔下人物的经历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许多契合之处,这些形象都是尹兴吉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面貌。
其代表作《霪雨》以第一人称儿童的口吻讲述了互为亲家的金氏和权氏两家人因战争产生的矛盾和对立,以及最终通过巫俗迷信和解的故事。在战争爆发之前,奶奶和外婆两家在同一屋檐下关系融洽地共同生活。但在战争爆发后,叔叔加入了朝鲜的游击队,而舅舅则当上了南韩的国军军官。金、权两家的矛盾 由此而生,两位奶奶也因儿子之间相互对立的立场站在不同的阵营。至此,原本和睦的家庭因两位叔叔的对立和两位奶奶的矛盾出现裂痕。
是韩国民族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主要是反映社会现实,比如在1978年发表写济州岛4·3事件的《顺伊伯母》被查禁;他的作品柔和济州岛风土个个人的体验,主要描写政治问题以及济州岛当地人民与朝鲜半岛居民受到的差别对待。2003年担任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院长,虽民族特性很强,但文章过于追求政治性。
是韩国文学史上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为了皇帝》真的值得一读,在韩国文坛辛勤耕耘三十余年,创作了大量题卡才丰富、主题深刻、结构严谨、描写细腻、形式多样,而且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涉及艺术、战争、宗教、爱情等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创造出一个个多姿多彩、引人入 胜的艺术世界,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翼犀稀:韩国文学丨堂吉诃德式的人生
是韩国著名的导演、小说家,近两年引进了很多他的书,比如《烧纸》、《鹿川有许多粪》等等。不过与他的电影相比,似乎小说在世界的知名度有点低。
是韩国的国民作家,她非常多的著作被翻拍成电影,比如《熔炉》、《我们的幸福时光》等等。她的作品与玄基荣非常像,一个揭露了济州岛事件、一个揭露了熔炉事件,皆是专注于社会现实进行创作(或者说这可能是韩国文学一大特色)。说句题外话,孔枝泳在推特也非常活跃,大家可以去看看关注下哈哈。
虽在韩国文学史上有其一定地位,但其文章过于专注于对亲情尤其是母爱的描述,而导致其内容的广度不足。不过其本身获得过韩国最高的几个文学奖项,如东仁文学奖及李箱文学奖,且在2012年,凭借《请照顾好我妈妈》获得第五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作家。
是21世纪在世界文学界比较活跃的作家,她的代表作《素食者》的英文翻译获得2016年国际布克奖,应该说是韩国文学界在世界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了,这使得她成为韩国文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据说今年要引进她的《少年来了》,还是比较期待的。
其作品2002年短篇小说《不敲门的家》获得第一届大山大学文学奖,该小说又发表于2003年《创作与批评》春季号,从此开始文学活动。著有小说集《老爸,快跑》《噙满口水》《你的夏天还好吗?》,长篇小说《我的忐忑人生》(改编电影由宋慧乔、姜栋元主演)。
曾获《韩国日报》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申东晔创作奖、李孝石文学奖、金裕贞文学奖、年轻作家奖、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等。被誉为韩国“80后天才女作家”。
1995年在季刊《批评》发表《关于镜子的冥想》,开始文学活动。著有长篇小说《黑花》《光之帝国》《猜谜秀》《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阿娘为什么?》等,小说集有《传呼》《夹进电梯里的那个男人怎么样了》《哥哥回来了》,译著有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曾获东仁文学奖、黄顺元文学奖、万海文学奖、现代文学奖等。多部作品在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翻译出版。
1970年,参加韩国《女性东亚》杂志社主办的长篇小说大赛,作品《裸木》入选。80年代以后,朴婉绪作为引领当代韩国文坛的作家,陆续创作了反映6·25战争、南北分裂问题和揭露物质万能主义的社会风潮以及女性问题题材的小说,深受韩国读者的欢迎。她的文学语言锋利辛辣、一针见血,而且隽永清新、细腻周至。
1973 年,短篇小说《夏日的残骸》当选《中央日报》“新春文艺”,登上文坛。著有小说集《兔子和潜水艇》 《白牛拉水车》 《香井的故事》 《空房间》,长篇小说《火之国》《沉默的家》《抽拉翠峰》《古山子》《银娇》等,另有《关于小鹿的隐喻》《因为空,所以芳香》《去往冈底斯的路》等散文集。
曾获大韩民国文学奖、圆光文学奖、金东里文学奖、万海文学奖、韩戊淑文学奖、大山文学奖等。代表作《银娇》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该影片因其挑战大众伦理底线的题材、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突破性的角色人选,成为2012年韩国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1995年凭借中篇小说《二重奏》入选《东亚日报》新春文艺开始创作生涯,至今已经活跃于文坛二十多年。出版了十二部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被译为中、英、德、法等文字出版。曾获得过第一届文学村小说奖、东西文学奖、李箱文学奖、韩国小说文学奖、韩国日报文学奖、东仁文学奖。
殷熙耕擅长以细致入微的手法挖掘被遮蔽的女性欲望。她的小说是女性经验的叙事,中性眼光的描述,使小说呈现出冷峻和荒凉之感。
1996年,短篇小说《记忆阑珊》入选《京乡新闻》新春文艺,登上文坛。著有小说集《游戏的人》《杀死懒惰》《看见异乡人》《波澜万丈的人生》,以及长篇小说《对不起,本杰明》《我爱劳劳》《奇异鸟在飞翔》等。
持续关注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刻画小人物丧失生活目的之后无力的日常生活。二〇〇〇年代以后,目光投向在韩国资本主义结构调整的汹涌浪潮中落伍的群体,相比侧重于技巧求新的年轻作家,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厚重感。
韩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韩国忠清南道保宁。1963年在《现代文学》发表《不忘碑》,登上文坛。主要作品有长篇《长恨梦》《梅月堂金时习》《山那边的南村》,小说集《我们村》《海壁》等。散文体系列小说《冠村随笔》为他赢得广泛声誉,冠村因此也被称为韩国人的“精神故乡”。
曾任《月刊文学》杂志主编、韩国民族文学作家会议理事长,先后获第五届韩国创作文学奖、韩国文学作家奖、片云文学奖、徐罗伐文学奖、农民文学奖、万海文学奖、乐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1996年获总统表彰,2003年韩国政府追授银冠文化勋章。
担任《PD手册》《不满ZERO》《Live今日早晨》等时事类节目编剧十餘年,对社会现象及问题十分敏锐,见解透彻,擅长以写实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手法,呈现庶民日常中的真实悲剧。
2011年以长篇小说《倾听》获得“文学村小说奖”;2016年以长篇小说《为了高马那智》获得“黄山伐青年文学奖”;2017年以《82年生的金智英》获“年度作家奖”。
1965年以小说《退院》获《思想界》杂志新人文学奖,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李清俊的创作,一直关注政治、社会的机制与人类精神的对立关系,特别是执著追求语言的真实和话语的自由。
80年代以后,李清俊的小说更多地探寻人类生存的最终的本质意义和追求人类的存在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他的小说被誉为“西方小说形式韩国化的过程”。
1942年在《新时代》杂志发表长篇小说《举灯的女人》,从此登上文坛。一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流动的历史》《光的台阶》《石榴树人家》《相会》,小说集《月晕》《感情的深渊》《我们之间的一切》等。
历任韩国女文人学会会长、韩国文人协会理事、韩国小说家协会会长。1993年1月去世。为了纪念其文学成就,韩国政府于1995年设立“韩戊淑文学奖”,现已成为韩国最有权威的文学奖之一。
2000年在《文学与社会》中发表小说,正式踏入文坛。兴趣广泛,着迷于音乐、图画、体育、电子产品等,也是出了名的“收集狂”,在作品中也随处体现了这种特征。
第一部作品《企鹅新闻》中,以自行车、收音机、地图等常见却总是被遗忘的事物为素材,唤起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其作品《不合拍D君》2008年获第二届金裕贞文化奖,《1F/B1》2010年获第一届青年作家奖。
现任韩信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春日》被称为韩国当代文学的划时代之作。林哲佑善于细致地洞察带有悲剧色彩的韩国近现代历史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并以史诗般的文字轻柔地抚慰在这个漩涡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的所有伤口。他是一位以“安抚从共同体到个人的各种伤痕的故事”为素材,构筑独特审美世界的韩国当代文学的重量级小说家。
他1981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盗狗贼》,获得了“首尔报新春文艺奖”,从此蜚声文坛。他的作品有:小说集《父亲的土地》《想念的南边》《踏月》(1987),长篇小说《红山,白鸟》《想去那座岛》《灯塔》《春日》《百年旅馆》《离别的山谷》等。他曾获得过“韩国日报创作文学奖”(1985)、“李箱文学奖”(1988)、“丹斋奖”(1998)、“乐山文学奖”(2005) 、“大山文学奖”(2011)等。多部作品已译成英、日等国语言出版。
毕业于延世大学工学院,曾供职于建筑公司,后在《东亚日报》从事记者工作十一年。
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漂白》荣获“韩民族文学奖”,从此正式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严禁痴迷,EVA ROAD》获“秀林文学奖”;《网军部队》获“济州4.3和平文学奖“;《晦日,你记忆世界的方式》获”文学村作家奖“。著有长篇小说《主宰者》、系列小说《努米埃尔人》等。
韩国小说家,咸镜北道会宁人,现为首尔艺术大学名誉教授。1959年在《自由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格雷俱乐部始末记》和《拉乌尔传》,从此进入文坛。1977年至2001年5月执教于首尔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主要作品有《广场》、《灰色人》、《西游记》、《小说家九甫先生的一天》、《台风》、《假面考》、《笑语》、《总督之声》、《话头》等小说以及戏剧集《异婴将军》、散文集《乌托邦之梦》、《文学与意识形态》、《关于路的冥想》。
曾获得东仁文学奖(1966)、 韩国戏剧电影艺术奖戏曲奖(1977)、中央文学大奖艺术类鼓励奖(1978)、首尔戏剧评论家集团奖(1979)、怡山文学奖(1994)。其作品《广场》先后被译为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中文等。
2007年荣获第7届“文学与社会”新人文学奖,从此步入文坛。201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库勒巴尔男爵的城堡》(文学与知性社),评论界称其“开启了2010年代崭新的小说时代”;2011年小说《七只猫眼》(子音和母音)荣获“第44届韩国日报文学奖”,并被评为“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优秀文学图书”;2012年出版小说《蝴蝶梦》(文学与知性社)。崔宰勋的小说以其奇崛的想象力和文本实验性著称。
著有小说集《针》(2001)、《明卵》(2004)、《她的眼泪使用法》(2008)、《妈妈您也知道》(2013),以及长篇小说《再见,马戏团》(2005)、《生姜》(2011)等。
千云宁凭借其“强烈的、优美的、美学的”短篇小说集《针》(2001)如彗星一般进入文坛,给二十一世纪的韩国文坛带来了最为强烈的冲击。之后,她发表的每一部作品集都获得了媒体和评论界的好评。
2005年通过《京乡新闻》新春文艺评选步入文坛。长篇小说《一百个影子》获2010年韩国日报文学奖。2012年短篇小说集《坡氏入门(音译)》获申东烨文学奖。 短篇小说集《羊的未来(音译)》获第59届现代文学奖。在文学村主办的“最会写短篇的作家”评选中,连续三年被读者评为短篇小说写的最好的作家。
1971年以短篇小说《休眠期》获得“月刊文学”新人奖,从此步入文坛。主要作品有 《客主》《冬鸟》《儿子的冬天》《惊天雷声》《活贫道》《捕鱼人不割芦苇》《洪鱼》《野情》《鳀鱼》等,曾获柳周铉文学奖、大韩民国文化艺术奖、怡山文学奖、大山文学奖、东里文学奖,有“韩国当代伟大的故事大家”之称。
高中时以短篇《立石附近》获新星文学奖。1970年短篇《塔》获朝鲜日报新春文艺奖,之后开始集中写作。1989年私访朝鲜,之后辗转德国、美国等地,1993年回国后被捕入狱。1998年获释。
他的《客地》、《韩氏年代记》、《去森浦的路》、《张吉山》、《武器的阴影》、《故园》等名作。素有韩国小说界现实主义美学顶峰的美誉。同时。他还组织了各种民众文艺演出,也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位著名的民众文化活动家。曾获韩国万海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有近四十部作品被先后翻译成法。德、意、日、。英,汉等语言。另有近作《客人》、《舍姬公主》、《启明星》等。
1970年毕业于于韩国萨拉伯尔大学文学创作系。1968年以处女作《玩具店女人》荣获韩国《中央日报》“新春文艺奖”,从此登上文坛。其创作以中短篇小说见长,主要作品集有《玩具店女人》、《火之河》、《童年的庭院》等,她的作品多次荣获韩国文坛各种大奖,也曾荣获德国LiBeraturpreis文学奖。《老井》为她的自选集。
现为出版社编辑。 1978年,梁贵子荣获“文学思想”新人奖,从此步入文坛。先后著有小说、长篇童话、随笔等多部,其中《远美村的人们》获得“柳周铉文学奖”(1988),《隐身的花朵》获得“李箱文学奖”(1992),《熊的故事》获得“现代文学奖”(1996),而她转型之后的新作《千年之恋》更是在韩国创下了不菲的销售业绩。
韩国著名现代女诗人、小说家、散文作家。1970年获首尔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1976年获美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首尔大学幼儿教育学教授。
柳岸津的诗主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抒情纯真而细腻,散发着成熟女性的智慧、坚韧和达观,表现了女诗人真挚的情感世界和摆脱世俗的强烈愿望。
作品《敦煌之爱》1983年获“鹿苑义学奖”,是原为诗人的尹厚明以小说家的身份广为人知的作品。《楼兰之爱》1984年获“小说文学作品奖”。
尹厚明的小说以近于诗的体裁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在幻想的世界自由飞翔。他的作品大部分以类似的气氛和构图,表现从干燥乏味令人窒息的日常生活中逃离的欲望。他的小说不受故事情节的限制,大胆地采用闪回腾挪和虚构的手法,运用浪漫主义的彩笔,借助奇警华赡的艺术想象,创造出虚幻瑰丽的艺术境界,匠心独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办《摇篮》杂志发表《乡愁》、《悲哀的印象画》、《悲鸣的火车》、《风浪梦》等。从1926年开始从事专门创作活动,连续发表《早春的早晨》、《海》、《笛声》、《夕阳》、《在甲板上》、《湖水》等许多清新明快的抒情书。
任天主教《青年》杂志的编辑顾问。在该杂志上介绍李箱的诗,使之步入诗坛、并通过《文章》杂志介绍朴木月、赵芝薰、朴斗镇等青鹿派诗人。他初期的诗《乡愁》、《恩惠》、《星》、《临终》、《另一个院子》等收录在第一部诗集《郑芝溶诗集》里,其余的散文诗《长寿山》、《毘卢峰》等收录在第二部诗集《白鹿潭》里。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韩国诗就是“语言艺术”的观点,对开拓朝鲜现代诗的新局面起过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