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演员靠演gay转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万年就是……当有一个人跟你说他想当正常人然后离开了你,从那天开始之后的每一天就是一万年。”
因为看到网友分享的这句台词,才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阿杰的同性爱人宋正远因病去世,把保险金全都留给了他。宋正远的妻子刘三莲和儿子宋呈希找上门来,既为了要回保险金,又为了探寻宋正远的情感世界。
电影常常运用旁白理清故事,表现时间跨度,同时增添电影的沧桑感,而台普的发音往往多了几分戏谑与市井的味道。这次的旁白很特别,是影片中的未成年人——儿子宋呈希。以一个未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很符合“不带世俗偏见的探寻”这样一种定位。
青春期的宋呈希因与母亲不和离家出走,住进“骗走”父亲保险金的“敌人“阿杰家里。他在有意识地探寻父亲的情感历程,就像他刚住进阿杰家时问心理咨询师的问题:“小三和小王,到底谁会赢?”(小三指刘三莲,小王指阿杰,原因这里就不解释了)
影片中阿杰和宋正远的对话不多,大多内容都集中在同性恋群体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上,比如是否要向父母出柜、要不要走入所谓正常的婚姻(当然不该啦我的天??)、如何面对被欺骗的妻儿等。
可以说,宋正远这个人物展现的是现实、理性甚至自私的一面,而阿杰是代表自由、感性和奉献的一面。
这也就回答了一部分网友所说的影片“三观不正”的问题,其实导演并不是没有看到形婚残酷嗜血的一面,只不过这一部分没有放在男主阿杰身上而已。
阿杰是个痞里痞气的年轻男子,演着不入流的舞台剧,会弹点吉他,住在邋遢的单间。他说着幽默而粗俗的对白,当刘三莲骂他小三时,他回敬道:“怎么样我也是个男的,要叫你要叫小王。”
因出演偶像剧成名的邱泽,在大众眼中从没和演技派沾过边。但在《谁先爱上他的》中,邱泽显然脱胎换骨了,年近不惑的邱泽迎来了演艺生涯中成功的转型之作。
邱泽本身不是同性恋者。不少演员在饰演同性恋时,总会习惯性去突出角色身上异性的特质——饰演男同便刻意加入些阴柔气质,饰演女同,就多少表现得man一点,这部分地源自于人们的刻板印象。如果作为夸张的戏剧效果,这未尝不可;但如果着力于细腻真实的情感塑造,这种表演的逻辑可能会成为一种阻力。
邱泽在表演上没有落入俗套,他望向爱人的眼神是极其丰富的,温柔的,深情的,受伤的,悲恸的,怜惜的……我们会发现,邱泽并没有去刻意强化自身的性别特质,只是一心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
同性题材电影中,演员习惯于首先钻研如何表演一个同性恋者,然后再去表现他(她)的感情。而真正成功的演绎,是首先抛开同志的身份,自然地诠释深情本身。这点邱泽做到了。
如果要说邱泽眼神拿捏得最好的地方,那便是会让人觉得,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深情本无不同。
回到现实,这个故事其实是很苦的,充满了偏见、背叛与挣扎。
老中青三代人对“同性恋”的理解是不同的。
阿杰的母亲是老一辈的代表。她们不理解同性恋,认为社会上“男的爱男的,女的爱女的”那一套很可怕。当她误以为三莲是阿杰女友时,开心地拉着她的手说:“看到你我就放心了。”而当三莲怀着报复心出现在阿杰母亲面前,向她揭露阿杰是同性恋的事实时,老人家站在原地,久久没有说话。
以阿杰崇尚自由不善掩饰的性格,母亲心里大概早就明白,只是不愿接受现实罢了。直到阿杰完成剧场演出,母亲亲眼见证了阿杰的深情,才手捧鲜花献给台上的阿杰,母子相拥而泣。
可是现实中的和解,未必来得那么容易。
说刘三莲是旁观者可能不那么恰当,她还有个更重要、更难堪的身份——受害者。对刘三莲来讲,阿杰首先是个“小三”,然后才是个她口中“不正常的”、“变态的”同性恋。所以她对阿杰的唾骂与憎恨,未必是对同性恋全然的抵触。
刘三莲在片中始终显得聒噪、神经质,时时委屈下垂的嘴角,永无止境的自怨自艾和歇斯底里,像一个负能量的小宇宙一般,拉上身边的人一起咀嚼她遭到背叛与欺骗的锥心之痛。
儿子都不想理她,躲进了“情敌”的家。但在彻底放下之前,她的问题只有一个。
“全部都是假的吗?没有一点爱吗?”
她并不像儿子以为的只是为了保险金,她自始至终最在意的都是自己被践踏的感情。
中学生宋呈希,面对这个抢走老爸的男人,他一开始就没有强烈的抵触。一般来说,子女对破坏父母婚姻的小三都恨之入骨,但对阿杰,宋呈希却没有强烈的恨意。可能因为这个小三很特别:他是个男人。
宋呈希带着些许敌意和更多的好奇走入阿杰的生活,既因为受不了在他眼里聒噪又势利的老妈,也因为他有一种探秘心理:这个人和老爸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
宋呈希成长的年代(应为00后),同性恋早已不是什么禁忌话题,年轻人对同性恋也普遍抱有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对于阿杰,他怀有的好奇心远多于憎恨。他走入阿杰的生活,作为故事的讲述人,串起了阿杰,宋正远,刘三莲的感情故事。
故事末尾,在他写给心理咨询师的信中,他称阿杰为阿杰叔叔,那个抢走他爸爸的人。
他应该能明白,小三和小王,谁都不会赢。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论输赢的战场,而是一个不知如何摆脱的现实困境。
这是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但更是一部讲述爱情的电影;这不仅仅是关注同性恋群体的电影,更是一部关注同妻现实处境的电影。
谁先爱上他的?他爱他,他爱他,他们的故事里,从来都没有她。
这世界上所有的爱情电影,都执着于对爱情本身的歌颂,描绘爱情本身的残酷,而弱化其余种种。
所以不少网友表示,并不认同影片宣扬的观念,认为已逝的宋正远这种“形婚”、“骗婚”的行为应为人所不齿,却被导演模糊处理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感受到影片对同性恋骗婚的认同,就像前面提到的,残酷的源头,悲剧的始作俑者,是那个以自我为中心、屈服于世俗的宋正远,他身上负载了电影显而易见的伦理意义。
在爱情之外,电影表现的正是这个非常残酷的现实问题:
男同胞们,不仅有钱人要跟你们抢老婆,gay也要哦!(雾)
李银河教授在《同性恋亚文化》一书中指出“我国同性恋者占总人口3%~4%, 约3600万—4800万”。张北川教授认为中国80%—90%的男性同性恋都会进入婚姻, 而男同性恋数量接近2000万, 可以推算出目前中国同妻的数量约为1600万。
刘三莲就是这1600万女性的缩影。
导演在采访中说,电影的主题是原谅,原谅之后会比以前更快乐。
但我认为,刘三莲是这场婚姻当中最无辜的牺牲品,她是最不该选择原谅的人。她可以与阿杰和解,但宋正远并不值得被原谅。
影片最后,刘三莲知道了阿杰为丈夫治病借高利贷,被追债的人打断了腿。她和儿子一起帮阿杰完成剧场公演,最后还偷偷把保险金留在了阿杰门口,埋怨道“不知道宋正远怎么会喜欢这种人。”
她理解他们的感情了。
包括受害者刘三莲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理解了他们,帮着阿杰实现他内心的情感。可是,谁能帮着成全刘三莲自己呢?
刘三莲并不是原谅了,她只是理解并放下了。放下,不过是无辜受害者唯一的选择,这种选择,沾满了眼泪和血腥的味道。
参考文献:
[1]谢晨,朴鸿远.生成·确认·聚合:媒介参与“同妻”身份建构的观察分析——从腾讯专题新闻报道《触不到的丈夫》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17(07):226-234.
[2]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微信公众号:
槐花有枝
zhaodoudou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