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概念

  【内涵】

  广义:医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以及家属解决与疾病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问题。

  狭义;指在医院围绕医疗过程而展开的社会工作,它包括对病人的心理援助,提高病人的自助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

  【功能】

  ①评估与判断。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进行询问和探查。

  ②咨询与辅导。主要是流程、医院布局、政策、社会福利、疾病和知识等。

  ③寻求合作和整合资源。申请医疗救助基金、为患者寻求潜在资源,了解资源分布情况,与资源系统保持经常性联系。

  ④倡导与改变。简化就医流程,改善医疗环境。

  ⑤研讨与协调。在医患各方建立渠道,消除因信息不对称等引发的缓解和隔阂,促进了行动一致性。

  【特点】

  ① 服务领域广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回归康复、家庭健康)

  ②社会需求宏大。(社会支持需求增加,医疗资源不平衡)

  ② 遵从证据为本。

  【任务】

  美国《医院社会工作主管协会》提出医务社工的任务在于:

  ① 提供有关社区资源的讯息

  ② 处理转介来的个案。

  ③ 出入院的计划。

  ④ 致力于发现个案或筛检高社会危险群病患。

  ⑤ 社会及心理评估。

  ⑥ 卫生健康教育、医疗费补助。

  ⑦ 检视社会工作运作过程。

  ⑧ 参与医院计划或社区保健计划有关的活动。

  台湾地区对医务社工任务的认识:

  ① 处理病患及整体医疗体系的关系。

  ② 处理病患个人问题。

  ③ 适应医院环境及规定。

  ④ 出院的追踪服务。

  【医务社工的专业能力与价值】

  1、医务社工应具备的能力。

  ①相关基础知识

  例如:社工基础理论、人类行为发育理论、基本医学知识、疾病社会心理反应

  ②专业能力

  例如:危机评估与管理、支持、咨询、转介、个案管理、协调、资源中介

  ③ 职业道德

  a) 社工应知道服务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b) 当社工与他所服务的人发生职业关系,应尊重其价值观。、

  c) 社工要客观、诚实的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医务。

  d) 社工要有为服务对象服务的能力。

  e) 社工不应利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来获取个人利益。

  f) 社工应为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保密。

  g) 社工不能做出一些有损于社工职业形象的行为。

  h) 第二份职业不能影响到他与服务对象的工作关系。

  i) 社工应促进开展医院、社区改善服务的项目。

  2、特殊伦理议题

  ①隐私保护②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③安乐死④药物及临床研究

  3、伦理价值体系

  基本价值:①个人的尊严与价值 ②潜能发展 ③案主自决 ④资源的充分应用 ⑤社会正义

  特殊价值:①整体的医疗的权利 ②充分使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③生活品质的要求 ④照顾、护理与适应的研究⑤强调社会健康

  【医务社工遵循的原则】

  ①重视专业服务价值、人的尊严、需求、权利和人文主义内容充分得以体现。

  ②追求公平、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

  ③强调普及性的健康照顾服务。

  ④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中承担主要社会福利责任,强调健康是公民基本的权利和福利。

  【医务社工的角色分类】

  【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现实意义】

  ①顺应医疗模式转型的需要。

  ②减轻医院诊疗压力的需要,推动医院诊疗模式向医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③促进生命关怀的需要。

  ④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

  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挑战和反思】

  ①现行医疗体制与医院环境的挑战

  ②提供疾病信息的服务挑战

  ③社工在医院的专业地位

  ④处理医患纠纷方面的角色冲突

  ⑤处理“三无患者”问题

  ⑥ 出院康复、社会转型与转介

  二、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在可预见的生命即将终结时,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最后旅程。

  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①护理为主原则 ②伦理关怀原则 ③整理护理原则

  临终关怀机构形式:①独立临终关怀医院 ②临终关怀病区或病房 ③家庭病床居家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模式:①支持性个别服务模式 ②综合性团队照顾模式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1)临终患者身体方面的舒缓医疗

  姑息性治疗:是指对所患疾病已经治疗无效的患者积极地、全面的医疗照顾。对疼痛、其他症状以及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问题的控制是首要的,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2)患者的心理反应

  ①震惊与否认阶段 ;是哀伤的第一阶段

  ②愤怒阶段 ;常常迁怒他人

  ③讨价还价阶段:对生存还抱有希望,配合医疗

  ④抑郁期:在正视自己死亡的时候生活萎缩、情绪低落、胃口减退。

  ⑤接纳期:假如患者得到很好的照顾,则会以平和的心情来接受死亡的事实。

  (3)患者的灵性需要

  临终患者的灵性需要的原因①本身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信念体系。②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③自我尊严感丧失④死亡恐惧⑤不舍⑥心愿未了⑦个人所预期的死亡与其信仰文化之间的冲突。

  【悲伤辅导社会工作】

  (1)基本原理

  依附理论认为,人在早期生命发展中需要安全与保障,于是便对少数特定的个人发展与依附关系,并延续一生。由于依附行为是为了维持情感联结,因此任何危及这种联结的情境对产生特定的反应。失落的潜在危机巨大,反应较强烈,变化也愈多。

  (2)哀悼的四项服务

  ① 接受失落的事实;②经历悲伤的痛苦;③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④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换注在其他关系上。

  三、社会工作与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的定义】

  医养结合是指老年人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的两个方面,不仅包括生活照顾方面内容,也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是集养老、医疗、康复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机构内部体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2)筹资方式渠道不够与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

  (3)资源机构失衡、机构重硬件轻软件,医护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

  (4)机构人员不足,服务不专业,提供的供养康复服务领域不全面,康复设施条件不健全;

  (5)机构老人需要全面完善的治疗。

  【医养结合面临的困境】

  (1)运营困境,如成本较高;

  (2)人才困境,如地位待遇低;

  (3)医养结合法规政策的落实与监管机制困境。

  【医养结合三种现存模式】

  (1)医院内部设立;(2)机构与医院双向合作(3)机构增设

  【在医养结合型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角色功能】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其基本职责是持守助人的价值观,运用专业的方法,向有需要的有困难的群体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主要具有下述重要角色功能,担负相应服务:

  (一)服务提供者

  在医养结合类型的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可以提供个性化、专门化、针对化服务,如心理咨询服务、个案工作服务、小组活动服务、参与老年大学服务等,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动态,预防潜在的影响因素,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为医养结合类型机构自身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了解机构自身的功能、工作人员的问题和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解决他们的问题和疑难,共同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资源获取者

  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扮演桥梁纽带,帮助有需求的对象进行分配、链接资源。在医养结合类型的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帮助机构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帮助困难的老年人获得相应的资源,提高社会融入能力。

  (三)矛盾协调者

  在医养结合类型机构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常见的矛盾有:入住老年人和机构自身的矛盾;入住老年人和工作人员的矛盾;护理人员和机构自身的矛盾;入住老年人和子女的矛盾等等。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医养结合类型的机构时,可以适当扮演协调者的角色,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希望以科学性的方法和建设性的途径去化解矛盾,使处于冲突中的各方达成共识,促进各方协同发展。

  (四)政策影响者

  社会工作者对于政策的影响和倡导绝非是任意地推动,而是根据服务对象和医养结合类型机构的实际情况,为了尽可能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基础上,引导一种合理有益的新行为、新方向。尤其是由于某些社会问题,并非由个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而是由社会因素、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调整这种社会、制度因素是必要的。在医养结合类型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反思总结,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降低甚至消除此类问题产生的概率。

  【社会工作工介入医养结合的策略】

  微观介入:

  ① 加强养老医疗领域资源平台建设,发挥社工资源连接功能。

  ② 构建社工、义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立复合型社工机制。

  ③ 扩大社工在机构服务范围与服务领域。

  中观介入:

  ① 加强机构社工的配置与培训,建立行业归属感。

  ② 强化机构内部结构管理,提高社工岗位的融资支持。

  ③ 增强社工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服务规范体系和评估机制。

  宏观介入:

  ① 政府重视,通过政策提高社工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② 深化养老服务研究体制改革,树立老年社工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