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北京新英才学校.PPT
* 远离香烟 左边,一个吸烟者的肺,右边是一个不吸烟者的肺。每天吸一包烟的人的肺,一生中至少比不吸烟者的肺多吸入5kg的毒性颗粒! 红血球的工作包括运输肺中的氧气(O2)到身体中不同的细胞中,同时带回二氧化碳到肺中(二氧化碳= 细胞产生的废物)。而香烟中包含的一氧化碳(CO), 则对红血球有强烈黏附作用,阻止它们运输O2和二氧化碳, 最终导致身体的整个组织对氧气吸收的减少。 细胞的纤毛的垂直切面(在支气管),它们具有防止尘土、微生物或分泌物入侵的功能,而烟草的烟将会破坏这些纤毛。 在显微镜下, 焦油的纤维状微粒,(仅仅一根香烟衍生物), 类似蚁丘。当你抽烟时, 这些微粒将在肺的底部,在肺泡和一些比较稀薄的分枝中筑巢。 免疫系统有各种各样的种类细胞吞噬和分解吸入的物质。例如, 巨噬细胞 (白血球“道路清扫工”) 可以寻找和清除异样微粒。烟草则会毒死巨噬细胞, 使肺对传染和其它污染物更加敏感。 在中央部份, 你还能看到未受破坏的细胞纤毛, 但是在周围的已经被烟草烧焦不存在了!? 吸烟引起急性中毒死亡者,我国已早有发生,吸烟多了就醉倒在地,口吐黄水而死亡。为此崇祯皇帝曾下令禁烟。在国外也有报导:苏联有一名青年第一次吸烟,吸一支大雪茄烟后死去。英国一个长期吸烟的40岁的健康男子,因从事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烟,早晨感到难受,经医生抢救无效死去。法国在一个俱乐部举行一次吸烟比赛,优胜者在他吸了60支纸烟,未来得及领奖即死去,其它参加比赛者都因生命垂危,到医院抢救。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吸烟量较大并不中毒呢?每日吸卷烟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过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却很少,原因是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烟雾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数不是连续吸烟,这些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的。此外纸烟点燃后50%的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5%随烟头被扔掉,25%被燃烧破坏,只有20%被机体吸收。而尼古丁在体内很快被解毒随尿排出。再加上长期吸烟者,体内对尼古丁产生耐受性,瘾癖性,而使人嗜烟如命。 影响很多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社会因素? 既然吸烟有许多危害,为什么吸烟的青少年人数却逐年增加? 调查表明,开始吸烟原因以好奇心、模仿、交际需要为理由的最高,其他为解闷、提神、显示自己成熟等。而在影响吸烟行为形成的危险因素中,主要有以下四种:1) 主要的是来自朋友、同学、同伴的压力、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吸烟,互相敬烟。例如,同学在聚会娱乐时,朋友敬烟,又不好意思拒绝,在这种情况逐渐形成,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青少年在一起时抽烟更厉害的情况。 2) 次是长时间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由于青少年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较多, 而知识,经验又不足,情绪不稳,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弱,因而会促使他们在吸烟行为上寻求心理慰藉。3) 为吸烟有一定的益处。有些青少年受社会误导,认为只有抽烟才能显示男子汉的风度和气质。而更多的人把抽烟作为一种社交方式,交际需要逐渐形成抽烟行为。4) 老师及所尊敬的人持续吸烟。人类行为的形成是个学习、模仿、逐步定型的过程,青少年正处在学习、成长的时期,老师、家长的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往往起到误导作用,并使反吸烟教育的说服力下降。目前许多电影、电视中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产生了不良误导作用。 中国青少年吸烟状况令人担忧 新华网北京5月31日专电(记者袁晔)一项针对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 主持调查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孙江平博士说,青少年吸烟在中国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教育及对烟草销售和广告宣传的管理,减轻吸烟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 在被调查的近12,000名13到15岁初中学生中,有32.5%的男生和13%的女生尝试过吸烟,总吸烟率为22.5%。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仅为10.7岁。超过一半的学生说他们在1周内至少有1天会生活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 吸烟学生获得香烟的途径主要包括自己购买、向别人要以及从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手中得到。尽管中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止任何经营场所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但83%的吸烟学生说,没有遇到因年龄太小而买不到烟的情况。近92%的学生认为吸烟肯定会损害健康,但仍有22%的男生和4%的女生表示可能或肯定会在今后吸烟。中国目前有3.2亿烟民,大多数人的"烟龄"始于青少年时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杨功焕教授说:"开始吸烟的年龄越低,今后成为习惯性吸烟者的可能性就越高,戒烟的可能性越小。"这项调查在天津、重庆、山东和广东的186所中学进行,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