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影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野小子们》
近年来欧洲电影中这种跨性别角色扮演变得很普遍,这不仅仅在于人类对于性别认知的多元,还在于这样的人物本身就带有了戏剧性和张力,对影像本身有一种视觉冲击力。比利时电影导演卢卡斯·德霍特(Lukas Dhont)的《女孩》展现了年轻电影人的实力,男主角维克托·波尔斯特的表现让人完全没有察觉出这是个男孩在演女孩,影片结尾即便是没有直接表现阉割的场面也让每个男性观众都有痛感。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拉斯冯·提尔在《此房是我造》中剪掉女人乳房的镜头,隔着屏幕制造痛感。《此房是我造》的影像侵略性就更强了,它不断地在伦理道德和视觉上挑战观众的极限,拉斯·冯提尔用杀人游戏筑造起的尸体房屋是对艺术的讽刺。
【延伸阅读】
《此房是我造》:至恶中的至美
《女孩》
《此房是我造》
用影像挑逗观众是欧洲电影的一种趋势,无论是情色电影的“放大”猎奇还是文艺片的实验和LGBT题材,归根结底是在用影像制造“麦格芬”,像欧容《双面情人》的开场就是如此。今年在平遥看的一部法国新导演的作品《陨星》就是集各种影像实验于一体,天上坠落的陨星和少女无处安放的青春,陨星在画面中就像一个刺点,就像弗洛伊德所讲的症状性,预示着电影内要发生的一切。北影节上注目未来单元的一部丹麦女导演的处女作《与飓风同行》也十分惊艳,它用了lo-fi(低保真)的风格,多种影像素材拼凑在一起,画质比例均有不同,这是一部纯手工的影像作品,它完全可以让观众站起来观看,因为你会被影像的节奏牵着走,坐下来观看不足以释放。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双面情人》是烂片!
《双面情人》
《陨星》
《与飓风同行》
一种精致主义影像
从《冷战》到《罗马》今年的几部热门获奖影片可以看到影像至上的标准。《冷战》出自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之手,曾经执导过《修女艾达》。《冷战》片长不长只有88分钟,导演用一种极简的叙事方式省略掉诸多故事和细节只展现人物,展现两个主人公相遇,在一起,重逢和分别的时刻。因为许多故事场面描写较少,单个镜头内就形成了一种精致主义的倾向,导演和观众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一段长镜头内企图发现更多信息。
从《修女艾达》就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的考究,《冷战》更是推到了极致。精致影像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通感,开场简单的几个镜头就已经奠定了影片“省略”的叙述节奏,当主人公在路上行走我们会感受到雪花飘落,感受到北方的寒冷;而精致影像的弊端就是感受的不连贯,形式和内容很难结合在一起,但对于导演而言他已经做到很好了。
【延伸阅读】
《罗马》,一部没有温度的电影
为什么要批评《冷战》是PPT电影?
《电影手册》冷评《冷战》
《冷战》
《罗马》一出,就口碑两极,有一部分影评人极为讨厌这样去拍电影,但这种精致的电影语言对于导演来说他已经是最好地完成了他的本职工作。我同意把最佳导演奖给《罗马》,至于观感就交给了观众。《罗马》的影像至上第一个镜头就说明了,开始是水和泡沫的局部,不断地冲水我们不知道这个镜头是要讲什么,接下来倒影里一架飞机飞过,我们知道上面有天空。到了三十分钟处,女仆完成同样的动作清理狗狗的粪便,倒水冲洗地板,至此才和影片第一个镜头形成回环。精致影像还来自于声音的考究,《罗马》里的声音设计丰富,能让人感受到一个立体的记忆。
《罗马》
其实精致主义的影像也可以说成是德勒兹强调的“纯视听情境”的进阶和极端,这些影像有时候是与故事脱节的,我们在某一时刻强调的是感受而不是进入剧情,而什么时候能被拉入剧情就看导演的处理方式了。《罗马》中翻来覆去的横移镜头和调度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街头暴动那一段,女仆在店里买衣服被她喜欢过的男人拿枪指着。这一段导演的技法和内容作了最大化的缝合,因为事件和人物内部均有冲突和联系,这样就能把感受和故事结合在一起了。看《罗马》是一个很累的过程,因为你会不断运转主要到导演的前后景变化和调度设计,整体看下来有一段觉得成功就会思考精致主义何不是欧洲电影节电影的新宠?
最容易说明的还有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他也是一种精致主义的呈现,以至于都是画面和感受让人觉得无法进入这个浪漫的夜晚,其实它和《冷战》、《罗马》有着相似的问题。
《你从未在此》是女导演琳恩·拉姆塞在17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的一部片子,也可以归为无故事纯视听的精致影像,这一部我看得很舒服也很喜欢,她把感受和影像节奏处理得很好,或许可以成为精致主义的范例。德国电影《过境》和去年洛迦诺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死在青春》也让我印象深刻,《过境》重新使用了“画外音”的叙述方法,这种方法经常引来诟病,但《过境》用得很好,把每一段影像内容丰富了,也很精致。比利时电影《死在青春》甜腻无比,有些像西班牙电影《九三年夏天》的画风,但《死在青春》就是那种即使无法进入到剧情也能随着影像的节奏一起看完的影片,导演应该有这样的功力。
【延伸阅读】
《你从未在此》真的打动你了吗?
《你从未在此》
《过境》
《死在青春》
经典的影子
电影找到观众的另一条捷径是怀旧,迷影一代电影人的电影中多多少少会找到过往大师电影的影子,但当下的欧洲电影有一种故意做旧的倾向,像是在看一部老电影。今年大热的《幸福的拉扎罗》就是这样,我总觉得像是在看一部“新德国电影”让我想到《铁皮鼓》、法斯宾德和赫尔佐格的电影人物。拉扎罗脸上的单纯像极了那个时候的经典人物,还有阶级、难民、信仰的话题,都让人感觉到亲切舒服。再加上现实中的魔幻笔调,拉扎罗就是行走在历史边缘的流浪者,这和影片呈现出的“旧”的气质一样,可以说《幸福的拉扎罗》也是电影历史的边缘流浪者。《喜欢,轻吻,快跑》也让人有怀旧的感觉,《盛夏》的画风和调调也直指新浪潮,它的范也很法国。去年陀螺的《水形物语》换成黑白之后就更像在看一部老电影了。
在当下如果能看到一部“老电影”何尝不是一种惊喜,吐槽创新已经没有意义,如果我能在今天看到一部很“新浪潮”或“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一定会觉得是二次进步。说到底这也是回归影像的传统。
【延伸阅读】
诸神退隐,电影重造圣洁
《电影手册》评《幸福的拉扎罗》
在黑夜终止以前,喜欢!亲吻!快跑!
《幸福的拉扎罗》
《喜欢,轻吻,快跑》
今年的惊喜还有两部突尼斯电影要说,一部是穆罕默德·本·阿提亚《亲爱的儿子》,一部是聚焦女性题材的《美女与猎犬》。前者我看过这个导演的处女作《赫迪》,《亲爱的儿子》依旧是很达内兄弟的手持摄影写实传统,这种方法很适合去讲故事,也适合让观众进入到剧情。《美女与猎犬》在拍摄手法上和故事上也显得很传统,但它带来的惊人力量是我未能估计的。对社会的批判和“反体制”类型是伊朗现实主义的传统,也能想到中国第六代和独立电影人的批判精神,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习惯了这类电影的表达方式,但《美女与猎犬》还是把这种力量放大到极致,能感受到它像一把匕首刺进观众心脏,9幕戏用9个长镜头展现也让我好奇突尼斯这个国家的电影工业,至少能把金钱和经历放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上还是让人敬佩,这部影片当作是小众发现推荐给大家。
《亲爱的儿子》
《美女与猎犬》
- FIN -
在迟缓安静的痛苦里,进入韩国少女心事
柏林四百多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却是这六十分钟
在福冈寻找青春与爱情的幽灵
中国“独立动画”在柏林的朋克声响
这段三角恋可能是今年柏林最好的亚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