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太自愿将自己切割成2.7万片!每片厚度不及发丝......

  想象一下 ,

  人的身体被切成上万片是什么样的体验?

  这种听起来很残忍的举动,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封建时代的酷刑——凌迟。

  不过在现代社会,

  也有将人体分割切片的操作。

  当然,它的目的和凌迟不同。

  不是为了折磨人,而是为了治病救人。

  这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项信息技术和医学技术相交叉的学科

  ——人体可视化。

  科学家通过数字化扫描的形式,

  将人体数字化,变为“数字化”可视人。

  人体可视化可以提高人体影像学的精确度,

  为疾病诊断、新药开发和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数据。

  与普通三维模型不同,

  人体可视化所有的生物数据都来自于真实的人体。

  具体操作比“凌迟”听起来更血腥残忍:

  将人体快速冷冻后,

  在保持活性的情况下切成数万份薄片。

  利用这种方法得到了一张清晰的脑补切片

  有骨骼结构的部位,

  还必须用锯子一点点锯开分块。

  之后将这些被薄如蝉翼的切片扫描到电脑里,

  从而形成了一具精确到毫米级别的“数字化人体”。

  相比普通的器官捐献,

  这种处理方式更让人难以接受。

  因此即使该技术对人类医疗有重大贡献,

  现实中也很少有人愿意成为志愿者。

  但一位名叫苏珊?波特的老妇人,

  不仅坦然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的现实,

  还在生前积极主动的参与了人体可视化的捐献计划。

  她也成为了该项目历史上第一位自愿捐献的志愿者。

  如今,她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了永生。

  自1986年开始,

  美国就开始筹备可视人计划了。

  可直到1993年,第一个数字可视化人体才诞生。

  尸体捐献者并非自愿参与,

  他是一名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男性死刑犯。

  其特殊的身份还在当时引发了一场伦理争论。

  这位老兄生前作恶多端,

  死后投身医学研究也算是赎罪。

  当时由于受技术限制,

  他死后只完成了2000个连续横断面切片。

  次年,一名死于心脏病的妇女成为了第二个样本。

  可除了她的年纪和死因,

  人们对她的其他信息一无所知。

  甚至连她是否是自愿也不清楚。

  她的身体被切成了5000个薄片,

  解剖图像等数据也上传到电脑,在世界范围分享。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4000家机构从中受益。

  这些人体标本精细纤薄,最薄切片厚度仅为 0.33 毫米。

  即便已经有了男、女性可视化标本,

  这项科学实验仍然需要不断去完善。

  因为获取的捐献者实在有限,

  像“鼻软骨”等人体部件数据依旧是缺失的状态。

  该项技术的领军人物,

  科罗拉多大学的斯皮策教授仍在招募新的志愿者。

  正当他捉急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愿捐献者时,

  苏珊?波特主动打来了电话:

  “我想死后捐献我的身体,被切割。”

  老太太简单粗暴的开场白,把教授给整不会了。

  因为这是人类“可视人计划”实施以来,

  接到的第一个自愿参与的电话。

  二战后,苏珊从德国移民到纽约,

  在那里遇到了哈利波特(请不要出戏)。

  并于 1956 年与他结婚,

  婚后他们有了2个女儿。

  但2000年哈利去世后,两个女儿抛弃了她。

  73 岁的苏珊再次陷入了孤独的寡居生活。

  多年来,她有许多健康问题。

  苏珊在糖尿病、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各种手术中幸存下来。

  2000 年,当苏珊认为自己只剩下一年的生命时。

  她读到了一篇关于科罗拉多大学“可视化人类”项目的文章。

  那时已经有两人遗体被切割上传,

  苏珊想成为第三个,

  同时也是第一个自愿将身体作为“不朽尸体”的活着的人。

  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

  苏珊经历过车祸,还因乳腺癌切除了双乳。

  这对斯皮策教授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他想要的是一副健康的人体。

  最后,这个坚定的老太太设法说服了他。

  而科学家也有一个条件:

  苏珊必须记录她生命尽头发生的一切。

  她同意了,于是斯皮策博士联系了国家地理,

  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项目。

  苏珊家里陪伴她的黑猫

  在这个过程中,

  老太太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坐在轮椅上等死。

  而是主动去了解自己死后所需要面临的一切。

  她主动前往实验室,

  观看医学生们的尸体解刨过程,

  了解将来用于解刨自己的工具。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苏珊),

  她没有在自己预期的一年后死去。

  而是在医学生的陪伴下又活了 15 年,

  她的笔记成为研究期间记录的所有患者中最广泛的个人记录之一。

  在此期间,苏珊还收获了友谊。

  她和医学生们一起聊天、吃饭、互赠礼物,

  苏珊还参加了医学生们的毕业典礼。

  从斯皮策博士同意的那一刻起,

  苏珊就随身携带一张卡片:

  “如果我死了,打电话给维克多·斯皮策博士,

  让他在四小时之内来收集遗体。 ”

  因为担心交好的医学生不忍心对她的尸体下手,

  苏珊生前对孩子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

  “请不要犹豫对我下刀”。

  苏珊最终如愿以偿,

  2015 年,苏珊因肺炎在疗养院去世,享年 85 岁。

  1993 年,斯皮策花了 4 个月的时间将死囚男性切成约 2000 块。

  二十年后,苏珊波特在 60 天内被切成 27000 片。

  但整个过程并不容易,

  苏珊的髋关节置换物有一个钛棒

  ——它的强度可以打碎锯齿。

  因此,冷冻后大腿必须解冻,

  以便斯皮策博士可以将假肢拉出身体。

  然后开始在每个数字切片上分离结构(组织、器官、血管)

  以及仔细分离骨骼、神经和脉管系统。

  这项艰苦的过程持续了几年之久,

  如今,她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虚拟可视人。

  “可视人”提升了人体影像学的精确度,

  也为疾病诊断、新药开发和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数据。

  同时,“可视人”还能应用于航空、体育、汽车、建筑、机电制造以及影视制作等与人体结构直接相关的行业。

  2002年10月23日,

  我国成为继美、韩之后第三个拥有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

  这例“可视人”采用的标本为一中国健康男性尸体,

  年龄35岁,身高1.70 米,体重65公斤,

  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得益于这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让人类在医学领域打破禁锢,

  为医学研究提供无限可能。

  无形之中,也拯救了全球无数罹患绝症的人。

  在一场冰冷的切割背后,

  得以永生的不仅是电脑里的一串数据,

  还有他们那遭受困苦仍然对世界保持热爱的炽热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