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材料二: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園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涟漪效应”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说明离圈子中心越近关系越紧密,越远关系越疏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B.儒家所倡导的熟人社会群中,血缘关系是连接家族社会的基本纽带,宗法伦理从孝出发,以孝推出悌,继而推出信。
C.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描述的陌生社会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死板僵化,无法变通,所以“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
D.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进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流弊,乡土社会的习俗是无法应付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朝中有人好做官。 B.永远不要和自己的朋友开公司。
C.走后门、拉关系、讲人情。 D.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
4.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鼓》描写了一位女性在黄昏散步时,偶遇一对农民工母子的心态变化。“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连用几问表达了她为自己被误喊而惊讶,也为自己被误当做农民工的妈而伤感等心理。
C.“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D.“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使已经暮年的她感悟到生活沉重,无法解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
B.“老头”是“妈”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8.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老头”的生活现状。(4分)
9.请探究《暮鼓》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飨庙,“飨”通“享”。是指帝王祭祖庙。文中的“飨庙及郊”是指玄宗到城郊祭祖庙。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文中“六经”和《师说》中的“六艺”相同。
C.省视,指看望父母、尊亲等。文章的“省”和《劝学》“参省”中“省”的含义相同。
D.李杜,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很有文才。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仗义执言。杜甫因自幼同房馆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
C.杜甫时有率性。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常有放肆行为。
D.杜甫常年漂泊。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天地之间,最后客死在耒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4分)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4分)
14.简要概括杜甫为什么要替房琯辩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明快而又婉转,以民歌风调表现了深邃高卓的思想,语言含蓄蕴藉。
B.诗歌第一句“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C.诗歌第二句的“满”字,既写出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劳动早已开始。
D.诗歌第三句用名词性词组并列,却不嫌堆砌,反见其神思飞动,用词精警。
16.本诗与课文《芣苢》同样写到了劳动妇女,表达的感情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璧怀古》中“ , ”两句展现周瑜指挥若定、轻松胜敌的风采。
(2)中国传统文化对积累十分重视,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 , 。”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是“ , ”,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 ,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 、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离群索居 颜色 鬼斧神工 拔群出萃 B.离群索居 原色 炉火纯青 出类拔萃
C.背井离乡 原色 鬼斧神工 拔群出萃 D.背井离乡 颜色 炉火纯青 出类拔萃
19.对偶具有“对仗”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工匠精神使手艺人能安身立命,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亦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面是高一学生李晓明写给班主任王老师的一则请假条初稿,有四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4分)
敬爱的王老师:
①我因受凉感冒,贵体不舒服,需要请假一天,②时间从今天下午四点到后天早上7点。③回府后如果需要延长假期,④我会让爹妈及时和您联系。⑤特此请假,务必批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20年7月26日上午,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这是AG600飞机继2017年陆上首飞、2018年水上首飞之后的第三次首飞。“鲲龙”AG600飞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研制,2009年6月经国家正式批复立项,2016年7月总装下线,是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需要,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本次海上首飞,为测试飞机海上抗浪性、操控特性、结构与系统的工作特性奠定了基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学习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建设学习型社会,要营造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为此某社区举行“创学习型社区,争做学习之星”活动,并设立了“终身学习之星”“个性学习之星”“学习达人”“学习新秀”“书香家庭”等奖项。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B 解析:B.“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2.C 解析:C.“死板僵化,无法变通,所以‘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3.B 解析:B项讲的是陌生人社会。
4.以“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为例(举例论证),(1分)正面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观点;(2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5.①首先提出总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②接着介绍乡土性的特点“不流动性”。(或由“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归纳)
③再引出“熟人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指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⑤进而指出“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⑥最后指出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有流弊。(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6.D 解析:D.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7.C 解析:C.“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
8.①工作生活辛苦而忙碌,如走路拖着平头铁锨等;②日常生活邋遢而充实,如齐耳乱发,两手在裤子上蹭蹭等;③家庭生活温馨而和谐,如将大萝卜给儿子吃、专注吃萝卜,儿子推让大萝卜等;④日子困苦而从容安静,如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①从结构上看,结尾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从手法上看,以鼓声结尾,有象征意味。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③从主题上看,通过写“鼓声”“心跳”,表达了“她”重新认识农民工并引发对农民工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感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④从表达效果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回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C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11.C 解析:C.含义不同,《劝学》中“省”指省察。
12.B 解析:B.强加因果。
13.(1)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2)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行在(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
【评分标准】(1)“奇”,意动用法,1分;“不中第”,科考落第,1分;句意2分。
(2)“羸服”1分;“为贼所得”,被动1分;句意2分。
14.①房琯罪小;②房琯有才能;③房琯深忧君主;④房琯有大义(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可以根据学生作答内容而定)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皇上逃入四川,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行在(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树立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但是皇帝从此很少视察并录用(登记)人才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作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15.A 解析:A.语言质朴浅近,精炼准确,很有特色。
16.①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优美如画的鲜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场面的壮美,表现了对她们的劳动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②后两句指出权贵们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过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 (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2分)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分)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2分)
18.B 解析:背井离乡: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此处没有离开家乡的意思。
“原色”与前文的擦亮搭配,更能彰显“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本色。
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雕刻出来的。形容建筑、雕塑等神奇巧妙,不像人力所能达到的。此处用“炉火纯青”即可。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拔群出萃:高出众人。多指才能。作为人民日报的社评,用“出类拔萃”更通俗。
19.①句中相同位置词语词性相同,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名词对名词,体现了对偶的“对仗”性;②“一盏枯灯一刻刀”和“一把标尺一把锉”列举生活中工匠的典型工具,前后形成正对,整齐醒目,铿锵悦耳,表意凝练。(每点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0.①从句式特点看,原句是整句,改句变成了散句,联系下文,原句各分句形成了一组排比,句式整齐,协调一致。②从句子的内部结构来看,原句更显逻辑性,由企业到社会国家,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更符合阅读的逻辑习惯。(每点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1. (1)语句①;“贵体”改为“身体”;
(2)语句③;“回府”改为“回家”;
(3)语句④;“爹妈”改为“父母”;
(4)语句⑤;“务必”改为“请”。
(指出并正确修改,一处给1分。只指出,没有修改或是改错,不给分)
22. ①2020年7月26日;②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③在青岛附近海域实现海上首飞;④这为测试飞机特性奠定了基础。(每点1分,全部答对得5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3. 作文:
审题指导
此题内核有关“学习型社会”。中国古代就有荀子韩愈谈及学习的重要。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它们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
题目材料中的“学习型社区”,可视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缩影。
题目要求有“读了上述材料”的思考,又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可以为小区的创举点赞,不宜抛开材料泛谈“学习”和“读书”,又不能只停留在材料的层面,而要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独立思考。若能触及材料“学习型社会”与“全民学习”的内核,无疑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突显自己的价值。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另外,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在特殊的社会、教育和生活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得以产生,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热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终身学习启示我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评分标准】
(1)50分以上
①紧扣材料,完成任务,围绕要求,涉及到“学习型社会”的层面立意,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②其他(内容、结构、语言特别好的)可适当加分;
③55分以上的,格局要宏大,立意要深刻,思维要严谨,语言要精炼,书写要漂亮。
(2)36分以上(36~49分)
①符合题意,完成任务。
②没有深入阐明理由,没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的,不能上45分。
(3)36分以下
①改写或扩写材料语句的,不及格;思想观点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的,不及格;脱离材料,泛泛而谈对“学习”的认识,不及格。
②不顾材料,另起炉灶,25分以下。
其他评分标准同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