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六个方面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近年来,甘肃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战略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在工作指导、政策支持、机构设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办成一大批惠及未成年人的好事和实事,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抓灵魂铸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信人守”

  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关心关爱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未成年人心中播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种子”、崇德向善的“金种子”、文化沁润的“金种子”、爱心奉献的“金种子”、民族团结的“金种子”。持续运用重要时间节点,在广大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书画、征文、演讲和手抄报、歌咏比赛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内容用通俗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到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使之内化为未成年人的自觉追求。

  抓文明校园创建,推动学校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优美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的创建标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的全过程融入文明校园创建之中,组织动员全省大中小学校积极参与 “最美校园‘竞晒’”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省大中小学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思政工作,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设计并实施“课堂思政—三分钟”工程,推动全校所有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创学校“立德树人”大格局。华池县列宁学校坚持以“陕甘宁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的“校史”教育为依托,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环保公益志愿服务队,大力推进“弯腰工程”,让学生弯腰捡拾垃圾、弯腰问好,养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全国文明校园39所、省级文明校园462所。

  抓实践活动,推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

  紧紧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通过确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加大资金设备配套支持力度、召开现场会推进等措施,在全省实施“培根铸魂启智”工程,在各学校全面推广开展“认星争优”“日行一善”“洒扫应对”三项经常性活动和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学习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向国旗敬礼”四项集中活动,引导孩子们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增知识、长道德。 

  抓文化熏陶,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坚持以“六好”创建标准和《甘肃省高校文明校园测评操作手册》《甘肃省中小学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为牵引,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将经典诵读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明确诵读篇目、教学活动安排,持续开展“书香甘肃—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未成年人熟记名篇名段、吟诵中华经典,用优秀传统文化沁润心灵。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积极推进舞台精品剧目阳光工程,加大未成年人剧目创作力度,丰富未成年人舞台艺术品种,开展各种少儿文化活动,使文化沁润的“金种子”根植于未成年人心田。

  抓环境净化,营造良好校园周边环境

  以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主管部门负责制、责任人员包干负责制,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机制,推动社会文化环境持续优化。扎实推进学校安全保护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确定为学校安全保护区,由综治、教育、公安、环保、建设、交通、商务、文广、卫生、工商、安监、食药监、城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维护校园周边良好秩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抓阵地建设,发挥各类教育资源整体合力

  坚持“覆盖广、花钱少、抓得住”的基本思路,依托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近2亿元,在全省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894所。2021年323所新项目建成后,全省原58个贫困县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每个乡镇1所),近百万未成年人从中受益。协调全省各地建立市(州)和县(市、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辅导示范点,建成心理健康辅导站市级10个、县(区)级175个,挂牌建成省A级心理咨询室30个、省B级心理健康咨询室70个、省C及心理健康咨询55个,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4972人,起到了调节心理、疏导情绪、解疑释惑、提振信心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建设“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全面推进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场所和社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未成年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扫码关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