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西方哲学(第七卷)斯宾塞

  斯宾塞的核心观点,仍然是不可知论,他认为只有现象的实际规律,而没有超越现象的客观规律。而所谓现象,自然就是指人的感觉经验。

  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和整理主观经验,然后指出他们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但是,他承认现象背后有一个不可知的实在。

  基本上的观点如下,

  1、力的一元论。他认为科学研究,要以现象为基础,那么现象之外的存在,他称之为力(犹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人们所感受到的力,是这种超经验的力的符号。由于这种力的恒久存在,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所以他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不过他不可知。而诸如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等概念,都没有客观实在的内容。

  2、他认为,科学所涉及的是现象之中共同的和连续的东西。然后把它们形成低级的概念,逐步扩展到更高更广的概念。例如说,苹果和水都会落下,我们由此得出某种科学表述。然后把更广阔的事实概括出来。如此一来,他对知识进行了划分,

  a、最低级的知识

  b、科学知识

  c、哲学

  其中,哲学是最广阔,最高的概括,包含着科学。而科学是不完全的概括,是部分有联系的知识。

  但是,哲学由于其抽象程度最高,所以表达也是最为空洞,也不能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而科学只能在经验范围内进行描述,所以他不能超出经验,也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

  由此,最终达成他的不可知论的观点。

  3、调和科学和宗教。他认为不可知的部分属于宗教,可知的部分属于科学。所以科学的终点,就是宗教的起点。科学只能固守在现象经验之内。

  均衡论,来自于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扩展。

  首先是对进化概念的定义,

  他认为,可知的一切物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他对进化给出了一个定义,进化是物体的集结,集结时其运动消散,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

  他认为,由于不可知的力的作用,导致宇宙中分散的粒子结合起来,而结合起来以后,力就消散了,所以结合伴随着运动的消散。

  所以无论是无机物、有机物还是社会的进化,都是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化,向确定的、凝聚的、异质化进行转化。

  斯宾塞还把进化进行分类,

  首先是简单进化,这个进化的过程,并不局限于生物界,从太阳系、行星、有机体、民族、社会组合、企业、政治团体等等,都贯穿其中。他们都是由分散转向集中,例如说分散的企业,形成一个垄断性企业。

  其次是复杂进化,即从集中到分化,在社会领域,此时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表现很明显。比如说,从原始部落的松散状态,向工业文明下、政府、工业、语言等等的复杂化转化。

  最后是更高的进化,即从分化到平衡。也就是由不定型的、不连结的同质状态到定型的,连结的异质状态的进化。

  最后,他得出他的均衡论,他认为在所有情况下,都存在者导向平衡的进化过程。比如说经济上的供求关系、生产和分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都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得以实现的。

  最后他认为,当进化发展到他的终点,建立起平衡之后,物体就开始了解体过程,例如说一个有机体、一个星体的灭亡就是其例子。灭亡以后,又会产生新的进化。

  斯宾塞首先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本质上和生物有机体是一样的,其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都是整体性生长

  2、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都是伴随着逐步复杂化

  3、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其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4、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整体生命都比部分生命要长。

  但是,两者也有差别,差别有这么几点,

  1、社会有机体没有特殊的发达星体

  2、社会的分子,即个人,不象生物有机体的细胞互相连结,构成一个整体。而个人是自由的,他们多少是分散的,而非密集的

  3、生物有机体各个部分,相对而言,位置是固定的。而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如各个机构)不是这样

  4、生物有机体的意识作用集中于整体的某一小部分,而社会有机体的意识是分散的。

  在斯宾塞看来,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他是由各个阶级、各个部分、各个机构形成的高度结合体,比生物有机体更高级。所以需要更高度的平衡。

  他认为,生物和社会有着类似之处,

  比如说,生物有三大部分,

  营养、分配循环、调节。

  社会也是如此,

  营养(即生产)、分配循环(即商业、金融)、调节(即政权)

  他认为,统治阶级就好象神经组织细胞,各个机构,好像植物的根和叶,动物的各个器官。

  所以,他维护私有制,赞扬工商业活动。

  他反对共产主义,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只会导致有机体的毁坏。

  并且他进一步,援引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学说,认为社会进化也是优胜劣汰,所以形成了优劣民族之分。

  并且他赞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所谓其人口论的观点在于,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是指数型,而粮食的增长是线性的。所以如果不抑制人口,就会导致两者的冲突。

  但是,显然马尔萨斯的说法,如今看来,已经是错误的。

  所以,中国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曾经写过《新人口论》,试图纠正马尔萨斯的错误,马寅初认为,在工业文明体系下,根本就不可能出现马尔萨斯的预想。并且马尔萨斯没有看的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人的生育欲望会逐步下降。

  但是,一个悲惨的现实是,无论是他被打成右派,还是一跃成为计划生育之父,都没有真正贯彻他的思想,不是倡导多生,就是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

  另一方面,马寅初自己或许也没有意识到,计划经济不可能诞生工业文明,他只能诞生畸形的先军政治的军事工业体系。

  说回斯宾塞,斯宾塞也认为,由于人口增加,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存竞争加剧,导致优胜劣汰,最终劣等民族就会被淘汰。

  并且,他认为,贸易的自由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所以主张自由主义政策。

  他的伦理学跟穆勒是一致的,都是功利主义。他认为,人应当把一切有利于自我生存和取得更高生活利益的行为看成是道德行为。所以反对个人有利,即是善,反之即是恶。

  追求个人利益,又不损伤他人的利益,则是正义,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社会,则是仁爱。

  并且他认为,道德是变化的,所以根据生存条件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他又承认有一种天赋的义务观念。

  此外,他把伦理学和进化论结合起来,认为凡是对进化有利,即是善,反之即是恶。这种观点有着一种侵略主义的观点,因为由此推之,清理“劣等民族”即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