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看“王者荣耀”游戏侵权事实
2020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汇总1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6月1日上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就腾讯运营的“王者荣耀”手机网络游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一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这是全国首例由社会组织提起的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
“王者荣耀”存在哪些
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认为,“王者荣耀”游戏存在以下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1.腾讯不断下调适龄标准,当前游戏评级不符合“12+”。
2016年腾讯对“王者荣耀”游戏的适龄提示为成年人,即“本游戏适合18岁(含)以上玩家娱乐”,可见游戏设计之初的目标群体是成年人。然而,腾讯却不断下调游戏适龄标准,使得用户群体不断扩大。
自2017年起,将适龄提示由“18+”下调至“16+”,2021年再次下调至“12+”。但是,目前这款游戏在角色形象、抽奖规则、语音交流、聊天频道等方面均存在大量不符合“12+”适龄等级的内容及设定。
“王者荣耀”游戏的适龄等级曾为18+,后降低为16+
2.游戏人物形象设计过于暴露,网站及社区存在大量色情、低俗等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
“王者荣耀”存在大量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规定的内容,如:游戏中的女性游戏角色,大多是低胸装、超短裤/裙等衣着过度暴露胸部、臀部的形象;游戏官方网站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低俗内容及评论;
游戏微社区也长期存在着大量宣扬色情、歪曲历史人物等不良内容,如诸葛亮与大乔是一对情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西汉著名军事家韩信陷入热恋等。此外,一些评论色情、低俗,极易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未成年人造成错误导向。然而,腾讯并未对上述内容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
游戏人物“钟无艳”穿着过分暴露。
3.游戏人物篡改了历史人物形象,践踏民族传统文化。
如何传播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历史人物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移动游戏内容规范(2016年版)》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移动游戏不得含有“践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恶意篡改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及代表人物形象”等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
但“王者荣耀”作为一款历史题材类手机游戏,空有历史人物之名,却无历史人物之实,存在大量恶意篡改真实历史人物、践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向未成年人传递错误历史观的内容,如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成为一个幼稚的小男孩、三国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成为一个身靠色情女郎的纽约黑帮教父等。
游戏人物“刘备”被设置成纽约教父的形象。
4.游戏商场充值限额及抽奖模式违反了国家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规定了网络游戏企业应当依法在其提供的游戏服务中限制未成年人的月消费额度,但腾讯并未严格按照该通知对未成年人的充值消费进行限制。
此外,在“王者荣耀”的抽奖设定上,腾讯也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具有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故意,侵害了不特定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近亲属的财产权。
5.潜在的诱导性沉迷设定弱化了未成年人的自控力,增加了沉迷风险。
新未保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或服务。然而,“王者荣耀”在广告推送、登入设定等方面均有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嫌疑,尤其是默认开启获取QQ或微信好友选项的设定,增加了未成年用户的社交压力。此外,其防沉迷系统存在大量漏洞,“成长守护平台”未得到有效推广。
近年来,随着手机游戏的迅速崛起,已经很难见到不玩游戏的小孩子了,而游戏内容却会对这些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影响。
网络游戏成瘾对未成年人
造成巨大危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亿,占青少年网民的66.5%。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日趋低龄化,其中6-14岁是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时期。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巨大,未成年人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一旦进入到游戏的王国,极易因为自己年龄、智力和综合判断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成为网络游戏算计、俘获和掌控的对象。
在一项近2000名家长参与的关于 “孩子网络成瘾”的调查中,有70%的调查者的孩子处于小学、初中学段。超半数家长表示,孩子的上网目的为玩网络游戏和看视频。
结果显示,浪费时间、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被家长视为最主要的网瘾危害,其次为“影响人际关系”“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生理性创伤”“浪费金钱”等。
与此同时,网络环境错综复杂,语言暴力、色情内容等不良信息容易使青少年的思辨能力迷失。有网友表示,因为长时间沉迷网络,孩子逃避现实,不想上学,经常和家长、老师对着干。
提及为何青少年容易沉迷网游,27%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制能力差是主要原因,25%的家长认为孩子之间互相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少网友表示,网络诱惑性强,游戏关卡的设置方式让孩子沉迷其中。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需要多方协力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近年来对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正在不断加强。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于未成年使用网络游戏时段和时长则有更为详细的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去年暑假,国家网信办启动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利用低俗色情、血腥暴力等不良信息推广和诱导未成年人点击安装游戏的行为,重点整治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和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格规范网络游戏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打赏、购买装备等付费行为。
今年春季开学前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版”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要求:各区和学校要加强落实《通知》各项要求的条件保障,合理设置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的必要设施设备;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看待,合理适度使用各类智能电子设备,提升文明使用网络的素养。
6月1日,新修订的《未保法》已经开始施行,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做的相关规定。
1.建立实名认证
《未保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实名认证是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落实前述功能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了实名认证后,才能区分未成年人,并对其网络游戏行为进行管理。
《未保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2.适龄提示
《未保法》第七十五第二款规定了网络游戏服务者应做好适龄提示。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3.设置防沉迷系统
《未保法》第七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了网络游戏服务者要做好限制未成年使用网络游戏的时段的设置,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游戏
这里有几个好办法
如今,我们是没有办法把孩子完全隔离在一个没有网络的环境中的,作为家长来说,跟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家长的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说家长的努力对预防孩子沉迷手机至关重要,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家长应该从这几方面做些工作:
1.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那些离异家庭的父母,要多跟孩子谈心,生活上多给一些关照,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给孩子找一些有益的可以宣泄情绪的活动。比如运动、旅游、阅读,让孩子在这些活动里感受到比网络更精彩的世界。这些恐怕是孩子离开网游最健康的方式。
3.创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多和孩子一起活动,或者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这些朋友自然不能是网友。
4.针对性的提高和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如果孩子有注意力障碍还需要针对性的治疗,孩子上课注意力的提高,学习成绩就会逐渐好转,老师的表扬,孩子自信心也得以加强,自然进入良性循环。
5.跟孩子提要求表述要明确。比如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这样约定才具有束缚力。
6.对孩子的惩罚要执行。如果约定了违规后的惩罚,家长不要不忍心,说到做到,才能让整个约定有效。
需要强调的是,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如此,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素材来源: 中国新闻网
温馨提醒如果想要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需要在读完文章后点一下“在看”,或者设置为“星标”,这样才能保证文章会被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赢在中考》模拟卷、预测卷系列
《赢在中考》《全效学习》系列用书
联系微信qxxx321,扫描下面二维码
承颉文化传媒赢在中考编辑部
读完文章后记得点赞,点一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