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2022年寒假和春季高一、高二讲义编订完成

  高一寒假、春季课内容:

  1.诗歌发展脉络(唐代——元代)

  2.文言文阅读常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文学作品鉴赏(散文和古代诗歌)4.基础知识积累5.议论文写作

  高二寒假、春季课内容:1.文言文重要实词梳理

         2.名著阅读《论语》和《红楼梦》

  3.文学作品鉴赏(散文和古代诗歌)4.基础知识积累5.议论文写作

  本讲义会印刷成册,发给每位上课的同学。相关内容咨询请联系石老师,微信:18331963119

  石老师议论文专题课

  石老师工作室2022年寒假课报名优惠即日开启

  以下为讲义部分内容

  高一:

  第二讲

  一、教材重点知识梳理《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成语: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法归纳: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字结构归纳:

  5.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6.是故圣益圣         成语:

  7.士大夫之族      

  8.君子不齿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用法归纳:

  10.郯子之徒      

  11、余嘉其能行古道         

  12.作《师说》以贻之        

  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捷径可走呢?(甲)这是许多初学者时常会提出的问题。(乙)也是许多专家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丙)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的是什么,又是用的什么方法等等。(丁)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才能有比较靠谱的答案。

  ①将下面句子添加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一定说有或没有,都不恰当。

  A.甲    B.乙    C.丙 D.丁

  ②为了表意突出,有人在文段结尾补写了下面一句话。但是这一补写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分)

  一般而言,学习应该注重一点一滴积累;所有的学习者和初学者,都不宜要求过急。

  (二) 我们在理解很多汉语词语时,除了关注每个字的含义,还要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

  例如:“敬畏”一词中,敬,尊敬也,畏,畏惧也;所谓敬畏便含有先敬而后畏之意,因为敬发自于内心,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认同,由此而生之畏,便是自觉之畏,理性之畏;相反,如果因畏才敬,很难产生发自心底的尊敬,这不是真正的敬畏。

  请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理解与认识。

  ①文化   ②传承   ③思索

  答:   

  三、文学作品鉴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一4题。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赏读]

  传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屈服,坚守高尚的精神品格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首先,书院是寂寞的,不能与嵩山和少林寺名噪一时;但它是内敛的,古柏的生命力象征着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代代不息,永远生机勃勃,厚重而富有底蕴,他所给人的教益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瑰宝,尤其是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给清醒的智者以怀念与深刻的思考。是书院已不值得人们怀想了吗?是人们丧失了精神追求。

  其次,秉承书院精神,坚守高尚精神的人也是寂寞的。就如本文的作者,他于书院中看到了高贵的精神品格、清雅胸襟和怡然、旷达的情怀,他们在寂寞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向世俗投降,葆有着做学问者的情操。

  就结构而言,全文紧紧扣住“寂寞”“冷”来写。

  作者先用嵩山与少林寺的游人如织的热闹之景来反衬书院寂寞;在用书院内的各种景致直接去写书院,书院居于深山腹地,攀登艰难,本来久负盛名,而今草径仅依稀可辨,古柏更是增添了许多苍凉,更见其寂寞;而书院于今的摆设一切都是古朴甚或漆色斑驳,显然少于人来修整了,可见被遗忘已久,更见寂寞;作者面临此景不由愤激的想到改书院为寺院则会游人不绝,至此读者自然要发问:该秉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何时才能重新为人所重视?

  作者在极写书院之寂寞时,又时时注意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情与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一“冷”字上。书院的寂寞时时透露出的是作者心中的“冷”,作者情感经历了讶然——不是滋味——愤激的过程,其“冷”之心情步步趋于深重。

  1.文章题目中用了“寂寞”和“冷”两个词语。

    (1)从文章内容看,书院的“寂寞”除“少有游迹”外,还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2)解释“冷”的含义。

  2.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3.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5分)

  4.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倍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融。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料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注:闲花,指优雅的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4.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5.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6.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生活中像“书院”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5分)

  高二:

  第一讲

  一、《论语》——里仁篇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20届海淀期末)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答:   

         

  二、《红楼梦》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曾用贾宝玉的名字开玩笑地诘问他:“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请依据原著,谈谈你对宝玉的“贵”与“坚”的理解。(5分)(20届朝阳期末)

      

     

  三、文言实词积累

  5、本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翻译: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 梁惠王上》)

  翻译: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翻译:

  (4)副词,本来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翻译:

  【成语助记】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 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迁移练习】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

  6、鄙

  【词义例释】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翻译: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翻译:

  (4)谦词,谦称自己。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我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鄙怀,自谦之词)

  【成语助记】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迁移练习】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人。

  7、兵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翻译:

  ②士兵、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

  ③战争、军事、武力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心术》)

  翻译: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谋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敌人的计谋,其次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敌军。

  【成语助记】

  纸上谈兵: 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 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迁移练习】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 ),以疲惫之兵(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 )其友,勿劝。

  8、病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②毛病,弊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毁》)

  翻译:

  (2)动词

  ①生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

  ②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翻译:

  ③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翻译: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成语助记】

  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迁移练习】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

  四、文学作品鉴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共17分)(20届朝阳期末)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3.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6分)

  4.作者参加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举行仪式的特殊时间地点、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场布置细节、震撼人心的仪式流程,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郑重的仪式来寄托情感、昭示意义、宣扬理念、洗礼心灵的例子。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仪式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仪式场景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