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的牙齿总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疼痛?

  但是人不是仅仅抓住猎物就能活下去,在生存过程中还要防止被猎物所伤,于是人们开始学会使用工具,而见证这一点的也是人的牙齿,人类的门齿却在逐渐变小,因为门齿只是用来啃食物的 ,人学会了使用工具之后,工具代替了牙齿的撕咬和啃食功能,门齿失去了用武之地,于是逐渐缩小。

  比如说直立人,直立人是人类的祖先,他的牙齿就比南方猿人的牙齿小得多。而且考古学家在直立人旁边,还发现了集中在一起的石器和带有切痕的骨骼,这些证据都意味着直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人类成了世界的统治者,就是人类不仅学会了用火,而且还将这个本事用在了吃饭上。有研究表明 人类开始吃熟食之后脑容量爆发了。

  人类的大脑虽然只有全身重量的2%,但能耗却达到全身能耗的25%,而我们的近亲猩猩虽然也很聪明,但他的脑能耗只有8%,也就是说猩猩的智力只相当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猩猩肌肉发达,分流了本该供给大脑的能量吗?

  并不是。人类的肌肉虽然没有猩猩的发达,但也占全身体重的50%,可这个远远超过大脑的重量,却只消耗身体能量的14%。

  难道是心脏 肾脏等分流了本该供给大脑的能量?

  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肾脏,肝脏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变小,唯一变化的是肠道,人类的肠道变短了,是肠道把节省下来的能量分给了大脑。

  为什么肠道变短了呢?

  就是因为人类通过智慧学会了吃熟食,肠道的消化负担减少,可以在比较短的肠道中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就这样,逐渐的把长的那一段肠道进化没了,而大脑获取的能量越多,人也就越聪明,越能找到便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由此进入进化的良性循环。而这一点也被牙齿记录了下来。你可以从牙齿的咬痕上看出 谷物中的沙粒在锅中煮软的食物对牙齿的影响。

  人类的进化是伴随着食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脑是人类觅食智慧的产物,而牙齿则是记录这一切的活化石。

  而在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新石器时代。

  远古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给什么就吃什么,他们是大自然的奴隶,但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变得和其他生物不同了,他们开始自己种植 植物,驯养动物。在这个争取食物自给自足的过程中,人类向世界的主人开始迈进,而这也意味着距离第1批伟大城市的诞生不远了。

  刚才说到,人类的进化是由气候变化推动的,因为气候变化让食物供给 发生了变化,而饮食的变化又带来了物种的变化。简单讲就是,气候改变了食物,食物改变了人类。

  从好的角度说,人类脱离了 茹毛饮血的蛮荒,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实现在牙齿问题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严重,牙齿不好,不整齐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整牙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和咀嚼的食物发生了变化有关。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越加巧妙的使用工具,食物的加工逐渐变细,人们不用像先祖那么费劲的咀嚼了,日常需要的咬合力降低,于是人们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变化,就是下颌骨变细变小,但是下颌骨 上长的牙齿数量却是基因决定的,每个成年人是28~32颗牙齿,这个改变不了。原本这些牙齿分布在宽大的下颌骨上,是可以富富有余的排开的,但现在牙齿的数量没变,下颌骨变小了,从体量上就容不下这么多牙齿,那怎么办呢?

  首先是牙齿变小了,节约空间,但这仍旧不能解决问题,于是牙齿只能挤着长,而且食物越精细,这个问题越严重,当我们连水果都不吃 改喝果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牙齿不整齐的人越来越多。同样的还出现了别的问题,随着人们种植农作物,谷物代替了之前采集的各类蔬菜水果,成为食物热量的重要来源,虽然热量提高了,给大脑的功能增加,牙齿的负担也降低了,但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谷物的营养很单一,这就导致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营养不良。

  考古发现,这时候的人,身形矮小,有特征性贫血,头骨是独特的海绵状外观,龋[qǔ]齿开始大量出现。因为谷物被加工了,还通过火煮熟了,人可以直接吃到分解了的淀粉,淀粉分解后就是糖,糖留在牙齿上就促成了龋齿以及牙周病的开始。

  而现在发现人类的很多疾病包括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慢性病都和龋齿脱不了干系。

  那为什么动物没有牙齿变形,没有满是虫眼,没有歪歪扭扭的阻生齿呢?怎么就唯独人类要受这个罪?

  就是因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食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牙齿和现在的饮食是不匹配的,说白了就是基因的变化没跟上食物的变化。于是有人想要恢复到新石器时代的饮食,像1万年前的祖先的呀,以肉食为主,不吃粮食,不喝牛奶,全面生食,不吃或少吃经过加工的食品。

  但这是荒唐的,也是人类容易犯的错误,因为随着谷物的增多,人的肠道不仅变短了,而且多了消化淀粉的酶 已经适应了现在的饮食结构,而且这种简单的模仿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如今,口腔正畸也成为了一项普遍需求。约9成的人都至少存在轻微的牙列不齐或咬合错位的问题,四分之三的人都存在无法正常萌出的智齿。简单来说,这是因为我们的牙齿和颌骨并不匹配。其根本原因也和龋齿一样,是现代人类全新的饮食内容破坏了口腔环境的平衡。

  早在1920年,澳大利亚著名的口腔正畸医生贝格(“Tick” Begg)就注意到了这种牙颌不匹配的现象。他发现相比具有欧洲血统的牙病患者,以传统方式生活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牙齿磨损程度更高。但是,这些原住民的牙弓形态却很完美,他们的前牙非常整齐,智齿也能够正常萌出并发挥作用。贝格认为,自然状态下相邻牙齿间的磨损会给口腔腾出更多的空间。他相信颌骨的长度在演化过程中已经被“设计好”了。我们的牙齿本是为了研磨坚硬的食物而生的,但现代柔软、精加工的食物打破了牙齿尺寸和颌骨长度间的平衡。

  基于这样的假设,贝格发明出一套矫正牙齿的方法,一直以来这一方法都被业界认为是“金标准”。这种方法需要拔掉前臼齿(位于犬齿与臼齿之间,也叫4号牙)以腾出空间,再用金属丝将其他牙齿箍起来,达到拉伸牙弓、让空缺消失的效果。在贝格提出这一方法以前,其他口腔正畸医生也曾试图用金属线拉直扭曲的齿列,但是他们并没有拔除前臼齿,这就导致本该被拉直的齿列反而更扭曲了。事实证明,贝格的方法的确有效,并能使患者受益终生。

  贝格关于牙齿与颌骨之间不匹配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他搞错了一些细节。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布·科鲁奇尼(Rob Corruccini)在研究中指出,牙弓形态的关键不在于牙齿的磨损,而在于进食时颌骨感受到的压力。而且问题也并非是现代人的牙齿没有磨损,而是颌骨太小了。

  【说人话就是本来能装32个人的房子,经过时间的变化只能容纳28个人,甚至更少,但是还是要装下原来的28乃至32个人,这样房子里面的人就不能很好的直立,就会变得歪七扭八才能放下这么多人】

  早在1871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就在《人类的由来》(The Descent of Man)一书中提出颌骨大小与受到的压力相关。但科鲁奇尼首次给出了确凿证据。他当时刚开始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一位从附近肯塔基州农村来的学生告诉他,他们那里的老人过去只能吃难嚼的食物,而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吃到精加工的食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尽管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牙齿保养,但老年居民的牙齿咬合状况却比年轻人更好。科鲁奇尼用食物的坚硬程度解释了这一差异。随后,科鲁奇尼又寻找了很多其他的研究样本,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尚未和已经能从商店买到食物的皮马人(Pima),印度昌迪加尔吃糙小米和韧性蔬菜的农村人,以及作为对比的吃软面包和豆泥的城市人口。

  科鲁奇尼解释道,自然条件下,婴儿咀嚼食物时会给颌骨压力并让其生长,最终牙齿的大小应当正好适合颌骨。当颌骨在发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刺激时,前部的牙齿就会变得拥挤,并导致后部牙齿阻生。他对猴子做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理论,那些喂了更软食物的猴子的颌骨较小,也更容易出现牙齿阻生。

  从演化的角度看,人类生态的转变导致了我们的牙齿疾病。

  这一全新视角有利于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从根本上解决口腔问题。

  目前的治疗手段会对牙冠进行窝沟封闭,使用氟化物修补或强化牙釉质,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调节菌群。一些具有杀菌效果的漱口水的确可以杀死引发龋齿的细菌,但它同样也会杀死有益菌种,而这些菌种是我们已经演化出来应对有害细菌的。受到最近微生物组学治疗方法的启发,研究者已经开始尝试改造牙菌斑的环境。我们即将迎来引入口腔益生菌、靶向抗菌药物和微生物移植等新疗法。

  而对于口腔正畸方案,我们也要考虑自然条件下的口腔环境。

  牙科医生和正畸医生开始意识到,精加工的婴儿食物改变了婴儿面部和颌骨的应力分布。咀嚼造成的压力会激发儿童颌骨和面中部骨骼的正常发育,而以糊状的婴儿食物喂养孩子会导致这些部位长期得不到充分发育。有时,这一问题的影响比牙列不齐更为严重:一些专家提出这样会导致气道狭窄,并可能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所以要对青少年的牙齿及时进行早期诱导是至关重要的,小虎正畸合作门诊禾禾齿科有专为青少年时期准备了牙齿正畸诱导“神器”Grace。

  (下图是牙窝式Grace,能有效诱导每颗萌出牙齿移动到他自己的位置中)

  青少年恒牙萌出代替乳牙时,大部分青少年会出现恒压拥挤或歪斜情况,及时进行正畸诱导,会让孩子避免成年后忍受正畸的痛苦,也会更自然的让未萌出恒压得到很好的位置进行萌出。 更多牙齿科普及寻找各地牙齿矫正医生都可以来私信Dr.小虎哟~